头部解剖学[高级课件]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头部PPT课件

局部解剖学-头部PPT课件
颅部又分为颅顶和 颅底两部分。
颅部 面部
5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1、眉弓superciliary arch : 为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 其内侧份的深处为额窦。 眉弓向后适对大脑额叶下 缘。
2、眶上切迹supraorbital notch (眶上孔supraorbital foramen) 位于眶上缘的中、内 1/3 交 界处,有眶上神经和血管经 此通过。
垂线。
垂直线向上延伸,与矢状线相交。
12
(二)体表投影
六个投影: ①脑膜中动脉: 主干相当于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的交点, 前支经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后支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13
(二)体表投影
六个投影:
②中央沟:
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交点至后垂直
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的中垂直线和后垂直线之间的一段。
22
(3)帽状腱膜 epicranial aponeurosis 坚韧,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与颞浅筋膜相续。 帽状腱膜的横向裂伤,需仔细缝合。 手术切口应尽可能选择纵行。
23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又称腱膜下间隙 疏松结缔组织层,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 此间隙内有静脉网,并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 和颅内硬脑膜窦相通。故此如若感染,可继发颅骨 骨髓炎,甚至颅腔内感染。所以,临床上常称此层 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5)颅骨外膜 是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借少量疏松结缔组织与颅 骨相连。易分离,但骨缝 处与缝韧带结合紧密。骨 膜下的感染或血肿,仅局 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
10
二、表面解剖 耳屏、下颌角、前囟点、人字点、星点、上项线。
11
(二)体表投影
六条标志线:
①下水平线:通过眶下缘与外耳

头部解剖ppt课件

头部解剖ppt课件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头部概述
Hale Waihona Puke 局解概述 头部概述 颅顶 颅底 面部 总目录 末页
三、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1.额结节: 深面正对大脑两半球的额中回。 2.枕外隆凸:图片 其深层为窦汇。(在幼儿时不明显) 3.上项线: 图片 其深层为横窦、也是大、小脑的分界线。 4.乳突: 图片 居外耳门的后方,根部的前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在 乳突深层后半为乙状窦。(在行乳突根治术中、勿损伤面神经 及乙状窦) 5.颧弓: 图片 全长约3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其上缘相当于大脑颞 叶前端下缘、其深层为颞肌。
头皮:“1+2+3”的联合体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间隙): 为一薄层结缔组织,临床上称此层为颅顶的“危险区”。
特点:
(1)此层疏松,外伤时易与骨膜分离,引起头皮撕脱; (2)此层内积血/积脓时,可蔓延至整个颅顶; (3)此层内有导血管,将颅内的硬脑膜窦与颅外的浅 静脉 相连,因此头皮或腱膜下间隙的感染可引起颅内感染。
1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头部概述
局解概述 头部概述 颅顶 颅底 面部
一、境界:图片
以下颌底、下颌支后缘、乳突、上项线、枕外隆 凸的连线与颈部分开。
二、分区:图片
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线的连线分为颅部和 面部。
总目录
末页
下页
2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局解概述 头部概述
头部概述
颅顶 颅底
面部
总目录
末页
返回
3
10
局部解剖:头部局解
局解概述 头部概述
头部概述
颅顶 颅底
面部
总目录
末页
返回

头部解剖图谱PPT课件

头部解剖图谱PPT课件
颅顶的神经来源虽然不同,但其分部区互相重叠, 局部阻滞麻醉的范围应扩大,才能获得满意的效 果。浅筋膜内的纤维束较粗大,注射麻醉药时会 感到阻力较大。
.
4
脑颅
组成:顶骨 2 额骨 1 颞骨 2 筛骨 1 蝶骨 1 枕骨 1
.
5
面颅
组成: 上颌骨 2 鼻骨 2 泪骨 2 颧骨 2 下鼻甲 2 腭骨 2 下颌骨 1 犁骨 1 舌骨 1
邻接:前:眶、翼腭窝;下:蝶窦、 颞下窝、鼓室等。
交通: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 →眶;
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颈 内动脉)→颈动脉管→颈动 \脉管外口;
眶上裂(眼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展神经→眶;
圆孔(上颌神经)→翼腭窝; 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
(脑膜中动脉)→颞下窝。
.
15
垂体窝
位于颅中窝中央, 其顶为硬脑膜形成的 鞍膈,鞍膈的前上方 有经视神经管入颅的 视神经和与其相续的 视交叉。窝底隔薄层 骨壁邻蝶窦,两侧为 海绵窦。窝的前方为 鞍结节,后方为鞍背。 垂体窝和鞍背合称蝶 鞍。
.
13
颅中窝
组成: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 前面 中间狭窄,两侧宽广。
分部:蝶鞍、外侧部。
重要标记:视神经管、前床突、 蝶鞍(垂体窝+鞍背)、颈动 脉沟、眶上裂、 后床突、破 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圆孔、 卵圆孔、棘孔、脑膜中动脉 沟、三叉神经压迹、鼓室盖。
主要内容:大脑半球颞叶,垂体 等
.
14
颅中窝
浅血管
前—面A.V 后—颞浅A.V
深A终支:眶上A.眶下A.颏A
面V特点:口角以上无瓣膜
与深V广泛交通
面深V→翼丛
面V
海绵窦
内眦V→眼V

大脑结构图图例 ppt课件

大脑结构图图例  ppt课件

ppt课件
13
垂体平面
ppt课件
14
红核黑质
ppt课件
15
女性人体解剖图 • 摘要:女性人体解剖图 女性内生殖系统。女性内生殖器, 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受精后,孕卵经输卵管 的输送进入子宫腔着床。卵巢是女性的性腺器官,内有许 多卵泡,能产生并排出卵子,分泌性激素,维持女性特有 的生理功能及第二性征。 •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阴 道是经血排出和胎儿自母体娩出的通道,又是性交器官。 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场所,受精卵在这里着床,逐渐生长发 育成成熟的胎儿,足月后,子宫收缩,娩出胎儿。女性从 青春期到更年期期间,如果没有受孕,子宫内膜会在卵巢 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及剥脱,产生月经。输卵管 具有输送精子和卵子的功能,并且还是精子和卵子相遇受 精的地方。受精后,孕卵经输卵管的输送进入子宫腔着床。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器官,内有许多卵泡,能产生并排出卵 子,分泌性激素,维持女性特有的生理功能及第二性征。 至绝经后,卵巢逐渐萎缩 ppt课件 16
女性人体解剖图
ppt课件
17
女性人体解剖图 子宫颈
• 子宫颈突出于阴道内,内含有腺体,可分泌一种 粘液,即宫颈粘液,这种粘液的性状和量的多少 , 与子宫内膜一样,受卵巢功能的影响并呈明显的 周期性变化。排卵期,在雌激素作用下,宫颈粘 液稀薄,有利于精子通过,与此同时,精子还能 从子宫颈粘液中摄取养分,增加其活力,促进精 子与卵子结合。而排卵后,在孕激素作用下,宫 颈粘液减少而粘稠,并可在子宫颈管内形成粘液 栓,使宫颈与外界分开,产生保护作用,同时, 不利于精子通过子宫颈。
ppt课件
25
女性生殖器官
• :女性人体结构解剖图:女性生殖器官。女性人体解剖图,女性人体结构图集包括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图。包括卵子,

头部局部解剖学

头部局部解剖学

毗邻:
上内方:垂体
下内方:蝶窦
后方:三叉神经节
(垂体肿瘤常压迫窦内神精经选课)件
81
精选课件
返回82
海绵窦穿行结构
精选课件
83
海绵窦及其交通
精选课件
84
Boundarie s
精选课件
4
精选课件
5
额结节 眶上切迹
眶下孔
精选课件
颏孔
6
上颞线
枕外隆凸
颧弓 乳突
下颌角 精选课件
翼点
眉弓
7
翼点
硬膜外血肿
精选课件
8
精选课件
9
精选课件
10
人字点
冠矢点
精选课件
11
第二节 面部
Ø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 区和面侧区。
一、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与浅筋膜
精选课件
54
结构特点:
(1)皮肤
①有大量汗腺、 皮脂腺,易发 生疖肿。
②有丰富的血 管,外伤易出血, 但愈合快。
精选课件
55
(2)浅筋膜 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
形成许多小隔,内有脂肪、血管神经。
精选课件
56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
精选课件
57
A. 动脉
B.静脉
颅顶的血管 Roof精选课b件lood vessels of the skull58
精选课件
61
(5)颅骨外膜 在颅骨表面疏松贴附,在骨缝处结合 紧密。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 一块颅骨的范围。
精选课件
62
(二)颞区
1.范围
颅顶两侧,位于
上颞线与颧弓上
缘之间,前界为

头部解剖学 ppt课件

头部解剖学  ppt课件

(1)
(2)
(3)
(4)
第二节 脑的应用解剖
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等六部分, 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一、端脑
1.外形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盖部 三角部
眶部
中央后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 颞下沟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海马旁回
中央旁小叶
扣带沟
额内 侧回 钩
直回
眶回
脑岛
穹窿体 穹窿柱 乳头体 海马
海马伞
2.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 被灰质覆盖, 深面有大量的 白质(髓质), 在端脑底部的 白质中蕴藏有 基底核
二、间脑、小脑和脑干
三、脑室
第五脑室是脑发育上的变异,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又称 透明隔腔。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是穹窿柱,上界为胼 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一般情况下,此脑室 不与其他脑室相通,该脑室有时形成囊肿可阻塞室间孔致 使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第四节 脑血管的应用解剖
一、脑血液供给的特点
(一) 脑血供的特点 1.脑的血液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连成动脉环 2.脑动脉壁薄 3.脑浅层动脉有丰富的吻合 4.脑与颅骨和硬膜的血供来源不同 5.分皮质支和中央支,互不吻合 6.皮质血供较髓质丰富 7.颅内动脉行程均极度弯曲 8.脑动脉与静脉多不伴行 9.脑的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无静脉瓣 10.存在血脑屏障
一、眶区
二、鼻腔和鼻旁窦 三、口腔 四、面侧区 五、面部的间隙
第八节 头部结构的断面解剖学特点
(一)颅部断面的变化规律
横断层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 为胼胝体干和尾状核体出现以上的层面, 大脑半球被大脑镰分隔为左、右两部分, 以中央沟和顶枕沟将端脑断面分为额叶、 顶叶和枕叶;中部为基底核区和脑室等所 在的层面,由胼胝体等连合纤维将左、右 侧大脑半球连成一整体,不同层面的中央 区之间的差异主要为基底核区、侧脑室和 第三脑室等的位置、形态的变化,层面周 边以中央沟和外侧沟将端脑分为额叶、顶 叶和颞叶;下部是自鞍上池以下的层面, 脑组织被大脑外侧窝池和小脑幕等分为数 块,随层面下移则脑组织逐渐缩少,不同 层面的中央区之间的差异主要为脑池、脑 干和第四脑室等的位置、形态的变化。

颅脑解剖图谱PPT课件

颅脑解剖图谱PPT课件
颅脑解剖图谱PPT课件
目录
• 颅骨解剖 • 大脑解剖 • 脑神经 • 脑室与脑脊液 • 脑血管与脑血流 • 临床病例分析
01
颅骨解剖
颅盖骨
脑颅骨
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 主要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鼻骨 等,主要起到保护面部器官的作用。
颅盖骨的骨性结构
颅盖骨由多块大小不同的扁骨组成, 其形状和位置与大脑的形态相匹配, 能够为大脑提供足够的保护。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针对 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程度进行。
神经系统肿瘤病例
神经系统肿瘤概述
神经系统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肿瘤,可发生在脑、脊髓、神经根等部位,分为良性肿瘤 和恶性肿瘤两类。
脑室系统
脑室定义
脑室壁结构
脑室是大脑内部的空腔,主要容纳脑 脊液。
脑室壁由室管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具有分泌和吸收脑脊液的功能。
脑室类型
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每个脑室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产生方式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壁的脉络丛产 生,富含离子和蛋白质。
循环路径
脑脊液从侧脑室开始,经过第三 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 最终经由蛛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
脑血管疾病病例
01
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病变,包括脑梗塞、脑出血
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02 03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 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是由于脑血 管破裂出血所致。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ppt课件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ppt课件

特 点
• 颅内外静脉间有吻合; • 无静脉瓣; • 挤压后易致血液逆流。
① 感染因子→面静脉→内眦静脉
感 →眼上静脉→海绵窦 染 ② 面静脉→面深静脉→翼丛→眼 途 下静脉、卵圆孔静脉丛及破裂孔 径 导血管→海绵窦
③ 三叉神经(Ⅴ)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④ 面神经(Ⅷ)
二、面侧区
(一)腮腺 咬肌区 (二)面侧 深区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一章 头 部概述 面部 颅部
头部的概述
境界与分区 表面解剖 体表投影
一、境界与分区
头与颈的分界:
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
头部的分区:
颅部: —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乳突连线
面部: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 眉弓 • 眶上切迹 • 眶下孔 • 颏孔 • 翼点 • 颧弓 • 乳突 • 枕外隆凸
浅筋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颊脂体
※ 皮纹
由弹性纤维、肌纤维和皮肤真 皮层相连而成
2、面部肌
3、血管、淋巴及神经
① 面动脉 ② 面静脉 ③ 三叉神经 ④ 面神经
① 面动脉
行程: 分支:颏下动脉
下唇动脉 上唇动脉 鼻外侧动脉 鼻背动脉
② 面静脉
☆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面静脉与翼丛的交通
“危险三角”
① 翼内、外肌
② 翼静脉丛
③ 上颌动脉
④ 下颌神经
三、面部的间隙
(一)咬肌间隙 (二)翼下颌间隙
(三)舌下间隙
(一)咬肌间隙
(二)翼下颌间隙
③ 舌下间隙
第三节 颅 部
一、额顶枕区 二、颞区的局解 三、颅底的局解
一、额顶枕区

头皮和颅骨解剖PPT培训课件

头皮和颅骨解剖PPT培训课件

头皮解剖—额顶枕部
头皮
危险区:此间隙内 的静脉,经导静脉
与 及 脉 感此脓延颅波颅颅窦染骨内相,顶层扩动,头的的通可。出散明可皮板硬,经张血至显迅障脑若上撕力或 整速,静膜发述脱低化个蔓疼脉静生途,伤
径痛继较发轻颅。骨骨髓炎 或向颅内扩散, 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 一块颅骨的范围。 (鉴别) Page 5
6.有脑脊液鼻漏者禁止鼻饲、鼻内滴药和鼻腔吸痰等操作, 以免引起颅内感柒。
7.遵医嘱按时给予抗菌素。
Page 19
冠状缝 矢状缝 人字缝
在颞窝内,为额、顶、 蝶、颞四骨相汇合处, 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 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 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 肿。
硬脑膜中动、 静脉压迹
Page 12
颅骨解剖——颅底部
有骨23底蝶))一嵴颅颅分骨个,中后为嵴正后窝窝前和中界::、岩部为形前中骨和枕似界、嵴两横蝴为后将个沟蝶岩窝颅外。, 侧窝1部底)颅。最前低窝,:其由两额侧骨容的纳
筋膜,覆盖整个颞肌。 5.颞肌:开颅手术常见入颅部位。
颞肌和颞深筋膜相连,且坚韧厚实,既使颅 骨部分缺损,颞肌和颞深筋膜仍可很好地保 护颅内结构。 6.骨膜:颅骨外膜较薄,与颞区骨面紧密相贴, 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或脓肿。
Page 7
头皮常见损伤
头皮血肿 头皮裂伤
皮下血肿
头皮的皮下组织层是头皮 的血管、神经和淋巴汇集
线性骨折 示餐感厅谢的,服鞠务躬员的要角流度露达出到惜别30和度感以激表的示表衷情心。感激,然后迅速直起身体来,目送顾无客离特开殊。例如骨,顾膜客下在餐血厅用肿餐(已毕小,结儿账离)开的时候
3.3安全附件应经常检查,确保合格。
硬膜外血肿
颅盖骨骨折 【自检】

局部解剖学之头部教学课件

局部解剖学之头部教学课件





腮腺 Parotid gland
★ 腮腺管 Parotid duct
行程:
自腮腺浅部前缘发出,在颧弓下约 1.5cm处横跨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 继而急转向内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 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的腮腺乳头
体表投影
大脑下缘 inferior margen of cerebrum:
自鼻根上方约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上 缘向后,经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枕外 隆凸的连线上。
脑膜中动脉 middle menibgeal a.:
主干:经过下水平线与前垂直线的 交点
前支:经过上水平线与前垂直线的 交点即翼点,向后上弯曲走向颅顶
6. 后垂直线:
经乳突根部后缘画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
体表投影
中央沟 central sulcus:
在前垂直线和上水平线的交点与后垂直 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介于后垂直线 与中垂直线之间的一段
外侧沟 lateral sulcus:
相当于中央沟投影线与上水平线交角的 平分线
体表投影
分支
下唇动脉 上唇动脉 鼻外侧动脉
浅层结构
面静脉 Facial vein
行程: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 位置较浅,至下颌角下方,接受下颌后静脉 的前支,穿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
面静脉与海绵窦的交通 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 面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海绵窦交 通
浅层结构
面静脉在口角平面以上通常无瓣膜。 因此,当面部感染时,通过面静脉 与海绵窦的交通途径,可逆行蔓延 至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
“危险三角”
面静脉所经过的鼻根与左、右两侧 口角之间的三角区

颅脑解剖ppt课件

颅脑解剖ppt课件
Front lobe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31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后沟
顶内沟
中央后回
顶 叶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32
颞上沟
颞下沟
颞叶
Temporal lobe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33
枕叶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
顶枕沟
枕叶
Occipital lobe
距状沟 楔回
舌回
胼胝体沟
6
7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
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膈
8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9
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es)
位置:蝶鞍两侧 内容: (从上→下经窦外侧壁)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V1) 上颌神经(V2) 窦内有: 颈内动脉 展神经
48
内囊损伤表现: “三偏”症状 (偏瘫、偏麻、偏盲)
49
脑干
Brain stem

Brain
端脑(teleencephalon) 间脑(diencephalon) 小脑(celebellum) 中脑(midbrain, mesencephalon) 脑桥(pnos)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42
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43
穹隆连合
44
(2) 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弓状纤维 上纵束 下纵束 钩束 扣带
45
(3) 投射纤维 (projection fiber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头部结构的配布特点
颅腔内有脑及脑神经,脑的被膜和脑的血管。 脑由灰质、白质、基底核和脑室等组成。脑的 被膜包括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分别形成 硬膜外隙、硬膜下和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 在某些部位扩大形成脑池。颅骨、脑脊液、被 膜等有缓冲和防震等保护作用,颅内占位性病 变如肿瘤和出血等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形成脑 疝而危及生命。
颅部的冠状层面分为前、中、后三部 分,前部为胼胝体膝出现以前的层面,以 纵行的大脑镰将大脑半球分为左、右侧两 部分,主要为端脑的额叶;中部主要为胼 胝体、基底核区和脑室等所在的层面,胼 胝体将左、右侧大脑半球连成一整体,不 同层面的中央区之间的差异主要为基底核 区和脑室系统等的位置、形态的变化,层 面周边以中央沟和外侧沟将端脑分为额叶、 顶叶和颞叶;后部为胼胝体压部以后的层 面,大脑镰和小脑幕将脑组织分隔为三部 分,以顶枕沟将幕上结构分为顶叶和枕叶。
第一章 头部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脑的应用解剖 第三节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第四节 脑血管的应用解剖 第五节 蝶鞍区的应用解剖 第六节 耳的应用解剖 第七节 面部的应用解剖 第八节 头部结构断面的解剖学特点 第九节 头部的断面解剖 第十节 蝶鞍区的断面解剖 第十一节 耳的断面解剖
第一节 概述
海绵窦位于蝶鞍及蝶窦两旁,两侧形状和大小对称,外 缘平直或稍外凸,下列三个CT和MRI征象,应考虑为异常 海绵窦:①大小不对称;②形状不对称,尤其外侧壁;③窦 内局限性异常密度或信号区。
七、鞍周血管 八、鞍周神经 九、Meckel腔
第六节 耳的应用解剖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 四、内耳道
第七节 面部的应用解剖
第四节 脑血管的应用解剖
一、脑血液供给的特点
(一) 脑血供的特点 1.脑的血液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连成动脉环 2.脑动脉壁薄 3.脑浅层动脉有丰富的吻合 4.脑与颅骨和硬膜的血供来源不同 5.分皮质支和中央支,互不吻合 6.皮质血供较髓质丰富 7.颅内动脉行程均极度弯曲 8.脑动脉与静脉多不伴行 9.脑的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无静脉瓣 10.存在血脑屏障
1.大脑前动脉 2.大脑中动脉 3.脉络丛前动脉 沿视束下面后行,经大脑脚和钩之 间,向后
进入脉络膜裂下部,终于侧脑室脉络丛。其分布范围广泛,如 内囊后肢、内囊膝、苍白球、尾状核、杏仁体、背侧丘脑、下 丘脑、外侧膝状体、大脑脚、视束、海马、海马旁回和钩等。 此动脉细小、行程长,易发生栓塞而导致苍白球和海马病变 .
第六脑室又称Verga室或穹窿室,亦为脑发育上的变异, 位于第五脑 室后方的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呈水平裂隙 状,借穹窿柱
与第五脑室相分隔。此
脑室可扩大致使脑脊液
循环阻塞,从而引起颅
内压增高。第五、六脑
室并非真正的脑室,常
共同存在,且相互交通。
第三节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一、脑膜及硬脑膜窦
二、蛛网膜下隙及脑池
(二)脑动脉无搏动的原因
1.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均有一段极度弯曲的行程; 2.颈内动脉的岩段,其壁与骨膜紧密相连,降低了动
脉入颅后的搏动; 3.密闭的颅腔造成的特殊条件; 4.动脉在软膜下的广泛吻合分散和减弱了搏动; 5.脑血管管壁薄,外膜、中膜均较薄,平滑肌少,缺
乏外弹力膜。
二、脑的动脉
(一)颈内动脉
一、境界及分部
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角、乳突、上 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可分 为颅部和面部两部分,二者以眶上缘、颧 弓、外耳门和乳突的连线相区分。
颅部位于后上方,由颅顶、颅腔和颅底 三部分组成,颅腔内容纳脑、脑膜和脑血 管等。
面部位于前下方,主要包括眶区、鼻区、 咽区(鼻咽和口咽)、腮腺咬肌区和耳区, 在下颌支深面尚有颞下窝和翼腭窝等。
扣带沟
额内 侧回 钩
直回 眶回
脑岛
穹窿体 穹窿柱 乳头体 海马
海马伞
2.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 被灰质覆盖, 深面有大量的 白质(髓质),在 端脑底部的白 质中蕴藏有基 底核
二、间脑、小脑和脑干
三、脑室
第五脑室是脑发育上的变异,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又称 透明隔腔。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是穹窿柱,上界为胼 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一般情况下,此脑室 不与其他脑室相通,该脑室有时形成囊肿可阻塞室间孔致 使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1)
(2)
(3)(4)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脑的应用解剖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等六部分, 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一、端脑
1.外形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盖部 三角部
眶部
中央后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 颞下沟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海马旁回
中央旁小叶
4.后交通动脉
(二)椎动脉 (三)基底动脉
大脑前动脉 MRA,3D TOF模式图
大脑中动脉MRA,3D TOF模式图
大脑后动脉MRA,3D TOF模式图
三、脑的静脉
(一)脑的浅静脉 (二)脑的深静脉 (三)基底静脉环
第五节 蝶鞍区的应用解剖
一、蝶鞍
二、鞍膈
三、鞍底 四、蝶窦 五、垂体
六、海绵窦
一、眶区
二、鼻腔和鼻旁窦 三、口腔 四、面侧区 五、面部的间隙
第八节 头部结构的断面解剖学特点
(一)颅部断面的变化规律
横断层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 为胼胝体干和尾状核体出现以上的层面,大 脑半球被大脑镰分隔为左、右两部分,以中 央沟和顶枕沟将端脑断面分为额叶、顶叶和 枕叶;中部为基底核区和脑室等所在的层面, 由胼胝体等连合纤维将左、右侧大脑半球连 成一整体,不同层面的中央区之间的差异主 要为基底核区、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等的位置、 形态的变化,层面周边以中央沟和外侧沟将 端脑分为额叶、顶叶和颞叶;下部是自鞍上 池以下的层面,脑组织被大脑外侧窝池和小 脑幕等分为数块,随层面下移则脑组织逐渐 缩少,不同层面的中央区之间的差异主要为 脑池、脑干和第四脑室等的位置、形态的变 化。
面部以面颅骨作为支架,围成眶、鼻腔和口 腔等。面部的浅层有表情肌和丰富的神经、血 管,深层结构复杂,有较多的结缔组织间隙和 通道,感染时炎症等易于相互蔓延。
三、头部断面与影像解剖的常用基线
(1)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 OML) 或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 CML) (2)Reid基线(Reid base line, RBL) (3)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 SML) (4)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