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1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7.1.1 监测布点
拟建项目厂址周围地下水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本次环评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共布设5个监测点,了解现有地下水水质及水位情况;具体见表7.1-1和图5.1-1。
表7.1-1 地下水监测布点
7.1.2 监测项目
根据拟建项目废水水质特点,监测项目确定为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砷、汞、铅、镉、铬、镍、总大肠菌群共18项。
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7.1.3 监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时间:2015年04月16日,采样1次。
7.1.4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分析方法和《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有关规定执行,见表7.1-2。
表7.1-2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
7.1.5 监测结果
地下水现状监测期间水文参数见表7.1-3,环境监测结果见表7.1-4。
表7.1-3 地下水现状监测期间水文参数
7.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2.1 评价标准
本次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详见表7.2-1。
表7.2-1 地下水质量评价执行标准
7.2.2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①对于随浓度增加污染程度增加的污染因子,其单因子指数计算公式为:
S i ,j =C i ,j /C s ,i
其中:S i ,j 为第i 个水质参数在j 评价点的单因子指数; C s ,i 为第i 个水质参数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mg/L ; C i ,j 为第i 个水质参数在第j 评价点的实测浓度,mg/L 。
②对于pH ,其单因子指数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pH ≤7.0 sd
pH
pH pH P -=0.70.7-
pH >7.0 式中:P pH -pH 的单因子指数; pH -pH 的实测值;
pH sd 、pH su -分别为pH 评价标准的下限和上限。
7.2.3 评价结果
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见表7.2-2。
表7.2-2 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
注:---表示未检出
从表7.2-2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1)2#厂址总硬度和硫酸盐存在超标现象,超标倍数分别为0.764倍和1.708倍;1#小赵村、2#厂址溶解性总固体存在超标现象,超标倍数为0.006倍和0.573倍数。
2)其余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要求。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超标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硫酸盐超标与现有项目管
0.70.7--su
pH pH pH P
理不当有关,①现有项目未落实地下水监测计划,②现有项目原料堆场管理不当,导致消防废水、淋溶废水收集与处理不到位,形成地表径流流入厂区监测井。
2015年4月后,建设单位主要采取的措施:①对料场消防加强管理,严格按照料场原料存放数量及消防用水量进行喷洒;严格管控消防废水、淋溶废水收集与处理,确保消防废水、淋溶水通过废水收集系统进入事故水池,再通过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②积极落实现有项目地下水监测计划,监测指标为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硫化物、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N-NO3-、N-NO2-、总磷、总氮、细菌总数,监测频率:每季度一次。
建设单位已于2016年开始落实地下水监测计划;2016年3月16日委托聊城市环境科学工程设计院环境监测中心进行监测,监测及评价结果见表7.2-3。
表7.2-3 现有厂区监测井监测及评价结果
由表7.2-3可知,现有项目厂区监测井硫酸盐指标不超标,说明建设单位对料场消防废水、淋溶废水收集与处理进行整改是可行的。
7.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3.1 评价等级判定
1、项目类别
拟建项目行业类别为造纸,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Ⅱ类。
2、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7.3-1。
表7.3-1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拟建项目区地下水排泄以垂直蒸发为主,不在地下水保护区范围内,浅层地下水不作为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不敏感区域。
综上所述,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判定,拟建项目地下水评价为三级评价,评价范围为厂址周围6km2(3km×2km)范围。
7.3.3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东阿县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孔隙水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分布范围广泛,岩溶水主要分布在东阿断层以南的广大地区。
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济南幅)”,该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处于淡水分布区,按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及水质特征,可分为潜水-浅层承压水(或浅层淡水)及深层承压水(或深层淡水)。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具体见图2.1-3。
2、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
根据《山东聊城北方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职工宿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项目区域勘察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素土层
粉土为主,含草根、虫洞等。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20~0.50m,平均0.34m;层底标高:-0.57~0.20m,平均-0.27m;层底埋深:0.20~0.50m,平均0.34m。
(2)粉土
褐黄色,中密,湿,含石英、云母片。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90~1.70m,平均1.38m;层底标高:-2.27m~-1.20m,平均-1.65m;层底埋深:1.30~2.10m,平均1.72m。
(3)粘土
褐黄色,可塑,刀切面光滑,含氧化铁漂染带。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40~1.10m,平均0.73m;层底标高:-2.87~-1.75m,平均-2.39m;层底埋深:1.80~2.90m,平均2.46m。
(4)粉土
褐黄色,中密,湿,含石英、云母片,含氧化铁漂染带。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30~3.60m,平均2.65m;层底标高:-6.37~-3.50m,平均-5.04m;层底埋深:3.90~6.10m,平均5.11m。
(5)粉质粘土
褐黄色~灰褐色,可塑,刀切面稍光滑,含氧化铁、铝漂染带,中等干强度,中等韧度。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70~1.70m,平均1.0m;层底标高:-7.07~-5.10m,平均-0.64m;层底埋深:5.50~6.80m,平均6.11m。
(6)粉土
灰褐色,中密,湿,含云母片,下部近砂质粘土。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80~3.20m,平均2.76m;层底标高:-9.30~-8.30m,平均-8.79m;层底埋深:8.60~9.20m,平均8.86m。
(7)粉砂
褐黄色,中密,含石英、长石、云母片。
厂区普遍分布,厚度:1.80~3.20m,平均2.21m;层底标高:-11.42~-10.70m,平均-11.00m;层底埋深:10.80~11.30m,平均11.07m。
(8)粉质粘土
灰褐色~褐黄色,可塑,含氧化铁漂染带,含姜石。
该层未穿透。
由地勘资料可见,区域内的岩(土)层的粘土厚度为9.6m<Mb<23.3m,包气带防污性能为粘土和粉质粘土之间,渗透系数介于于10-7~10-4cm/s之间,且分布连续、稳定,满足包气带防污性能中级的要求。
拟建项目与职工宿舍钻孔位置关系图见图7.3-1,岩土工程勘探剖面图见图7.3-2,钻孔柱状图见图7.3-3。
3、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东阿县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地下水以侧向径流为主,垂向联系较弱。
大气降水直接渗透补给潜水含水层,区域上的地下水总体流向大致由南向北。
深层岩溶水与浅层孔隙水的联系微弱。
深层岩溶水在东阿断层以南的地区埋深相对较浅,而在断层以北埋藏深度较大。
拟建项目厂址属于黄泛平原分布区,黄河在本区冲击沉积的物质为粉细沙、细砂、粉质粘土、粘土等物质形成的互相结构地层。
第四系地层厚度在100~350m不等,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厚的趋势,北侧最大厚度达300m左右。
尽管东阿断层以南第四系厚度相对较薄,但由于第四系地层底部粘土层累计厚度达30-50m,而且下部有分布连续且厚度较大的新近系粘土层,该层的透水性极差,浅层的第四系粘土和新近系粘土弱透水层,且下伏厚度较大的古近系地层,透水性较差。
总之,拟建场区与两水源地之间的距离较长,场区下部孔隙水与水源地的岩溶地下水之间有巨厚的粘性土隔水层,且场区处于岩溶地下水排泄区的下游,因此,拟建场区附近孔隙水与水源地的岩溶水之间不存在水力联系或水力联系微弱。
4、地下水动态特征
东阿地下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内河及坑塘入渗,黄河侧渗和灌溉回归等,是降水、径流、蒸发、开采、地形、地质、岩性、构造等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气降水、人工开采和地下潜流、潜水蒸发。
地下水动态类型属补给-开发-径流型,动态要素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区域内地下水水位的年内变化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雨季普遍补给上升,雨季过后至次年雨季到来之前,则随着地下水的消耗排泄而下降。
5、地下水水文参数
根据监测单位对项目区域地下水的监测,项目厂址区域地下水埋深在8.5~12.1m,井深30.9~46.2m;目前饮用水水井开采深度均在120m以下,基本属于深层承压地下水,且来自市政自来水。
6、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区域内无自然泉水,地下水的开采以村庄机井开采为主,用于农村居民生活农灌用水。
7、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和使用功能
本次项目区域布设监测井5眼,浅层孔隙潜水主要为农业灌溉井或废弃不用,深层承压含水层为农业灌溉。
8、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东阿县境内有主要地下水引用水源地两处,分别为东阿县东郊水厂牛角店水源保护地和东阿县水源保护地,拟建项目位于东阿县东郊水厂牛角店水源二级保护区西南偏南方位,直线距离为12.7km;拟建项目位于东阿县水源保护地西侧,直线距离约为1.4km;拟建项目位于东阿县城区5眼分散水井东北向,地下水补给区下游。
9、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小运河经过东阿县,赵牛河在禹城境内同徒骇河交汇,且徒骇河同小运河立体交汇,且赵牛河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东侧,因此项目排水对南水北输水干线-小运河没有影响。
7.3.4 地下水影响评价
1、项目区域地下水利用情况
据调查,拟建厂址周围村庄除少数村庄以深层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以外,其余大部分村庄以自来水为水源,浅层地下水已不作为生活饮用水,浅层地下水井已废弃或作为农灌用水水源。
2、拟建项目废水排放对地下水的影响
从以上地质资料分析可见厂区浅层地层主要为粉土、粘土、粉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具有一定的厚度且分布连续,具有一定的隔水性,岩土的渗透性能属于中等偏下。
从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该区域浅层水埋深浅,浅层水和深层水之间存在一稳定的粘土层,因而浅层孔隙潜水与深层承压水水力联系不密切,地表活动不易污染深层含水层。
为避免项目对浅层水的污染,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
拟建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制浆废水和抄纸白水经多圆盘过滤机处理后回用,剩余白水、再生水处理站废水、生活污水一起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部分作为中水回用于网部、压榨部冲洗用水,其余排入东阿县兴阿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拟建项目排水管网、水处理设施以及厂内各水池均采取了严格的防渗措施,可有效避免项目产生的废水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
拟建项目在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后,项目建设对周围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3、对东阿县地下水引用水源地的影响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拟建项目项目不在东阿县水源保护区补给区内;项目距离东阿县东郊水厂牛角店水源地距离较远且不在其水源保护地补给区内;东阿县5眼分散水井主要功能为城区供水,拟建项目位于分散水井补给区下游。
综上所述,拟建项目对东阿县东郊水厂牛角店水源地及东阿县水源地无影响。
7.4 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
7.4.1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
工程生产运行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监测制度,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率和数量。
(1)源头控制措施
从项目工艺水平、原辅材料上考虑:对生产的污废水及废物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回用,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对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事故水池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和降低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
(2)防渗措施
防渗处理是防止地下水污染的重要环境保护措施,也是杜绝地下水污染的最后一道
防线。
从现状结果来看,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硫酸盐均超标,这可能与当地地质条件有关;但拟建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硫酸铝化工原料,建设单位应当加强管理,对原料堆场、生产车间及污水处理设施做好防渗工作,加强管理,确保不加重区域地下水硫酸盐污染。
本次环评通过对现有项目防渗措施进行回顾与判定是否满足要求,对拟建项目提出防渗要求。
现有项目主要采取的防渗措施见表7.4-1;拟建项目建成后,全厂分区防渗措施见图7.4-1。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防渗措施,参考《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GB/T50934- 2013)混凝土防渗层厚度、设计年限、相对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判断建设单位所采取的防渗措施是否可行。
22THK
D
α
=
式中:D—混凝土防渗层厚度(cm);
T—混凝土防渗层穿透时间(s);本次环评按项目生命周期30a计;
K—混凝土防渗层的相对渗透系数(cm/s);
H—混凝土防渗层上积水高度(cm),该项目给水池按200cm、排污管道按50cm、原料去沉淀池300cm、配水池按200cm计;α—混凝土吸水率,一般α=0.03。
由表7.4-1可知,现有项目所采取的防渗措施满足项目需求。
拟建项目建成后,全厂重点污染防治区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站、白水池、污水管网、事故水池、污泥脱水间等,防渗系数不大于1.0×10-10cm/s;一般污染防治区主要包括生产车间、原料堆场、固废暂存区、集水池等,防渗系数不大于 1.0×10-7cm/s;厂区道路铺设相应型号沥青或水泥路面。
3、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系统,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
监测井:现有项目在污水处理站布设1眼地下水监测井,不满足地下水监控系统的要求。
在改造后的污水处理站周围地下水流向的上游约30m处设置1眼地下水监测井、在污水处理站周围地下水流向的下游20~30m处布设1眼地下水监控井(监测井位置见图7.4-1)。
监测项目: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硫化物、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N-NO3-、N-NO2-、总磷、总氮、细菌总数。
监测频率:每季度一次,定期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监测。
表7.4-1 现有项目所采取的防渗措施汇总表
备注:根据《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混凝土抗渗等级最低为P4,对应防渗系数≤10-7cm。
现有项目地下水监测计划落实不到位,建设单位应当认真落实地下水监测计划。
建设单位已于2016年开始对地下水监测计划进行落实,但监测项目还需按照监测计划执行。
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下水监测管理;监测一旦发现水质发生异常,应及时通知有关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做好应急防范工作,同时应立即查找渗漏点,进行修补。
7.4.2 风险事故应急响应措施
为了做好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轻地下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应制定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
一旦掌握地下水环境污染征兆或发生地下水环境污染时,知情单位和个人要立即向当地政府或其地下水环境污染主管部门、责任单位报告有关情况。
应急指挥部要根据预案要求,组织和指挥参与现场应急工作各部门的行动,组织专家组根据事件原因、性质、危害程度等调查原因,分析发展趋势,并提出下一步预防和防治措施,迅速控制或切断事件灾害链,对污水进行封闭、截流,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应急工作结束时,应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出现事件“放大效应”和次生、衍生灾害,尽快恢复当地正常秩序。
同时应加强管理,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健全管理机制,对于可能发生泄漏的污染源进行认真排查、登记,建立健全定期巡检制度,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建立从设计、施工、试运行、生产操作以及检修全过程健全的监管体系,确保设计水平、施工质量和运行操作等的正确实施。
7.4.3 厂区环境管理对策
为有效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及时、合理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已经制定环境监测方案。
1、指导思想
环境监测必须贯彻“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规范和强化公司整体环境保护系统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目标,以预防突发环境事件重点污染源为重点,逐步完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处置及善后工作机制,建立公司级环境保护系统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统一协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2、组织领导机构
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组长:1人;副组长:1人;监测人员:2人
3、基本原则
①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②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
③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对环境具有潜在危险的污染物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因子。
另外,优先监测的污染物一般应具有相对可靠的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或者有可等效性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测试数据;能对监测数据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
④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监测的多样性,要对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做出合理安排。
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
工程生产运行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措施与方法;必须采取必要监测制度,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
7.5 小结
(1)地下水现状监测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内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硫酸盐存在超标现象,其余监测指标均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的要求。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超标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
(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
1)拟建项目行业类别为造纸,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Ⅱ类,地下水评价级别为三级评价;评价范围为厂址周围6km2(3km×2km)范围。
2)正常情况下,拟建项目落实严格的防渗、防污措施,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
3)拟建项目建成后,全厂重点污染防治区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站、白水池、污水管网、事故水池、污泥脱水间、危废暂存间等,防渗系数不大于 1.0×10-10cm/s;一般污染防治区主要包括生产车间、原料堆场、固废暂存区、集水池等,防渗系数不大于1.0×10-7cm/s;厂区道路铺设相应型号沥青或水泥路面。
4)拟建项目在严格按要求做好防渗工作,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应急机制,及时处理污染事故,尽量避免或减轻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