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业5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ppt课件
![《光的色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38d70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8.png)
光路图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太阳光照射到小水珠上时,被色散成绚丽的七色光。
色光的混合
*
红、绿、蓝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光的适当混合能得到其他颜色的光。
实验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可以通过、绿、蓝的适当比例混合而得到,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光的色散
红、橙、黄、绿、蓝、靛、紫
紫
红 绿 蓝
它透过的色光
绿
红、绿、蓝
白色
黑色
B
B
温馨提示:观察彩虹出现的环境
物理知识:
三棱镜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球形镜也使光线向一边偏折
PART.02
水滴具有重力,呈椭球形。光入射时,发生折射和反射.
红
紫
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水滴对七色光的偏折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所以白光入水后就被分解开来。
第五节:光的色散
巩固练习 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传播方向改变最大的是_______色光. 2.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透明体的颜色是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白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树叶上,树叶呈_______色, 4.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 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 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5.用放大镜观察正在播放的电视机的荧光屏时,就能看到屏上: __________________的光点.
《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29259c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9.png)
《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加深对光的传播和色散原理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预习《光的色散》课程,掌握光的色散定义、产生原因及不同介质对光的色散效应的差异等基础知识。
2. 观察实验: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简单光色散实验。
如利用三棱镜使太阳光色散,观察并记录色散现象,以及各色光线的分布情况。
3. 色彩辨识与记录: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光源(如灯光、LED灯等)进行光色散后的颜色辨别与记录,探索光在折射后的色彩变化,并用图示的方式表达。
4. 课外调研:了解并搜集与光色散有关的现象(如天空的蓝色、彩虹的形成等),并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安全、规范,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2. 记录要求:学生需用文字和图示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确保记录清晰、准确。
3. 理论应用:学生应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分析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4. 调研内容:课外调研需有明确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其与光色散的关系。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规范性、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3. 家长评价:家长可对孩子的实验过程和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答疑解惑。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展示,激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的不足,教师需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师需及时将作业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四章 第四节 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四章 第四节 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74d49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6.png)
《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1. 熟练掌握光的色散的基本概念;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3.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色散的原理。
二、作业内容1. 理论部分(1)阅读教材,理解光的色散的概念,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色散现象,并尝试解释。
(3)查阅资料,了解色散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 实验部分(1)准备三棱镜,手电筒,白纸等实验器材;(2)利用手电筒分别照射三棱镜和单色光,观察白纸上的颜色变化;(3)多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尝试总结实验规律;(4)分析实验结果,阐述色散现象的原因。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独立完成;2. 实验部分需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3. 回答问题时,请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表达观点;4. 阅读部分请注意阅读方法,把握重点,形成自己的思考。
四、作业评价1.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3. 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4.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给予鼓励和引导。
五、作业反馈1. 学生自评:请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2.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给予鼓励和支持。
4. 反馈建议:请学生对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光的色散原理,还能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1. 进一步理解光的色散原理;2. 熟练掌握白光分解为单色光的操作方法;3. 能够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
【课时作业】4.5 光的色散++-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作业】4.5 光的色散++-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458208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8.png)
4.5光的色散【基础作业】1.如图,这是一种罕见的天象——日晕,它是由光透过高空云层中的冰晶形成的,这种现象说明太阳光(选填“是”或“不是”)单色光。
2.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来实现遥控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看到同一个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反射。
3.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小孔成像B.水中月亮C.雨后彩虹D.海市蜃楼4.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5.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色条,会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A.红、绿、蓝B.红、绿、紫C.蓝、绿、紫D.红、黄、蓝6.冬天,家中使用的红外线取暖器,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B.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是淡红色的C.这种取暖器根本就没有发出红外线D.取暖器温度较高,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的红光,红外线本身是不可见的7.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
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
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的月鱼进行拍照,应选用的器材是()A.红外照相机B.可见光照相机C.紫外光成像仪D.超声波成像仪【素养作业】8.光盘用激光在反光铝膜上刻出凹凸的音槽来记录音像信息,它的外表面是一层平滑透明的保护膜。
如图所示的是一张放在阳光下的VCD光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着光盘能看到你的像,是由铝膜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B.对着光盘能看到你的像,是由凹凸的音槽漫反射形成的C.光盘上呈现彩色的扇面是由表面保护膜的反射形成的D.光盘上呈现彩色的扇面是由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9.下列关于紫外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因此人们要多照射紫外线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但人体只能适量地接受照射C.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人们要尽量避免紫外线的照射D.虽然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但与人类的生活、健康关系不大10.观察如图所示的实验,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70ffe2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e.png)
《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光的色散》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白光是如何分解成不同单色光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其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光的色散》的相关内容,理解光的色散现象的原理和实验过程,掌握白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科学知识。
2.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步骤包括准备实验器材(如三棱镜、光源等),调整实验装置,观察并记录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以及不同单色光的特点。
3. 思考与讨论:学生需结合实验结果,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光的色散相关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同时,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作业报告:学生需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的内容整理成一份作业报告,并提交给老师。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不理解的地方需及时向老师请教。
2.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并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实验器材。
3. 思考与讨论: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 作业报告:作业报告需包括实验的详细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思考与讨论的内容以及个人的心得体会。
报告应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符合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验操作、思考与讨论、作业报告等多个方面进行。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光的色散》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作业反馈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0b45b3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9.png)
《第5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能够:1. 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2. 掌握白光分解成单色光的基本知识。
3. 学会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复习1. 回顾前几节关于光的基本知识和光的传播规律。
2. 复习光的色散的定义和三棱镜的原理。
(二)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三棱镜、手电筒、白纸等。
2. 指导学生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的单色光。
3. 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单色光的颜色和排列顺序。
(三)知识巩固1.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并解释生活中的光的色散现象,如彩虹的形成等。
(四)拓展延伸1. 了解不同介质对光的色散效应的影响。
2. 查阅资料,了解光的色散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如光谱分析等。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操作时,要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进行,注意安全操作。
2. 观察实验现象时,要认真记录,注意单色光的颜色和排列顺序。
3. 完成课后习题时,要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并回答。
4. 拓展延伸部分,要积极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并做好笔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实验记录和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对于实验操作规范的、实验记录详细的、课后习题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同学,要及时指出并帮助其改正,鼓励其努力完成作业。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要及时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定期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见,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光的色散概念的理解,能够掌握不同色光的特点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其动手实验的实践能力。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47ae4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7.png)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通过本次作业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光的色散与混合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光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设计内容:1. 知识点概述:介绍光的色散与混合的基本概念,包括色散现象的原理、颜色的基本原理、光的混合规律等。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光的色散和混合现象,了解其特点和规律。
3. 实验器材:可准备一束白光、三个棱镜、一块白色纸板和一块黑色纸板。
4. 实验步骤:a. 将一束白光照射在一个棱镜上,观察光线经过棱镜后的色散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b. 将三个棱镜都放在白光束上,观察光线经过三个棱镜后的色散现象,比较不同棱镜对光线的影响。
c. 将黑色纸板放在白光束后面,观察光的混合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d. 将白色纸板放在白光束后面,观察光的混合现象,比较黑色纸板和白色纸板的混合效果。
三、实验原理:1. 色散现象: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穿过不同介质界面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度不同而导致颜色分离的现象。
当光通过棱镜等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被折射的角度不同,使得白光发生色散。
2. 混合现象:光的混合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线重叠在一起时形成新的颜色的现象。
当黑色纸板吸收了光线的所有颜色时呈现黑色,而白色纸板则反射了所有颜色的光线,呈现白色。
四、实验要求:1. 学生需做好实验记录,包括实验装置搭建、观察结果记录和数据分析等。
2. 学生要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光线直射眼睛。
3. 学生要认真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尝试解决。
五、实验评价:1. 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和记录光的色散与混合现象,并且能够分析其原理;2. 学生能够合理利用实验器材,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3.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展示出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光的传播与色散》 作业设计方案
![《光的传播与色散》 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dc82a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04.png)
《光的传播与色散》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传播规律。
2、帮助学生掌握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作业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作业内容应准确无误,符合光的传播与色散的科学原理,确保学生能够获取正确的知识。
2、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3、趣味性原则通过设计有趣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践性原则注重作业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光的传播与色散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开放性原则作业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三、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填空题(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传播。
(2)小孔成像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____传播的。
(3)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____两侧;反射角____入射角。
(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___入射角。
2、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A 影子的形成B 日食、月食的形成C 小孔成像D 平静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的倒影(2)一束光线与平面镜成 30°角入射,则反射角为()A 30°B 60°C 120°D 150°(3)下列光学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 平面镜成像B 小孔成像C 潭清疑水浅D 影子的形成(二)实验探究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1)任务:利用蚊香、激光笔、硬纸板等材料,设计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要求:写出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光的色散知识点练习
![光的色散知识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9d4322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f.png)
光的色散知识点练习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彩世界中,光的色散现象无处不在。
从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到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彩光带,光的色散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和理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光的色散相关的知识点,并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和加深对它的理解。
一、光的色散的定义光的色散指的是复色光(如白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程度不同,红光折射程度最小,紫光折射程度最大,从而使得不同颜色的光分开,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二、光的色散的原理光的色散现象是基于光的折射原理。
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而波长和频率又决定了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程度。
在同一种介质中,波长越长,频率越低,折射程度越小;波长越短,频率越高,折射程度越大。
因此,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各种颜色光的波长和频率不同,导致它们的折射程度不同,从而被分散开来。
三、光的三原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这三种颜色的光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出几乎所有颜色的光。
例如,红光和绿光混合可以产生黄光,绿光和蓝光混合可以产生青光,红光和蓝光混合可以产生品红,而红、绿、蓝三种光等量混合则可以产生白光。
四、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反射和透过情况。
1、透明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
例如,红色的玻璃只能透过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我们透过红色玻璃看到的是红色的物体。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例如,白色的物体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所以在白光照射下看起来是白色的;黑色的物体能够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所以在任何光照射下看起来都是黑色的;绿色的物体只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在白光照射下看起来是绿色的。
五、光的色散的应用1、彩虹的形成雨后,空气中充满了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像一个个三棱镜。
光的色散知识点练习
![光的色散知识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d783979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c.png)
光的色散知识点练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并不罕见。
比如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最生动的展示。
那么,什么是光的色散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和练习一下相关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光的色散是指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七种颜色的光被称为可见光。
为什么会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呢?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快,紫光的传播速度最慢。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各单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就被分解开来。
光的色散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摄影中,我们利用滤光镜来选择特定颜色的光,从而达到不同的拍摄效果。
在光学仪器中,如分光镜,就是根据光的色散原理来工作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一下这些知识点。
例题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说明()A 太阳光是单色光B 太阳光是复合光C 白色光是最单纯的光D 无色光是最单纯的光答案:B解析:因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能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所以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不是单色光。
白色光也是复合光,无色光并不是一种光,所以 A、C、D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
例题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 夜晚霓虹灯发出五颜六色的光B 水彩画通过颜料的混合调出各种颜色C 平面镜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D 雨过天晴,天空出现彩虹答案:D解析:霓虹灯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是因为灯管内填充了不同的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是光的色散;水彩画通过颜料混合调出颜色是颜料的混合,不是光的色散;平面镜反射各种颜色的光只是光的反射现象;雨过天晴,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太阳光通过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折射和反射,形成光的色散。
例题 3: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在屏上形成了由红到紫连续排列的七彩光带,可知()A 蓝光的偏折角度最大B 红光的偏折角度最大C 紫光的偏折角度最大D 白光的偏折角度最大答案:C解析:紫光在七种颜色的光中折射率最大,所以偏折角度最大,红光折射率最小,偏折角度最小。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25f5b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3.png)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与意义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光的色散与混合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色散与混合现象,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光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光的色散通过将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分光作用,观察到光线被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谱现象。
学生可用光谱仪观察并记录各种颜色的波长和频率,了解光的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2. 实验二:光的混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光线通过三棱镜或反射镜混合在一起,观察到颜色的混合与合成现象。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颜色的光线混合,记录不同颜色光线混合后的颜色及亮度变化,了解光的混合规律。
三、实验材料1. 白光源:小型LED灯或激光笔2. 三棱镜:用于分光和混合光线3. 光谱仪:用于观察光谱4. 波长计:用于测量不同颜色光线的波长和频率5. 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光的色散- 将白光源对准三棱镜,观察到光线被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谱- 使用光谱仪观察光谱并记录各种颜色的波长和频率2. 实验二:光的混合- 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光源,将光线通过三棱镜或反射镜混合在一起- 观察颜色的混合与合成现象,记录不同颜色光线混合后的颜色及亮度变化五、实验要求与评分标准1. 实验要求:学生需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实验现象解释。
2. 评分标准:- 实验操作规范性与安全性:10分- 实验结果准确性与完整性:20分- 实验报告撰写规范性与科学性:20分- 实验现象解释逻辑性与清晰性:20分- 实验思考与总结深度与广度:30分六、教师指导与辅导教师应在实验前对实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目的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和文笔表达能力。
《光的颜色 色散》 作业设计方案
![《光的颜色 色散》 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3b32a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0f.png)
《光的颜色色散》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包括白光可以分解为多种颜色的光,以及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2、帮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在解释色散现象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知识巩固类作业(1)布置一些关于光的折射、反射定律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加深对这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求折射角的大小。
(已知水的折射率为 133)(2)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光的颜色和波长、频率关系的问题,例如:红光的波长比紫光长还是短?红光的频率比紫光高还是低?2、观察实验类作业(1)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比如彩虹、肥皂泡上的色彩等,并记录下观察的时间、地点和现象描述。
(2)让学生在家中利用三棱镜进行简单的光的色散实验,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的变化,并绘制出光路图和颜色分布。
3、探究思考类作业(1)提出一些关于光的色散的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天空在晴朗时是蓝色的,而在日落时会呈现出红色和橙色?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讨论来寻找答案。
(2)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光的色散原理来制造彩色光带,或者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色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方案。
4、拓展应用类作业(1)介绍一些光的色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分光光度计等,让学生了解光学知识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2)布置一些与光的色散相关的科技小论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应用领域,深入研究并阐述光的色散在其中的作用和原理。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练习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以巩固和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和写作能力。
《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四章第四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1e9ec0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9.png)
《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掌握光的色散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光色散现象。
通过作业的完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光的色散》课本内容,掌握光的色散定义、原理及实验过程。
理解白光是如何分解为不同颜色的单色光,以及不同介质对光的色散作用。
(二)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三棱镜、光源、白屏等。
2. 进行光的色散实验:学生需亲自操作,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三棱镜,观察并记录白屏上光线的色散情况。
3.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不同颜色光线的偏转角度,并绘制色散图。
(三)知识运用1. 分析生活中的光色散现象:如彩虹的形成、肥皂泡的彩色等。
2.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不同介质对光的色散作用及影响因素。
(四)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光的色散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谱分析、光学仪器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光的色散》内容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并能准确阐述光的色散原理。
2.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学生亲自完成实验,并真实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实验室安全规范。
3. 知识运用部分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生活中的光色散现象,并探讨其原理。
4. 拓展延伸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作业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了解光的色散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5. 作业提交时需附上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色散图及对生活中光色散现象的分析和科技应用的了解。
四、作业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从理论学习、实验操作、知识运用和拓展延伸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和拓展内容的丰富性等。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
最新第五节 光的色散PPT 课件
![最新第五节 光的色散PPT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361d0628ea81c759f57883.png)
1、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赤、橙、黄、绿、蓝、靛、 紫几种色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 。
2、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能使灵敏的温度计的示数升
高,说明也有
,不过人眼看不见,我们把这样的辐
射叫 。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到人民币中的标记,这些标记是
荧光物质印上去的,这说明紫外线有
的性质。
最新第五节 光的色散PPT 课件
(1)太阳光中包含能引起人的视觉的可见光,也包含人眼看不见
的光。
()
(2)红外线的最显著作用是热作用。( )
(3)利用红外线可进行遥控。
(
)
(4)红外线是浅红色,而紫外线是淡紫色的 。( )
(5)紫外线可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最新第五节 光的色散PPT 课件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最新第五节 光的色散PPT 课件
四、颜料的混合
1、颜料三原色 (红、黄、蓝)
颜料的三原色 混合成黑色
绘画時用三原色就可调出 大部分色彩。
最新第五节 光的色散PPT 课件
2、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不同
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
是
、
、
。
红
绿 蓝 最新第五节 光的色散PPT 课件
1、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由 透过的色光 决定的 ;不透明物 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透过红色的玻璃片看白纸是 红色的。( ) 3、让白光照到一张绿纸上会看 到什么颜色?为什么?
最新第五节 光的色散PPT 课件
第五节 光的色散
一、色散
•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 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cfdca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e.png)
《光的色散与混合》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光的色散与混合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究光的色散和混合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二、设计目标:1. 了解光的色散和混合的基本观点;2. 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巧;3. 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的诠释和结论;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器械:1. 白光源;2. 三棱镜;3. 几种颜色不同的滤色片;4. 光谱仪;5.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将白光源照射到三棱镜上,观察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现象;2. 在光线穿过三棱镜之前,依次插入不同颜色的滤色片,观察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变化;3. 应用光谱仪对光线进行分光,观察不同波长的光线在光谱上的位置;4. 将不同颜色的光线混合在一起,观察混合后的光线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记录:1. 记录实验前后光线的颜色和形状;2. 记录每次插入不同滤色片后光线的变化;3. 记录光谱仪上不同波长的光线位置;4. 记录不同颜色光线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六、实验分析:1. 分析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2. 探讨不同波长光线在光谱上的位置;3. 分析不同颜色光线混合后的颜色变化原因;4. 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七、作业要求:1.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原理、步骤、结果和分析;2. 提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看法;3.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的色散和混合的规律;4. 提出进一步深入钻研的问题和建议。
八、评分标准:1.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2. 实验数据记录是否完备、准确;3. 实验分析是否合理、深入;4. 实验报告是否清晰、逻辑。
通过这个实验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光的色散与混合的原理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为他们今后的进修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5光的色散作业5 光的色散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一束白光从空气中通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光比紫光偏折小.B.棱镜对红光的折射率较紫光大.C.红光在棱镜中的速度比紫光小.D.红光和紫光通过三棱镜时速度变小.答案:AD2如图所示,一束红光和一束紫光平行入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折射后交会在屏上同一点,若n1和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则有( )A.n1<n2,a为红光,b为紫光.B.n1<n2,a为紫光,b为红光.C.n1>n2,a为红光,b为紫光.D.n1>n2,a为紫光,b为红光.答案:B3.abc为一全反射棱镜,它的主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一束白光垂直入射到ac面上,在ab面上全反射若光线在ac面上入射点位置不变,改变入射光的方向(不考虑自bc面反射的光线),已知C红>C紫(c为临界角),那么( )A.使入射光按顺时针方向逐渐偏转,如果有色光从ab面射出,则红光将首先射出.B.使入射光按顺时针方向逐渐偏转,如果有色光从ab 面射出,则紫光将首先射出.C.使入射光按逆时针方向逐渐偏转,如果有色光从ab 面射出,则紫光将首先射出.D.使入射光按逆时针方向逐渐偏转,如果有色光从ab 面射出,则红光将首先射出. 答案:A4等腰三棱镜的顶角为30°,光线垂直棱镜的一个腰射入棱镜,从另一个腰射出,出射光线偏离原来光线方向30°角,如图所示,则制成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是( )A.3B.23 C.33 D.23 答案:A5.一块全反射棱镜,它改变光路的情况有( )A.使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90°.B.使光线传播方向改变180°.C.使一束平行光上F 边缘互相对调.D.使一平行光束变成发散光束. 答案:ABC6.如图所示,光线斜射到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一个侧面,出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发生甲行侧移,侧移量d 的大小与下列物理量中有关的是( ) A.玻璃的折射率 B.玻璃砖的厚度 C 入射角的大小 D 光的频率答案:ABCD7.如图所示,透明薄壁圆桶型水槽中装有水,置于水平桌面上,筒内有一可绕轴O转动的平面镜,一束自光水乎射向平面镜,恰使光线竖直地射出水面.设光从水射向空气时,红光的临界角为Cl,紫光的临界角为C2,则当镜面从图示位置起发生下述哪种转动时恰好无光射出水面( )A.顺时针转过C.1/2.B.逆时针转过C1/2.C.顺时针转过C2D.逆时针转过C.2答案:B8.一块半圆柱形玻璃砖放在空气中,如图所示,一束白光从空气中沿着图示方向射向玻璃砖,经玻璃砖折射后在光屏P上形成由红到紫的彩色光带,当α逐渐减小时;彩色光带变化情况是( )A.红光最先消失.B.紫光最先消失.C.红光和紫光同时消失.D.从左到右的色光排列为红一紫.答案:BD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9.三棱镜的横截面为如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ABC,其中∠B=30°,当一束单色光垂直入射棱镜的BC 面,到达AB 面的P 点时发生全反射,此后,光线再 经过________次全反射,从________面射出. 答案:3,BC10.有一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棱镜,它的顶角为30°,光线垂直于棱镜的一侧面射入,从另一侧面射出,若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30°,则此棱镜的折射率为________. 答案:311.光从玻璃棱镜的一个侧面射入,从另一侧面射出,射出的方向跟射入方向相比,明显地向着棱镜的________;隔着棱镜看物体,就可以看到物体的虚像,这个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________. 答案:底边偏折,顶角偏移 三、计算题(共45分)12.(12分)如图所示,棱镜的AC 表面镀有反射膜,一束白光射向AB 面,经折射、反射后,在光屏P 上形成宽ab 的彩色光带.试用作图法分析ab 上色彩的排列情况.答案:A 到b 依次红光到紫光.13.(15分)水面下有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一束白光垂直水面射入水中并射向平面镜,已知红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临界角为C 1,紫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临界角为C 2,那么当平面镜绕其中心转动时,须至少转过多少角度时,才没有光线射出水面? 答案:2C 114.(18分)如图所示,透明介质球的半径为R,光线DC平行于直径AB射到介质球的C点,DC与AB的距离H=O.8R.(1)试证明:DC光线进入介质球后,第一次到达介质球的界面时,在界面上不会发生全反射;(要求说明理由)(2)若DC光线进入介质球后,第二次再到达介质球的界面时,从球内折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求介质的折射率.答案:(1)略,(2)1.79作业6 单元训练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人站在岸上看清澈水中的鱼和水草,看到的是( )A.鱼和水草本身.B.鱼和水草的实像.C.鱼和水草的虚像.D.斜看时,看到的是虚像;垂直于水面看时,看到的是鱼和水草本身.答案:C2.如图所示,虚线表示两种介质的界面及其法线,实线分别表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O不可能是入射光线.B.AO可能是入射光线.C.CO可能是入射光线.D.OB可能是反射光线.答案:ABD3.夏天中午时,若发生日偏食,在树阴下,可以看见地面上有一个个亮斑,这些亮斑是太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之间的缝隙照到地面上形成的亮斑的形状是( ) A.不规则图形B规则的圆形C.规则的月牙形D.以上都有可能答案:C4.如图所示,两束颜色不同的单色光束A和B分别沿半径方向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出射光线都沿OP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穿过玻璃砖所需的时间较长.B.光由玻璃射向空气发生全反射时,A的临界角小.C.光由玻璃射向空气发生全反射时,B的临界角小.D.以上都不对.答案:C5.在完全透明的水下某深度处.放一点光源.在水面上可见一个圆形透光平面,如果透光圆面的半径在匀速增大则光源正在( )A.加速上升B.加速下降C.匀速上升D.匀速下降答案:D6.如图所示,在水中有一厚度不计的薄玻璃片做成的中空三棱镜,里面是空气,一束光从三棱镜左边A点射入,从三棱镜右边射出时拉生色散,各色光分布在a点和b点之间,则( )A.从a点射出的是红光,从b点射出的是紫光.B.从a点射出的是紫光,从b点射出的是红光.C.从a点和b点射出的都是红光,从a、b中点射出的是紫光.D.从a点和b点射出的都是紫光,从a、b中点射出的是红光.答案:B7.如图所示,光从真空中入射到一块平的透明材料上,入射角是40°,问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的可能范围是( )A.小于40°B.在40°~100°之间C.在100°~140°之间D.大于140°答案:C8.如图所示为一截面为1/4圆的玻璃棱镜,一束平行单色光平行于OA面且垂直于OB面入射到圆弧面上已知棱镜玻璃的折射率为2(临界角为45°),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入射光线通过棱镜后都能从OB面出射.B.当光线与入射点处半径夹角大于45°时,这部分光将在OB面上发生全反射.C.当光线与入射点处半径夹角小于45°时,这部分光将在OB面上发生全反射.D.当光线与入射点处半径夹角大干75°时,这部分光将在OB面上发生垒反射. 答案:A9.平行的红光、绿光、紫光同时斜射到一块长方形玻璃砖上,通过玻璃砖后从另一表面射出,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玻璃中速度最大的是红光.B.通过玻璃砖后侧移距离摄大的是紫光.C.红光、绿光、紫光通过玻璃砖后仍然是平行光.D.该入射光中的红光从玻璃中射出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答案:D10一束光从空气射向折射率n=2的某种玻璃表面,如图所示,i代表入射角,则( )A.当i>45°时会发生全反射.B.无论入射角i是多大,折射角r都不会超过45°.C.欲使折射角r=30°,应以i=45°的角度入射.D.当入射角i=arctan2时,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恰好互相垂直.答案:BCD11.一强点光源放在10cm厚的玻璃板下表面上,在玻璃板的上面可以看到点光源的周围有一圆形暗圈.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暗圈的直径约为( )A.36cmB.30cmC.18cmD.15cm答案:C12.人站在湖边观察稍远处水下的一条鱼,人看到鱼的位置应在鱼实际位置的()A.正上方某处.B.上方偏向观察者某处.C.下方偏离观察者某处.D.无法确定.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13.在水面上沿竖直方向观察水下的物体,感觉到物体深度为1.5m,水的折射率是4/3,该物体实际距水面________________m.答案:214已知某种无色透明液体对红、绿和蓝光的折射率分别为1.512、1532、1534如果这些光从液体中射向液体与空气的交界面并且射角等于绿光的临界角.从液面上方俯视看,液体将呈现_____色.答案:红15.在厚度为d、折射率为n的大玻璃板的下表面,紧贴着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发光面,如图所示为了从玻璃板的上方看不见圆形发光面,可在玻璃板的上表面贴一张纸片,所贴纸片的最小面积为________.答案:221ndr⎪⎪⎭⎫⎝⎛-+π16如图所示为一块用折射率n=2的玻璃制作的透明体的横截面,ab是半径为________R的圆弧,ac边与bc 边垂直,∠aOc=60°当一束平行黄光垂直照到ac 时,ab 弧的外表面只有一部分是黄亮的,其余是暗的,那么黄亮部分的弧长为______________.答案:6R 17.厚度为d 的平行玻璃板,其下表面镀银,一束光线以60°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到玻璃板的上表面,其上表面的反射光与进入玻璃经下表面反射再射向空气的光线平行,设这两束平行光相距也为d,则此玻璃板的折射率为________.答案:26 三、计算题(共49分)18.(6分)厚度不计的平面镜MN 放在水平地面上,平面镜的左端有一根足够长的标杆OO′,右端直立着一个人SD,S 为人眼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请用作图法求出人跟通过平面镜所看到的标杆部分,并写出作图步骤.答案:略 19.(8分)折射率为3的玻璃球,被一束光线照射,若入射角i=60°求:(1)入射处反射线与折射线的夹角;90°.(2)光线从球射入空气的折射角60°.答案:(1)90°(2)60°20.(10分)光线从甲介质投射到甲、乙两种介质分界面时,入射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它的折射线与反射线间的夹角是90°(如图),求介质乙对甲的折射率光线由哪种介质射向两介质的界面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临界角为多大?答案:3,由乙介质射向界面有可能发生全反射,33arcsin . 21.(12分)半径为R 的玻璃半圆柱体,横截面如图所示,圆心为O,两条平行单色红光沿截面射向圆柱面,方向与底面垂直光线①的入射点A 为圆柱面的顶点,光线②的入射点为B ,∠AOB=60°,已知该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n=3求:(1)求两条光线经柱面和底面折射后的交点与O 点的距离d ;(2)若入射的是单色蓝光,则距离d 比上面求得的结果是大是小?答案:(1)R/3,(2)小22.(13分)如图所示,宽度为a 的平行光束从空气斜射到两面平行的玻璃板上表面,入射角为45°,光束中含有两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玻璃对两种单色光的折射率分别为n 1=2,n 2=3求:(1)这两种波长的光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之比;(2)要使光束从玻璃板下表面出射时能分成不相交叠的两束光,玻璃板的厚度d 至少为多少?(结果可以用根式表示)答案:(2)()2a 10365+,(1)9152 第二十章光的波动性作业1光的干涉(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两只普通的白炽灯发出的光相遇时,我们观察不到干涉条纹,这是因为( )A.两只灯泡的亮度不同.B.灯光的波长太短.C.它们是非相干光源.D.电灯发出的光不稳定.答案:C2.关于杨氏双缝下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B.凡波峰与波谷相遇处必为暗条纹.C.凡由同一光源发出的两束光线叠加后,总能形成干涉图像.D.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波的波长成正比.答案:ABD3.分别用橙光和绿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实验中双缝间的距离以及缝到屏的距离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橙光相邻亮纹的间距比绿光小,因为橙光的频率比绿光小.B.橙光相邻亮纹的间距比绿光小,因为橙光的波长比绿光小.C.橙光相邻亮纹的间距比绿光大,因为橙光的频率比绿光大.D.橙光相邻亮纹的间距比绿光大,因为橙光的波长比绿光大.答案:D4.如图所示是光的双缝干涉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单缝S的作用是为了增加光的强度.②双缝S1、S2的作用是为了产生两个频率相同的线状光源.③当S1、S2发出两列光波到P点的路程差为光的波长λ的1.5倍时,产生第二条暗条纹.④当S1、S2发出的两列光波到P点的路程差为长λ时,产生中央亮条纹.A.①B.①②C.②④D.②③答案:D5某单色光由水中射入空气时,正确的情况是( )A.频率不变、波长变短、波速变小B.频率不变、波长变长,波速变大C.频率变大、波长变长、波速变大D.频率变小、波长不变、波速变小答案:B6.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点的距离之差△x=0.6坤1若分别用频率为f1=5.0×1014Hz和f2=7.5×1014Hz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则P点出现明、暗条纹的情况是( )A.用频率为f1的单色光照射时,出现明条纹.B.用频率为f2的单色光照射时,出现明条纹.C.用频率为f1的单色光照射时,出现暗条纹.D.用频率为f2的单色光照射时,出现暗条纹.答案:AD7关于双缝干涉条纹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同一种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单色条纹.B.用同一种单色光经双缝干涉的明条纹到两缝的距离之差为该色光波长的整数倍.C.用同一种单色光经双缝干涉的明条纹到两缝的距离之差一定为该色光波长的奇数倍.D.用同种单色光经双缝后干涉的暗条纹到两缝的距离之差一定为该色光半波长的奇数倍.答案:ABD8.在用A、B两平行狭缝作双缝干涉实验的装置中,屏上P点出现明条纹,那么双缝A和B到屏上P点的距离之差必为( )A.二分之一光波波长的奇数倍B.一个光波波长的奇数倍C.二分之一光波波长的偶数倍D.二分之一光波波长的整数倍答案:C9.从两支手电筒射出的光照到同一点上时,看不到干涉条纹这是因为( )A.手电筒发出的光不是单色光B.干涉图样太小C.周围环境的漫反射光太强D.两个光源是非相干光源答案:D10一束白光通过双缝后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除中央白色条纹外,两侧还有彩色条纹其原因是( )A.各色光的波K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不同.B.各色光的速度不同,造成条纹的间距不同.C.各色光的强度不同.D.各色光通过双缝的距离不同.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5分,其10分)11.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双缝的作用是________;如果将入射光由红光变成紫光,则屏上干涉条纹变________;如果将双缝间距减小,则屏上干涉条纹变________;如果将双缝到屏的距离变太,则屏上干涉条纹变_____.答案:提供相干光源,窄,宽,宽.12如图所示为杨氏双缝干涉示意图,小孔S1.、S2发出的光在像屏某处叠加时,如果光程差为________时就加强,形成明条纹如果光波波长是400mm,屏上O点与S1、S2距离差为1800nm,那么O处将是________条纹.答案:波长的整数倍,暗.三、计算题、论述题(共40分)13(8分)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已知屏上一点P到双缝的路程差δ=1.5×10-6m,当单色光波长λ1=05μm时,P点将形成亮纹还是暗纹?若单色光波长λ2=O6μm呢?此时在中央亮纹和P点之间有几条暗纹?答案:亮,暗,两条14.(10分)一种红光在玻璃中的波长恰与一种绿光在真空中的波长相等.已知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是1.5,试求红光与绿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之比及频率之比. 答案:3:2,2:315.(10分)利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红光波长,已知双缝间距是O.5mm,缝到屏的距离是1m,数得300条暗条纹的总宽度是4.5mm,求此红光的波长.答案:752.5nm16.(12分)双缝干涉实验中,屏上一点P 到双缝的路程差是2.6x10-6m,若P 点是亮条纹,且在中央亮纹和P 点之间的亮纹不超过两条,光的波长可能是多少?若P 点是暗纹,从中央亮纹到P 点间还有一条亮纹,光的波长可能是多少?答案:m 106.26-⨯或6103.1-⨯m,61073.1-⨯m作业2光的干涉(2)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84分)1.下列现象哪些是光的干涉造成的()A.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B.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边缘呈现的彩色.C.阳光下水面上油膜的彩色条纹.D.玻璃板的边缘处有时能看到彩色的光芒.答案:C2.薄膜干涉条纹产生的原因是( )A.薄膜内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相互叠加.B.同一束光线经薄膜前后两表面反射回来的光线相互叠加.C.入射到薄膜的光线和从薄膜反射回来的光线相互叠加.D.明条纹是波峰与波峰叠加而成,暗条纹是波谷与波谷叠加而成.答案:B 、3.关于照相机镜头表面的淡紫色薄膜,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能增加各种入射光的反射效果.B.它对增加紫光的透射效果最佳.C.其厚度是绿光在空气中波长的1/4..D.其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答案:D4.竖直放置的铁丝框中的肥皂膜,在太阳光照射下形成()A.明暗相间的水平干涉条纹.B.明暗相间的竖直干涉条纹.C.彩色的水平干涉条纹.D.彩色的竖直干涉条纹.答案:C5.市场上有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表面上镀了一层薄膜(例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以λ表示此红外线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厚度最小应为( ) A.λ81 B.λ41C. 21 D.λ答案:B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肥皂泡上呈现彩色花纹是光的色散现象.B.肥皂泡上呈现彩色花纹是光的干涉现象.C.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花纹,是油膜上下表面反射光叠加的结果.D.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花纹,是油膜表面反射光与入射光叠加的结果. 答案:BC7观察皂膜干涉图样时,正确的观察方法是()A.皂膜水平放置,从上往下看.B.皂膜水平放置,背对入射光方向看过去.C.皂膜竖直放置,背对入射光方向看过去.D.皂膜竖直放置,迎着入射光方向看过去.答案:C8.观察皂膜干涉图样时,若入射光是红光,看到的图样将是() A.水平的彩色条纹B.竖直的明暗相间条纹C.水平的明暗相间条纹D 竖直的彩色条纹答案:C9.如图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的上表面是否平整的装置,所用的单色光是用普通光源加滤光片产生的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下列哪两个表面反射的光线叠加而成的()A.a的上表面和b的下表面B.a的上表面和b的上表面C.a的下表面和b的上表面D.a的下表面和b的下表面答案:C10肥皂泡在阳光照射下,表面呈现彩色的条纹,这是由于( )A.肥皂泡起到了类似三棱镜的作用,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B.肥皂泡表面各部分分别反射不同的色光.C.太阳光在肥皂膜泡内、外表面反射的两束光产生了干涉.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C11白光照射到肥皂膜上出现彩色条纹,这是由于( )A.白光经膜的前表面反射的光与后表面反射的光相互干涉的结果.B.白光经膜前后表面反射的光与入射光相互干涉的结果.C.白光经膜的后表面反射的光与入射光相互干涉的结果.D.白光经膜的后表面折射的光与前表面折射的光相互干涉的结果. 答案:A12.光学镜头涂一层薄膜叫做增透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增透膜的作用是为了减少光的反射损失,增强透射光的强度.B.增透膜的厚度等于入射光在真空中波长的1/4.C.增透膜的厚度等于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D.因为增透膜的厚度一般选为适合绿光反射时相互抵消,红光、紫光的反射不能完全抵所以涂有增透膜的镜头呈淡紫色.答案:ACD13表面有一层油膜的玻璃片,当阳光照射时,可在照射面及玻璃片的边缘分别看到彩色图样,对这两种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色散现象.B.两者都是干涉现象.C.前者是干涉现象,后者是色散现象.D.前者是色散现象,后者是干涉现象.答案:C14.取两块平玻璃板,合在一起用手捏紧,会从玻璃板上看到彩色条纹,这是光的干涉现象有关这一干涉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上、下两块玻璃板的上表面反射光干涉的结果.B.这是上面那块玻璃板的上、下两个表面的反射光干涉的结果.C.这是两玻璃板间的空气薄层上、下两表面反射光相干涉的结果.D.这是下面那块玻璃板的上、下两个表面的反射光相干涉的结果.答案:C对空气的折射率为1.38,为了减少玻璃表面的反射,在透镜表面涂上一15.MgF2层MgF2薄膜,使5500A的入射光全部不被反射,则此增透膜的厚度应为( ) A.1000A B.1375AC.2750AD.5500A答案:A二、计算题(共16分)16.如果光的频率为ν,则照相机的增透膜的最小厚度为多少?(v 表示介质中的光速) 答案:ν4v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