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之后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之后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高科技特别是数字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的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人为环境设计等都与计算机技术发生了密切关联,如:智能化住宅、智能手机,甚至在不久将来出现智能化城市。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智能化对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曾经的现代主义重功能、少装饰、严谨、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设计模式受到新生代的嘲讽,随之而产生的波普设计、激进设计、解构主义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绿色设计等,使世界设计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然而,纵观这些形形色色的新设计潮流,人类应该重新审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之后的设计新观点。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新观点
一、如果要涉及到当下的新的设计潮流,论其特征及涉及理念,不得不以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发生的起因、思想及其特征为标准参照。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已经成为近现代甚至整个人类社会设计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或者是标杆。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设计师和理论家针对设计发展所面临的种种世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形成了众多的风格和流派,如工艺美术运动、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同盟等,他们先后提出过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思想。但这些努力是零散的、新的观点,还未形成设计系统,更重要的是还没有产生出一大批比较成熟而有影响的世纪作品。因此,这阶段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现代主义首先起源于对机器的承认。机器生产既是以批量生产方式产生的,也是理性现代设计的源泉,更是一种进步的象征。20世纪之前,当机器生产的产品成为消费品进入家庭环境,建筑设计更多的考虑人的居住要求,这些设计内容往往要借助于传统的装饰。而现代主义思想则认为机器(包含产品生产、建筑施工类)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而自我表达,也就是说任何产品、建筑外观设计的视觉特征应由其本身的结构和使用功能来确定。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主张创造新的形势,反对袭用传统的样式和附加的装饰,来进一步突破历史主义和折中主义的框框。为发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要求在造型上的潜力开辟道路。
现代主义的设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也含产品设计),它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社会目标的反映。由于过分强调简洁和标准化,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这也妨碍了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德国法西斯剥夺了现代主义运动的发展空间,代表当时激进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如格罗佩斯、米斯凡德罗等移居到美国,由此把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形式和内容带到了美国,在德国从未完全实现的梦想,结合美国丰裕的物质实力和经济实力而变为现实,由此造就了新时期的、影响更为广泛的国际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诞生。其中代表人物为
米斯凡德罗,他的“少则多”(less is more)的极简主义思想改变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天际线”,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形成以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是人类社会环境设计的转折点。人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对象,由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形成而变得更加贴近于人类生活。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基于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功能化、缺少人情味的设计模式而产生的,但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核心思想非常的薄弱,意识形态过于空白,造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生命力非常的短暂,持续时间也就维持十来年。
如果提及后现代主义,那么必须理清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Post_Modernism)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复杂。从字面来看,是指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设计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者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后现代”(Post—Modern)和“后现代主义”的内容是不同的。“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基本上可以说,自从70年代以后各种各样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入后现代时期。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明确的设计运动,无论从观念还是从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则已经从80年代末期开始式微了。虽然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繁杂,但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比较,依然是宗旨一致、风格接近、面貌完整。从意识形态上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设计思想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风格。
三、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运动之后发展出非常多的新设计运动,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运动的调整、补充、改良和发展。但是,这些设计运动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采用的方式也都是与装饰主义分不开,比如一度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当我们理清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后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应该也必须反思现代主义之后所带给我们的“东西”。
当一代建筑大师沙利文提出“形式服从功能”开始之际,格罗佩斯等人所引领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运动无不为之探索,以致到了美国,结合其丰裕的实力而变成了现实。随着新生代成年之后,人们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甚至是对米斯凡德罗所提出的“少则多”建筑设计思想而感到厌恶,人们对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一条信息:后现代时期的设计运动无不考虑了人的心理、生理的因素,缺少人的因素的后现代设计潮流必将是短暂的,每次设计运动都是从形式主义中寻求设计的突破,到头来这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又重新回到对形式主义探索的道路中。
21世纪初始,中国各地出现了新型的建筑风格,除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各国情调的建筑形态外,以瑞士OMA公司设计师莎瑞所设计的央视新大楼为典型。
2009年2月21日动工,如图所示,侧面呈“S”型,正面呈“O”型。撇开建筑形态本身是否具有高安全性不说,这种类型的建筑设计样式是新时期的建筑师满足不同地域人群的心理与生理因素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明。
四、总结
综合以上内容,笔者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运动之后给我们所带来的,不仅是现代主义时间关系、设计关系以及形式与内容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清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越发成为左右设计风格的方向标。只有先满足了人的心理和生理这两个重要因素后,关注设计对象的功能性以及形式主义的设计形态才能成为可能。我们并不否认沙利文所提出的“形式服从功能”观念的正确性,但是这种观念具有局限性,只是在一定时期下的建筑设计文化的“产物”。以现在技术发展和设计水平发展的新观念来看,这种形式必须先服从人的心理和生理两个因素后,才能考虑设计的功能性。总而言之,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运动之后给我们所带来的恰恰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两个因素的关注,甚至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2006年1月第一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沫著,2004年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2002年第一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4、《工业设计史》,何人可,2000年8月第二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