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考前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府三司、内外服、中外朝、三公宰相、三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保甲、乡老人、以及每个朝代的官员选拔任用名词,一定要背会。不仅是名词解释的分,也是论述题的得分点。

一、简述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

(1)科举制度

(2)门荫

(3)行伍

(4)流外入流

(5)入幕

二、论述科举制在选官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得分点1(2分):隋朝废除了门阀政治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得分点2(2分):科举制在选官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立实行有着深刻的意义

得分点3(2分):注重考试,通过严肃的比较客观的考试手段来选取治国之士

得分点4(2分):较好地避免了选拔者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和选官过程中的营私舞弊

得分点5(2分):士人可不必经举荐而直接报名参加考试,由国家择优录用

得分点6(2分):纠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世家大族垄断仕族的状况

得分点7(1.5分):有利于网罗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人才

得分点8(1.5分):应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三、简述“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改革的内容。

得分点1(1分):在行政机构方面

得分点2(2分):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

得分点3(1分):在人事行政方面

得分点4(2分):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得分点5(1分):在行政运作方面

得分点6(1分):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四、简述“百日维新”期间的行政执行遇到的主要阻力。(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

五、内外服制(名词解释或论述)

得分点1(1分):商朝吸取夏朝及商朝早期的历史教训,对王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实行内外服制以强化王权

得分点2(1分):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得分点3(1分):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得分点4(0.5分):在内服地区,改变过去通过贡纳来间接控制被征服部落的种族奴隶制

得分点5(0.5分):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奴隶从事生产,由商王派官员监督

得分点6(0.5分):商王的妻、妾和子弟代表商王成为监视地方诸侯的要员

得分点7(0.5分):这些举措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王朝的统治秩序

得分点8(1分):外服是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

得分点9(1分):外服制下的诸侯国均有封号,表明他们隶属于中央王朝,形成一种上下君臣关系

得分点10(0.5分):外服诸侯仅是王畿以外的官员,商王可以在其上行使各种权利,包括调遣武装力量,征收赋税

得分点11(0.5分):同时商王也有义务派军队保护这些诸侯

得分点12(1分):外服诸侯有其独立性的一面,特别是那些势力强大,威镇一方,被称为“方伯”的诸侯

得分点13(1分):他们因地位高,实力强,成为一方诸侯的首领或盟主,他们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往往在双方势力的消长中发生变化

六、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1)所在地的户口是否增加;

(2)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处理是否公正;

(4)治安是否良好;

(5)赋税征收是否公平。

七、奴隶制时期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哪些?

(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八、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九、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十、简述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经历的大致阶段。

(1)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2)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3)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十一、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

(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

(2)民主的形式和专制的实质。

(3)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

(4)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

(5)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

(6)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

十二、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十三、简述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十四、简析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1)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为平行军事机关,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掣。

(2)五军都督府仅掌兵籍和军政,即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军队的调动权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手中。(3)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总兵将官,总兵将官统帅从全国各卫所调集的军队去作战。

(4)战事结束后,军队回归卫所,总兵将官归还印信。

(5)如无兵部调兵令,五军都督府不能擅调一兵一卒。

(6)这种军事制度使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杜绝了武将的跋扈难制和武力篡权发生的可能性。

十五、隋唐时行政监督的新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

(4)参与司法审判。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

十六、简述明朝地方监察的形式。

得分点1(2分):督抚对地方的监察

得分点2(2分):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

得分点3(2分):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十七、简述军机处的工作内容。

(1)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皇帝批阅奏折后交军机处进一步处理。(2)撰拟皇帝谕旨,并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

(3)参与人事决策。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的人事任免,军机处有建议权。

十八、简述清朝盛京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

(1)削盛京五部为兵、刑两部,使其专管旗地官庄行政,同时裁去府尹,由盛京将军兼管兵、刑两部及奉天事务。这样,盛京将军以奉天总督身份统辖旗、民文武,事权归一,改变了原来政出多门的状况。

(2)在地方州县官员选用上,破除满汉界限,量才录用,并将办理地方案件之权归于州县,不再与城守尉等旗官会办,从而削减了八旗组织对地方行政的管辖权限。

(3)这次盛京改制是东北地区行政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转换的开始。

十九、试析清朝官员选拔制度的多样性和完备性。

(1)科举。科举仍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

(2)学校。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

(3)荐举和捐纳。捐纳补官始于康熙年间,以后屡废屡兴,成为一大弊政。荐举也十分盛行,但如举荐不实或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应受连坐处分。

(4)世职和荫叙。世职和荫叙也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映。

(5)吏道。吏员入仕也是一条获得任官资格的途径。

二十、简述明朝在边远地区的行政体制。

(1)洪武年间,在西藏设立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委派藏族僧侣充任各级官职,通过他们实行对藏族人民的间接统治。

(2)在东北地区,先后设立辽东都指挥使与奴儿干都指挥使。都司长官及主要官员从内地选派。

(3)在西北地区,设哈密卫,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卫指挥,统治今新疆等地。

(4)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二十一、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得分点1(1分):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得分点2(1分):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省出

得分点3(1分):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

得分点4(1分):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得分点5(1分):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得分点6(1分):将宰相议事之所先迁往门下省,后再迁往中书省,扩大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二十二、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1)五代时期政局的变化无常。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权力更迭使行政决策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官员们在执行时常常首鼠两端。(2)地方分裂割据的格局。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使得五代皇帝作出的决策在执行的空间上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十三、试述宋代监察制度的改革。

得分点1(1分):台谏趋于合一

得分点2(0.5分):设御史台,御史大夫为虚职,御史中丞行其职。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但机构规模远较唐朝御史台为小

得分点3(0.5分):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北宋时期,谏官的职责是对皇帝决策提出批评性意见,以图纠正决策错误

得分点4(0.5分):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职权

得分点5(0.5分):台谏合一使得监察的锋芒集中到百官身上,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

得分点6(1分):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得分点7(0.5分):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台谏官脱离相权的控制,并威慑相权,成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

得分点8(0.5分):皇帝授御史以“风闻弹人”的权力,弹劾不当也不加惩罚

得分点9(1分):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得分点10(0.5分):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也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

得分点11(0.5分):御史台一方面有对各级官吏进行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下

得分点12(1分):宋代的监察网络密集,适应了强化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但也带来了弊端

得分点13(1分):很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对相权的威慑使决策过程混乱、迟滞

各职能机构的混淆和相互抵牾不利监察职能的发挥,也使得政府丧失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