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85e63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e.png)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f9cd8a58fb770bf68a5560.png)
管仲列传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司马迁的写作意图,探讨并交流管仲的人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质疑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热身:请同学们将屏幕上的成语补充完整:“()之交”一、导入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可见知己难得。
漫溯历史长河,既有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又有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而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世称“管鲍之交”。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二、展示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2、解读管仲3、体会作者情感(投影课题,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连接词:一曲《高山流水曲》在耳畔缓缓响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让我们思绪穿越千年,仿佛听到了伯牙和子期的声声倾诉,在这悠扬的古琴声中,哪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去感悟管鲍之间的深厚情谊?(点名学生读1-2节)(读后请学生点评,是否注意节奏,断句,是否读出情感)二、疏理课文(一)管鲍之交(第1、2小节)1.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哪些疑惑之处?可以抖出来,晒一晒。
学生提问,一一作答。
(找学生回答)2.同学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我来问问大家吧!投影:【实词】⑴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⑵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⑶鲍叔遂进管仲⑷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⑸吾尝三战三走⑹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⑺三见逐于君⑻知我不遭时也⑼知我者鲍子也【翻译】(1)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桓公因为管仲的辅佐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完全控制了天下。
(2)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我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因为失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为功名不能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88c578482fb4daa48d4b28.png)
教学设计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管仲列传》评论音乐《高山流水》,成语“管鲍之交”导入活动2【讲授】《管仲列传》评论1、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的成就?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中管仲的“谋”具体有哪些?3、从文中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探讨:为什么文中花那么多的笔墨提及鲍叔牙?学情分析所带班级大多数同学文言基础较为欠缺,对文言文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
而《<史记>选读》中的文章大多数篇幅较长,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
比如说鲍叔牙多管仲的“知”,管仲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学生对此会心生向往。
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效果分析本课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对他们学习是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授课过程中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采用齐读、指名、整体、小组,或者随机等多种形式,人人有话说,生生有事做,参与面较广。
运用多种辅助手段以及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性高。
通过评测练习和课堂回答问题所见,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个别语句翻译较通顺,但任然存在一些字词翻译不到位的情况。
教材分析《管仲列传》属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事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文章篇幅不长,讲述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真挚的友谊,以及管仲做齐国宰相期间,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的事情。
其中存在的文言现象和文言知识都值得认真学习。
通过对选文认真研读,一定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29bd2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5.png)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帮助学生掌握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分析《管仲列传》的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解读重要词汇、句子,翻译文段。
探讨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管仲的事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管仲列传》的内容,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准备教学案例、问题及讨论话题。
3.2 学生准备预习《管仲列传》,了解文章大意。
搜集与管仲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管仲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文段,理解文章大意。
针对生僻词汇、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
分析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4.4 案例分析选取管仲治国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让学生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管仲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的成功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5.2 作业布置翻译并背诵《管仲列传》中的经典段落。
六、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在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管仲列传》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6.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语文_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712a684915f804d2a16c178.png)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课前(多媒体播放):《朋友》导入新课:课前大家欣赏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朋友》,当我们听到“朋友”这两个字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很多: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种机缘,若能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
从古至今,传诵着很多朋友情谊的佳话,“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说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管仲列传》,体会管仲与鲍叔牙感情的真诚可贵。
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检查预习导航1、人物介绍(学生齐读)2、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拿着自己的导学案通过投影仪把答案投影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纠错评价。
老师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步骤。
步骤:切、译、连、誊方法:留、补、换、删、调留: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
补:文中省略的内容(主、谓、宾、介词等)换: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成现代汉语。
删:文中多余的虚词。
调:调整顺序,把倒装的语序调成现代汉语语序。
课堂探究:一、根据文本内容,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如何评价他?生平:贫困——经商——事纠——为囚——相齐管仲一个是由社会最基层成长起来的“高级干部”德:懂得感恩、重视友情、志向远大、孝顺隐忍能:努力发展经济,强调统治者要守法,重视道德教化,强调国家政策要顺应民心。
勤:内政和外交积极辅佐齐桓公绩: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考核等次:优秀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管仲的个人能力客观条件:1、朋友知己之情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2、君臣知遇之恩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
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或是楚怀王,管仲即使是“心如比干多一窍,贤如屈原胜三分”,恐怕也难有作为啊!三、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的?具体表现为经商、谋事、做官、作战、还有被囚禁时候的态度。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7ea4b2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5.png)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讨并交流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的缘由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百家讲坛》中曾这样介绍管仲“穷困潦倒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胆小怯懦是一个不勇敢的士兵,狂妄无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员。
”(年青时)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辅佐桓公称霸,成为一代名相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史记?管仲列传》中寻找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三、检测预习,展示自学成果(一)读准字音颍上人也尝与鲍叔贾不肖召忽死之与俗同好恶仓廪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提示:恶多音字的读音由词性确定,提示学生注意文本语境(二)注释中的实词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2.吾尝三战三走3.上服度则六亲固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5.下令如流水之原提示:预习时要关注课下注释中明确标注的文言现象,及时积极记忆。
四、研习课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料事如神,有着接触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的诸葛亮常常拿自己跟管仲、乐毅(辅佐燕昭王统帅五国联合攻破齐国,军事家)相比,那管仲有什么才能,让诸葛孔明如此佩服,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3.4段。
管仲之才(3-4段)(一)学生齐读课文有字音及断句方面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二)四人一组,探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间3分钟(三)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四)重点明确(提问的方式完成)1、管仲既任政相齐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3、富国强兵4、与俗同好恶5、故其称曰6、故论卑而易行7、贵轻重,慎权衡8、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9、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10、管仲因而信之(五)问题探讨学生再读3.4段思考:管仲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明确:为政思想和才能:务本求实、发展本国经济重视礼节以民为本、令顺民心外交风范:因势利导、转败为功(插入典故介绍)资料链接桓公伐蔡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管仲列传
![管仲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59f6bec25fbfc77da269b118.png)
《管仲列传》教学案一、教材分析:《管仲列传》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传记中所写的传主,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也饱含着推崇、赞美的感情。
研读这篇传记,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讨论他们的品格和精神,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本传记,除了了解传主的生平和事迹之外,重点应放在认识传主行为、做法的动机和思想,认识决定传主命运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上,探讨、理解和学习传主的人格和品质,领会作者在传记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而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增强文化意识,加深对祖国古代优秀人物、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二、学情分析文言文阅读是高考每年的必考点,但也是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型之一,大部分学生能粗略的读通大意,但对重点语句的翻译、虚词及词类活用等,学生掌握得不好。
三、教学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真挚而伟大的友情,以及管仲任政的基本理念。
4、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对注释不详又必须做交代的历史知识的了解。
4、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策略:自主阅读、质疑、独立思考、点拨、检测六、教学计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一、课前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
二、导入:2'刚才大家听得这首曲子叫(生:)《高山流水》,这里有一段故事是关于(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的。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2469a15767f5acfa1c7cda9.png)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邮编联系电话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 3.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二.导入新课美文诵读:仁者知其礼,贤者晓其能。
曾经的贫困书生,而后的一国之相。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是他的誓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他的理念;南伐楚、蔡,北征山戎,是他辉煌的业绩。
感恩鲍叔,辅助桓公,顺应百姓,他使齐国一匡天下,他使桓公九合诸侯。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他就是——管仲!【过渡语】仁者,贤者的说法很笼统,但是诸葛亮我们一定熟悉,诸葛亮出仕之前,躬耕南阳之际最仰慕的两个人就是管仲、乐毅。
下面让我们学习《管仲列传》。
三.检查预习(一).了解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被任为上卿,以主持政务,被尊为“仲父”。
管仲使齐国日渐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
(二).自主学习过程1、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流畅朗读。
2、对照注释分段疏通文意,标出重点词语、句式。
结合点评理解每段内容。
3、思考问题(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我们从《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4、为下列红色字体注音颍上(yǐng)鲍叔(bào)匡正(kuāng)仓廪(lǐn)桓公(huán)商贾(gǔ)不肖(xiào)召忽(shào)【过渡语】管仲“春秋第一相”的美誉当然来源于他的政绩,那么文中的那几个段落描写了他的政绩呢?(三)、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叙事艺术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管仲列传》叙事艺术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d3fa7d19e8b8f67c1cb9ee.png)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字词句式)2、探究本文的叙事艺术(重点)教学方法:1.讲解法2.探究讨论法3.诵读法课前准备:1.熟读文本,理解大意,能复述情节。
2.自己归纳整理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赞美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世的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奠定了基础。
《管仲列传》夹叙夹议,包含引述,作者在深情的叙述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这节课,我们一起关注文本背后的作者,探究其叙事艺术。
二.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词类活用1.齐桓公以霸:霸名词作动词,称霸2.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强使动用法,使……强3.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4.公子纠拜,召乎死之:死为动用法,为……死5.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6.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二)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②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宾语前置句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分财利多自与。
3.省略句①不以(之)为言。
②齐桓公以(之)霸。
4.被动句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三)难句翻译(学生上黑板)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放逐(贬斥),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翻译指点:关键是“无耻”、“羞”和“耻”。
参考译文: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edcac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7.png)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管仲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记述了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本课程通过学习《管仲列传》,使学生了解管仲的一生,理解其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2 课程目标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理解管仲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思想分析管仲改革对齐国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管仲的生平事迹管仲的政治改革管仲的军事改革管仲的经济改革管仲的思想观念2.2 教学步骤导言:介绍管仲的历史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文意讲解:教师讲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改革思想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管仲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改革思想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案例分析法:分析管仲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改革成果文献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文意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生视野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让学生深入思考管仲改革的影响和意义4.3 课程考核:期末考试中关于管仲和《管仲列传》的试题,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史记》、《管仲列传》等相关文献5.2 参考书目: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5.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报道、视频等资源,可供学生拓展阅读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改革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管仲的历史背景和影响6.2 课后活动组织课外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管仲改革的思想观念,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收获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避免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7.2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7.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7.4 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信息第八章:教学反思与改进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提高教学效果8.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第九章:教学计划与安排9.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9.2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9.3 制定课后学习任务和时间表,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10.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史记》其他篇目,拓展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10.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进一步了解管仲的思想观念和历史影响10.4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和研究项目,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活动设计:课前活动的设计需要确保学生对《管仲列传》有充分的预习,这是理解后续教学内容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讨并交流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的缘由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百家讲坛》中曾这样介绍管仲“穷困潦倒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胆小怯懦是一个不勇敢的士兵,狂妄无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官员。
”(年青时)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辅佐桓公称霸,成为一代名相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史记‧管仲列传》中寻找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三、检测预习,展示自学成果(一)读准字音颍上人也尝与鲍叔贾不肖召忽死之与俗同好恶仓廪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提示:恶多音字的读音由词性确定,提示学生注意文本语境(二)注释中的实词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2.吾尝三战三走3.上服度则六亲固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5.下令如流水之原提示:预习时要关注课下注释中明确标注的文言现象,及时积极记忆。
四、研习课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料事如神,有着接触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的诸葛亮常常拿自己跟管仲、乐毅(辅佐燕昭王统帅五国联合攻破齐国,军事家)相比,那管仲有什么才能,让诸葛孔明如此佩服,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3.4段。
管仲之才(3-4段)(一)学生齐读课文有字音及断句方面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二)四人一组,探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间3分钟(三)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四)重点明确(提问的方式完成)1、管仲既任政相齐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3、富国强兵4、与俗同好恶5、故其称曰6、故论卑而易行7、贵轻重,慎权衡8、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9、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10、管仲因而信之(五)问题探讨学生再读3.4段思考:管仲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明确:为政思想和才能:务本求实、发展本国经济重视礼节以民为本、令顺民心外交风范:因势利导、转败为功(插入典故介绍)资料链接桓公伐蔡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
蔡亦怒,嫁其女。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僖公四年》桓公伐燕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
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
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
(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 ——诸侯闻之,皆归齐总结:这些非凡的政治才干,是管仲取得辉煌政绩的内在原因,也应该是诸葛亮佩服他的原因。
但俗语有云: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
在管仲成功的路上,还有哪些助他的外在因素呢?管鲍之交(第1-2段)(一)一学生朗读课文(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二)思考:在管仲成功的路上,还有哪些助他的外在因素呢?明确:鲍叔牙的知己之情齐桓公的知遇之恩(这一原因要注意引导)(三)夯实基础(给学生反应的时间)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鲍叔遂进管仲3、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5、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7、吾幽囚受辱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句子翻译: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四)现实意义1.管仲成功的原因也会给我们以启示: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既要提升自我,强化自身,但也不能忽略身边之人的帮助,珍视友情。
人生路上难免风风雨雨,让我们点亮友谊之灯,温暖彼此。
生活的舞台上偶尔刀光剑影,手握才华之剑才能披荆斩棘。
——共勉2.对于鲍叔牙的帮助,管仲也发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感恩之语。
他们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友谊是:充分的理解宝贵的信任无私的关怀真心的感恩3.朗读体会真挚情感太史公论赞(第5段)1.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评价管仲的?(赞赏)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这是对管仲才干(政治才能)的高度赞扬,孔子也曾称赞道:“微被发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深入探讨:深层次探究:司马迁为管仲立传仅仅是为了赞美其才能吗?还有哪些缘由?提示:可结合司马迁自身的遭遇、学过的《报任安书》中的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明确:1. 对于朋友相知、君臣遇合的赞叹与企盼;隐含着孤独、痛苦及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2. 对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欣赏。
资料链接: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报任安书》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
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仰慕古代高士,不异于遥于会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总结:《史记》在叙述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着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以及对知己的渴望,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凡夫俗子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感谢司马迁,挥如椽巨笔,展滴血之魂,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些闪光的名字,管仲、鲍叔牙......《管仲列传》寥寥千言,却不乏珠玑,让我们用最饱满的激情去体味这些金玉之言。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板书设计:管仲列传政治才干成功知己荐贤司马迁(渴慕)君主恩遇学情分析经过必修课文文言知识的积淀,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
但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种不自觉的畏惧心理,一方面是由于表达习惯不同,文言文自身有阅读的文字障碍。
另一方面,感觉文言文太枯燥,没有实用价值。
尤其《〈史记〉选读》的19篇,文章大都很长,长时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出现了疲态。
再者,受到考试的影响,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言的学习,抠字词句,把文章分的支离破碎,缺乏整体阅读,追求其实用价值,功利性太强,忽略其“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价值。
但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司马迁的笔下,许多历史人物重现风采,许多历史事件再现生机。
只要利用好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把课文解读放到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值得期待的。
效果分析课时完成,制定的两个目标都能顺利完成。
课堂上也一直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尤其是在涉及管鲍之交部分,同学们能够置身情境之中,情感饱满的读出那份让人激动不已的情感,让我很是意外。
再者,在探讨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的原因时,本以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点会是难点,同学们首先就知人论世,一语中的,也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相较于情感目标的完成,知识目标有待进一步巩固,通过学生课上的讨论和当堂检测,学生们课下预习不够充分,对文中的文言现象吃不透,质疑环节提不出问题,也是值得辩证思考的,要么彻底明白掌握,要么就是深入不进去,发现不了问题。
基于现在学生的学习水平,后者应该占大多数。
所以,在课后要督促好学生的巩固和练习。
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老师引导为主,所以加入了大量的学生讨论环节,学生积极讨论,生成了课前没有注意的细节问题,尤其是细心的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名家点评分析,对预习不认真的同学,是个很好的激励。
课堂环节与自己的预想基本一致,设置的多种朗读方式,讨论方式、引导方式,都够多角度呈现,但在涉及到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部分,本来想着时间允许,要作为一个重点,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一下,但时间安排的不紧凑,只能把这一问题舍弃,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即使这样,课堂也超时2分钟,对于教材把握后的准确大胆取舍,和时间的充分利用,紧凑合理,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上完整堂课,有收获,有遗憾,总觉得自己如果怎样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也是,只有这样,在未来的教学中才能不断进步。
《管仲列传》教材分析《管仲列传》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是《史记选读》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这一专题中篇幅较短的文章。
传主,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辅佐桓公称霸,成为春秋第一相;留有管鲍之交的美谈。
可以说他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是深远的,司马迁在为他作传时,饱含着推崇、赞美的感情。
研读本文,了解传主的生平和事迹,讨论他的品格和精神,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本文,除了了解传主的生平和事迹之外,重点应放在认识传主行为、做法的动机和思想,认识决定传主命运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上,探讨、理解和学习传主的人格和品质,领会作者在传记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而脱矿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增强文化意识,加深对祖国古代优秀人物、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课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分别介绍了管仲的字和籍贯;与鲍叔牙的交往,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鲍叔牙举荐管仲对齐国、对天下产生的影响;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扬。
第二部分(3-4段),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第三段侧重内政方面的才能,第四段侧重写管仲在处理君臣关系、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才能。
正是因为管仲的这些才能和措施,才使得齐国君民同欲,上下相亲,诸侯亲服,完成了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第三部分(第5段),是司马迁的赞词。
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管仲列传》评测练习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给加点字注音(7分)颍.上人也尝与鲍叔贾.不肖.召.忽死之与俗同好恶.仓廪.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二、一词多义(实词)(28分)游少时常与鲍叔游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二十而南游江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游目骋怀欺童叟无欺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善鲍叔终善遇之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善尽美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陛下不过能将十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将信将疑相管仲既任政相齐吕公者,好相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杂然相许既管仲既用三军既惑且疑三、一词多义(虚词)(17分)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