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区别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辛区别谈

在宋词的艺术长河中,苏轼和辛弃疾在豪放词方面可以算是两座高峰。苏辛二人在对宋词意境的开拓上都作出了贡献,都突破了晚唐以来抒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传统,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力。在苏辛二人的词中,都彰显出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豪放的气魄。然而,苏辛词在细细的品味过程中,又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苏词豪放里体现着高旷清雄、浪漫洒脱的风格,辛词豪放里体现着豪壮苍凉、雄奇沉郁的特征。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从题材上来看,苏轼的词主要抒发文人的情怀,辛弃疾的词主要抒发的是武将征战沙场复国的愿望。苏轼生于书香世家,思想通达,儒释道三教融通。苏轼平声受到过两次较大的政治迫害,使得苏轼能够去从容的思考社会和人生。苏轼生性豁达,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在杭州,都喜欢与朋友文士相聚,清风明月,把酒言欢。苏轼的词多表现的是几起几落的封建文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内心世界受到压抑后而感叹或者是抱怨世事之苦闷。例如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都表现了希望积极进取而又受到压抑之后转为苦闷,又力求超脱的心路历程。展现出了诗人疏狂浪漫而又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苏词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向内心世界去开拓。例如苏轼会去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有浓厚的英雄气。所以说辛词书写出了英雄的精神个性,表现出保家卫国的强烈的使命感。故国江山,英雄伟业,征战沙场,气势豪迈的气质,便是我们从辛弃疾的词中领略到的。例如苏轼和辛弃疾都同时写过凭吊赤壁的词,面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苏轼也敬仰周瑜的英雄才气,但最后还是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这是文人常有的伤感情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辛弃疾对于英雄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丝毫没有文人气。“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则显露出悲壮的英雄本色。对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的忧患,对于自己的强烈的使命感,是辛弃疾较多的作品的题材。

第二方面,从艺术风格来看,苏词展现的是一种豪放旷达的阳刚之美,辛词则是以刚柔并济为特色。苏轼的词多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有一种对世界和人生思考之后的体悟和超脱。例如“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虞

美人》)苏轼在此间展现的是一种超然旷达的心态,深含哲理。苏轼词中有着深沉的悲慨,但是会竭力摆脱,努力寻找出口,这就是苏轼词的超旷风格的体现。

苏轼在旷达豪放中也有真情流露的婉约的一面,但苏轼在表情达意之时,表现的比较深沉悲慨。例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神子》)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妻子王弗的挽词,情真意切,句句沉痛,声声凄凉。刘熙载《艺概》卷四:“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就此而言,苏词沉郁顿挫,以其深沉而感动人心。

辛弃疾的词风格悲壮沉郁,刚柔并济,有浓厚的英雄气息。作为一个英雄战士,辛弃疾的心态,不同于苏轼的超然旷达,而是豪情激扬。例如:“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从辛弃疾的词中会读到一种让人激动的力量,而是像读苏轼的词时,引发人去思考社会和人生诸事。从辛弃疾的词就,可以看出辛弃疾有一种侠客的豪气和风范。

辛词在豪放中还有柔情的一面,在柔情之中还蕴含着刚劲之气。例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这首词读来婉约悲壮,柔中带刚,以婉约之笔写出炽烈深沉的英雄豪情。虽然与苏词都有柔情的一面,但是诗中之味截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婉约,但是他们都体现出了侠骨柔情,丰富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方面,从表现手法来看,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总的基调来说,苏轼是以清空之笔表达旷达之情,书写超然的人生态度。辛弃疾是用真情实感写词,描写的较多的是博大的灵动的景色、悲壮沉郁的人物,叙述自身的经历和遭遇,抒发理想落空的痛苦情怀,悲壮深沉,慷慨苍凉。

苏轼将写诗的手法运用到写词上,使得词表情达意更加的真切,内容更加的充实。苏轼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能够替代叙事,而且表情达意更好的鲜明,也是一种比较委婉的抒情方式。例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神子•密州出猎》)其中,孙权射虎和冯唐的故事就是运用了典故,将太守射猎的英姿一笔勾勒出来,而冯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对历史人物和自我怀才不遇的隐痛,使得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都得到了加强。

辛弃疾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常运用的章法结构、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词中,

而且创造性的将经史子集等散文中的词汇运用到词中,丰富了词的词汇,而且使得古代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贺新郎》和《摸鱼儿》中的语言都比较的丰富和特别。

第四方面,从语言来看,苏辛二人也存在不同之处。苏轼善于从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句中吸取借鉴,或者夹杂一些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苏轼自己认为像柳永这样的市井词人的词太过于直露,有损词的格调,认为词的语言应该有士大夫和文人的气质。例如:“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读来很有味道,因为押韵,朗朗上口,“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都被传颂为名句。

辛弃疾的词中既有精美的文学语言,又有通俗的民间口语,形成了一种既通俗又富丽的独特的语言风格。例如《沁园春•叠嶂西驰》、《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语言都比较的独特,给人美的享受和遐思。再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语言质朴,但是传达的意境却很深厚。细细的读来,反而觉得亲切,意味深长,更能打动人心。

第五方面,在创作手法方面,苏词是浪漫主义居多,辛词较多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现实主义的味道较重。苏轼和辛弃疾都经历过人生不得志的时期,在抒发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苏轼豁达的胸襟和超越时空的人生观,常常表现出一种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感,没有激越,而是平静自然的。而辛弃疾的词在表现壮志难酬的过程中忧愤悲情交织,没有那种超脱自然感,让人感觉诗人面对世事欲罢不能的惆怅。简而言之,就是苏词旷达超脱,辛词悲愤慷慨。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喟叹,让人有一种悲凉之感。

无论是辛弃疾还是苏轼,都对宋词的开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苏辛二人体现出的豪放之气和侠骨柔情都令人感叹。苏轼从晚唐的描写相思恋情的艳词中突破出来,辛弃疾继承苏轼的传统,共同造就了宋词的繁荣,后人以“苏辛”并称。由于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思想、内在情感的不同,二人的词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个人都有突破之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