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模式及技术要点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田养鱼技术
稻田养鱼技术一、引言稻田养鱼技术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养殖方式,它将水稻和鱼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稻田养鱼技术的原理、优点、适宜品种、建设方法、管理要点等方面。
二、原理稻田养鱼技术是一种以水稻为主体,以鱼类为辅助的生态农业模式。
其原理是通过在水田中放置适宜品种的鱼类,使其与水稻共生共长,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生产。
具体来说,稻田养鱼技术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 消灭害虫:通过放置食肉性或杂食性鱼类,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田中的害虫和有害微生物,减少农药使用量。
2. 施肥增产:鱼类粪便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以为水稻提供足够的氮、磷等元素,促进其生长发育。
3. 增加收益:同时进行水稻和鱼类的养殖,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优点稻田养鱼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1. 生态友好:稻田养鱼技术采用生态循环的方式进行养殖,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对环境污染较小。
2. 节约成本:稻田养鱼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成本,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3. 提高产量:通过施肥和控制害虫等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4. 多元化收益:同时进行水稻和鱼类的养殖,可以增加收益来源,降低经济风险。
四、适宜品种在稻田中进行养鱼需要选择适宜品种。
一般来说,适宜品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耐低氧性强:由于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氧气,因此在水田中需选择耐低氧性较强的鱼类。
2. 体型适中:鱼体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合在稻田中养殖,应选择体型适中的品种。
3. 食性杂:杂食性鱼类可以吃掉水稻田中的害虫和有害微生物,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 生长快:生长快的鱼类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收获标准,提高经济效益。
常见适宜品种包括草鱼、青鱼、鲫鱼、黑鱼等。
五、建设方法稻田养鱼技术需要特定的建设方法。
下面将介绍具体步骤:1. 确定养殖区域:选择平坦、排水良好的水田进行养殖。
2. 准备池塘:在水田中挖掘一定大小的池塘,深度一般为1米左右。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为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在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该技术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图1稻蟹共作模式(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寒地稻综渔合种养技术于201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遴选为为黑龙江省水产主推技术。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35.4万亩,之后推广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HO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73%。
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8个市(地)、25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之后推广范围逐年扩大,至2020年共有12个市(地)、54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佳木斯市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佳木斯市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6.8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580%,2020年推广寒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7.5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综合效益显著。
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水产品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亩可增产鱼(蟹)2Okg以上,稻鱼共作模式亩增收100元以上,稻蟹共作模式亩增收300~500元。
二是水稻品质提升为农民增加的效益。
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提高了水稻安全水平和品质,增加了其科技内涵(有故事可讲),较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水稻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的价格,可提高一倍以上,农民增效非常显著。
稻田养鱼模式和技术要点
稻田养鱼模式和技术要点
1.平田式
要求加高加固田埂,一般田埂高50~70厘米,宽50厘米左右。
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鱼沟深30~40厘米,宽30~50厘米。
田块四周开挖环沟,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中央沟与环沟相通,环沟两端与进、排水口相接,沟面积应占田块面积的5%~8%。
设计亩(1亩=667平方米)产鱼量为30千克左右。
2.垄稻沟鱼式
稻田四周开挖一圈主沟,主沟宽50~100厘米,深70~80厘米。
垄上种稻,一般每垄种6行,垄间挖垄沟,沟宽小于主沟。
若稻田面积较大,可在中央再挖一条主沟。
沟面积占田面积的10%左右,设计亩产鱼量约80~100千克。
3.鱼凼式
稻田内开挖一个“鱼凼”。
鱼凼面积一般为田面积的5%~8%,深2~2.5米。
有条件的地方,为保证不塌陷,可用石条、水泥板等护坡。
设计亩产鱼量为50~70千克。
4.沟池式
设置小池和鱼沟,面积占田块的10%~15%。
小池设在进水口一端,开挖面积占田面的4%~8%,深1~1.5米,上设遮荫棚。
田内设环沟及中央沟,沟宽30~40厘米,深28~30厘米。
设计亩产鱼量为50千克左右。
5.流水坑沟式
距进水口1米处开挖深1~1.5米,面积占稻田面积4%~8%的流水坑(又称宽沟),四周设环沟。
沟宽、深各25厘米。
设计亩产鱼量为50千克以上。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一、前言稻鱼混养是一种集约化养殖方式,通过在水稻田中同时培养鱼类,实现农田的多功能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污染,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稻鱼混养的原理、技术及实施方案。
二、技术原理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主要是依靠稻田外的池塘或河流来养鱼,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难以管控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等问题。
而稻鱼混养则是利用稻田内部的水域来养殖鱼类,在池塘、河流等外部水域减少养殖密度,减轻了外部水环境的压力,也能够有效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
稻鱼混养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随粮养鱼: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而这些养分正好是鱼类生长所需要的,通过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的分解,可以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从而实现“稻肥鱼、鱼肥稻”的良性循环。
2. 生态浮筏:利用生态浮筏可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能够增加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
3. 水质调控:合理控制鱼类的密度,防止饵料残渣的过多积累,利用水稻的根系吸收有机废物,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4. 配套设施:在稻鱼混养中,可以根据养殖规模和水体形态,选择适当的配套设施,如生态浮筏、水利设施、渔具饲料等,提高养殖效益。
三、技术实施1. 选址选择:选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易于灌溉,周边环境无污染源的农田作为稻鱼混养基地。
2. 土地准备:清理农田、修建水田坝、整平水田地,为后续的养殖和种植工作做好准备。
3. 水稻种植:根据水稻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合水田种植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灌溉、植保等管理措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4. 鱼类引种:选购鲫鱼、鲤鱼等适合水稻田混养的鱼类种苗,适时投放到水稻田中,并定期投喂饲料,控制养殖密度和水质调控。
5. 配套设施:根据需要安装生态浮筏、水利设施、渔具饲料等配套设施,确保养殖环境的良好。
6. 定期管理:定期对水稻田和鱼类进行管理,如除草、防治病虫害、水质调控等,保证水稻和鱼类的生长健康。
浅谈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
浅谈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是一种集水产养殖和农田种植的复合生态系统。
它利用农田水田的生态环境,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相结合,实现了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的双丰收。
稻田养鱼的生态系统优势明显,通过良好的生态循环,不仅为农田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减少农业污染,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理想的农业生产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稻田养鱼生态系统稻田养鱼生态系统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植被,鲫鱼、鲫鲤等为主要养殖鱼类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作为主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系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同时释放氧气,为水田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
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可以开展鲫鱼、鲫鲤等鱼类的养殖生产,实现了农田的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的双丰收。
在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周期与鱼类的生长周期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为3-4个月,而养殖鱼类的生长周期一般为6-8个月,这就为稻田养鱼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窗口。
在水稻生长期间,其充足的茎叶和根系系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养殖鱼类则可以有效地清除水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保护了水稻的生长。
在水稻收割后,水稻田的水位略微上涨,适合鱼类生长,同时秸秆腐烂后,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质,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促进了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二、稻田养鱼高产养殖技术1. 种鱼选种。
在稻田养鱼中,选择适合养殖的鱼类对于产出和效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鲫鱼、鲫鲤、鲢鱼等是比较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的鱼类,它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不高,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能够充分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2. 稻田管理。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合理的水稻田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要合理施肥,充分利用鱼类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养分。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鱼共生”是一种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鱼儿在田里找虫吃,水稻就减少了虫害,同时鱼排出的粪便形成有机肥,向稻田提供养料,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系统,有效提高农业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一、“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1、增加收入“稻鱼共生”系统可实现每667m2水稻增收50~80元;收获成鱼50kg左右,按市场价2.5元/kg计,产值可达500元上下,除去成本,每667m2纯收入300~400元。
2、充分利用物质能量稻田里的野草、虫类等都是对水稻有影响的自然资源,而资源对鱼种而言,基本上都是较好的天然饵料。
发展稻田喂鱼可以对稻田开展立体式运用,完成稻鱼共生,既节约用水和土地,又可灵活运用稻田中的很多物质能量,废物利用。
3、改善水稻生产环境稻田的除草一直影响着稻农和决定着水稻生长,一直以来要用人力和用化学剂除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选用有机化学除草,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并且破坏环境和谷粒。
实践经验证明,稻田喂鱼能够完全解决地里的野草浮游动物和落入水中病虫,变害为利,可习惯性除草,具备人力除草相提并论更有效化除不可以相比的无污染化,既节省成本又优化了水稻生长自然环境。
4、减少鱼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稻鱼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
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5、提升鱼产品的品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在养殖过程中用药量较少,产出的鱼产品清洁无污染,鱼肉美味紧实。
6、获得优质大米“稻鱼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
稻田开发养鱼的技术和管理要点
稻田开发养鱼的技术和管理要点稻田养鱼作为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旨在将稻田与养殖业相结合,以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将介绍稻田开发养鱼的技术和管理要点,以帮助农民和养殖户正确开展稻田养鱼业务。
一、水稻田变鱼塘的改造技术1. 确定养殖区域:选择水稻田中过渡地带和临渠、排灌设施密集的地段作为养鱼区,确保水源充足。
2. 清除水稻残茬:在收割水稻后,清除稻田中的秸秆、杂草等残茬,以减少水质污染。
3. 建设鱼塘:根据养殖需求,在养鱼区域内建设合适大小的鱼塘。
鱼塘的大小和形状应根据场地条件和水源供应等因素来确定。
4. 除草处理:在鱼塘建成后,需进行除草处理,以免杂草对养鱼造成不良影响。
5. 改造排灌设施:为了适应稻田养鱼的需求,需要改造和提升原有的排灌设施,确保充足的水源供给。
二、稻田养鱼的管理要点1. 水质管理:稻田养鱼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水质的优劣。
需要定期监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可采取增氧、循环水等技术手段来改善水质。
2. 鱼种选择: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鱼种进行养殖。
常见的适宜养殖的水产动物有鲤鱼、草鱼、鳙鱼等。
3.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稻田养鱼的关键。
鱼类的饲养量应根据其生长情况合理控制,并保证饲料的质量和种类,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4.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情况,防范和控制鱼类常见病害的发生。
可采取合理的免疫措施和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环境卫生管理。
5. 防损控盗:采取监控系统、铁丝网等措施,防止损失和盗窃现象的发生。
三、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稻田开发养鱼能够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将农田转化为双重经济利益来源。
一方面,稻田养鱼可提供鱼类销售收入,增加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鱼类的粪便、尿液等粪污可作为有效的肥料,提高稻田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稻田开发养鱼还具有生态优势,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
此外,稻田养鱼相比传统的养殖业,对土地的占地面积较小,节约土地资源。
冬闲稻田养鱼技术
冬闲稻田养鱼技术利用冬闲稻田养鱼既可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禾苗病虫害,减少来年的农药、化肥支出。
另外春季种禾苗时可以免耕、节省人工,并可获的稻鱼双丰收。
通过稻田工程改造、科学放养和管理,可每产商品鱼150公斤~200公斤,亩获纯利800元左右,投入产出之比为1:2,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现将冬闲稻田养鱼技术作一介绍。
一、稻田的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稻田。
二、稻田工程建设收完稻谷后,把稻田还田,用作鱼饲料和肥料。
用原田四周的土把田埂垒高至1米,使田梗基部宽50厘米,顶部宽30厘米,进水口埋直径为15厘米的塑料管,在出水口处设排洪口,排洪口用网眼比鱼种小的钢网作拦鱼栅。
三、鱼种放养鱼种放养前用少量生石灰或漂白精清除田里的野鱼,然后灌水至50厘米,灌水时把网眼为40目的网袋捆在进水口的塑料管上滤水,以防野杂鱼入田。
鱼种放养前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放养量300尾/亩,其中体重100克的草鱼90尾,体重50克的鲢鱼10尾,体长10厘米的鲤鱼180尾,鱼种体格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
四、黑麦草的种植在田埂上和田边的空地上种黑麦草,种草面积为稻田面积的10%~15%,种草亩产量为5吨,供所养草鱼食用。
在收割黑麦草的前3天,给黑麦草施肥,可以缩短两次收割的时间,提高草量。
五、饲养管理鱼种放养的第一周内一般不投喂饲料,鲤鱼可食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失落在田里的稻谷,草鱼可食稻叶。
一周后,每天按鱼体中的5%投喂玉米粉和麦麸,按草鱼体重的40%投喂青菜叶,11月份黑麦草可以收割后,草鱼主要投黑麦草,11月~12月每天投喂2%的颗粒饲料,1月~2月水温低,鱼食量小,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投喂,3月~4月水温逐渐回升,鱼摄食量逐渐加大,每天投喂5%颗粒饲料、青饲料以第二天早上不剩为度。
六、日常管理刚放鱼种时灌水30厘米,使稻根可出苗生长,供草鱼使用。
根据再生稻的生长情况以及鱼的吃食情况,逐渐加深水位。
稻田养鱼技术全面解析
稻田养鱼技术全面解析一、稻田养鱼的生物学原理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一种无公害化的人工生态养鱼系统,其优势是利用稻田养鱼的浅水环境,以人为种植水稻和养鱼技术综合,充分利用水稻和鱼类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使水稻和鱼类都获得高产,其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由水稻、杂草、光合细菌、动物、水生昆虫、虾、蟹、蛙贝、蚯蚓和软体动物(蜗牛、蛤蜊等)组成。
非生物因素指光、氧、氮、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是主体,它持续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化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与此同时,田间的杂草、藻类和光合细菌正在经历同样的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但这些生物不能用作人类的食物。
当种植一种单一的水稻时,杂草会被拔掉并扔掉,动物会随着排水和灌溉而消失,导致土壤肥力和光能的巨大浪费。
此外底部甲壳动物和田间昆虫也未被利用,而害虫威胁着水稻的生长。
在稻田养鱼中,鱼类可以以杂草、稻叶、昆虫(包括稻虫)、软体动物、蠕虫等为食,吃不完的可以喂养动物和细菌,鱼类排泄物可以用作稻苗的肥料,鱼类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的资源,鱼类在水中游泳可以增加溶解氧,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有利于鱼类的呼吸和新陈代谢。
因此,水稻和鱼类受益于稻田养鱼。
水稻生产和稻田养鱼增加5%-10%,此外,还可获得几十甚至几百斤的产量。
二、改造稻田来养鱼为了防止鱼逃逸、保护鱼类、促进饲养和管理以及捕捞,稻田养鱼根据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设备和工具,也需要注意稻田挖鱼沟要点。
稻田挖鱼沟(1)加高加宽田埂防止动物跳跃,如鲤鱼有时就会跳跃田埂。
另外一些食鱼的鸟也会在田埂上啄鱼,放鸟时最好用捕鸟网,此外稻田养鱼有时候有泥鳅、黄鳝、田鼠、水蛇打洞穿过田埂引起漏水跑鱼。
因此,在对农田进行改造时,必须加固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必要时,必须使用石头或三向护坡。
田埂的高度取决于稻田养鱼的不同地区和类型,丘陵地区的田埂应比稻田高41-53厘米,平原地区的田埂应比稻田高53-70厘米,冬季休闲稻田和湖泊地区的低洼地的田埂应比稻田高80厘米,坡顶宽53厘米。
稻田养鱼技术要点,养什么鱼好
稻田养鱼技术要点,养什么鱼好1、坚持巡田:要做到早晚巡田,清晨观察鱼类是否浮头、活动生长是否正常。
2、清理鱼沟、鱼坑:鱼沟鱼坑是鱼的主要活动场所,一段时间后容易淤积,要经常清理,疏通鱼沟和鱼坑中淤泥。
3、调节水位: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适时调节水位,插秧后到分蘖后期水深6-8公分,以利秧苗扎根、还青、发根和分蘖。
一、稻田养鱼技术要点1、坚持巡田(1)首先一定要进行早晚巡田,早上观察鱼类是否会出现浮头,活动生长是否正常。
(2)晚上一定要检查吃食的情况,检查田埂有没有坍漏,进出水口是否通畅,如果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修复。
2、清理鱼沟、鱼坑(1)鱼沟鱼坑是鱼的主要活动场所,如果长时间不清理就会淤积,所以一定要经常清理,疏通鱼沟和鱼坑里面的淤泥,捞取草渣残饵,这样才能畅通无阻。
(2)翻耕插稻时一定要严防泥浆回流到鱼坑里面,高温季节可以在鱼坑上搭遮荫棚,使鱼安全渡夏。
3、调节水位(1)可以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及时调节水位,插秧后到分蘖后期水深6-8公分即可,这样有利于秧苗扎根、还青、发根和分蘖。
(2)这时鱼的体积比较小,可以进行浅灌,中期正值水稻孕穗需要大量水分,田水一定要逐渐加深到15-16公分,因为这时鱼会逐渐长大,游动强度也会加大,食量增加,加深水位有利于鱼生长。
(3)晚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这时要经常调整水位,一般保持10公分左右。
4、防洪抗旱(1)由于近几年来气候比较异常,洪涝灾害经常发生,稻田养鱼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2)干旱时一定要注意蓄水保鱼,节约用水,台风暴雨来临时要做好准备,防止田水满溢逃鱼。
(3)如果有鱼坑稻田,可以把鱼集中在鱼坑里面然后四周用网拦住,或者在鱼坑上面加网罩,这样能起到保鱼防逃的作用。
二、稻田养什么鱼好1、稻田养鱼的放养品种主要以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为主,比如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等,还可以放养一些鲢鳙鱼,但要注意,鳊鱼不能放养。
育秧田培育夏花可放3-5万尾每亩;稻鱼并作培育鱼种可放5-7cm夏花1500-2000尾每亩;如果养殖食用鱼,双季稻田连养每亩可放(夏花)鲤鱼300尾、鲫鱼100尾、鲢鳙鱼共50尾。
稻田养鱼模式及技术要点
稻田养鱼技术要点作者:余海文章来源:新县渔业局点击数:1838更新时间:2015/11/271、稻田的选择:养鱼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能确保旱涝保收。
稻田田埂、田底保水性能要好,不能漏水。
为便于管理,养鱼区尽量集中连片。
光照条件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光照条件越好,对田鱼的生长越有利。
2、养鱼设施建设:开挖鱼沟、鱼坑,加高加宽加固田埂,安装拦鱼栅等,是稻田养鱼的基本设施,也是维持稻鱼共生的基本条件。
⑴鱼沟、鱼坑的建设标准是:鱼沟一般宽0.6-1.0米,深0.5-0.6米;鱼坑深0.6-1.0米,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
鱼沟、鱼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在布局结构上应视稻田的大小和开头而定,一般为“十”字形、“丰”字形和“田”字形。
鱼沟、鱼坑之间要互相连通,它们的边堤一般用泥土堆成,有条件的可以用水泥、砖、石等砌成永久性设施。
⑵加高、加宽、加固田埂,一般要求加高至0.4-0.5米,加宽至0.3-0.4米,土要夯实,有条件的可以用水泥、砖、石等砌成永久性田埂。
⑶拦鱼栅的作用主要是防逃,一般安装在进、出水口处。
拦鱼栅的材料可用聚乙烯网布、铁丝网等,网眼大小的选择以不会逃鱼为标准。
为确保水流畅通,在进、出水口之间最好有一条直通的鱼沟。
3、清田消毒工作:在投放鱼苗种之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清除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消灭病菌。
消毒药物可选用茶粕、生石灰、漂白粉或专用消毒药物。
⑴茶粕采用带水清田的方法,保留水深10-20厘米,每亩用量为20公斤左右。
使用前先将茶粕进行粉碎,用水浸泡一昼夜后,再加水冲稀,连浆带渣遍泼稻田,过15天后,毒性消失,即可放养;⑵生石灰一般也带水消毒,每亩用60-75公斤,兑水化开即全田泼洒;⑶漂白粉每亩用7.5公斤,带水泼洒。
消毒后5-7天,即可放养;⑷专用消毒药物按说明书使用。
4、鱼苗种放养:一般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和不同的养殖目的而采用不同的放养模式,如养殖成鱼、养殖鱼种、成鱼和鱼种套养或其它品种混养等,不同的养殖方式,对鱼苗种的放养均有不同的要求。
水稻生产新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三)放养密度与时间
鱼种放养时间越早,养鱼的季节就越长,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放养, 尤其是当年孵化的鱼种,待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放养隔年鱼种则不宜 太过早,约在栽秧后20天左右放养为宜。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 稻生长不利。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
(四)鱼种投放前的稻田消毒
养鱼稻田一定要清田消毒,以清除鱼类的敌害生物(如黄鳝、老 鼠等)和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寄生虫类)。
(五)鱼种投放前的鱼种消毒
首先对鱼种进行疫苗注射,然后再用3%食盐水浸泡5-10分钟。鱼 种成鱼的稻田在6~7月份应套养500-1000尾夏花。夏花放养前一般用 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消毒,再缓缓倒入鱼溜中。
(六)注意事项
1.放鱼种时必须注意水温差 2.放鱼种之前需要在稻田里化肥毒性消失后再放鱼种 3.保护好鱼种,待鱼苗长到不被误食时撤去围栏 4.选择水稻品种时应考虑耐肥力、抗倒伏性、和抗病性,要选择耐
(二)稻田回沟式(鱼沟鱼坑式)
此种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Ocm,顶宽50cm左右。 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50cm,沟的上面宽30-50cm。沟的设 计形式为在稻田内距田梗30cm处开挖一条环沟,面积为1亩以上的稻田 还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三)垄稻沟鱼式
此种养殖方式较为科学。方法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条主沟,沟宽 50-100cm、深70-80cm。垄上种稻,沟里鱼一般每垄种六行左右水 稻,垄之间搭垄沟,沟宽小于主沟。
(四)稻田养鱼安全度夏五项措施
1.经常疏通鱼沟、鱼溜 2.保持稻田养鱼水位 3.做到“四定”投饵 4.搭好凉棚 5.合理施肥
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 把两个生产场所重迭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 共生互利的作用,获得稻鱼双丰收 。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稻作和渔业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在水田中养鱼的方式实现农渔共生,达到增加农田生产效益、提高水体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通过在水稻田中养鱼,能够有效利用水体中的养分,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水稻田中的养鱼,可以有效控制水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实现农渔共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推广和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对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现状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通过在稻田中养殖水生动植物,实现农业与渔业的协同发展。
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和虾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稻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水稻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促进农渔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增效、渔业增产的良性循环。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技术推广不易、管理成本较高、市场需求不确定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农民的种养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技术中,稻田不仅用于种植水稻,还可以利用水稻田的水体养殖鱼类或虾类。
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秆和稻花是鱼虾的天然的栖息附着场所,还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虾的排泄物还能为稻谷的生长作肥打底,养殖的鱼虾使农户对稻田用肥用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形成一个生态环保的组合“佳偶天成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产出的水产品和稻谷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该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既保障了食品安全、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真正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这种模式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可提升农民种稻积极性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增产增效情况该综合种养模式能使农户稳粮、增产、增效.虽然开挖的"鱼沟"和"鱼坑”使得稻田种植面枳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根据实际种养情况,稻谷反而因为养殖的鱼类的活泥增氧和排泄物的增肥使其产量相对增加10%左右;农户可在原单独种植水稻基础上额外获得20-40kg/亩的水产品;综合种养使得稻谷质量和水产品品质得到提升,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出品价格提升20%左右.综合效益可比单独种植水稻收入翻倍.四、技术要点1.稻田设施建设(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边无污染源,排灌系统完善,田埃坚固,土质为中性、微碱性的壤土或粘土的稻田,进、排水口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堞上,以便进、排水时形成环流水.(2『鱼沟"、"鱼坑"的建设标准是:“鱼沟"一股宽061.0米,深0.5-0.6米;"鱼坑"深0∙6-1.0米,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鱼沟"、"鱼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
养殖管理技术
01
02
03
投喂管理
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和稻 田中的天然饵料情况,合 理投喂饲料,以满足鱼类 的营养需求。
水质管理
定期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保持稻田水质的清新和适 宜的肥度。
日常管理
定期检查鱼类的生长情况、 防逃设施和养殖设备,做 好养殖记录和养殖日志。
疾病防治与安全用药
疾病预防
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增强 鱼类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殖品种单一
目前稻田养鱼主要养殖品种为鲤鱼、草鱼等,品种单一,养殖结构 不合理,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改进方向
研发新型养殖模式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研发适宜的稻田 养鱼模式,提高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引进和培育适应性更强、生长更快、品质更优的 鱼类品种,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稻田养鱼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 高农村经济的活力。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如渔业、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
技术推广与应用
推广措施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培训、宣传推广等方式,积极推动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同时,还加强了与科研 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品种,提高稻田养鱼的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
目 录
•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概述 •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要点 • 青田县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分析 •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发展前景与展望
01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概述
技术起源与历史
起源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起源于20世纪 60年代,当地农民为了充分利用稻 田资源,开始尝试在稻田中养殖鱼类 。
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
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一、稻田养鱼水稻栽培的背景和意义稻田养鱼是一种将养鱼和种植水稻结合起来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养鱼可以促进稻田中的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1. 稻田鱼塘建设鱼塘的建设需要选择地势较高,水源充足的地方。
鱼塘的大小要根据养殖的鱼种和数量进行合理规划。
鱼塘的底部可以铺设一定厚度的塑料膜,用以防止水渗漏。
还需要建设好水源引入和排水系统。
2. 养殖鱼种选择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常用的鱼种有鲤鱼、鳜鱼、草鱼等。
选择鱼种时要考虑水质适宜、耐寒耐高温、抗病能力强等因素。
3. 水质管理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合理的水质管理十分重要。
要保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避免鱼类患病和死亡。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调整水质的pH值、氧气含量等,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
4. 饲料投喂管理在稻田中养鱼,需要合理投喂饲料,使鱼类得到充分的营养。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控制,避免喂养过量或过少。
5. 疾病防治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鱼类容易发生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定期检查、隔离治疗、合理使用药物等方法,预防和控制鱼类疾病的发生。
三、稻田养鱼水稻栽培管理1. 稻田水稻栽培技术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水稻的栽培技术同传统的水稻栽培相似。
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2. 鱼类对稻田的影响稻田养鱼可以增加水稻的养分供应,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同时,鱼类的活动还可以松土、促进水稻的生长。
3. 稻田养鱼水稻的布局设计在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需要合理设计稻田的布局。
可以采用分区域养鱼的方式,使水稻和鱼类养殖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
4. 稻田养鱼水稻的经济效益评估稻田养鱼水稻栽培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及技术要点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了稻、鱼、虾、蟹等多物种共生互利,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稻田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1、稻鱼共生模式稻鱼共生是稻田综合种养中最常见的模式之一。
在稻田中开挖一定比例的鱼沟、鱼溜,投放适量的鱼苗,如鲤鱼、鲫鱼、草鱼等。
鱼类在稻田中觅食害虫、杂草和浮游生物,其排泄物又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
同时,鱼类的活动还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2、稻虾共作模式稻虾共作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在稻田中开挖环形沟,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小龙虾。
小龙虾以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和腐败有机物为食,其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
在水稻生长期间,适当降低水位,让小龙虾进入稻田觅食;在水稻收割后,加深水位,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稻蟹共生模式稻蟹共生模式是在稻田中养殖河蟹。
河蟹喜欢在稻田中栖息、觅食,能够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物也能够增加土壤肥力。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设置防逃设施,防止河蟹逃逸。
同时,要合理控制河蟹的放养密度,避免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稻鳅共养模式稻鳅共养是将泥鳅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模式。
泥鳅具有钻泥的习性,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含氧量。
泥鳅以稻田中的昆虫、杂草和微生物为食,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
在稻田中设置一定的遮阴设施和防逃网,为泥鳅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稻田综合种养的技术要点1、稻田选择与改造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稻田。
在稻田改造方面,根据不同的种养模式,合理开挖鱼沟、鱼溜、环形沟等。
鱼沟一般宽 05-1 米,深 03-05 米;鱼溜的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的5%-8%,深度 08-1 米。
稻田养鱼的可行性报告
稻田养鱼的可行性报告
一、背景介绍
稻田养鱼是一种传统农业与现代水产养殖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在稻田内引入适
宜的淡水鱼类,利用稻田的生态系统实现稻鱼共生,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水产业的发展。
二、稻田养鱼的优势
1.资源共享:稻田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鱼类可以在其中寻找食物,
稻田也能得到鱼类排泄物的有机肥料。
2.生态平衡:稻鱼共生能够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减少害虫数量,提
高稻田生产力。
3.经济效益:稻鱼共生不仅可以增加农田收益,还能带动当地水产养
殖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
三、技术要点
1.水体管理:保持稻田水质清洁,避免水体污染,定期换水和通风。
2.饲料供应:合理选择鱼类饲料,注意饲养密度,避免饲料过量造成
水体污染。
3.疾病防控:定期检查水质、观察鱼类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
处理,避免疾病传播。
四、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田养鱼的模式得到了越来越
多的关注。
稻田养鱼不仅可以提高农田收益,还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五、风险与挑战
1.环境污染:若不注意水质管理,容易导致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造
成危害。
2.市场波动:养殖规模扩大后,面临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需要制定
灵活的经营策略。
六、结论
稻田养鱼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在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当地水产业的发展。
然而,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效益,需要农户不断优化经营管理,加强技术培训,以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稻田养鱼技术要点作者:余海文章来源:新县渔业局点击数:1838 更新时间:2015/11/271、稻田的选择:养鱼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能确保旱涝保收。
稻田田埂、田底保水性能要好,不能漏水。
为便于管理,养鱼区尽量集中连片。
光照条件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光照条件越好,对田鱼的生长越有利。
2、养鱼设施建设:开挖鱼沟、鱼坑,加高加宽加固田埂,安装拦鱼栅等,是稻田养鱼的基本设施,也是维持稻鱼共生的基本条件。
⑴鱼沟、鱼坑的建设标准是:鱼沟一般宽0.6-1.0米,深0.5-0.6米;鱼坑深0.6-1.0米,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
鱼沟、鱼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在布局结构上应视稻田的大小和开头而定,一般为“十”字形、“丰”字形和“田”字形。
鱼沟、鱼坑之间要互相连通,它们的边堤一般用泥土堆成,有条件的可以用水泥、砖、石等砌成永久性设施。
⑵加高、加宽、加固田埂,一般要求加高至0.4-0.5米,加宽至0.3-0.4米,土要夯实,有条件的可以用水泥、砖、石等砌成永久性田埂。
⑶拦鱼栅的作用主要是防逃,一般安装在进、出水口处。
拦鱼栅的材料可用聚乙烯网布、铁丝网等,网眼大小的选择以不会逃鱼为标准。
为确保水流畅通,在进、出水口之间最好有一条直通的鱼沟。
3、清田消毒工作:在投放鱼苗种之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清除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消灭病菌。
消毒药物可选用茶粕、生石灰、漂白粉或专用消毒药物。
⑴茶粕采用带水清田的方法,保留水深10-20厘米,每亩用量为20公斤左右。
使用前先将茶粕进行粉碎,用水浸泡一昼夜后,再加水冲稀,连浆带渣遍泼稻田,过15天后,毒性消失,即可放养;⑵生石灰一般也带水消毒,每亩用60-75公斤,兑水化开即全田泼洒;⑶漂白粉每亩用7.5公斤,带水泼洒。
消毒后5-7天,即可放养;⑷专用消毒药物按说明书使用。
4、鱼苗种放养:一般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和不同的养殖目的而采用不同的放养模式,如养殖成鱼、养殖鱼种、成鱼和鱼种套养或其它品种混养等,不同的养殖方式,对鱼苗种的放养均有不同的要求。
放养密度要根据投饲强度的安排和产量指标要求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在⑴不进行人工投饲的情况下单养田鱼成鱼,每亩可放养规模为30-50尾/公斤的鱼种200-300尾或夏花500-600尾;⑵采取人工投饲方式养殖田鱼成鱼的,每亩可放养规格为20-40尾/公斤的鱼种500-600尾或夏花1000-1200尾。
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格健壮,体表无损伤或少损伤。
放入稻田以前,鱼体要用5-8%的食盐水或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集中药浴10分钟左右,有条件的,可选用专用鱼种消毒剂进行消毒。
放鱼苗种时,要注意运输用水与田水的温差不能超过2℃,若温差比较大,则应慢慢加水,让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鱼苗种放养操作要熟练、轻快,防止鱼体受伤。
放入的位置应选择在鱼坑和鱼沟中,让其自行分散。
5、鱼饲料的选择与投喂:田鱼属杂食性鱼类,它的饲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饵料,这类饵料可以通过施基肥、追肥进行培育,水稻的害虫也是其饵料来源之一。
传统稻田养鱼的鱼饲料主要是依靠天然饵料。
第二类饲料是人工饵料,靠人工投喂供给。
一般农户,人工饵料以自有的米糠、麸皮、青料及大、小麦等杂粮为主,也可投喂经过发酵的禽畜粪肥,有条件的,可增投部分鱼用颗粒饲料。
饲料的日投放量约为鱼重量的5-6%,养殖前期可适当多投,平时,要根据天气变化和鱼的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
投饲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投喂地点主要是鱼坑、鱼沟。
如果放养的是夏花,那么放养后,最好要投10-15天的豆浆糊。
豆浆糊的制作方法是:每亩每次用2-2.5公斤黄豆,加水浸泡至豆瓣之间的凹隙胀平为度,加20-30公斤水磨成浆,豆浆不去渣即成豆浆糊。
豆浆糊一般上、下午各一投一次,投拨地点以鱼坑、鱼沟为主。
6、养鱼稻田的施肥:它的原则应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要少量多次。
基肥的用量是每亩田每季稻施500公斤。
稻田养鱼后,因为鱼类排泄物可起增肥作用,所以稻田的追肥用量应相应减少,一般掌握在总施肥量的30%即可。
施追肥前最好先把鱼赶至鱼沟、鱼坑中。
在水深6厘米以上,水温28℃以下时,几种常用化肥单一施放的每亩田安全用量为:硫铵10-20公斤,尿素6-8公斤,硝酸钾4-6公斤,碳酸钙5-10公斤。
7、稻田用药注意事项:稻田需用药时,要选择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
不用DDT、六六六、毒杂芬、五氯酚钠等对鱼类毒性比较大的农药。
喷洒农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适当加深田,以稀释落入水中农药的浓度;另一种是先放掉部分田水,把鱼赶入鱼沟、鱼坑,等农药毒性过后,再注入新水。
喷药时,药物尽量洒在稻叶上,以利提高防治病虫效力,同时,又可减少农药落入水中对鱼类造成危害。
有的农户采用分批分片的方法施药,效果也不错。
近年来,各地在试验推广生物药物防治病虫害,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养鱼,又可降低谷物中残留积聚的药性。
目前使用的生物农药有“7216”、“140”、“1711”、井岗霉素、庆丰霉素等,对鱼类基本无害。
8、日常管理:“三分养、七分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管理工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水源水质管理方面,关键是要保证用水安全,不能让有毒水体流入田中,在高温季节要注意换排水,防止田水温度过高。
既要注意干旱季节的保水问题,又要做好雨季排涝工作,确保旱涝保收;平时巡田要做到认真仔细,注意鱼类的活动及吃食情况,及时掌握鱼类的生长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下雨天要增加巡田次数,防止溢水逃鱼;养鱼稻田不能让鸭子进入,如发现水蛇等敌害生物,也要尽量想办法除掉;鱼病防治也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田鱼在稻田养殖过程中病害不多,但有时也会出现水霉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等病症,发现鱼病应及时向业务部门咨询。
9、水稻收割和田鱼起捕。
养鱼稻田的水稻收割要带水操作。
若是双季稻,在夏收夏种期间,要把鱼赶入鱼沟、鱼坑,同时加大水的交换量。
田鱼起捕上市一般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
起捕前先放水,慢慢把鱼集中到鱼沟、鱼坑中,然后进行捕捞操作。
10、鱼种的田中越冬。
稻田中的鱼经过一年养殖,大部分可以起捕上市,但还有一小部分鱼种需留作第二年继续养殖。
我们采取就田存养越冬方法:在田中间挖一条长条形鱼坑,鱼坑上方用竹片支起棚架,在寒冬时盖上塑料薄膜。
这样,鱼种就可以在鱼坑中安全过冬,同时,农田还可以种麦、种菜,两不相误。
稻田养鱼模式及技术一、稻田养鱼工程模式稻田养鱼,不仅能促进稻谷生产,提高产量,又能增收水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下面介绍几种稻田养鱼的方式和技术要点。
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
㈠平田式。
此种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0厘米,顶宽50厘米左右。
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50厘米,沟的上面宽30-50厘米。
沟的设置形式为在稻田内田埂底基一半处开挖1圈环沟,面积为0.067公顷以上的稻田还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中央沟与环沟相通,环沟相对二端与进、排水口相接,整个沟的开挖面积占田面的5%-8%。
稻鱼兼作养成鱼时,鱼的设计单产可在每0.067公顷30公斤左右,若在第1季种稻养鱼后,第2季只养鱼而不种稻时,0.067公顷产鱼的设计产量可达80-100公斤。
㈡垄稻沟鱼式。
此种养殖方式较为科学。
方法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1圈主沟,沟宽50-100厘米,深70-80厘米。
垄上种稻,一般每垄种1行水稻,笼之间挖垄沟,沟宽小于主沟。
若稻田面积较大,可在稻田中央再挖一条主沟。
总开沟面积占田面面积的10%左右,设计养鱼产量为0.067公顷80-100公斤。
㈢鱼凼式。
此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稻田内按田面面积的一定比例开挖一个"鱼凼"。
鱼凼的开挖面积一般为田面面积的5%-8%,深2-2.5米,鱼凼一般设在田中央或背荫处。
但不能设在进、排水口及田的死角处。
鱼凼的形式以椭圆锅底或长方形为好。
鱼凼最好挖成二级坡降式,即在上部1米处按坡比1:0.5开挖,而下部则按1:1开挖,两部分中间留1宽30厘米的平台。
有条件的地方,为保证不塌陷,应用石条、石板、水泥板、碎石等护坡。
为防止淤泥进入鱼凼,应在口边缘筑高20厘米、宽30厘米的小埂。
田的四周距田基3-3.5米处开挖一圈40厘米深、30厘米宽的环沟。
0.067公顷养鱼设计产量为50-70公斤。
㈣沟池式。
此种方式是小池和鱼沟同时设置,总开挖面积占田面面积的10%-15%,小池设在稻田进水口一端,开挖面积占田面的4%-8%,呈长方形,深1-1.5米,上设遮荫棚。
池与田交界处筑一高20厘米、宽30厘米的小埂。
田内可根据稻田面积大小设置环沟及中央沟。
沟宽30-40厘米、深28-30厘米。
中央沟呈"十"字形或"#"字形,使沟、池相通。
㈤流水坑沟式。
这是根据流水养鱼原理而设计出的一种稻田养鱼方式。
此种方法是在稻田的进水口一端距进水口1米处开挖深1-1.5米,面积占稻田面积4%-8%比例的流水坑(又称宽沟),与田面交接处设高15厘米、宽20厘米的小田埂,小田埂与田间设2-4个缺口,使坑内水与田内水相通。
此外鱼坑也可设在田中央。
田的中央设"十"字形中央沟,田四周设一圈环沟。
沟的宽、深均为25厘米。
沟、坑要相通。
养鱼设计产量每0.067公顷可在50公斤以上,但不超过80公斤。
二、饲养成鱼种类 1.饲养成鱼种类在水稻田中饲养成鱼,就是将冬片鱼种或大规格鱼种,放入稻田中养成大鱼。
成鱼又称食用鱼或商品鱼,表示可以食用或作为商品出售。
稻田饲养成鱼的种类,以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为主,滤食性鱼类为辅,实行多种鱼混养。
草食性鱼类有草鱼、鳊鱼,杂食性鱼类有鲤鱼、彭泽鲫等;滤食性鱼类有鲢鱼、鳙鱼。
此外,适合稻田饲养的鱼类还有泥鳅、黄鳝、罗非鱼、乌鱼和鲶鱼等。
这些鱼类鱼种来源方便,可以自行繁育或就近采购;能适应和充分利用稻田中的饵料生物资源;能适应浅水生活,耐高温、耐低溶氧;生长快,能在短时期饲养成食用鱼。
这些鱼类性情温和,不易逃逸。
稻田实行多种鱼混养,是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要确定一种主要鱼类和几种搭配放养鱼类。
适合作为主要养鱼类的有鲤鱼、草鱼、彭泽鲫、罗非鱼、乌鱼、鲶鱼等,其它鱼作为搭配饲养的鱼类。
三、鱼种规格与放养量稻田养成鱼应放养大规格鱼种,全长16厘米以上,尾重50克以上;鲤鱼、鲫鱼规格可以适当小一些;如套养鱼种,可放全长3~5厘米的夏花鱼种。
鱼种要体质健壮,背部肌肉宽厚;体表光滑,无伤无病,鳞片鳍条完整无损;游动活泼,集群游动,溯水性强,受惊时迅速潜入水中;放入盆中窜蹦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