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
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标书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包括保护区的位置、面积、地理特点、生态环境等。
2. 编制目标:明确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该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求。
3. 编制范围:确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保护区的内部和周边地区,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4. 编制内容:明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区的开发和利用规划、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资源利用和合理开发规划等。
5. 编制流程:详细描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流程和方法,包括需求调研、数据收集、规划编制、论证评审等。
6. 编制要求:规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应符合的要求,包括政策法规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信息披露要求等。
7. 组织架构:明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架构和分工,包
括组织人员、工作任务、责任和权限等。
8. 工作计划:制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详细工作计划,包括
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等。
9. 编制预算:列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预算表,包括人员费用、设备费用、办公费用和其他费用等。
10. 评审和验收:规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评审和验收机制,包括评审和验收的标准、程序和要求等。
11. 风险管理:指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12. 编制团队:介绍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编制团队,包括团
队成员的背景、能力和专业资质等。
以上是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标书方案的主要内容,具体编写
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讲座材料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唐⼩平⾃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然保护区管理的⼀项重要内容,是指导⾃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技术⽂件。
⽬前在新建⽴⾃然保护区,以及调整⾃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划时,都要求编制或修订总体规划。
为了较系统地介绍我国⾃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法,本次讲座分为概述、原理、主要内容、⽅法和投资概算5部分进⾏讲解。
第⼀讲⾃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概述本讲主要介绍⾃然保护区及⾃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些基本知识,包括⾃然保护区基础,以及⾃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由来、作⽤、类型、内容、程序、依据、规划期、审批程序和其他设计⽂件的关系等内容。
⼀、⾃然保护区基础1、⾃然保护区概念按照1994年10⽉9⽇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的《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定⾯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有⼏个关键词,⼀是“⾃然”,⼆是“⼀定⾯积的区域”,三是“依法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
⾃然保护区概念可分为⼴义和狭义两种。
⼴义的⾃然保护区,⼀般按照国际⾃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是指“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经由法律或其他有效⽅式得到认可,旨在对⾃然、相关的⽣态系统服务和⽂化价值进⾏长期保护和有效管理[1]”的各种⾃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然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野⽣物种栖息地、⾃然景观保护地、⾃然遗迹地、⾃然资源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地区。
狭义的⾃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态系统进⾏科学研究为主要⽬的⽽划定的⾃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然保护区。
本讲义所涉及的⾃然保护区是指实⾏最严格保护的⾃然区域,类似于IUCN界定的严格意义的⾃然保护区保护,包括⽣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然遗迹地,在我国已被纳⼊了各级政府的禁⽌开发区。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 (3)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是必要的。
本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旨在确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规划原则和编制程序,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规划内容1. 规划目标:明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和保护重点,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规范,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范围: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边界范围和保护级别,确保规划编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兼顾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3. 规划原则: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应性强的管理原则和保护措施,充分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 规划编制程序:制定规划编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编制内容和评估指标,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编制方法与技术支持1. 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管理需求,对规划编制的各环节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模型等,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3. 开展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征集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规划编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参考。
四、计划安排与预算1. 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明确各项任务的执行时间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
2. 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充分考虑规划编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的科学性。
五、编制成果与应用1. 生成详细的规划编制报告,包括规划目标、范围、原则和具体措施,确保规划编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2. 将规划编制成果运用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实践中,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建设一个有效的自然保护区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全面而科学的建设方案。
以下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的详细内容。
一、保护区选址1、生态重要性选择具有独特生态系统、珍稀物种栖息地或生态脆弱区域。
例如,原始森林、湿地、濒危动物的繁殖地等。
2、地理条件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水文特征。
避免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如地震带、洪水频发区等。
3、土地权属确保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清晰,避免因土地纠纷影响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4、周边环境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程度要低,减少人为干扰。
同时,要便于与周边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保护工作。
二、保护区规划1、功能分区根据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是严格保护的区域,禁止任何人类活动;缓冲区为核心区提供一定的缓冲和保护;实验区可以进行适度的科研、监测和生态教育活动。
2、道路规划设计合理的巡护道路和观察步道,既要满足保护管理的需要,又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设施布局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站、监测点、瞭望塔、野生动物救护站等设施,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保护措施1、物种保护针对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制定专门的保护计划,包括栖息地保护、繁殖保护、种群监测等。
2、生态系统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
3、防止入侵物种加强监测和防控,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4、防火防虫建立完善的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定期进行巡查和监测。
四、管理体制1、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巡护制度、监测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3、人员培训定期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保护意识。
4、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一、定义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以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为目的,有系统的确定保护区的范围、地表覆盖物结构、动植物种类构成、生态系统服务、建设项目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一系列综合规划。
2、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针对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一系列规定、技术标准,以确保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规程主要内容1、总体规划范围:明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地形、气候、植物、动物等的调查,并建立全区的概念性模型。
2、保护对象: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对动植物进行种类分析和资源评估,提出保护对象、保护方式、级别等。
3、保护措施: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需求,制定森林防火、护林工作制度等行为准则,划定自然保护线;针对植物和动物特殊保护资源,提出圈地面积、限制入侵等相应措施。
4、保护与利用: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利用功能,要求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应兼顾,把握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主要提出防止资源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与社会生产的有效衔接的相关规程。
三、实施方式1、在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的立项和实施中,要建立分类管理制度,把现有的规程划分为实施范围、管理制度、野外勘测、调查总结等几大部分,做到细化程度高、实施快捷方便。
2、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规划单位及其搭建专门小组,建立严格的组织管理机制,由其决定规划结果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审核其技术规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和管理性。
3、根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的具体要求,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勘测统调,犯罪定位,分析评估,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准备工作。
4、对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的实施,要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贵在回顾、追踪、分析、修正,并制定具体的处置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一、总论要求。
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
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
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
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
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一)保护管理现状。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
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
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编制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建立示范自然保护区为目的,从 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在加强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立一批新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并在管理方面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从而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国家计委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三)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的前题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及生 物多样性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繁重的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1、内蒙古赛汗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面积10.04万公顷,现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主要 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和草原植被。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草原与森林双重 交汇的过渡地带,过渡带的边缘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初步查 明植物群落有6个植被型36个群系,维管束植物有85科319属665种,陆栖脊椎动物有23目61科185种,其中大鸨、 大天鹅、猞猁等2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本区还是西辽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 研价值。目前,该保护区已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加强法制,依法建设并管理好自然保护区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6.26•【文号】环办[2002]76号•【施行日期】2002.06.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环办[2002]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质量,现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二00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
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0399-2006)的要求。
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规划上报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
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
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
上报的材料包括:(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二)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文件;(三)总体规划文本及相关图件纸质版7份,电子版1份;(四)评审意见;(五)总体规划征求意见情况说明。
第八条计财司负责上报材料的登记,材料不全的不予登记,并于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补齐完善材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方案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为进一步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
一、目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二、规化建设(一)总体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规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建设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
自然保护区规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
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
自然保护区建设动物救护站(中心、点)、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
(二)管护设施建设1、保护管理站(点)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保护管理站(点)。
保护管理站(点)数量及其管理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主要人为活动区域。
保护管理站(点)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
保护管理站(点)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船)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实施方案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实施方案1.总体目标2.整治范围3.整治内容3.1生态系统保护(1)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土壤保育和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2)实施植被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加强物种保护,防止入侵物种扩散。
(3)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保障生态水需求,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监测和保护体系。
3.2保护区功能提升(1)加强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提高对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的监测和保护能力。
(2)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
(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建立生态保护区与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持续性管理。
3.3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1)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公众对保护区的参与度。
(2)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
4.实施路径4.1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自然保护区整治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加大经济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
4.2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4.3强化执法监管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执法和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严格的保护区管理规定和处罚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4.4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的整治工作,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5.实施效果评估定期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实施方案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升保护区功能,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并通过政策支持、组织协调、执法监管和国际合作等手段推动整治工作的落实。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1. 引言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境内,面积约为XXXX平方公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太白山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制定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
2. 规划目标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目标是保护太白山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其原生态风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并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体验。
具体目标包括:•保护和恢复太白山的自然景观,维护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和增加太白山的物种多样性,促进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高品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3. 规划内容3.1 生态环境保护为了保护太白山的生态环境,规划中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太白山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控制水源地的开发和利用;•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强对太白山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太白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测,制定保护计划,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3.2 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中还将促进太白山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开发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如景区观光路线、生态步道等,提供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旅游体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优质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开展生态旅游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旅游管理和监测,保证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3.3 管理和保护措施为了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中将加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加强巡护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工作;•完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保护区的法律监督和保障。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一、保护区选址选择合适的地点是建设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
选址应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生态系统完整性:优先考虑具有完整生态系统的区域,包括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复杂的食物链和稳定的生态过程。
2、珍稀濒危物种分布:重点关注那些是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地区,以提供直接的保护和生存空间。
3、生态脆弱性:例如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趋势明显或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的区域。
4、土地利用现状:尽量避开已被大规模开发或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减少冲突和保护成本。
二、保护区规划与分区1、核心区:这是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应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最原始、最自然的生存环境。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允许进行有限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以减少外界对核心区的干扰。
3、实验区:可以开展一些与保护目标相协调的可持续利用活动,如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
通过合理的分区,既能确保关键生态区域得到充分保护,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合理的需求。
三、保护措施1、建立监测体系:包括安装摄像头、设置观测点、定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及时掌握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变化情况。
2、打击非法活动:加强巡逻,严厉打击盗猎、盗采、非法开垦等违法行为。
3、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加强边界管控,防止外来物种进入保护区破坏生态平衡。
四、生态恢复与修复对于受到破坏或退化的区域,制定并实施生态恢复计划。
这可能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修复、土壤改良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五、科研与教育1、科研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学者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物种、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教育活动:建立教育中心,开展针对学生、公众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六、社区参与和合作1、与周边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生态补偿、发展可持续的替代生计等方式,减少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2、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例如担任志愿者、参与巡逻等。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一、保护区选址选择合适的地点是建设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
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优先选择拥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独特生态系统的区域。
2、生态脆弱性:关注那些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脆弱区域,如湿地、高山草甸等。
3、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保所选区域的土地所有权清晰,且能够获得合法的使用权限。
4、周边人类活动影响: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和重大开发项目所在地,以减少人为干扰。
二、保护区规划与分区1、核心区:这是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应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最原始、最自然的生存环境。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允许进行有限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但严格控制开发和人类进入。
3、实验区:在实验区内,可以开展适度的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以及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开发活动,但必须遵循严格的生态保护原则。
三、基础设施建设1、边界标识:明确保护区的边界,通过设立界碑、围栏等标识,防止外界的非法入侵。
2、巡逻道路:建设便于巡逻和监测的道路网络,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保护区内的问题。
3、监测站点:设立多个监测站点,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用于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的变化。
4、保护站和管理中心:建设保护站和管理中心,为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和生活设施,同时作为保护区的指挥中枢。
四、生态监测与研究1、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气候变化等进行监测,收集数据,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物种调查:开展全面的物种调查,建立物种名录和档案,了解其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
3、生态研究:鼓励科研机构和学者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研究项目,探索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保护策略。
五、保护措施1、打击非法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猎、盗采、非法开垦等违法犯罪行为。
2、火灾防控:建立完善的火灾预警和防控体系,预防和及时扑灭火灾。
3、病虫害防治:定期监测和防治病虫害,保护植被健康。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技术规程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的科学基地。
为了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方法、项目规划内容、机构与人员要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规划文本文件组成等技术性、原则性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除海洋类型以外的自然保护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792.6—2005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91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1452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8317—2001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GB/T20416—200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LYJ 104—1988 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J 127—19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林业地形图图式(原林业部,1982)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自然环境nature environment非人类创造的自然产物与一定地理条件结合构成的地理空间。
3.2 自然资源nature resource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3.3 自然景观nature landscape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能对人类产生自然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组合。
自然保护区规划规定
自然保护区规划规定摘要:自然保护区规划是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旨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介绍了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概念、目标和原则,并详细探讨了规划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规定。
1. 引言自然保护区规划是指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的过程。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目标自然保护区规划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规划制定合理的保护区域,保护和恢复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划考虑保护区的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保护自然景观:规划保护自然地貌、自然景观,保持自然独特性和美观性。
3.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原则在制定自然保护区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规划应基于充分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行性原则: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资源和管理的可行性,确保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公众参与原则:规划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整体性原则:规划应综合考虑保护区内外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实现整体规划、协同发展。
4.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内容自然保护区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4.1. 环境评估在制定规划之前,需要进行环境评估,包括生态环境评估、资源评估、社会经济评估等,以全面了解保护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4.2. 发展目标规划应明确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目标,包括生态保护目标、物种保护目标、景观保护目标等,确保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4.3. 空间规划规划应根据环境评估和发展目标,划定保护区的边界和分区,明确不同区域的保护要求和管理措施。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2006年,某某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
鉴于某某自然保护区和某某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某某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通过,201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某某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
由于原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2002)119号《关于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2004—201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10)34号批示,将原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1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10]64文)。
●《关于下达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201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4)。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7)。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11—2015,GEF)。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200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某某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2009)。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十二五”计划与2020年发展规划》(2006—202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
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
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
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
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
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
(一)保护管理现状。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
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
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
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
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
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
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
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
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容量测算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生态旅游规划包括实验区景点设置、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及保障体系、旅游容量测评、收益分配体系等项目和内容。
(五)基础设施。
包括局站点建设及界碑、桩和指示牌、水电路、环境治理、信息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六、重点工程建设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内容,要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和建设期限。
七、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要求。
包括组织管理机构(包括与相关政府及部门的行政业务关系、内部管理体系、管理措施等)、人员配置(包括定编人员情况、各部门人员分配等)、能力建设(包括教育、技能培训、信息化应用等)等。
八、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要求。
包括投资估算(按国家有关标准测算)、投资计划安排、资金来源、行政事业费测算、效益评价(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九、保障措施要求。
包括法制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
十、附表要求。
包括自然保护区社区情况统计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现状人员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现状统计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项目规划表、自然保护区建设投资估算与安排表等。
十一、附图要求。
包括自然保护区位置图、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自然保护区林地权属图、自然保护区植被图、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图、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布局图(如果是二期总体规划,需要附一期总体规划完成图)、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