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公礼乐文化的渊源及其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周公礼乐文化的渊源及其文化价值
笔者从周代礼乐文化的创始地、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和历史作用、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四个方面对周公礼乐文化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研究。认为“仁政”、“德治”治理天下的政治理论成为其礼乐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周公旦等制定的一系列的典章制度、立法礼法、礼仪礼节就是当时规范社会各层面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中华文化之所以被称为礼乐文化,若追根求源,其模式的创发正在周代。
标签:礼乐文化;渊源内涵;文化价值
岐山苍苍,渭水泱泱。三千多年前的先周时期,以诚信为本的周人先祖古公亶父因其周边的戎狄族的侵扰,带领族人由彬迁岐居于岐下的周原,《诗经·大雅·緜》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后经其子孙王季、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四代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举灭商,入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随即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其中尤以文化压力最为突出。周公等西周初期的统治者们为了缓解这一压力,便着手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的礼仪、礼节、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樂。周公的礼乐制度,影响了中国长达三千年之久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思想价值取向与继承的主脉和民族性格养成的源泉。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礼为“周人为政之精髓”,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晚周公五百年后的孔子深受周公礼乐文化的影响,渴盼聆听周公的亲自指点和指导,晚年常感叹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今天的我们,面对元圣周公留给后世厚重的礼乐文化,无权拒绝历史的慷慨赐予,应以“小子安敢让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重振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阐析礼乐文化的人文本质,落实礼乐文化的实践品格,以科学民主的现代意识,提升礼乐文化的人文情怀,在政治文明进程中,完成从臣民到公民的人格转化,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文明建设中重放异彩。
一、周公礼乐文化的肇创于西周王朝的圣都——岐山
岐山是周王室肇基之地,先周时期岐下周原地区北有岐山山脉作为屏障,南邻泱泱渭水,草木茂盛,土地肥美,河流遍布,横水河(当时称为岐水或漆水)、沮水河等河流横贯周原地区,为周民族的提供了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诗经·大雅·緜》赞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认为周原土地肥沃,生长在哪的野菜也甜美如糖怡。周部族世居渭水流域,在此辗转迁徙,周人先祖公刘时期居于现在彬县一代,杂居戎狄族之间九代,在豳地周族由游牧民族转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古公亶父因避戎狄族的侵掠,率族人迁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以农耕为主的周人,可谓找到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岐下周原优越的地理及自然环境,周代先贤们在此建造了繁华的都市,创造了精美的无与伦比的青铜器、先进的农耕方式等物质文明,2014年周原遗址发现了罕见青铜马车。灿烂的物质文明培养了周人和谐善良、诚信礼让的优良品质,将华夏民族由血腥博杀、争斗侵掠的原始蒙昧状态引向了崇文尚德、大同和乐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辉煌的“西周礼乐文明”就是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孕育的。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所言:“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西周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周公创造的礼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宝鸡(岐山)不仅是陕西十分重要的地方之一,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周部族在岐下周原以三世之功,百年的光阴实现了“剪商”大业,同时创立了以“仁政德治,亲民至善”为核心的“先周政治文化”,周公旦发扬先祖优良传统,“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为周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待天下定后,隐居古卷阿—现今岐山周公庙制礼作乐,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影响了中国长达三千年之久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
周人在周原发展壮大,也留下了岐山周公庙、周原遗址、凤凰山遗址、赵家台遗址等周人在周原生存生活的历史见证。岐山周公庙位于陕西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为周人迁居岐山以后的重要活动场所。三千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它昭示了周王朝从岐山的崛起。《诗经·大雅》中描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后世称为“卷阿”(quanwo)。它是周公家族采邑之地,周王朝宗庙所在地,是陕西关中地区最大古建筑群,总面积61万平方米。是全国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占地面积最大的周公庙,主要供奉有周族先妣姜嫄、中华儒家元圣周公、中华廉政始祖、兵法始祖和神仙之祖姜太公等。早在西周初期,这里便是著名的游览圣地,堪称中国有史记载最早的风景名胜区。2003年至今,在此发现了迄今为止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墓地和中国最早的陵墙;出土10000多片西周甲骨,辨识甲骨文2600余字,是全国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其中一坑甲骨是元圣周公旦本人占卜所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45座,是现知先周和西周宫殿最多的遗址;发现先周文化铸铜作坊,首次确认了周人在灭商前已能自己铸造青铜器。周公庙遗址的发现,被学术界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可与殷墟发现相媲美”。同时,巍巍岐山之下的周原地区,千百年出土的60多批万余件青铜礼器,体现了周公礼乐文化的外在形式“钟鸣鼎食”。如此种种重大发现,印证了元圣周公旦周公礼乐文化的创始地是西周圣都—岐山。
西周王朝280年间,岐山周原一直是周人心目中的圣地,家族宗庙所在地,周王室贵族聚居地,这一时期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周公礼樂文化在此孕育发展,更是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推向了人文主义高峰,中华文明从此定性和定型,杨向奎先生在他的专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说:“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的传统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杨向奎先生一箭中的,阐述明了周公与中国文明的关系。周公生于岐山,长于岐山,岐山周公庙为他的采邑,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在岐山周公庙他的采邑之地内致力于礼乐文化的研究,为了西周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岐山可谓周公礼乐文化的发源之地。二、周公礼乐文化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周公礼樂文化亲民好德,实行仁政的优良传统,即是周室先贤世代继承下来的,也是在长期与商王朝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商末周初,周王室正努力推行“仁德亲民”的政治策略,以笼络人心,而实现他们的“剪商”计划的时候,商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