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传千古——“二徐”文化在台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学传千古——“二徐”文化在台州
二徐即徐中行、徐庭筠父子。
二徐生前和死后,都得到了欧阳修、朱熹、杨敬德、阮元、翁同和等历代名人、政要的高度评价,《临海县志》记载:“后人论台学,以中行为首。
”但在历史上,二徐几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那么,“二徐”文化在台州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呢?
二徐大兴台州教育
徐中行(?-1123)是北宋末年临海人,少年好学,深谙胡瑗“明道”之学,司马光称赞他“神气清和,可与进道;不为国器,必为儒宗。
”但他看到官场黑暗,一生未去做官。
隐居乡里,偶尔去会会亲友,“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
”晚年教授学生,孜孜不倦。
东瓯各地学子,纷纷来投。
他说:“育人当身体力行,为学当循序渐进。
”死后,因其“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字美德,被称为八行先生或贞定先生。
他的第三个儿子庭筠,深得乃父之风,与父居。
他为人耿直不曲,热心教育。
秦桧当国时,他去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中兴”。
他叹道:“今日岂歌颂时耶?”交了白卷,并提出五点其不足以为中兴的理由。
自此与仕途绝缘。
他在家里,与父亲一起,也以教书为业。
一日,他出去拜访老朋友,几个月后回来。
“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
年八十有五。
”人称“温节先生”。
父子合葬于一墓,后人合称之为“二徐先生”。
淳熙九年(1182),即二徐死后6年,朱熹来到台州,闻知二徐已死,拜倒在“二徐”墓下,并作诗云:“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
门清一壶酒,家富五车书。
但喜青毡在,何忧白屋贫。
我来君已逝,挥泪表丘墟。
”在墓侧立一碑,大书“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数字,并刻诗其下。
二徐精神影响深远
二徐墓现位于临海市沿江镇下白岩村的后山上,向东,临梅溪而建。
元元统二年(1334),浙江儒学提举杨敬德修元统志时发现,宋人陈耆卿编著的《赤城志》中,徐中行父子事迹未列其中。
“徐贞定父子为吾台开道贤哲而缺焉,岂非憾事?”他经过考察寻访,终于在“郡南六十余里之百岩山”上找到了二徐墓。
“右抱山,左回溪,面大江,案小屿,不封不树,一抔之土。
”朱子碑文还在,苍藓斑斓。
二徐墓东南几百米处,是福海禅院,二徐曾教书于此。
老和尚回忆先师,传说:“大徐理学先生,避选举,因来寺中,聚生徒讲学于寺之绿漪亭,时复往来于黄之委羽山中,芒鞋竹杖,闻官长至辄远引。
一子追随,人称为小徐理学先生。
事父孝,父疾寺中,未尝顷刻离左右。
父卒,哀恸呕血,不之恤也。
遵父命,不择地葬,遂葬于寺西之山云。
”
温节先生曾送给禅院一幅字,历任禅院和尚当作宝贝收藏着。
杨敬德叫禅院和尚拿出字来看,字幅上写着:“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荫。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
无心。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乾道乙酉仲秋,徐季节书于绿漪亭。
”杨敬德也手书一诗,要求与之对换,禅院和尚高兴地答应了。
杨敬德在诗中写到“卜邻吾有愿,何日慰思齐”,流露出归隐之意。
他携带徐字幅离开禅院,游观前后山水村庄,并说:“吾若为子孙亲富贵,孰若为子孙亲贤哲。
”元统志修好后,果然弃官举家迁居百岩村。
他遗嘱子孙毋忘迁居本意,世代守护好二徐墓。
杨氏后人发扬二徐遗风
时间过去近200年,明嘉靖壬午年(1522),海寇猖獗,台州东南沿海一带,百姓深受其害。
徐氏后人,纷纷四下逃散,二徐墓从此无人祭扫。
墓前的朱子碑遭破坏,福海禅院也被毁。
清嘉庆十三年(1808),当时已经没人知道二徐墓的所在。
浙江巡抚阮元来台拜扫二徐墓,听说二徐墓湮没,悲叹道:“墓门无地拜徐公!”杨敬德第十六世孙杨雅有志重修二徐墓。
一日大雨如注,水洗青山过后,山上露出二徐墓盖石板。
杨雅闻之,惊喜相告。
他四处奔走筹钱,亲自主持,修复二徐墓。
但可惜朱子碑流失,无法恢复。
光绪六年(1880),黄岩人杨友声首议捐资,打算在二徐墓侧福海禅院旧址上建造二徐祠、塾各一所,又别建绿漪亭一所,以恢复二徐讲学时的旧貌。
预计经费银洋一万一千
元。
他自己首捐一千元。
动工之时,当地一叶氏地主恶霸无理阻挠、嫁祸,杨友声郁劳成疾而亡。
其子杨晨继承父志,倾尽家资,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建成二徐祠。
二徐塾和绿漪亭无力再建。
光绪十九年(1893),祠内设塾,延师授课。
1906年,私塾改名为二徐小学。
1950年,二徐小学改名为下白岩小学。
二徐祠内所有楹联被一扫而空。
文革伊始,祠内“回浦儒宗”匾额、栋梁上的年号、廊檐上的浮雕等“四旧”都被破除。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徐祠风雨飘摇,或有办学经费的困难,或有房子、地产被侵占的危险。
但在杨氏后人和当地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二徐祠从未停止过办学。
1976年,下白岩小学校址西迁200余米,二徐祠从此荒废,成了破烂不堪的“老学堂”。
二徐墓也被草木侵袭。
二徐文化得到各界重视
1989年春暮,台胞杨士民来台寻根。
查找临海市沿江镇下白岩村(古时称百岩)杨氏家谱,发现自己是杨敬德的第二十二世孙、杨雅的六世孙。
他了解到先祖迁居百岩本意,当下出资3000余元,重建荒弃了的二徐墓。
其时,绝大多数杨氏后人早已不知道先祖迁居本意。
村民杨嵘也是在那时才知道,祖先迁居百岩,是亲贤哲,兴教育的意思。
他觉得自己作为杨敬德的后人,有义务保护和发扬对台州文化和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二徐”的文化内涵。
20
年来,他千方百计寻查、整理有关二徐的历史资料,他四处寻找明朝时代就四散了的徐氏后人,他上百次向当地政府呼吁恢复二徐墓、二徐祠原貌,挖掘和发扬二徐的文化内涵。
杨嵘的心血没有白费,近年来,“二徐”文化渐渐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临海文化界人士的重视。
去年5月,二徐书院保护设计图纸完成,下一步政府部门将筹集资金,以恢复二徐祠。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学会理事金纪夫先生,前后7次来到下白岩村,瞻仰二徐墓。
4月中旬,他带领临海章一菲、潘冬青等诗词家,再次来到下白岩村,祭拜二徐墓,参观二徐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