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的“墨与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画的“墨与色”

一、中国画中“墨”的用法

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画中,“墨”并不只被看成一种简单的黑色,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中国画中有“墨分五色”之说,即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变化,如果再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支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当笔头蘸上饱和的墨水时,下笔速度要快些。当笔头水分极少时,干笔淡墨,行笔宜慢,要惜墨如金,画好后会有氤氲明净的感觉,不管笔头的干与湿,画时均须见笔。就如用笔之五字决:“清、润、沉、和、活。”所谓“清”,即用笔用墨要笔路清澈,层层相积,无浑浊相;“润”即滋润,虽干犹湿,虽渴犹润;“沉”即骨气沉厚而不浮胀,沉而易厚;“和”即墨色有变化,和而不同,浑然和洽;“活”即自然一气。“和”和“活”,相近而又有区别,活更有生命化的意蕴。由于毛笔的软硬不同,在含水含墨的分量上也有所区别。比如羊毫含水量较大,宜用于大面积的泼墨铺水;而狼毫含水量则相对较少,宜表现笔迹清晰的笔画或进行局部性的泼墨破墨等。再有墨的运用与笔法的提按、轻重、快慢、纸质的优劣也是密切相关的。用湿笔时笔多提起,用干笔时笔多揿下,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用墨的关键还在于用水,要使墨色丰富,要善于用水。墨经过水的调和,就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墨色的变化在于水分掺的多少。蘸墨蘸水极为讲究,笔头是先蘸水,还是后蘸水,效果是明显不同的。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于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等多种表现手法。

泼墨法——水墨淋漓,墨色变化丰富。此法的效果几乎是不可预期的,它和信笔涂鸦是不同的,它要求画家凭借长期的绘画积累和对宣纸性能和水、墨、色晕化的规律以及黑白、虚实、浓淡、疏密均衡等变化的认识。随后的整体收拾是画家根据绘画经验的积累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说,最后的整体收拾往往是一个画家笔墨功夫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考验。行此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适宜的墨汁,大胆落笔,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将泼墨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积墨法——积墨,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干时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墨色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

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能使画面有深厚凝重、繁茂丰富的效果,而且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采。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破墨法——破墨即是作画时,当前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可以浓墨破淡墨,或淡墨破浓墨,或湿墨破干墨,或干墨破湿墨,还有水破墨、墨破水等,都是在将干未干时进行,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使墨色厚而不浊,淡而不薄的效果。破墨的用法在于掌握好干湿的程度,过湿时加上去容易渗化得太快太多,显得浮肿无骨;过干时则不易渗化,显得皮骨不相干,所以掌握干湿程度是破墨的关键。此外,还有墨破色、色破墨等表现技法。

二、中国画中“色”的用法

中国画的色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造与运用在色彩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就。“随类赋彩”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绘画色彩传统,在世界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的着色总的来说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重彩着色,十世纪以前基本都是采用这个方式;第二种方法是水墨淡彩,等墨韵上够的时候再敷色。这就是把大部分的墨色浓淡的变化当颜色使用,以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晕化效果。这是十世纪以后国画着色的一大变化;近代的画家为了开拓探索更为广阔的路子,又逐渐使用泼彩和淡彩,重彩并用的青色方法,使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力加强了。下面就详细介绍几种中国画的着色方法。

以色貌色——中国画以固有色为主,来体现国画色调上的单纯、高雅、明朗、洁净等富有装饰性的美感。以色貌色是指用颜料表现对象的基本色,使其显得逼真。这就要求绘画者必须从生活中观察色彩,同时还要学会传统绘画的着色方法,即前人是怎样观察物体的颜色,又是怎样把它加工整理的。

平染——用水把颜色在碟子里调匀后部分浓淡的平涂在画面上,叫做平染。这种方法不需要用水做深浅的晕染,所以看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但要做得涂得又匀又细,特别是石青石绿等重彩颜料,也需要有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得好。平染时,颜料不能调得过稠,一遍不足时可以再涂第二遍,直到表现出满意的效果,但要注意不能出现水花。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工笔画中,写意画很少出现。

碰染,也叫“承染”,是传统的老办法。碰染法多数应用在工笔熟纸上。方法是手上同时握住两支笔,如画荷花时,一支笔蘸洋红,一支笔蘸白粉,到纸上互相碰染,产生好看的颜色,比在色盘中经过调拌的色调鲜明,其意外效果全在于碰,所以颜料不能调得太干,才能在色与色相碰時互相渗透而产生晕染效果。人物面部用储石,而两颊可用曙红与储石相碰染,碰染一般一次完成,如果不足可以碰染两次。岭南派画家全用此法,用工笔画青铜器也用此法。

分染——碰染是一次完成法,分染是把一道工序分成两道来完成。方法是把碰染中的色调,按照阴阳向背,分作两次或数次来完成。如画月季花,在用洋红

烘染出阴阳反正后,下次再染白粉;画青绿山水,山石的根部先染赭石,下一步用石绿画没有着色的下部,慢慢退晕到与礁石互相衔接。染色时,要求染得自然而无痕迹。

罩染——国画家使用单色的矿物色及植物色时,如需进行间色的调配,常常是通过罩染。用朱砂罩染胭脂使朱砂更红;兰色罩染朱砂,使朱砂变紫;石绿罩染藤黄变成嫩黄,铅粉罩染胭脂变成粉红等。除去花青配藤黄可产生草绿外,大部分复色预先调和好再画到纸上并不鲜明,因此,画家所理想的色调便通过罩染来达到。也就是说,我们如要得到一种紫的颜色,可以先用胭脂涂上一层,再笼罩一层花青,便产生了紫色。凡有火气的颜色,均可罩上淡墨以减火气。

中国画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特点就是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墨、彩、水三者相互交融,在生宣纸上会产生干湿浓淡和水墨淋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城.中国画——绘画提高训练丛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