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社会一瞥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其他宗教世界的征服
•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欧洲和近代欧洲的分界线) • 通过武力的征服与殖民,将基督教文化、先进
的科学文化推广到全世界。
• 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顶峰:唐朝。 衰败的开始:宋朝(正统地位的动摇) 元朝:少数民族统治下,正统性不复存在 明朝:封建社会的最后挣扎 清朝(康乾雍盛世):少数民族统治下的“盛
阶级的矛盾,升级为广大中国人民同清政府落后统 治及国外侵略者的矛盾
• 4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爆发原因的深层分析
• 1宗教与西方理念:
• 宗教在西方世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历史上有名的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 1096——1291,共8次
• 借口:打击穆斯林,夺回耶路撒冷(为了香料)
• 影响:1、接触到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穆斯林文
总的来说: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下小农经济占主
导地位(自给自足),长期的闭关锁国让人民
鸦片战争
• 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 战争结果:清朝失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 影响: • 1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侵犯 •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鸦片战争之后国家的主要矛盾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
《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 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动乱,但工业革
命让法国的经济和海外扩张顺利进行。
3德国:处在分裂时期(普鲁士,奥地
利)
4俄国: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
统治扩张
俄国成为地跨亚欧美三国的大国 农奴制使得经济严重落后,但其处在当时世界的中心,
这是优势,为以后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亚历 山大一世击败拿破仑)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中国历史上的鸦片战争是一段备受争议和关注的历史事件,其爆发也标志着中西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探讨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当时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中西文化碰撞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始于早期的贸易往来。

西方的航海家和商人将新世界的产品和理念带到了中国,而中国也向西方输出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社会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

中西方在宗教、哲学、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贸易不平衡与鸦片输入在贸易方面,中国长期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一定限制。

然而,西方列强却通过各种手段强行打开了中国市场,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鸦片。

鸦片的输入不仅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混乱,还加剧了中国的贸易逆差,使得中国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政治与外交的冲突在政治和外交层面,中西方的冲突也日益加剧。

西方列强试图通过武力和外交手段强迫中国接受不平等条约,中国则试图保持自身的独立和尊严。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腐朽,官员贪污腐化,导致中国在外交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不得不在鸦片战争中吃下苦果。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可以说是中西文化和制度差异的激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中西方之间的贸易、政治、文化摩擦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殊死搏斗。

这段历史深刻地揭示了文明间对话与理解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以上便是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的简要探讨,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关于历史与文明交流的思考与讨论。

浅谈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浅谈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浅谈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就像一个沉醉在自己古老美梦中的巨人。

那时候的中国啊,地大物博,有着数不清的财富和悠久到让人惊叹的文化。

咱们的瓷器精美得像天上仙女用的物件,丝绸柔软得如同云朵的碎片,茶叶的香气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在这片土地上,传统的农耕社会就像一个巨大而稳定的车轮,慢悠悠地转动着。

家庭就像这个车轮上的一个个小齿轮,大家都遵循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

男人在田里辛勤劳作,女人在家操持家务,孩子们呢,就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念着四书五经。

这是一种非常有秩序的生活,仿佛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得妥妥当当,只要按照老祖宗的法子走,就不会出岔子。

咱再看看那时候的世界。

西方的一些国家啊,就像一群突然发现了新宝藏的探险家。

他们在科技这个魔法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强大。

工业革命就像一阵狂风,吹得他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机器轰隆隆地响着,就像一群饥饿的巨兽在大口吞食着原料,然后吐出各种各样新奇的玩意儿。

西方国家的船只呢,一艘艘就像长了翅膀的钢铁巨兽,在大海上乘风破浪。

他们的水手们满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贪婪,在世界各地探索、开拓。

这和咱们中国的大船可不一样啊,咱们的船更多是在自己熟悉的海域,沿着老航线做着贸易。

在政治上,中国的封建王朝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观念里。

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就像坐在世界的中心,周围的国家都是来朝拜的小角色。

可西方的国家啊,他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政治制度,就像小孩子在试穿不同的新衣服,看看哪件最合身。

那时候的中国社会,对于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太少了。

就好比住在深山里的人,只知道自己的小村子,外面的世界哪怕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像隔了一层厚厚的雾,看不清楚。

西方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像遥远星球上的东西,既陌生又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

从军事上来说,中国的军队还拿着传统的武器,刀枪剑戟,看起来威风凛凛,可真要是和西方那些洋枪洋炮比起来呢?这就好比一个拿着木棍的人和一个拿着火枪的人打架,结果似乎不言而喻。

社会考点28比较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概况

社会考点28比较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概况

(3)明清时期文化专制、愚昧落后: ①明清时,限制科举制范围在“四书五经”及 “八股文” ②清朝还大兴文字狱
作 用 严密控制人们思想,对思想文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欧美的思想文化状况
• ①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 ②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科学革命的 开端-------(宗教改革运动) • ③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把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 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思考: • 17-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思想启蒙运动。--理性之光15-16 • (法国—伏尔泰----天赋人权----旗手 • 法国—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 权分立 • 法国----卢梭—人民主权思想 • 百科学说派
新旧制度分别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
表现形式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共和政体。
⑶“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 有无。” ——乾隆帝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嘉庆帝的上谕
①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政策 ②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 必然性。 鸦片战争前,欧美国家经济上经过工业革命,生产 力得到较大发展,政治上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 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 展。而清政府由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国势日趋衰 微,所以在这一强一弱的交战中,在加上清政府的 腐败无能,必定失败。
3240万磅 25万吨
380万磅 1764年 1789年
1.7万吨 1740年 1800年
从图表中可看出英国的什么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英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其主要原因: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生 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独特的社会精神取决于客观的社会存在,并受到历史传统、政治变革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进行对比。

中国是一个灿烂的历史文明古国,它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

有着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辉煌,有着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化底蕴,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鸦片战争前是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它延续了两千多年,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以来,统治者都在不断的加强皇权,以“奉天承运”的“天子”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也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最为显著的就是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然而,在中国兴衰交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也随之向外扩张,14世纪——15世纪,在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西方形成了资本主义自由的经济体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也顺应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殖民主义的发展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使一个正在衰落的大国与正在发展的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都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否决定于它的经济兴衰,中国古代文明是丰富多彩的,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闻名世界,自从公元5世纪到1840年,中国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样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明清时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在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开始出现了雇佣劳动者的工作坊,家庭手工业的买卖商,四大航路的发现开拓了欧洲市场,并发展生产进行殖民扩张,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鸦片战争之前的对比

鸦片战争之前的对比
英国欲将大机器生产出的商品打入中 国市场,当面对着新奇的洋货,很多中 国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儿子:爹爹,街上卖洋布了,可 好看了。 父亲:好看管什么用?结实才行。 儿子:那洋布又细又结实。 父亲:光结实管什么用,便宜才行。 儿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母亲:再便宜也要花钱,妈妈给你 织,咱一文钱都不用花。
【图片的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经济)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家庭纺织业
英国的棉纺织工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军事)
中国士兵
英国军舰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对外政策)
马戛尔尼来华── 高高在上的清政府
虎视眈眈的东印度公司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贸易状况)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

7
1-3
舊石器時代
臺灣的早期發展
台灣先史遺跡分布圖
8
1-3
臺灣的原住民
臺灣的早期發展
南島語系民族分布圖 今日所知臺灣南島語系各族分布圖
9
1-3
明鄭治臺時期
臺灣的早期發展
荷蘭人所繪之中國大陸東南沿 海與福爾摩沙之間的航海圖
10
明鄭時代臺灣建置圖
十八世紀中期歐洲殖民國家海上霸權形勢圖
4
1-2
盛清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清朝由滿洲人建立。至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各部落後,勢力增大,建 國號後金,是為清太祖。但嗣後死於「寧遠之戰」。迨其子皇太極繼位, 在幾次戰勝明軍後,改國號為大清,是為清太宗,其死後,子福臨即位, 是為清世組。西元一六四四年,入主中原,建立一個非漢族王朝。
2
1-1
西人東來及其活動
西元十六、七世紀,歐洲主要的民族國家在經過宗教戰爭洗禮後,紛 紛將國家發展重心轉向政治、經濟等世俗事務。此時葡萄牙人首先繞過非 洲的好望角來到亞洲,目的在找尋國家發展所需的經濟物資。稍後,西班 牙、荷蘭、法國、英國等也先後來到亞洲從事商貿開拓。
3
1-1
西人東來及其活動
葡、西、荷、法、英在亞洲的商貿拓殖
C109
歷史
第一章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西方 1-1 西人東來及其活動 1-2 盛清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1-3 臺灣的早期發展
1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西方
西元十五世紀起,歐洲各主要民族國家先後展開「海外地理大發現」 運動,繼美洲之後亞洲是歐洲各國競逐殖民地的主要地區之一。此時的中 國正值明、清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時期,尤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 三朝更是國力達於鼎盛之時。當時清朝的文治武功皆堪媲美漢、唐盛世。 至於臺灣與中國的關係,宋、元以降,史書中即有零星的記載,元朝 政府更正式在澎湖設官治理。雖然明代時,臺灣一度成為海盜聚集出沒及 荷蘭、西班牙佔領殖民的地方,但隨著至鄭成功將臺灣建設成反清復明的 基地,經清領臺從,臺灣更成為大批漢人移民開墾之地,漢文化從此深植 臺灣,臺灣也因此成為中華文化被植的地區。 另外,原屬南島語族的臺灣原住民在漢人大批來臺前,已在臺灣生活 數千年,其間因生活習慣、信仰、膚色及居住環境等差異故可分成許多支 系。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中西方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比,在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社会中都有很多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个社会之间的巨大差距,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问题。

以下是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对比。

第一,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方面,西方社会逐渐进入了科技革命时期,玛丽亚•蒙台梭利率先提出了实验法则,勃拉格实行科学组织学体系,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教授现代化学等等。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还处在自然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虽然曾经出现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沈括、郭守敬、朱载堉等,但整体来说中国和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军事力量:在军事力量方面,西方普遍采用职业军队制度,战争期间实行国家资源的全面动员和共同战争的组织管理,这种方法使西方社会的战斗力达到了极致。

而中国社会却依赖动员本土农民来进行战争,军队落后,武器制造和使用技术也相对落后。

因此,当鸦片战争发生时,中国已处于极度劣势之中。

第三,经济制度:在经济方面,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了现代体系,采用现代工业生产,促进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中国社会虽然实行了王朝封建经济模式,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直到清末的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才开始尝试着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改革。

第四,政治体制在政治方面,西方已经形成了现代国家制度,通过选举产生政府领导,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而中国在清朝时期还是一个独裁封建制度的国家,行政机关、军队、司法机关、财政机关等统一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公务员不定期更换,缺少稳定性与廉洁性。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西方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中国则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种差距是鸦片战争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中国而言,30年的灾难和孤立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进行各种改革措施以期能够尽快追赶西方。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一、大清帝国的日益没落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经过数千年延续不变的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无不表现出与西方蒸蒸日上相比的落后性。

政治上,清朝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它集两千多年来的专制制度之大成,高度中央集权。

其权力结构呈巨型金字塔式,金字塔的顶端是高高在上的皇权,在它之下是各级官僚,形成精密完备的官僚政治体制。

由于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清代专制统治的突出表现是满洲贵族独揽大权,排斥汉人,由此助长了庸才政治。

并且对外关系上,长期实行保守防范的闭关锁国政策。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它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而且简单的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结合,维持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

这种经济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允许自由买卖,因而土地不断集中和分散,财产占有的非延续性是其主要特征,这也为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提供了一种弹性。

文化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作为正统地位的统治思想为统治者所采纳。

其中,纲常伦理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突出表现在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和五常;此外还有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服从中央集权统治的大一统思想,处理人与人关系最高准则的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强调农业的积极性、轻视商业作用的重农抑商的本末观等。

但是,自乾隆中后期起,清朝已经从康乾盛世的巅峰开始从整体上走下坡路了。

吏治日益腐败,官吏贿赂公行、营私舞弊、贪污盛行、卖官鬻爵。

乾隆朝的宠臣和珅,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搜刮,嘉庆帝即位时打击和珅势力,竟然从其家中查抄四亿多两的财富,相当于整个清政府八年的财政收入,真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武备松弛,军队腐化相当严重。

军官不理营务,士兵不经常操练,整天吸食鸦片、赌博酗酒、提笼遛鸟。

于是出现骑兵没有马可骑,水兵不习水性,“上不得马,拉不开弓”的情况。

到了检阅时骑兵花钱雇马匹,水兵以渔民冒名顶替的现象。

在统治阶级文恬武嬉的同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这是17、18世纪的一个早晨。

在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的岛国大不列颠,海边的商船正放下风帆,水手们吹着号角准备开始远航;剑桥牛津里学生和导师们的激烈讨论,酝酿着一股蓬勃的力量;集市上人们挑选着中意的棉纺织品,并把它们发往世界各地;贵族尊爵抱着文件赶往议会,进行国事的讨论。

与此同时,亚洲东岸的中国大地上,勤劳的农民已经早起耕作,男耕女织的生活仍在继续;扎着辫子寒窗苦读的学子,依旧抱着古书,想着如何写好八股;带着红顶官帽的大臣们,还在三跪九叩,维护皇帝一人的专断。

或许两国的民众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而安逸,可差异却在无形之中一点一滴形成。

“直到中世纪之前,中国还远远走在世界前列,为何被这一岛国轻松打败?”面对这一“李约瑟式”的难题,我想从民众生活中的差异开始探讨,向深处走开去。

一、《大宪章》埋下民主制度的种子在英国的封建制度初期,国王和贵族们遵守各自的承诺,各自履行义务、享受权利,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这却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

可在13世纪,大名鼎鼎的“失地王”约翰王,在连年征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境况下,为了维持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提高了向民众和贵族们征收的税率,就此破坏了国王和贵族维持已久的不成文的秩序,从而触及了贵族们最深层的利益。

到了1215年春天,愤怒的贵族们集结起来,武装讨伐国王,理由很简单,就是国王没有履行他的义务,却要求比惯例规定的更多的权力。

这场斗争的最终结果,便是那张黑粗泛黄的单薄的羊皮纸上几十款限制王权的法令。

纸虽单薄,意义重大,这是他们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一直以来既约定俗成但又模糊不清的权利关系,转化为了明确的法律文字。

就此在英国民众的心中埋下了这颗“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种子。

在这之后英国的各代君主,不断地将《大宪章》修正后继续颁布。

几个世纪下来,《大宪章》前前后后总共颁布超过了40次。

尽管在很多时候,《大宪章》并不被大多数英国人明确感知,但是,这种长期的重申和普及,却积累起深厚的传统力量,用这种契约和法制的基本精神,滋养着民众心中的民主之种,让它渐渐生根发芽。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历史长河滚滚而去,即使我们已在当今时代享受历史变革过后的美好成果,但无法逃避的是在任何时期我们都需要直面历史剖析民族问题的精神。

列宁曾说:“谁要是忘记了过去,那就意味着背叛。

”只有坦然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

欲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来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同样需要在公正公平的角度进行评判审视。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治中国: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时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从明中后期开始,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时,政府更是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于是结果便如魏源所言:“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英国:1640年的议会上明确提出了政权问题,并且英国人民用武力推翻了查理一世的统治召开,因而被人们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

从1642到1649年,英国内战,斗争从议会推展到全国,议会用暴力否定了“君权神授”,开始明显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

1688年被英国人称为“光荣革命”的历史事件,结束了革命与动荡的岁月,标志着资产阶级的统治确立,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出发点。

小结: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在更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君主对自家江山的地大物博得意忘形固步自封,行使的国家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

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使革命的主观力量尚处于幼年时期,但革命的意义上绝对超过了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相比而言,中国似乎自此便隐约存在在近代落后的趋势。

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

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

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到19世纪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
(1)中英相比:
第一,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第二,经济上,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处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清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第三,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掌握着海上霸权,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清王朝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委松弛。

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2)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第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第四,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闭关状态,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面对现实,掀起一股向以西方为榜样的思潮。

第五,掀起了以借鉴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3)进步的主流:以西方为榜样。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doc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doc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对比看中国落后的原因政治方面: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经过48年激烈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政治前提,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于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经过一系列政治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宣告结束,但在当时并未制定出一部完整的宪法。

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和法令,使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起来。

君主立宪政体和国会制度的确立,使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能够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而英国政府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要求,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自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这种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在英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到了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统治时期。

清军入关后,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平定了南明政权和广大汉族人民群众的抗清斗争,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政治统一形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乾隆统治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国家政权机构趋于腐败,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续不断,清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经济方面:从16世纪末开始,英国建立了许多从事掠夺的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有1579年建立的东陆公司、1588年建立的非洲公司和1600年建立的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完全垄断了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

英国的海外贸易还具有很强烈的海盗掠夺的性质,各个海外贸易公司的据点,同时也进行海盗掠夺。

英国还在亚洲、非洲以及北美、西印度群岛等地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掠夺当地人民的财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战前对英国的普遍看法
清朝官员对英国的基本看法是:“■咭唎举 清朝官员对英国的基本看法是:“■咭唎举 国君民专藉与内地贸易为生” 国君民专藉与内地贸易为生”,“其货物不 到内地亦别无销售之处。 到内地亦别无销售之处。且呢羽钟表中华尽 可不需,茶叶土丝彼国断不可少, 可不需,茶叶土丝彼国断不可少,是其不能 不仰给于贸易者” 不仰给于贸易者”,因此英国绝对不可能对 华发动侵略战争自绝生路。 华发动侵略战争自绝生路。
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日益腐败 落后的自然经济 财政入不敷出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装备陈旧, 闭关自守,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完成了工业革命 商品经济发达 船坚炮利
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眼界和胸襟上的巨大反差
英国了解世界,熟悉中国清朝 清朝闭目塞听,不知英国状况
清朝对外部世界懵懂无知
1784年乾隆下令撰修的清朝第二部《 1784年乾隆下令撰修的清朝第二部《大 年乾隆下令撰修的清朝第二部 清一统志》完成。 清一统志》完成。这部一统志认为欧洲 的大国是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 的大国是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 根本没有提到英国的名字。可见, 根本没有提到英国的名字。可见,清朝 政府对于世界局势的变化简直一无所知。 政府对于世界局势的变化简直一无所知。
英国的中国学
英国人却在一直探究中国, 英国人却在一直探究中国,经过两百年 的努力, 到了19世纪初, 19世纪初 的努力,“到了19世纪初,在英国形成 了真正的中国学” 从此, 了真正的中国学”,从此,英国人逐渐 在科学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中 国。
Hale Waihona Puke 当时清朝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
“大地东西七万二千里,南北如之。中 大地东西七万二千里,南北如之。 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 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 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 裔之为言边也。 裔之为言边也。”

鸦片战争 中西碰撞的序章

鸦片战争 中西碰撞的序章

鸦片战争中西碰撞的序章提到鸦片战争,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历史节点,它不仅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序章,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想想在那个时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价值观念都是迥然不同的,而鸦片战争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剑,将这两种世界观大力地割裂开来,让人倍感震撼。

我常常想象,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满是清新的山水景色,文人雅士吟唱着古诗词,百姓安居乐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是儒雅的礼仪,历史更是以农耕文化为主。

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英帝国,作为海上强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扩张着,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鸦片的贸易。

第一次听到鸦片,我满脑子都是浓烈的烟雾和痛苦的景象。

鸦片对于中国的危害不言而喻,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在逐渐被侵蚀。

在这个时候,华夏大地的历史被一次次的冲击波不断搅动。

有人认为,鸦片是在侵蚀国家的根基,而有人则看到了机会,认为这是打开国门的钥匙。

无论如何,鸦片的流入将中国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却是将这种紧张的关系彻底爆发的导火索。

记得我在课堂上学习这段历史时,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场上的景象,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英军的火力如潮水般袭来,清军则是在历史长河中急遽下行的道场。

两者之间的较量,似乎不仅仅是武器的比拼,更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交锋。

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是中国的屈辱。

南京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国被迫走向了一个不愿意迎接的时代。

人们开始意识到,面对外来的侵略,仅仅依靠传统的智慧与文化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的感觉,就像在梦中看到一个古老的园子,突然被一场暴风雨席卷而去,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

鸦片战争不仅仅是战争本身的结果,它更是一种警醒,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回望历史,它迫使我们去反思:在面对外来冲击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而这一切,也成为了后续无数人对于改革与发展的探索,甚至是全民族觉醒的起点。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序章,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社会一瞥》感想
鸦片战争深刻的改变了中国,将当时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的落后封闭的中国开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对比战争前的中西方社会,可以发现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有着偶然的或人为的原因,但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它的发生又是必然的。

1、从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说,满清政府已经到了统治的末期。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鸦片战争,
满清王朝统治已经历经220多年。

即便以1644年清军入关起算,也已近200年。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秦朝,终于清朝,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共计2133年。

这两千多年中,中国地域内能形成“主干”地位的朝代共10个,扣除三国等时期没有朝代的时间366年,平均一下,每个朝代时间是(2133-366)/10=176年。

以此来看,满清政权的统治接近尾声,鸦片战争是导致满清政权走向灭亡的外因之一。

和历史上其他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相比,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

和清朝其他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前者是中华民族和欧洲外来民族的矛盾,后者是满汉民族矛盾。

2、从世界发展潮流来说,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即将走到尽头。

本来中国社会在明朝末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在东林党等知识分子中得到启蒙。

这个时间点与西欧资产阶级发展基本同步,但这个进程被满清入关打断了。

满清延续的封建社会制度打断了历史进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封建帝制的顽固性,另一方面说明多延续了200多年的封建制度到鸦片战争前已经彻底落伍,其暴露的历史局限性到了必须结束的时候。

3、从资本主义的性质来看,发动鸦片战争是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决定的。

19世纪中叶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内市场无法满足需求,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拓广阔的殖民地,对亚、非、拉、大洋等各洲人民进行剥削、掠夺和奴役、压迫。

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市场”,就成了英法等国眼馋的大肥肉。

18世纪末,清政府日渐衰朽,英法殖民者终于等来了机会。

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这就是鸦片战争的前奏。

4、从文明的冲突来看,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都是这场战争的伏笔。

西方资产阶级的扩张主义、自由贸易与满清封建政府顽固排外、闭关锁国形成了巨大的冲突。

中国人视英国人为“大门口的陌生人”,英国人视中国人为“自以为是的野蛮人”。

英法殖民者一面依靠坚船利炮行满世界掠夺之能事,一面派出大量的传教士打着平等、博爱的旗号宣扬西方的价值观,是极其虚伪险恶的。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试图通过“海禁”、“闭关”来防止汉人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这样的矛盾为冲突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战争爆发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社会层面,从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

其朝廷狂妄自大、官僚体制效率低下、官员腐败欺上瞒下、军备废弛、满汉民族同床异梦、外交自说自话。

经济层面,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人民生活每况愈下。

科技上,清朝闭关锁国造就的现代科学技术极其落后。

此时,社会矛盾集中爆发,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和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10多个省份,已严重动摇了满清政权的统治。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满清统治已如风中残烛、待宰羔羊。

而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为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寻求倾销市场,化解产能过剩,急于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这样,在国内外势力的驱动下,鸦片战争发生了。

1840年,英殖民帝国以鸦片为借口,打着捍卫自由贸易和通商的旗号,从广州到宁波,从天津到北京,沿着漫长的海岸线对中国大开杀戒,而冷兵器时代的清军面对工业时代的坚船利炮,瞬间便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鸦片战争清朝的战败,促使了更多中国人从自我陶醉的“天威浩荡”中醒悟过来,于是有了严复的“放眼看世界”;他们希望借助西方的力量来改变落后的中国,于是有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又学习刚刚十月革命获胜的苏俄,先有孙中山,后有毛泽东,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从中我们重新认识到以下几点:
1、落后就会挨打。

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我们一面要痛恨英法殖民列强的强盗行径,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认识到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发展落后了。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战争之前,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一个是殖民地遍布世界、工业科技领跑全球的超级大国,一个是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经济发展停滞停留在农耕文明的古老中国,战争还没开始,结局早已注定。

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规范“丛林法则”早已将残酷的真相摆在我们目前,期望通过中国“以和为贵”、“谦卑礼让”等传统的价值观来打破世界铁壁已不现实。

要想不被欺辱,自己强大起来才是唯一武器。

当前,中美关系低迷,美国以“军事安全”为由,发动了一系列对中国的制约,包括对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的制裁,其中最让人气愤的是华为副总裁孟晚舟被加拿大非法拘禁,最让人无奈的是对芯片等高科技产品的“卡脖子”,最接近我们的是对赴美留学交流的限制。

凡此种种皆因为我们相对较弱、在科技领域还落后于美国,在外交领域不及美国影响大。

即便有领先世界的5G技术,想要推广也因美国阻拦步履维艰。

值此,吾辈任重道远。

只有潜心基础科研,真正提高在芯片制造等高科技领域的水平,提高我们国家的实力,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2、开放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

鸦片战争的矛盾焦点是封建主义的闭关锁国和资本主义的扩张主义之间的矛盾。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暴露出其封建性和落后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

中国国门此后历经多次开启和关闭,有主动也有被动,到1978年正式提出改革开放,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现实的需要。

今天我们倡导“全球化”,提出“一带一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是顺应当时中美建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潮流,从多年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历史的选择。

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40多年的发展从开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是现实需要。

只有不断的扩大开放,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我们才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一方面为自主高新技术如高铁寻找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创新西方的先进技术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3、改革是当前解决社会矛盾,不断优化治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革命与改革是两种不同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鸦片战争之所以爆发以至失败,就在于满清政府固步自封,面对世界急剧变化,却无动于衷,以至于腐朽不堪。

这事需要一场革命来结束这一切,而不是改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并不表示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可以高枕无忧了,同样需要不断变革。

所以改革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推动我国当前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如推动国内供给侧改革解决国内过剩产能问题。

不仅经济需要改革,政治也是如此。

比如我国关于所有制问题的一系列变革就是在经济的推动下,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