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起源与发展动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会产生逆城市化现象呢?

原因: 大城市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 人口向空气清新、生活闲适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交通、通信的发展。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差别缩小。
此外还因为城市地价过高、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1.1 比较优势(2/3):贸易的产生

设:甲村和乙村各有一村民同意用2m布换1kg米,即 1kg米的价格是2m布。交换的结果是:
1.1 比较优势(3/3):贸易的结果



直接结果——村以织布为主,乙村以种田为主。 进一步—— 交通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贸易的获益使商业城市得 以诞生。 当运输更多的布和米的运输成本比运输一个单位的物品成本低 时,贸易公司就会比单个家庭贸易交换所花费的成本低;而且, 贸易公司会选址在一个距离贸易各方都较近的地方,使交通成 本降到最低,通常是在道路、河流的交汇处或港口等交通集散 地形成贸易地。 贸易公司对选址的一致要求促成了贸易中心的出现。贸易的急 剧带来了就业机会,人们为了降低交通成本,会选择居住在市 场附近,而居住的密集又带来了地价的攀升。随着低价的升高, 人们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提高居住密度,占地更少的土地。人 口集聚、居住密度提高,城市的基本特征具备了,商贸城市开 始形成了。

2、两河流域的城市


3、古希腊的城市

雅典和雅典卫城 罗马城 1) 2) 隋唐长安城 明清北京城
4、古罗马的城市

5、中国古城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中国
中美洲
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2、近现代城市及发展历程

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工业企业为寻求协作利益和竞争能力,在地域 上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倾向,并迅速产生了一批工业城市,城市建设也 出现了新的趋势,导致了近代各种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图表:世界城市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1950—2000年)
城市化水平(%)
51.8% 50
40 40%
30 29% 20 13.3% 10 5.1% 2.1%
1750
1800
1900
1950
1980
2010(年)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10.0%
15.0%
20.0%
25.0%
30.0%
第二部分 城市起源与发展动力
开篇词
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第 二代优秀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这就是 世界史的实际标准。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 史。 ——奥斯特∙斯宾格勒
一、城市的起源 1、聚落

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仅包括房屋 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 施和生产设施。
2.2 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2/2)

四次发展浪潮的动力分析:前两次靠的是政治的推力 ,而后两次靠的是市场取向的推力。

Fra Baidu bibliotek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推力; 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的第二推力; 注意:市场的推力也不完全是自发调节的,需要政府从宏观上 进行规划和调控。
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 选取考察未来5年内吴江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哪 里?将遇到的哪些主要瓶颈?
1993 年
1995 年 1997 年 1999 年 2001 年 2003 年
2005 年
2007 年
0.0%
5.0%
中国城市化水平
英国南部城市带 欧洲西部城市带
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3、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人口 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现象。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 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 负增长的现象。
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乡村
乡村的形成 城市的起源
聚落
城市
是以非农业热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起源的条件
聚居
畜、农 业起源
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剩余产品 商品生产
分散的乡村聚落
乡村
优越地理环境 大河冲积平原
固定的乡村
地理 环境
集市
圆形、多边形
优越地理环境 大河冲积平原
居民、企业的集中,带来较大规模的本地市场 本地市场促使较高程度的专业化 有利于基础设施人口门槛的满足 有利于辅助工业的兴起 同类企业集中→熟练劳动力汇聚→进一步的聚集经济效益 导致管理、经营、科技人才的聚集 企业易于得到融资和投资管理的帮助; 门类齐全的设施服务 便于经营者面对面的交流 同类企业汇聚→激烈竞争→创新
城市化的 动力机制
核心 动力
主要动力
(现代城市)
第三产业
现代城市化过程,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地域的聚集 过程。工业化客观上要求供水、供电、供气、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等生产性第三产业超前发展。同时,商贸、金融、 保险、房地产等服务性第三产业贯穿了整个工业化过程,教 育、科研、文化、医疗等基础性第三产业在工业化过程及城 市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作用。
2.2 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1/2)



建国后,我国城市发展有过4次浪潮: 第一次:“一五”至“二五”,苏联援建156个项目,重工业飞 速发展带动了一批城市的发展; 第二次: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三线建设,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向三线投入,带动了攀枝花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 第三次:80年代的沿海开放,先后成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 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还将珠 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广西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 半岛也列为开放地区,形成了发达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第四次: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长 江沿岸的28个城市和8个地区、13个边境城市、11各内陆省会城 市的对外开放;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地区的开放,大中城市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伦敦改建
克里斯托夫· 雷恩——伦敦建设规划 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建设商业城市的新内容。街道网的设计采 用了古典主义的形式,根据功能把城市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表明社会的主人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国王 与教会。城市的布局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2、巴黎改建



目的是解决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现状之间的矛盾,同时美化巴黎市容, 改善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拓宽街道,疏导城市交通。 近代西方第一个专门作为首都而建的城市。

3、华盛顿的朗方规划

18世纪产业 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 以后 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 一 .主要以政治只能为主。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出现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大 城市带.还有,“科学城”,“大学城” 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工业化
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 手工业生产方式,极 大地促进了工业效率 的提高,带来工业生 产专业化的发展。企 业为了寻求规模效益 及提高竞争能力,集 中布局工业企业,形 成各类相对集中的工 业地域,这种由于工 业化带来的工业集中 地域成为工业化时期 城市地域分布形态和 地域格局形成的核心 动力。
初始 动力
2、现代城市的发展动力(以中国为例) 2.1 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主动力源自外力的推动:清末,洋务派是国 内城市发展的启动者,他们办工厂、兴商贸、修铁路、建学堂, 市村落演变为城市,农业人口被吸引到城市做工、谋生。 中国近代207个城市,直接受惠于洋务运动的占1/4,间接的可以 说遍及全国。 洋务运动充当了中国城市文明转型的推进器,推动了城市空间 和城市功能的扩展,改变了城市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1936年全国5—10万人口的城市有112个,其人口数占全国城市总 人口的25.2%;10—20万人口的城市有48个,其人口总数占全 国城市总人口的20.7%;20—50万人口的城市有l8个,其人口 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8.6%;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10个,其 中除上海外,人口100—200万的有4个(北平、广州、天津、南京 ),50—100万的有5个(汉口、香港、杭州、青岛、沈阳),十大城 市人口数已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35.5%。
1.2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工厂代替家庭个体生产→工业城市出现。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 一是专业化分工,从1m/1h → 1m/15min; 二是不可分割的投入的共享,如研究、设计或初始成本。
1.3 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 正的外部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使得逆城市化加剧。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质”在提高
三、城市发展的动力
1、动力机制及经济学解释
区域农业生产力
城市是非农产业和人 口的集聚地。区域农 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 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 形成生存的第一必要 前提,区域农业剩余 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 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 展使城市的兴起和成 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 能。正是基于这一原 因,历史上的第一批 城市都诞生于农业发 达地区。
35.0%
40.0%
45.0%
50.0%
1949 年 1951 年 1953 年
1955 年
1957 年 1959 年 1961 年 1963 年 1965 年 1967 年 1969 年 1971 年 1973 年 1975 年 1977 年 1979 年
1981 年
1983 年 1985 年 1987 年 1989 年 1991 年
经济学解释
三大主要因素: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 聚集经济效益
贸易交换 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大城市的诞生
1.1 比较优势(1/3)


A Case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两个村落为例:甲村较乙村在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



甲:1m布的机会成本 1/3kg大米, 1kg大米的机会成本 3m布。 乙:1m布的机会成本 1kg大米, 1kg大米的机会成本 1m布。 甲村村民在生产棉布上拥有比较优势,因为其机会成本只有1/3kg大米, 少于乙村的1kg大米;乙村村民在生产大米上拥有比较优势,因为其机 会成本只有1m棉布,少于甲村的3m棉布。
聚落(定居地)
城市
带状村落
分析: 图中A、B、C三个聚落中, 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3、城市的形成过程
①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二、城市的发展历程
1、古代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

1) 2) 1) 2)
孟斐斯 卡洪城 吾尔城 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