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1.史前人类: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 800 毫升到1200 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 万年至4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 1350 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 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世界古代史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节:地理大发现1、往东方的新航线,他在航行中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并曾担任过海地殖民地的总督。
1492年8月3日,率船队横渡大西洋,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后南航到达古巴、海地,于1493年3月返回西班牙,这是哥伦布第一次航行,1493年,哥伦布率领一支大舰队,又离开西班牙扬帆出海。
这次航海行的直接目的不是开辟新的贸易市场,也不是征服东方的王国,而是到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定居,建立一个既采矿又从事农业的殖民地,然后以这个殖民地为基地到中国及印度去。
1498年他又进行了第三次远航,1502年又进行了第四次远征,沿着美洲大陆进行探查,经过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但还是看不到中国的影子。
在回西班牙后,他失去了西班牙王的信任,在1506年郁郁去世。
2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发现后,处在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没落贵族和商人,在各国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征服和掠夺。
葡萄牙和西班牙先于其它欧洲国家进行征服和掠夺,两国把他们最先到达的地方都宣布为本国属地,结果为争夺属地两国发生了争执,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于是出面调停,双方于1494年6月签订条约,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从北极到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条约规定该线以西所发现的非基督教国土归西班牙所有,以东属葡萄牙。
当麦哲伦航行抵达摩鹿加群岛后,对该岛归属问题发生矛盾。
1529年,双方在萨拉哥撒再订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的地方,划出另一条分界线。
根据这两次协议,西班牙几乎独占了美洲,葡萄牙则将亚洲和非洲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瓜分。
3、1415-1460年亨利王子航海。
②1487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③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④阿美利哥·味斯普奇航行美洲。
⑤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⑥麦哲伦的环球航行4、16世纪以前,欧洲早就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
欧洲对外贸易主要是对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文
化运动,它强调人文主义和重视个人才能和创造力,对艺术、文学、
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改革宗:改革宗是16世纪欧洲基督教改革运动的一个派别,
它由约翰·加尔文发起,信仰奉行“恩典论”和“先知、祭司、君王
三职”的理论,强调信仰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3. 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维斯特伐利亚条约是1648年欧洲三十年
战争的终结条约,它实现了欧洲列强的权力平衡,保障了各国主权和
宗教自由。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的
一场以机器制造为主的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它对现代世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干草人绿色革命:干草人绿色革命是指墨西哥农学家诺
曼·博洛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农业改革模式,它通过引入
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和化肥、农药等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幅
增长。
6. 坦桑尼亚飞行医生:坦桑尼亚飞行医生是指20世纪50年代
至70年代间曾在坦桑尼亚活跃的一批医生,他们利用轻型飞机或汽车,到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护飞行,为当地居民送去健康和希望。
7.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发生的
一场政治运动,它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打倒“资产阶级思想”和“旧
文化”,实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和动荡。
8. 共和国恐怖:共和国恐怖是1793年至1794年间法国大革命
时期的一场政治迫害运动,它由雅各宾党发起,旨在清除反对革命的“内部敌人”,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惨剧。
世界中古史史名词解释
1.史前人类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 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一、东亚封建国家大乘佛教佛教派别。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
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
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
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新罗时代。
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
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
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
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593年,日本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
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
(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
名词解释(中古)
名词解释(中古)1.夏娃理论:所有现代人的直系祖先都是大约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
她的后代在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
中国大多数现代人的祖先,是6-1.8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至的,从南方逐渐迁徙到北方,而且与土著人群没有发生基因交流。
2.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到大约5000年前结束。
传统意义上是指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改变。
这一时期从采集狩猎转变,出现了传统农业,标志着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
人类开始定居,从而产生了氏族和聚落。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出现,手工业逐渐专业化。
3.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
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基本特征是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子女从母居,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繁重的劳动需要由男子来承担。
男子的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变成父系氏族公社。
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世系按父亲计算。
男子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由成年男子担任。
4.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
(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世界史名词解释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史前人类: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
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
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
进化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
BC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
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
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
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涅伽达文化埃及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因埃及南部的涅伽达遗址而得名。
分为两大阶段,前段(涅伽达Ⅰ)又称阿姆拉文化,约当公元前4000~前3500年;后段(涅伽达Ⅱ)又称格尔塞文化,约当公元前3500~前3100年。
涅伽达文化处于埃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前段属原始社会末期,后段已建立若干奴隶制小国,在埃及史上有前王朝时期之称。
涅伽达文化时期石器和陶器制作日精,对外贸易发展,铜器逐步增多,人工灌溉逐渐发达。
这时村落转变为市镇,最后出现了最早的埃及文字、王族墓葬及国王权标,表明国家形成。
当时涅伽达和耶拉孔波利斯相继为埃及南部最大城镇和政治中心。
涅伽达文化与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有较多接触,表明这两处人类文明摇篮在文明开始时期即联系密切。
2.美尼斯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统一了埃及,建立孟菲斯。
3.那尔迈(Narmer)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可能和美尼斯是同一个人。
传说他以武力统一上下埃及,并建都孟斐斯。
曾被认为是第一个统一埃及的国王,但根据已发现的有关蝎子王的文物(主要是蝎王权标)来看,蝎子王可能更早地做到了这点。
有关那尔迈的重要文物有那尔迈调色板和所谓那尔迈大权标头。
4.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石凳,是埃及古王国之前贵族的墓葬形式。
坟墓多用泥石建造,呈梯形六面体状,分地下墓穴和地上祭堂两部分。
墓中一般有众多墓室,不仅用于放置死者尸体,还放置陪葬者尸体。
此外还有用于放置食物、用具和衣物的墓室,进入古王国时期后,国王开始使用金字塔取代马斯塔巴作为墓葬形式,而最早的金字塔正是从马斯塔巴演进而来的。
5.诺姆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埃及出现了阶级分化,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各地出现了最早形式的城邦国家,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埃及人自称为"塞普",中译为"洲"。
当时在上埃及和下埃及共有40多个诺姆,面积不大,大多是从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转变过来的,是一种城邦式的国家。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一.拜占庭帝国1.查士丁尼:(527—565)拜占庭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
在位期间主要极力维护奴隶制度;镇压了尼卡起义;编纂了《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进行了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军事征伐。
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2.《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
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27年下令编纂。
其基本宗旨是巩固帝国、突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承认等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
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的法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普罗尼亚制:拜占庭帝国的兼领地制度。
科穆宁王朝时确立。
即将国家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兼领,兼领主向国家履行相应的义务。
这一制度的形成,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封建制度的全面确立。
但它只是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兼领制的实行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4.普罗·科比:查士丁尼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主要作品是:《查士丁尼战争》《秘史》《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
是垂训史观的真正体现者。
在古典文化上造诣颇高,其作品风格和表现形式都模仿古典史家的作品。
5.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7世纪以后,教会和修道院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招致社会普遍怨恨。
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圣像崇拜的诏令,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后经历多次反复,843年,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结束。
二.西欧1.托马斯·阿奎那: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神学之王”。
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伟大;撰写了《神学大全》,并提出了“宇宙秩序论”,对教会权威与封建等级秩序做出了充分的神学论证。
他的思想至今在西方仍有影响。
2.查理·马特:墨洛温王朝宫相。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
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
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
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
“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
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
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
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世界史中古史复习要点
世界史中古史复习要点世界史名词解释(经典完全版)一:民族大迁徙时期1、奥古斯丁: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
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
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以前,爱好世俗文艺,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深刻的研究,曾担任文学、修辞学教师。
在这之后,他痛侮为世俗文艺引入歧途,极力攻击世俗文艺(如荷马史诗)。
他把哲学和神学调和起来,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
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
在这些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可算作代表作,包含不少哲学论述。
2、汪达尔人:古罗马帝国时代欧洲生活在北欧的落后的日尔曼民族之一,他们被当时的罗马人认为是“蛮族”。
从公元3世纪开始,欧洲的各日尔曼民族在匈奴人西侵的挤压下开始向西欧迁移,这就是西欧历史上著名的“日尔曼人入侵”,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公元6世纪。
日尔曼人持续的入侵逐渐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
公元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该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
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
442年,罗马终于承认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455年,该萨里克乘罗马混乱之机,率舰队渡海,攻陷罗马,纵兵焚掠两星期(6月2日—16日)。
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
汪达尔主义意味着对物质、文化的极具毁灭性的、彻底的破坏。
例如,八国联军侵华时对圆明园的破坏,西班牙殖民者天主教徒对美洲印加帝国的毁灭,11、2世纪蒙古兴起时期对中亚、东欧地区文明、城市的劫掠都可以说是汪达尔主义。
一些有着强烈的破坏欲望、无法控制自己的破坏行为的人,可称作汪达尔主义者。
3.亚得里亚堡之战:4.波伊提乌,执政官及作家,著有《哲学的慰籍》(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中古史名词解释
中古史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古史名词解释12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金国为逼迫南宋王朝投降,多次举兵南下,遭受到南宋将领的坚决抵御。
南宋史学家将宋高宗赵构重建宋王朝及南宋初年宋军抵御金军入侵这段历史称为一次“中兴”。
其中有四位军事统帅抗金功绩最为突出,他们是: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故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
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伾等人所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
唐顺宗深知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对唐中央政权的危害,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
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艰难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洛温王朝,或梅罗文加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年),是一个在欧洲中世纪的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相传以创立者克洛维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的名字命名。
其领地包括大部分高卢,也就是现今的法国,统治时期间于公元5世纪至8世纪之间,最终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查理(法语、英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e、拉丁语:Carolus Magnus,(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作查里曼,查里大帝,卡尔大帝。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年-814年),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于罗马,后人称其查理曼。
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
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他引入了欧洲文明,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查理曼还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法国式扑克牌上的红桃K人物。
凡尔登条约(法语:Le traité de Verdun;英语:Treaty of Verdun)是分割查理曼帝国的条约。
843年8月,加洛林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了这一分割国土的条约。
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
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形成西法兰克王国、中部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国,成为后来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阿尔弗雷德(古英语:?lfrēd,英语: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译作阿佛列、艾尔弗雷德等,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国王,他也是英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君主。
由于其英勇的统帅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同时也是英格兰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 Great)名号的君主。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
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
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
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给下级,也要求他们提供骑兵。
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
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
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
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
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
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
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
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
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征服者威廉的幼子。
在其兄威廉二世因狩猎事故神秘死亡后即位为国王。
《牛津条例》: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
1258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逼迫接受了条例。
由15名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同时,由实际掌握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来的12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3次,讨论重大国事。
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
腓力四世(Philippe Ⅳ,1268—1314),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著名的国王之一,在位时打击贵族,维护法兰西的利益。
连续有两位罗马教皇在他手下不明不白地送了命。
阿维农之囚(1305-1378)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
史称“阿维农之囚”,期间大部分红衣主教及教皇是法国人。
红白玫瑰战争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的内战。
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分支,英王爱德华三世后裔。
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克吕尼运动: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
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
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
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
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卡诺莎悔罪:皇权与教权的斗争,由于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1056-1106)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于1077年在卡诺莎的会晤,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当时,教皇应德意志封建领主们的邀请,准备前往德意志调停他们与国王之间的争端。
为使教皇取消此行,亨利不顾路途危险,在冬季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
教皇得知他已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消息后,为审慎和保险起见,决定前往托斯卡纳边疆伯爵夫人马蒂尔达位于卡诺莎的城堡。
被称为“圣彼得的女儿”的这位伯爵夫人,拥有巨额财富和权势,她那位遭人厌恶的丈夫已于上一年去世。
她保持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宫廷,身边簇拥着一大批只会说甜言蜜语的小人。
《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在位)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名黄金诏书,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故名。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是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
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此诏书失去意义。
金玺诏书的原件今保存在维也纳国立图书馆。
经院哲学:产生于11~14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及欧洲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附属学校中产生的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故取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因为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名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新敕》的合称。
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皇帝(527年-565年),史称查士丁尼大帝。
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领土扩大。
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总称《民法大全》),为罗马法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
破坏圣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
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
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东正教:是基于正统派神学与东方礼拜仪式制度的基督教三大分支之一,也是强调自身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
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
15世纪,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
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
基辅罗斯:Kiev Russ 古国名,9世纪中叶—12世纪30年代在东欧平原上建立的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封建国家,又称古罗斯、罗斯国。
9世纪末,这些部落以基辅为中心,结成一个大公国,称“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当时它只是一个南自基辅、北到拉多加湖、西从普斯科夫、东到木罗姆的一个东欧内陆小国。
罗斯受洗即罗斯接受基督教信仰,公元988年,当时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使得罗斯人告别了多神教的信仰。
这一年就是罗斯受洗元年。
罗斯受洗对基辅罗斯公国及现代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自罗斯受洗以来,俄罗斯人确定了自己一千余年的思想根基,并因此实现了自己民族的超常发展。
.钦察汗国(Qipchaq ulisi),(1242年--1502年),又称金帐汗国、克普恰克汗国、术赤兀鲁思,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以突厥民族为主,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建立的封建国家,因占统治地位的蒙古人人数很少,所以不久当地蒙古完全突厥化。
由1242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第二子拔都结束西征建立了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境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