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育与创新性人格培养
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不竭动力。

教育如何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

首先要做到四全。

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于青少年
成长的全过程。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格 ,既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 ,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人格的伟大对于一个人取得“才智成就” 具有重要意义。

只要剖析各种创新案例就不难发现 ,创新型人才除了知识、能力等才智支
持外 ,还离不开某些非才智方面的支持。

这种非才智支持系统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创新环境 ,对
创新者个体来说则是一种创新性人格。

为此 ,我们把支持一个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称为创新性人格。

它是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的个性心理与道德品格。

我国创新教育先
驱者陶行知先生认为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大无畏之斧” 、“金刚之信念” 、“求知欲望” 与“创
造热情” 等品格。

当代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教授认为 ,创新科学家的创新性品格主要表现在
好奇心与怀疑精神、自信心与谦逊精神、进取心与献身精神等方面。

我们在研究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性人格时 ,不仅要依据对历史上或现实中的创新型人才的实证
分析 ,而且要依据创新教育的对象或目标进行行动思考 ,避免用过高或过泛的标准去设计非智
力因素的教育方案。

针对当前影响创新精神培养的“再现教育” 、“应试教育” 等不良倾向 ,在
创新教育中设计创新性人格的培养方案时我们认为,应当着重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 ,是指人们有选择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的个性特征。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
表现为对这种事物特别喜欢 ,乐而不倦 ,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

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关 ,它促使一个人产生好奇心 ,神往发现和思索问题 ,从而追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研究表明 ,几乎所有的发明家对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好奇心。

爱迪生小时候“孵蛋” 的故事成为兴趣和好
奇心的美谈。

因此 ,有人把兴趣比喻成“成功的胚胎” 、“胜利的幼芽” 是不无道理的。

兴趣和好奇心是青少
年的天性 ,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

然而, “再现教育” 与“应试教育” 往往压抑了学生
对学业分数之外的事情的兴趣和好奇心。

所以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来说 ,首先应当
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及时确定某一中心兴趣 ,发展成为乐趣 ,学生产生乐趣后 ,有意识、理性地指导学生把乐趣与理想、目标联系起来 ,使其富有
社会性、方向性与自觉性 ,从而上升到志趣和追求的高度。

2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质疑 ,就是提出疑问。

即指能够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问题的个性
品质。

质疑与自信密切相关。

自信的人比较喜欢提出不同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

因而质疑是创新性人格的首要品质 ,鼓励质疑是培养创新性人格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有一名言 ,就是“怀疑一切”,体现着对传统习俗和落后观念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

没有对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怀疑 ,就不会有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诞生。

爱因斯坦正是对经典牛顿力学的质疑 ,才促使他去探索新的时空观 ,从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

早在 17 世纪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就提出了“普遍怀疑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期
望人们勇于把一切事物放在理性的前面加以审视 ,以辨真伪。

即用理性去追问一切现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

“再现教育” 和“应试教育” 致使许多学生盲目崇拜教科书 ,盲目依赖老师 ,不善于
质疑 ,不敢发问。

然而教科书并非句句真理 ,教师也不是事事正确。

所以 ,创新教育应当鼓励学生质疑 ,探索并发现其中的错误。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 扬曾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 ,但我
并不因此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

” 亚里士多德很尊重他的老师柏拉图 ,但决不盲从。

他说: “吾
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所以 ,创新教育的人格培养中 ,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质疑品质;鼓励学生对
一些习惯和传统进行怀疑;不迷信专家权威;敢于提出各种问题 ,甚至包括一些当前看来近乎
“荒唐” 的问题。

3 磨炼学生坚定的意志
意志 ,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的意识的主观调节。

意志的外显形态
是毅力 ,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自觉地进行活动 ,坚持与困难作斗争。

在爱迪生的许多发明中 ,绝大多数是靠艰苦劳动磨炼出来的。

为了寻找做灯丝的最佳材料 ,他
曾用过6000多种材料做实验。

他发明的镍铁蓄电池 ,是五万多次试验的结果。

他一生经历过
的失败无以计数 ,而失败却磨炼了他的意志 ,铸就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意志与毅力具有多
种特性 ,如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自制性等。

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说得好: “如
果我有什么贡献的话 ,那不是我的才能的结果 ,完全是勤勉和毅力的结果。

” 一个人如果没有
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 ,就很难开发出他的创新力。

在创新活动中 ,常常是谁能坚持到最后
一步 ,谁就会突然发现一条通畅的道路。

比如 ,人类第一次发现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的意大利化
学家索布雷罗。

1846 年 ,索布雷罗偶然将制造肥皂的副产品甘油和浓硫酸混在一起 ,得到了一
种烈性炸药 ,但就在他刚意识到发现了什么的时候 ,突然的爆炸差点让他丧命 ,于是他退缩了 ,
对于这一发现不再问津。

18 年后 ,诺贝尔却凭着顽强的意志继续试验 ,终于获得了伟大的成功。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形成一种磨炼意识 ,创新的历程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崎岖小路 ,有时甚至是条
没有终点的无极之路。

但是 ,跋涉在这条路上的人往往是智慧超群、意志坚强的创新者。

“创
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

”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

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
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数学的实践,要求通过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教学创新能力,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

使教师的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
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适应新
世纪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把信息技术应用
于教学,创新课堂教学的理论、模式、方法、体系,对于教学创新与素质教育;教学创新与
创造性思维;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特色;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色等都
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