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高能球磨法制备CNTs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粉末
第1 7期
2 1 6月 0 2年
科
学
V0. 2 No 1 J n 0 2 11 . 7 u .2 1
17 一 11 (0 2 1 —2 10 6 l 85 2 1 )7 4 7 —3
S i n e T c n l g n n ie r g c e c e h oo y a d E gn e i n
剂用量等方面进行 了单 因素实验 , 出了各种实验 因素对复合粉末的 D。 找 和松装 密度 的影响规律。 关键 词 高能球磨法 铜 基复合材 料粉末 碳纳米 管
中图法分 类号 T 1 .1 ; F2 11 3
文献标志码
A
碳 纤维 增强 铜基 复 合 材 料 以其 优 异 的 导 电 、 导
研究 一直 没有 间 断过 。从 2 0世 纪 7 0年 代 末 开始 ,
国内有关研 究机 构和 高等 院校就 相 继展 开 了 c u /c 复合 材料 的试验 研究 , 取得 了重要 进 展 【 。而 机 并 6 j 械合 金 化 是 制 备 合 金 化 粉 末 的 重 要 技 术 , 始 于 起
—
4 ℃ 。 0
球 磨过 程示 意 图如下 :
第一作者简介 : 18 一 )男 , 士研究生 , (95 , 硕 研究方向 : 金属粉体制备 及金属基复合材料。E-alj nt w i2 @16 cm。 m i i g ie10 2 . o :a a 通信作者 简介 : 蔡晓兰 , 博士生 导师 , — alc 7 1 6 .o E m i  ̄9 6 @13 tm。 :
2 实验结 果和讨论
2 1 球 磨 时 间对 复合 粉末 的影 响 .
4 7 22
科
学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刘建秀;宋阳;樊江磊;吴深;张驰;贾德晋;李育文【摘要】本文综述了碳纤维在铜基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及其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来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碳纤维对铜基复合材料组织的形成及其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碳纤维的发展前景.%Copper matrix composit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ir good properties,such as wear resistance,thermal conductivity,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so on.Carbon fiber is a kind of inorganic polymer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thuswidely used as reinforcement in various composite materials.The study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pper composite has been the hot topic in terms of improvement of the conductivity,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The role of carbon fiber in copper matrix composite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urface treatment technology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New methods for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rbon fiber and main problems are summarized.At last,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ber is prospected.【期刊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18(036)002【总页数】6页(P342-346,240)【关键词】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表面改性;镀铜【作者】刘建秀;宋阳;樊江磊;吴深;张驰;贾德晋;李育文【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31 引言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理论研究、制备工艺发展十分迅速。
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构造木基防弹板的机理研究_吴哲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DL11BB31) ; 东北 林业大学 大 学 生 创 新 训 练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31070500、31170517、31200434) ;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 类( 20120062120009 ) ;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 2013M531007) 。 吴哲( 1980 - ) ,男,黑龙江尚志人,讲师,博士,从事木材加 工研究,E-mail: wuzhepersonal @ 126. com。* 通 讯 作 者,讲 师,博士,研究方向: 模拟仿真,E-mail: zhangyangmath@ 163. com。 2013-08-28
该研究拟采用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作为防弹板的 防弹抗冲击面板,同时利用木制品的良好装饰性,拟采用微 米木丝压制的板材作为防弹板的外层装饰板,将二者通过 胶接的方式复合制成装饰防弹板。由于微米木丝具有高强 度和良好 的 柔 韧 性,因 此 用 其 压 制 的 板 材 具 有 高 的 强 韧 性[4]; 同时由于用微米木丝压制的板材还具有木材所特有 的高压缩变形能力和吸能特性,因此将其用于防弹板的外 层,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撞击吸能和阻弹作用,使微米木丝压 制的板材兼具防弹和装饰功能。根据装饰防弹板的应用特 点,笔者就防弹 抗 冲 击 面 板 材 料———钨 纤 维 增 强 铜 基 复 合
2 装饰防弹板的制备及组织观察 采用挤压铸造法完成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挤压铸造法( Squeeze casting) 也叫压力浸渗法( Pressure infiltration) ,它的工艺是: 首先按照零件的形状制备出增强体预 制件,然后再将预制件放入铸型,在重力或一定附加压力作 用下,使液态金属渗入预制件进而制备出材料[12]。由于该 方法工艺简单,制品价格相对低廉,因此适合于规模化的工 业性生产。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成功运用挤压铸造法制 备出多种金属基复合材料[11]。
铜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铜基金属基体与其他非金属或金属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它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备受关注。
首先,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铜作为一种优良的导热材料,可以有效地传递热量。
而通过将其他材料与铜进行复合,不仅可以改变铜的材料性能,还可以提高整体的导热性能。
这使得铜基复合材料在制冷技术、电子散热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次,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通过将高强度的非金属材料和铜基体复合,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这使得铜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铜基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轻量化的结构件,以提高航空器的载荷能力和燃油效率。
另外,铜基复合材料还具有出色的耐腐蚀性。
铜本身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通过与其他抗腐蚀材料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这使得铜基复合材料在化工、海洋工程等有腐蚀环境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铜基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
通过将高硬度和耐磨材料与铜基体复合,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
这使得铜基复合材料在摩擦材料、机械密封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铜基复合材料具有导热性好、力学性能优良、耐腐
蚀性好、耐磨性优异等优点。
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铜基复合材料有望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并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C-Cu复合材料综述
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组份的材料往往不能满足需要,而多组份的复合材料则显现出其优越性]1[。
铜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和与纯铜相媲美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且还有良好的抗电弧侵蚀和抗磨损能力,是一种在宇宙,电子,电器和微电机等高科技导电节能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3,2[。
随着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对这类高强度,高导电复合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现有的铜基复合材料大致可分为连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和非连续增强铜基复合材料]4[。
C-Cu复合材料(即:碳纤维—铜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它除f了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外还,还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摩擦系数小,磨损率等许多优异性能,可用作低电压,大电流电机及特殊电机的电刷材料、耐磨材料及电力半导体支持电极材料、集成电路散热材料等]5,2[。
1.1 C-Cu复合材料的简介fC-Cu复合材料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好,摩擦系数小,磨损率低等优点,作f为新功能材料,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早期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初,即采用Cu粉和石墨粉用粉末冶金方法制成,被应用于电气领域的铜—石墨材料。
随着碳纤维工业的发展,碳纤维和石墨纤维成为理想的增强材料,60年代开始了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是经表面预处理的碳纤维切碎后与铜粉混合,球磨,然后采用冷压烧结或热压扩散烧结制备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
进入70年代,为了改善Cu基体与碳增强体的润湿性及界面结构,广泛开展了碳增强体的表面涂层研究,在碳增强体表面分别获得单一金属,双金属及金属化合物涂层。
同时,制备工艺的研究更趋多元化,连续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增强体铜基符合材料得到了发展]7,6[。
70年代末,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续展开了碳纤维铜基符合材料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纵观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基体合金化,碳增强体的表面处理与界面结构、制备工艺、物理力学性能等方面。
ccs热压工艺
ccs热压工艺CCS热压工艺简介CCS热压工艺是一种先进的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它采用热压技术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缩写为CCR)与铜基薄膜(Copper Clad Laminate,缩写为CCL)紧密结合。
优点•高强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卓越的强度,能够提供出色的刚性和承载能力。
•轻量化:相比传统金属材料,CCS热压制品具有更低的密度,能够大幅减轻整体重量。
•耐蚀性:铜基薄膜能够有效防止氧化和腐蚀,提高了制品的寿命。
制备过程1.材料准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片–铜基薄膜片2.堆叠层次:–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片与铜基薄膜片依次堆叠至所需厚度。
3.热压:–将堆叠好的材料放入热压机中。
–设置适当的温度和压力,并控制保持时间。
–在热压过程中,高温和高压将复合材料与铜基薄膜牢固结合。
4.冷却:–热压结束后,将制品从热压机中取出,进行自然冷却,使其温度逐渐降低。
5.后处理:–对制品进行加工、切割和打磨等后处理工艺,使其达到所需尺寸和表面质量。
应用领域CCS热压工艺制备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 电子行业:用于高密度电路板、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
- 能源行业:用于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装备等。
- 航空航天:用于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器件。
- 汽车工业:用于制动系统、发动机零部件等。
结论CCS热压工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先进制造工艺,其制备的CCS制品具有高强度、轻量化和耐腐蚀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改善,CCS热压工艺在各个领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如上所示,采用Markdown格式编写,用标题副标题形式进行组织,并符合所给的规则要求。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姓名: 张洪敏学号: SX1206088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导师:汪涛日期:2012年11月15日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一、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质及其特点目前国内外开展金属基复合材料占主导地位的是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品,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虽然不占主导地位,近年来也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
现在有许多关于碳/铜复合材料的报道,证明它又一系列的优异性能。
如:可利用其低的膨胀系数和优良的导热、导电、延展性和耐磨性制作功能结构元件;大功率晶闸管支撑电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基板;电刷、触头及其他导电滑块;耐磨自润滑轴承和其他耐磨件等。
但是由于铜的熔点较高,较其他熔点低的金属来说,制造过程困难,同时由于铜基体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增强体润湿性差,所以影响了对其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人们对界面结构认识的提高及对改善润湿性方法的采用,使铜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碳/铜复合材料除具有铜基复合材料的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根据增强体的体积,可将热膨胀系数减到接近零。
这种复合材料的成本比钛低,密度比钢小,且易加工,因此碳/铜复合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是以铜为基体,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选择高强高模、高强中模及超高模量碳纤维,以一定的含量和分布方式与铜基体组成不同性能的碳/铜复合材料。
由于碳纤维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负的热膨胀系数以及耐磨、耐烧蚀等性能,与具有良好导热导电性的铜基组成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导热导电性、高的比强度、比模量,很小的热膨胀系数和耐磨、耐烧蚀性,是高性能的导热、导电功能材料。
二、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一束碳纤维表面直接沉积铜后,经不同温度的真空热扩散,测试热扩散前后C/Cu复合材料丝的断裂强度,测定结果表明,复合丝经900℃热扩散后强度仍未降低,说明碳纤维与铜基体之间没有发生界面反应。
X射线衍射结果也表明,C/Cu界面处无反应物产生。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概述
聚合物复合材料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概述班级 1120741学号 25姓名王彦辉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概述一前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FRP)是由增强纤维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与基体材料经过缠绕,模压或拉挤等成型工艺而形成的复合材料。
根据增强材料的不同,常见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分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以及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AFRP)。
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如下特点:(1)比强度高,比模量大;(2)材料性能具有可设计性:(3)抗腐蚀性和耐久性能好;(4)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的相近。
这些特点使得FRP材料能满足现代结构向大跨、高耸、重载、轻质高强以及在恶劣条件下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现代建筑施工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民用建筑、桥梁、公路、海洋、水工结构以及地下结构等领域中。
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问题,纤维的加入虽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但同时由于其组分的多样性和制造工艺过程中稳定性问题,都会导致材料中出现缺陷 ( 比如空隙、分层、夹杂、纤维分布不均等 )。
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降低了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料的延展性、断裂韧性、疲劳寿命、抗蠕变损伤的能力。
二、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性1.比强度、比模量大碳纤维、硼纤维等有机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比钛合金高3-5倍,比模量比金属高4倍。
这种性能因增强的纤维排列不同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
2.耐疲劳性能好金属材料的疲劳破坏常常是没有明显预兆的突发性破坏,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纤维与集体的界面能阻止材料的受力所致裂纹的扩展。
因此,其疲劳破坏总能从纤维的薄弱环节开始,逐渐扩展到结合面上,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
大多数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极限是其拉伸强度的30-50%,而碳纤维聚酯复合材料的疲劳强度极限可为其拉伸强度的70-80%。
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应用
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应用
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由碳纤维增强体和铜基金属基体组成,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刚度
和耐磨性。
因此,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在制造航空航天零部件、汽车
零部件和电力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被用作制造高温结构件,
如发动机喷嘴、导向叶片和涡轮等。
这些结构件需要具有高温下的稳
定性和抗氧化性,而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
稳定性,因此成为了理想的材料选择。
在汽车制造领域,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
内部组件,如气门杆、摇臂等。
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
和刚度,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耐久性,同时也能减轻整车的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
在电力设备领域,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可以使用在高压断路器、
变压器和环网柜等产品中。
这些电力设备需要具有高强度、耐磨性和
导电性,而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总之,碳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航空航天、
汽车制造和电力设备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
发展,我们相信这种材料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短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t o d e l a mi n a t i o n we a r f o r Cu / s h o r t CFs c o mp o s i t e s .
Ke y wo r d s : s h or t c a r b on f i b e r ;c o pp e r ma t r i x c om p os i t e;f r i c t i o n a nd we a r
摘 要 :采 用 冷 压 烧 结 工 艺 制 备 了短 碳 纤 维增 强 铜 基 复 合 材 料 , 考 察 了该 复 合 材 料 的 干 摩 擦 磨 损 性 能 。讨 论 了 短 碳 纤 维 含量 、 载荷 、 转 速 等 对 复 合 材 料 摩 擦 性 能 的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复 合 材 料 的耐 磨 性 能 明 显 优 于 基 体 材 料 ; 随 着 碳 纤 维 含 量 的 增 加 复 合材 料 的 耐 磨 性 能 进 一 步 提 高 ; 随载荷和转速的提高 , 摩 擦 系 数 和 磨 损 量 也 随 之增 加 ; 复 合 材 料 由纯 铜 的 粘 着 磨 损 转变为剥层磨损 , 并均 伴有一定的氧化磨损 。 关键词 : 短碳纤维 ; 铜基复合材料 ; 摩 擦 磨 损 中图分类号 : TQ1 5 3 ; TG1 l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 4 3 8 1 ( 2 0 0 7 ) 0 4 - 0 0 5 3 — 0 4
碳 纤 维 具 有 高 比强 度 、 高 比模 量 、 高 的 导 热 和 导 电、 低 的热膨胀 系数 和好 的 自润 滑性 能 , 其 作为 增强 材
究, 讨论 了短碳 纤维 含量 、 载荷、 转 速 等的影 响 , 并探 讨 了碳纤 维在 摩擦 行 为过 程 中的作用 。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类型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类型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金属基体和增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金属基体通常占据主导地位,承担大部分载荷,而增强体则起到增强材料性能的作用。
根据增强体的类型、形状、尺寸和分布,金属基复合材料可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类型:1. 按增强体形状分类(1)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颗粒状,如陶瓷颗粒、金属颗粒等。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耐磨性,但强度和刚度相对较低。
(2)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纤维状,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硼纤维等。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但韧性和耐磨性相对较低。
(3)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晶须状,如氧化铝晶须、碳化硅晶须等。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较好的韧性和耐磨性。
2. 按增强体材料分类(1)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陶瓷材料,如氧化铝、碳化硅等。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但韧性较低。
(2)金属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钛合金等。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但耐磨性相对较低。
(3)塑料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为塑料材料,如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等。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但强度和刚度较低。
3. 按增强体分布方式分类(1)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呈连续分布,如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但韧性和耐磨性相对较低。
(2)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呈非连续分布,如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耐磨性,但强度和刚度相对较低。
4. 按制备工艺分类(1)铸造法制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采用铸造工艺将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结合,如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2)粉末冶金法制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将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结合,如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
(3)热压法制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采用热压工艺将增强体与金属基体结合,如碳化硅晶须增强钛基复合材料。
【CN110029293A】纤维定向无交叉排列的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59701.7(22)申请日 2019.04.29(71)申请人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地址 100095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81号信箱科技发展部(72)发明人 黄浩 王敏涓 李虎 黄旭 李臻熙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代理人 仉宇(51)Int.Cl.C22C 47/06(2006.01)C22C 47/04(2006.01)C22C 47/20(2006.01)C22C 49/14(2006.01)C22C 101/14(2006.01)(54)发明名称纤维定向无交叉排列的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纤维定向无交叉排列的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采用气象沉积的方法在纤维表面形成界面阻挡层;再在纤维表面沉积形成金属涂层;将先驱丝缠绕在环件上,得到均匀定向无交叉排列的环状纤维带,局部固定纤维段并裁断或截取,后放入包套中,制备出纤维定向无交叉排列的预成型体,再通过电子束、热等静压制备出毛坯件。
从而获得体积分数可控、纤维定向无交叉排列的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本发明采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在纤维表面形成金属涂层,金属涂层的厚度决定了纤维的体积分数,有效的保证了高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简单、可控性好、生产效率高,有助于实现高性能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连接件的制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CN 110029293 A 2019.07.19C N 110029293A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10029293 A1.一种纤维定向无交叉排列的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无交叉纤维段制备将先驱丝环形缠绕在基体上,使得先驱丝缠绕紧密排列,形成多层的先驱丝线圈,相同层内的先驱丝均为平行排布,相邻箍的先驱丝之间不形成交叉;步骤2、在所述线圈的局部涂胶,使得在涂胶部位的各箍先驱丝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以局部涂胶位置为中心,在先驱丝线圈上进行截取,截取后形成先驱丝束,且在涂胶的固定下使得该束先驱丝中各先驱丝之间保持平行,不形成交叉;步骤3、将先驱丝束装入金属包套内腔中,其中使得金属包套内腔形成真空状态;步骤4、对包裹有先驱丝束的金属包套进行热等静压成型,得到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型材。
碳纤维表面电镀铜工艺的研究
采用三种电镀液对表面预氧化处理后的碳纤维 法. 本研究过程中发现, 如果单纯采用热空气对碳纤
分别进行电镀铜处理, 三种电镀液的成分如表 1所示: 维进行氧化处理, 当温度低于 400 e 时, 即使较长时
表 1 三种电镀液成分
间加热, 碳纤维表面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当温度高
编号
成份
分子式
含量 ( g/L)
300
柠檬酸氨 ( NH4 ) 2H C6H 5O 7
20
硫酸铜
C uSO4 # 5H2 O
50
柠檬酸钾
K 3C it
100
3#
酒石酸钾钠 KN aC4H 4O 6
10
硝酸钾
KN O3
12
乳化剂 ( OP- 10)
/
01 4
11213 检测分析 采用 PhilipXL3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各阶段
制. 相对于热空气氧化法, 单一的浓硝酸液相氧化法 温和均匀, 浸泡 1小时, 纤维表面仅出现很小的刻 蚀. 可见浓硝酸与碳之间的反应轻微, 容易控制, 但 耗时太长. 结合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本试验采用气 相 - 液相联合氧化法对碳纤维进行预处理. 图 3为 本试验最终氧化处理完的碳纤维表面形貌照片, 碳 纤维表面出现了一定的腐蚀纹理及轻微的腐蚀坑, 且经测试力学性能基本保持. 可见联合氧化法使碳 纤维综合了两种方法的氧化效果, 增加了表面能, 而 且可能引进具有极性或反应性的官能团, 从而有利 于增强纤维与镀层之间的结合力.
碳纤维是 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增强 材料 [ 1] , 具有 低密度、低热膨胀系 数、高比模 量、 良好的自润滑性等一系列优点, 在复合材料领域 里有广泛的应用 [ 2] . 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更 是综合了铜的良好导电、导热性及碳纤维的优点, 从而具备良好的传导性、减摩耐磨性、耐电弧烧蚀 性和抗熔焊性等一系列优点. 然而碳铜之间既不 润湿也不反应, 直接复合效果很差. 因为复合材料 的综合性能不仅取决于组成材料, 还受到组分之 间界面质量的影响. 因此制备综合性能良好的碳
铜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铜基合金与其他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铜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机械性能,但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应用中,单一的铜材料往往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将铜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以期获得更为优异的综合性能。
铜基复合材料的组成通常包括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两部分。
基体材料通常选用高纯度的铜或铜合金,而增强材料则可以是碳纤维、陶瓷颗粒、金属粉末等。
通过粉末冶金、热压、热处理等工艺,将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充分混合,形成具有新结构和性能的铜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首先,由于增强材料的加入,铜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大大提高,使其在高温、高压等恶劣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
其次,铜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和导电性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适用于一些对导热导电要求较高的场合。
此外,铜基复合材料还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够满足一些特殊工况下的使用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铜基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由于其轻质高强的特性,铜基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飞机发动机零部件、航天器结构件等。
其次,在汽车制造领域,铜基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发动机零部件、制动系统等,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此外,在电子通讯领域,铜基复合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散热器、电路板等,满足高功率、高频率电子设备对散热和导电的要求。
总的来说,铜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铜基复合材料必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PPT课件
2021
24
• 工业集成电路需要高导热、低膨胀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作为散热元件和基板。
选用具有高导热率的银、铜、铝等金属为基体与高导 热性、低热膨胀的超高模量石墨纤维、金刚石纤维、 碳化硅颗粒复合成具有低热膨胀系数和高导热率、高 比强度、高比模量等性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可能成 为解决高集成电子器件的关键材料。
无 机 非
陶 瓷
晶须
颗粒
晶须/金属基复合材料 弥散强化合金材料
晶须/陶瓷基复合材料
粒子填充塑料
金 玻 纤维
属 材
璃 颗粒
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
料
纤维 碳纤维/金属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
碳
炭黑
颗粒/橡胶;颗粒/树脂基
有机 有机纤维
高分 子材
塑料
料 橡胶
金属/塑料
纤维/树脂基基体金属与增强物的相容性
金属基复合材料需要在高温下成型,制备 过程中,处于高温热力学非平衡状态下的纤维与 金属之间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形成反应 层。界面反应层大多是脆性的,当反应层达到一 定厚度后,材料受力时将会因界面层的断裂伸长 小而产生裂纹,并向周围纤维扩展,容易引起纤 维断裂,导致复合材料整体破坏。
– 基体主要是镍基、铁基耐热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较成熟 的是镍基、铁基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尚处 于研究阶段。
2021
31
9.3.1.3 功能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 要求材料和器件具有优良的综合物理性能,如同时具 有高力学性能、高导热、低热膨胀、高导电率、高抗 电弧烧蚀性、高摩擦系数和耐磨性等。
• 仿照鲍鱼壳的结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由碳、 铝和硼混合成陶瓷细带制成了10微米厚的薄层,由此得到的 层状复合材料比其原材料坚固40%。
金属基复合材料简介
金属基复合材料简介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composites,MMCs)主要是指以金属、合金为基体材料,以纤维、晶须、颗粒等高强度材料作为增强体,制备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MMCs的常用的制备方法有:粉末冶金法、原位生成复合法、喷射成形法、铸造凝固成型法等。
按照不同增强相可以分为连续纤维增强(主要有碳及石墨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氧化铝纤维、不锈钢丝和钨丝)、非连续纤维增强(包括碳化硅、氧化铝、碳化硼等颗粒增强,碳化硅、氧化铝、等晶须增强,氧化铝纤维等短纤维增强)和叠层复合三类复合材料。
引入增强相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基体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组织,如亚结构、位错形态和晶粒尺寸等,从而提高和弥补了基体材料在某些性能上的缺陷,使得MMCs 具备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强、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等优异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因此,MMCs已经取代了部分传统材料,并逐渐成为国内外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并最实用的金属之一,因其具有优良的延展性,仅次于银的电导率,仅次于金银的热导率,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但是,铜的力学性能(耐磨性、硬度、强度、抗蠕变性等)较差,限制了铜在工业和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在众多MMCs中,铜基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耐腐蚀性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而被广泛关注。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铜基复合材料的相关研究逐渐开展,许多科学家在铜基体中加入了不同的增强体,发现该复合材料既保持了铜的优点,又弥补了铜力学性能上的不足。
时至今日,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形成了以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三大类别。
1、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目的是将性能优异的颗粒均匀分散于铜基体,提高铜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颗粒增强相产生的钉扎作用能够极大的阻碍位错的运动从而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使铜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以及高温性能大幅提高。
铜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种以铜为基体,添加一定数量的合金元素或增强材料,经过
混合、压制、烧结等工艺制成的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电磁性能和力学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铜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
铜本身就是一种优良的导热材料,
而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或增强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这使得铜基复合材料在导热器件、散热器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传递热量,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其次,铜基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电磁性能。
在电子通信设备、电磁屏蔽器件
等领域,铜基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得益于复合材料中添加的合金元素或增强材料,使得材料具有更好的电磁屏蔽性能。
此外,铜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非常突出。
通过合理设计复合材料的组织结
构和成分配比,可以使其具有优秀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铜基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高强度、耐磨、耐腐蚀的零部件和结构件。
总的来说,铜基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导热性能、电磁性能和力学性能,在各个
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材料工艺的不断完善,相信铜基复合材料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顶出出一个研究铜基复合材料与工程接口:模拟实验和凝聚力元素文章信息文章历史:2008年9月25日收稿2009年7月21日重新修订2009年9月1日发行重点;纤维顶出试验衔接区模型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有限元模拟界面脱粘牵引分离法则摘要该纤维顶出试验是一种基本方法,探讨了纤维的力学性能/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
为了估计的界面性能,参数应进行校准测量负载位移数据和理论模型。
在软基复合材料的情况下,可能的塑料区域要进行校准考虑。
由于传统的剪滞模型是基于弹性行为,一个详细评估的塑料效果是需要准确的校准的。
在本文中,实验和模拟研究,提出了铜基复合材料与基体的塑性强大的界面结合效果。
显微图像表现出显着的塑性变形的区域全球领先的纤维负载位移曲线突出的非线性响应。
作为比较,没有化学键涂层界面也可以检测到而其中的非线性则不能够观察到。
一个先进的有限元建模是被用来完成一个推出有结合力的区域模型或相反的装置。
与测量的推出曲线完全吻合,实验结果证明了预测结果。
1. 介绍目前,用来加强铜基复合材料的连续在2002年碳化硅(SiC)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热量的热点材料得到了很高的关注。
一种可能的应用实例是核聚变反应的等离子面向组件。
在实践中带有碳保护涂层的厚SiC纤维是用来起到增强作用的。
最理想的复合材料的性能能通过铜和非常高强度的SiC纤维的热导性的结合来实现。
纤维的牢固结合面/基体界面的加载必须保证是从有延伸性的基体传导到牢固的纤维。
结力强通常是指在纤维表面的薄的反应膜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学粘合的接口。
界面的结合强度取决于最后的轴向和横向的载荷的施加量。
此外,界面的摩擦也有助于一些区域载荷量的承载,只要拉拔纤维时在附近的接口处产生了相当大的剪应力。
由于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通常取决于加强方向的载荷,剪切强度和摩擦应力是关键的界面性能,与结构的完整性有关。
界面的微观破坏特征将主要受分层纤维涂层的断裂,软基体的塑性变形影响。
该纤维顶出试验是来探测一个接口的机械特性最流行的方法之一。
负载位移曲线,从一个弹性单纤维试样的顶出试验得到,包括典型的四个特征阶段在图1给出。
阶段(一)具有线性弹性负荷,有完整的界面,阶段(二)减少刚度由于界面裂纹萌生和扩展,阶段(三)由于突然甩负荷完整的界面脱粘和阶段(四)纤维的摩擦滑动。
该界面参数校准通常是通过测量与预测与推出的数据数值拟合,可指在特定阶段或整个负荷位移曲线。
在铜基复合材料的例子中,弹性剪力滞后模型的有效性是被基体的塑性变形限制的。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人员运用有限元法(FEM)来模拟光纤顶出(或拔出)测试。
贝克特和Lauke(1996)估计静态界面裂纹能量的释放率。
使用一个混合型断裂准则,他们确定了规定的脱粘裂纹长度扩展负载。
他们预言了拉出曲线到最大负荷。
阿迪等。
(1992年)进行了静态断裂力学有限元计算应力的混合模式的预定义大小的界面裂纹强度因子分析。
布赫霍尔茨和科贾(1997)应用断裂力学方法接近一个热强调纤维/基体界面。
他们计算开裂变形功和能量释放率并考虑到裂纹面接触摩擦。
钱德拉和Ananth(1995)用线弹簧元素去模拟一个应力为基础的破坏准则和法则适用的Coulomb摩擦界面是被应用了。
这种方法的一个显着的方面是模拟的先进性。
剪切强度校核是通过使用测顶出负载进行的。
Bechel和Sottos(1998)使用的接口接触原理是以库仑的摩擦力法则和有限的滑动公式为基础的。
他们使用一个迭代过程来确定脱粘长度和摩擦系数的校准。
Pochiraju等。
(2001年)使用一个基于Reissner’s的轴对称解决方案和有限元分析法的所谓轴对称损坏模型的应力分析。
两人的界面粘附造型能力,摩擦和正常剥离。
林等。
(2001年)提出一个先进的有限单元法利用内聚区域模型模拟一个线性的牵引分离法则(三态逻辑)。
他们获得负载下降在一个完全剥离的状态。
两人都是建模界面粘附,摩擦和正常的剥离能力。
钱德拉等。
(2002年)进行了比较研究,关于二种具有凝聚力的元素与谢瑞麟双线性和指数的表现做对比。
他们的模拟结果表明与实验相吻合到高峰负荷后负荷下降。
目前工作的目的是调研在接口处有和没有化学胶合的铜基SiC加固纤维复合材料的顶出反应。
科学兴趣主要集中在局部区域基体的塑性效应和界面层微观断裂行为。
为此,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计算的研究。
在这个文件中,推出测试结果,微观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是基于凝聚区域模型的提出。
这是表明,模拟结果预测测量的行为非常好,证明了显微观察。
2。
理论背景由于Barenblatt各种区域凝聚力模型的先驱工作被提出。
钱德拉等做了全面的审查。
对于影响谢瑞麟曲线形状范围特征的断裂行为的预测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该理论的凝聚力区首次应用到接口问题是由尼德曼在1987年报告的。
他利用谢瑞麟典型曲线模仿界面正常的减聚力在颗粒复合型材料中的情况如(图2)。
三态逻辑是被应用到多项式和指数函数中。
他延伸他的模型到一个剪切和牵引实例中在1993年。
随后,梯形和三角形三态逻辑是被提出,分别由Tvergaard和Hutchinson在1992和Geubelle和贝勒在1998年提出。
根据钱德拉在2002年的研究,三角形的三态逻辑和指数的三态逻辑相比前者与实验结果更加一致。
一个有凝聚力的三态逻辑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制定。
尼德曼在1987-1990年通过三台逻辑的分化分离引入了势函数的概念。
另外,三态逻辑被一个启蒙的标准和一个演变的法则定义成一个受损变量。
Camanho和达维拉在2002年根据他们的演变法则认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单元刚度单调下降,而受损变量则会上升。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一个特设定义三态逻辑从顶出试验获得数据。
所获得的谢瑞麟图两部分组成,即一个前和一个后的损伤域域。
线弹性三态逻辑是最初假定前发生的损害。
在最大牵引力,损害开始发展。
有紧密结合力的元素发生失效以及与破坏参数达到一致时被定义为刚度的完全损失。
我们使用的凝聚力元素是应用的有限元软件。
2.1 线弹性牵引分离法则分离向量δ定义为相对位移的两个接触面的元素都附加到一个有凝聚力的因素如下:δ={δn , δs}≡{u n^-u nˉ,u n^-u nˉ}=Δu (1)其中下标n和s分别表示正常和剪切组分,U^和uˉ表示最初的一两个接触重合节点定位对界面元素的位移。
名义上的牵引力矢量T,由一个正常组分T n的和一个剪切的组分T s组合而成。
名义应变是分色除以基本厚度的有结合力的元素t c。
t c设定为统一而实际厚度为零。
使用此设置,名义应变等同于δ:εn=δn/t c=δn ,εs=εs/t c=δs (2)元素的刚度变成等于材料的刚度。
非耦合弹性的塑性基本关系写成:T={T n,T s}=[K nn,K ns,K ns,K ss]{εn,εs}={δn,δs} (3)2.2 受损的萌生和演化一个有凝聚力的元素的损伤和失效的反应是由坚固参数的萌生和演化法则定义并被三态逻辑本身所控制的。
启动是指损伤刚度退化的开始。
在这项工作中的线性最大名义应力准则是被使用。
损伤时启动的最大名义应力比(定义见下文)达到统一:max[T n/T n°,T S/T S°]=1 (4)T n°和T S°分别代表最大名义标准和切应力值。
符号表示标志着一个纯粹的压力负荷不启动的损害。
损伤演化规律的描述的开始损伤后有效的物质刚度开始下降。
一个标量的变量,D是引入一个有凝聚力的代表元素的损伤状态捕捉所有有效机制的整体效应.这是从空白到统一的单调进化。
这个压力是由D进行修改的根据:T n=(1-D)T n (5a)T s=(1-D)T s (5b)T n和T s是现代的没有被损坏的拉紧力的预测的线塑性分量。
在这项工作中,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标定使用由迭代反演拟合实测顶出曲线。
3. 材料及顶出试验3.1复合标本制作在过去加强商用碳化硅纤维(SCS6,特种材料,直径:140微米)是被经常使用。
该纤维包括在中央一个18目的碳单丝和一个50目的B- SiC的覆盖。
这个主体是2.5微米涂有掺杂碳化硅的双层碳棒而薄的0.5微米的非晶碳层是作为粘结层使用的。
掺碳双键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碳化硅浓度。
为了改善纤维和铜基之间的结合,一个0.15微米厚的超薄钛膜放在纤维上作为粘合剂使用磁控溅射。
该纤维进一步涂布,磁控溅射,形成了高品质的铜层致密接口。
一个80目厚的铜基在室温大约每平方厘米0.05安的电流用硫酸铜电镀浴作用8小时沉积在预涂层纤维上。
涂层纤维进一步在550C°高温处理2小时直至形成一层很薄的碳化钛膜的界面反应。
随后,该涂层纤维束被装在一个圆柱形的铜胶囊中,受到650C°与100兆帕的热等静压30分钟。
该纤维的加强区域直径为3.5毫米的钢筋区及其纤维体积其分数达到17%。
相邻的纤维之间的距离不低于160目。
最后,四坡复合材料棒被切成0.45,0.9和1.25毫米的薄片同时细小的圆滑的薄片达到1微米厚。
对不同的试样厚度进行了测试,以便能在不同的塑性变形对应不同的顶出荷载。
试样的最大厚度是被最大负载所限制的实在硬度计压痕打孔开始失败的时候。
另一方面,一个相似种类的复合材料样品是组合的,但也无钛薄膜生产的顶出曲线具有非常弱的界面剪切强度。
试样厚度为1.35,2.4和3.02毫米。
这种比较研究中,依据塑性反应应提供差异大的产出。
3.2 顶出试验顶出测试是在一个仪表化的设备中进行的。
单纤维被单独从基体中推了出来平面矩阵式硬质合金冲直径有100目其中一个是附设专用标本在一个0.5毫米厚的槽里。
应用的负荷是一个位移控制模型每秒1目的速度。
压痕深度直接通过该试验机加载装置的运动被测量。
4. 实验结果与讨论4.1 钛薄膜涂层界面在顶出曲线与钛的 1.25毫米厚的复合试样涂层界面,如图3。
该数据来自四个单独的测试,并呈现出良好的重现性。
该纤维的最终位移的横坐标是正常值(注册商标:光纤半径)。
最初曲线的开始处有线性弹性响应。
随后,曲线的走向通常是来自于线性表现线性度和钯的刚度还原略有偏差。
在附近的最大负荷Pmax的标本反应变得非常标准。
P最大平均值达到60N。
使用均衡器。
(6),平均界面剪切强度Ťd估计为102兆帕斯卡Ťd=P max/2πRL (6)那里的界面粘结面积为0.589平方毫米。
这Ťd值接近最大界面剪的T- S曲线的牵引为109 MPa的界面牵引切引力T S°密切接触的SD值。
一个显着特点是,围绕Pmax的位移进行的相当突然,直到负荷的下降,引起界面滑动的平均应力Ťs被估计为52 MPa的使用均衡器。
(6)以PS(= 31N)更换Pmax的修改。
实验Ťd和Ťs数据与后来的数值结果进行比较。
图3 实验测量负载位移曲线由四个单独的纤维顶出厚度进行碳化硅纤维增强铜钛基复合材料界面涂层试样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