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地理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特别是气候独特的可处。
2002 年,省会贵阳
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
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
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
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
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
此外,还有较多的中
国特有成分。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
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
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全省东西长约595公
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贵州地貌
贵州地貌区域分异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有高原、山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坝子)和河流阶地,不仅形态和海拔高度不同,而且成因及组成物质也各不相同,与周围的云南高原、四川盆地、广西丘陵、湖南丘陵有着显著差异。
贵州地貌深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高耸、切割强烈、岭谷高差明显,整个的大地貌以高原、山原、丘陵和山地为主。
高原、山原和山地占全省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占3%。
山原是贵州分布面积较大的地貌类型之一,主要是由起伏的高原受河流侵蚀切割而成,有相当一部分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山原。
山地是贵州分布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成因各异,按海拔高度,可分为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海拔900~1600米的中低山、海拔1600~1900米的中山、海拔1900~2900米的高中山。
丘陵常分布在高原的边缘和高原面上,呈孤立状、垅岗状或丛聚状。
盆地(坝子)形态多样,按其海拔高度可分为海拔900米以下的低盆地、海拔900~1900米的中盆地、海拔1900米以上的高盆地,这些盆地散布于贵州各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规模都不大,面积超过万亩的大坝为数不
多。
而贵州大型盆地多位于各河流所经之地,与其他省区大型盆地都位于河流的中、下游的情况很不相同,不少大型盆地位于河流的上游,如贵阳盆地位于清水江上游,都匀盆地位于清水河上游,遵义盆地位于湘江上游等等。
贵州是岩溶极为发育的省份,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
贵州几乎可见到岩溶区所有的地貌形态和类型,地表有石牙、溶沟、漏斗、落水洞、峰林、溶盆、槽谷、岩溶湖、潭、多潮泉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暗河)、暗湖,各种钙质沉积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石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还有流痕、贝窝等各种洞穴溶蚀,极具价值和观赏性,如织金打鸡洞等众多洞穴。
贵州地处我国的西南,位于东经103度36分,北纬24度38分--29度14分之间,西接云南,东连湖南,北频四川,南邻广西.全省面积17万6千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
貴州在地勢上處於青藏高原從第一階梯--第二階梯的高原山地,向東部第三階梯的丘陵平原的过度地带,处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因而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一个受到河流强烈切割的岩溶化高原山地.贵州的地势特点是西部最高,中部稍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即由西向东形成一个大梯坡,又由中部向南和向北再形成两个斜坡带.并由五大山脉构成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各大水系侵蚀切割着主体高原.
由于各条河流对高原边缘强烈地侵蚀切割,地势起伏较大.整
个贵州,除了在河流上游的分水岭地区,高原面保存较好,地面起伏较小外,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大多河谷深切.相对高度常达300--700米.贵州的最高点,位于威宁,赫樟间韭菜坪海拔位2900米,而位于黎平边境的都柳江出省处的海拔仅有137米,两地处高差达2763米之多. 贵州高原分布着脉络清晰,绵延展布的五大山脉,北部的大娄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西部的老王山<即乌蒙山的东南支>和横垣中部的苗岭,构成了贵州高原的地形骨架.
大娄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起毕节,东北延伸到四川.在贵州境内的一段约长300公里,宽约150公里,海拔1500--200米,相对高度常达500米,是乌江水系和赤水河的分水岭,也是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山.
武陵山位于贵州东北部,呈北东走向,由湖南延伸入境,是乌江水系和元江水系的分水岭,海拔一般在1500--2500米,相对高度700--1500米。
在贵州境内的一段地势起伏大,<如梵净山的最高峰凤凰顶高达2573米>,这些山峰不仅显着地高出周围地区800--2000米,而且侵蚀切割强烈,山峦叠嶂,河谷幽深,地形崎岖.
乌蒙山位于贵州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 由云南延伸如黔,是牛栏江,横江与北盘江,乌江的分水岭,海拔一般在2000--2600米,主脉常有超过2800米的山峰,位于东南支山脉西北端的韭菜坪,海拔2900米,是乌蒙山的最高峰也是贵州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峰.乌蒙山区常有坦荡和夷平面的和宽阔的盆地和湖泊散布其间,威宁盆地是乌蒙山区最大的盆地,草海是乌蒙山区著名的湖泊.
老王山位于贵州西南部,北起威宁,南达云南,望默,长约250公里,宽约30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是北盘江与三岔河的分水岭,海拔一般为1300--2600米.此山脉切割强烈,相对高度常达700米以上,山高坡陡,岭谷平行相间,在韭菜坪与乌蒙山住脉相连,因此过去习惯将其西段称为乌蒙山东南支,而将东段划归苗岭.
苗岭横垣于贵州中部,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一般指洗起惠水,东达雷山的分水岭高地,长约180公里,宽约50公里.一般海拔1200--1600米,其东部受到强烈切割,地面起伏较大,相对高度常达500--700米,是一片中山区,间有河谷盆地.
贵州的地貌,由于地质基础复杂,碳酸盐岩分布广布,晚近期强烈的构造隆升,以及第三世纪以来所受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的影响,因而地貌发育演化过程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类型多样,与周围的云南高原,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广西丘陵都有显著差异.
贵州在地貌上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区.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87,其中,山地是分布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不同成因的丘陵分布在高原边缘和高原夷平上,呈孤立状,垅岗状或丛聚状,形态多样的盆地散布于贵州各地,其共同特点是规模不大,面积超过万亩的大坝子为数不多.
贵州的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决定了区域地貌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形态制约着山脉,水系的分布格局及地貌形态类型的表现特征;而岩性,岩相的差异对地貌类型及其发育强度有明显的影响,往往导致地貌经管和地貌类型的巨大变化,尤其
对在贵州分布极广的岩溶发育的一向更加显著.
贵州是一个岩溶极为发育的省份,碳酸岩盐石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73%,除黔东南和黔西北赤水一隅外,其余广大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岩溶发育,分布着不同的岩溶地貌类型和形态类型组合.
贵州的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几乎可以见到岩溶区所有的地貌形态和类型:在地表有石牙,容沟,漏斗,落水洞,洼地,溶盆,槽谷,峰林,峰丛,溶丘,岩溶湖,潭,多湖泉等等,地下有溶铜,地下河,伏流,暗潮,还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多种钙质沉积形态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边石,石瀑布,连花盆,卷曲石等.这些地貌形态机器组合随着地貌部位的不同,有规律地分布在从宽阔的分水岭到深深相切割的峡谷.
贵州气候
贵州省作为我国的内陆省份,简称“黔”,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比邻。
全省总面积为17.62万平方公里,东西距离595公里,南北距离509公里。
贵州省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特征,表现出与周边地区不同的自然气候特点。
如何认识贵州气候特征的复杂性呢?在此从贵州自然地貌特征、贵州表现出的气候特点、影响贵州气候的主要因素来表述:
一、贵州自然地貌特征
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
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1.贵州地形情况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阶梯在西部大方、织金、普安等地以西,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二阶梯从大方、织金、普安一线向东到沿河、思南、江口、三橞、锦屏、榕江等地以及南部荔波、罗甸的北界这一线的中间广大地区,海拔800—1500米;第三阶梯从沿河到荔枝、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平均海拔800米以下。
从面上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两地海拔相差1625米;从点上看,最高点在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点在东南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大,达到2753米。
2.贵州地貌类型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坝子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坝子仅占7.5%。
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在贵州境内主要的山脉有北部的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斜贯北境,主峰为娄山关,海拔1444米;东北部有武陵山,由湖南蜿蜒进入贵州东北部,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米;西部有乌蒙山,绵延贵州西部,最高峰为贵州屋脊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峰是雷公山,海拔2178米。
二、贵州气候的基本特点
(一)贵州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总体上来说,具有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贵州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冬天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3—8℃,而夏天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18—26℃之间。
气候学上通常以侯平均湿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
按此划分,以贵阳为例:春季102天,夏季82天,秋季76天,冬季105天,故贵阳具有冬春长、夏秋短,四季分明的特点,贵阳有“第二春城”之称。
由于贵州纬度偏低,太阳年总辐射大部分地区为280—290千卡/厘米·年,无霜期在220—340天之间。
2.降水充沛,湿度大,阴雨天多。
贵州是全国降水量比较丰富和稳定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1100—1300毫米之间。
因贵州处于高原山地。
湿度大,阴雨天多,大部分地区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降水日数多在160—200天之间。
大部分地区平均云量在8成以上,年平均晴天不足30天,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二)气候的区域性差异大,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
贵州南北跨纬度差异大,热量条件有一定的地带差异,南北辐射量约差114千卡/厘米·年,东西之间也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自东向西干湿季节越来越分明,日照百分率从东部的25%增加到西部的
40%。
另,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也受到地形的影响。
而贵州地势起伏大,属于高原山地地区,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2753米,具有典型的垂直地带性气候特征。
2
(三)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
贵州由于在自然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气候表现出不稳定性的一面,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灾害性气候,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其主要气候灾害为干旱、洪涝、冰雹、凌冻、霜冻、低温冷害等。
三、贵州气候影响的原因
贵州出现以上气候特点,主要由于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地理位置
1.贵州处于北纬24°37′—29°13′之间,太阳高度角较大,全年可接受太阳辐射充裕,并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2.就贵州所处的海陆位置而言,贵州距离太平洋、印度洋不远,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范围内,兼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水汽来源十分丰富。
所以,虽然贵州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但无干旱沙漠景观出现。
(二)地形地势
1.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呈梯级下降,有利于夏季风的伸入,大部分地区深受冬夏季风影响,尤其是贵州东部地势较低,山谷多为北东方向延伸,正好成为冬季冷空气南下的通道,气温比同纬度的西部低。
秋冬时节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流相遇,由于多山高原对气流的磨阻而促进了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给锋面以东的贵州大部分地区带来持续的阴雨天气,锋面以西的地区则多暖晴天气。
2.贵州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导致气温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同时贵州山脉走向与地势对水分的影响也很大,贵州高原山地不仅阴雨天多,而且在山脉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则少雨。
(三)大气环流
影响贵州气候的大气环流主要是西风环流系统及副热带环流系统。
随着季节的变化,两大环流系统也将发生位置的相对移动和势力强弱变化,从而构成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及移动的背景。
表现出:在冬季,以1月为代表,有时暖空气与冷空气在我省交汇,则造成持续雪雨天气;有时冷空气南下势力减弱,暖空气偏强,这时出现暖冬天气。
在春季,以4月为代表,冷、暖空气时强时弱,贵州出现冷暖交替、时晴时雨,很不稳定。
在夏季,以7月为代表,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相继进入我省,产生较大的降水过程。
在秋季,以10月为代表,有时高空受副高压维持,地面受冷高压控制,下冷上暖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有时地面冷高压南下出现阴雨天气。
贵州河流
贵州全省河流分属长江流域的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沅江水系,珠江流域的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及柳江水系。
全省河长大于10km、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
河流有984条,河网密度为0.71km/ km2,东密西稀。
全省江、河、湖、库水域面积1845 km2,约占全省面积的1%.全省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1035亿m3、一般枯水年为900亿m3、特枯年为735亿m3,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kw、可开发水资源为1683万kw.长江水系的乌江
乌江发源于威宁县的香炉山,流经毕节、大方、黔西、织金、息峰、思南、沿河等县,由重庆市的涪陵市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贵州境内875公里,总流域面积为8.79万平方公里,贵州部分为6.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76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有六冲河、猫跳河、湘江、洪渡河、芙蓉江。
珠江水系的南北盘江,南盘江位于西江上游,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交界处三江口后,沿省界东流至望漠县的蔗香注入北盘江,蔗香以下称红水河。
南盘江流域面积为5.7万平方公里,贵州省境内部分784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52亿立方米。
北盘江发源于云南沾益县马雄山西北坡,流经宣威至都格入境,又经茅口、盘江桥,百层至蔗香与南盘江汇合,干流全长442公里,贵州境内327公里,天然落差1932米,平均坡降4.4%,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贵州部分2.1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21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