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组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新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创新网络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我国则开始
于90年代中后期,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文
和专著,涉及它的领域包括演化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
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研究,但仍未
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仍在发展之中。
同样是继承熊彼特技术创新经济思想的演化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
都对创新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组织的资源、能力理论和非线性动
态创新模型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演化经济学借用生物学进化隐
喻,发展出演化模型研究技术创新问题。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
演化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工具研究创新问题,如惯例、搜寻、选
择、路径依赖、技术轨道、技术锁定等。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
始,创新经济学通过引进制度变量,应用创新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技术
创新。创新系统的中心活动是学习,技术创新从本质上看就是一个诸
社会经济主体交互作用的学习过程(LundvaH,1992)1。因此,在解释
创新网络的结构和动态性方面,演化经济学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分析。
它对创新过程的动态性分析,使人们更清楚地理解了技术体制和单一
技术轨道的宏观结构发展。特别是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
区域经济学和创新地理学的研究中所论述的都是地理空间上的创新
网络。然而,演化经济学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尚停留
在经验水平上,它们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些“理解模型”,而非坚实
的理论框架。一些学者指出,现有的创新系统研究大多局限于局部分
析,缺少整体框架,对创新过程的动态考察远远不够(Archibugi,
Howell and Michie,1999)2;虽然指出了系统内各主体之间交互作
用的重要性,但对这种交互作用所依赖的联结纽带及具体的运行机制
却少有涉及(Saviotti,2000)3。因此,演化经济学缺乏对创新过程
的微观社会性研究,在异质主体、多样化情境和决策过程的不确定性
等方面是其研究的薄弱环节,它提出的创新政策表现出粗糙、模糊的
特征。
新制度经济学也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研究。科斯(1937)在《论企业
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关于交易费用的概念。威廉姆森(1975、1985)
在《市场与科层》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两本著作中,界定了交易
费用分析方法。他提出,在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制组织之间,存在
大量的中间性组织,这种中间性组织是克服市场失灵和科层组织失灵、
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利用科层组织会产生
因协调成本过高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交易费用
如果变大就会存在着某种市场失灵。因此,中间性组织是与单个企业
本身和市场制度进行比较后,从效率的角度内生性地决定的。根据上
述观点,网络可看作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
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创新网络有助于减少不确定
性,可以增加交易频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
象相对稳定。又因为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
色,市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创新网络还有利于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
义和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创新网络不仅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
社会网络,而且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产业文化,它们有利于
企业间合作、信任与承诺,促使交易双方很快达到并履行合约,还节
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交易费用与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成
本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交易费用降低使分工得到加强,生产率提
高,生产成本降低。另外,交易费用的降低使企业适应新形势,形成
网络化结构,提高了组织管理效率。
1985年,在法国成立了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oupe de
recherce europ6ensur les milieux innovateurs,简称GREMI),他
们使用的主要概念是社会文化环境(mi l ieux),这个概念把产业的
空间集聚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该小组在对欧洲的15个区域和
美国的硅谷地区进行调研之后认为,区域发展以及大量的企业在地域
空间上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即区域的
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创新环境往往被描述为在诱
导创新的区域中由制度、法规、实践等组成的系统。很多研究创新环
境理论的学者使用“网络”作为比喻创新性组织的词汇,例如他们认
为环境本身是产、学、研、官等行为主体在区域中的网络等等。还有
学者认为网络存在于投入产出系统之中,正是由于网络嵌入于社会文
化环境,使得网络协调其成员的关系,使其成功地创新。1991年,在
GREMI的主要成员Camagni主编的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一书中,指出了区域发展过程中企业及其外部的网络联
结对于企业发展、创新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并首先指
出了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但又同时影
响到新产业区经济的发展。
此后,国外许多学者都在强调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性。如美国的
萨克森宁(1991)4在Research Policy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硅谷地区
的发展归功于区域内由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协会
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这种区域创新网络包括产业合作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Harrison(1992)5指出创新网络在外
部联接时,必须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更
好地促进区域的发展。韩国的经济地理学家朴杉沃(Park S.O.,
1994)6认为,新产业区内的柔性生产系统和大宗生产系统并存,地方
网络和全球网络同在。1997年GREMI的成员Remigio在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Region:the GREMI Approach一书中认为,区域创新网
络在根植于区域内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中,随着网络的创新,将会推
动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即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
是有机的互动和互相促进的关系。总之,这些理论观点更多的从空间
和区域的角度对创新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创新网络和空间集聚、创新
环境的互动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创新网络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一些经济学家更
多的关注组织间的创新网络,并将自然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引入创新
网络的分析中。自组织理论主要描述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多个独立组
成部分的交互作用最终将导致一种秩序的“突现”。创新网络作为降
低创新复杂性的机制和自组织作为减少系统不确定性的机制,两者本
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自组织创新网络研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
期创新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目前,创新网络研究最具前沿性的成果
是由法国和德国两家大学(Augsburg和Bielefeld)创新网络研究小组
进行的研究,2002年出版了由Andreas Pyka和Gfinter Kiippem主编
的专著Innovation Networks:Theory and Practice,该书是
SEIN(Simulating self-organizing innovation networks)的研究成
果,探讨的就是组织间的创新网络。
总的来说,国外对自组织创新网络的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具体案例所建立的一些模型尚有待于经验研究的检验,对科技政
策和科技管理的意义缺乏更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创新
网络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空白状态。而且,跨学科的理论研究面临很
多困难,要建立统一而完整的理论框架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和努
力。
与国外一样,国内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也是沿两个纬度进行的,一
个是地理空间上的创新网络,另一个是组织间的创新网络。前者主要
侧重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如产业区、产业簇群、地方生产网络等,
在创新网络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归纳起来,学者们的研究进展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国内园区个案剖析、区域创新I习络一般性研究和
国外园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是这一领域的主要代表,主要
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出发,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区域创新
网络,提升本地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但对创新本身的研究不多。王
缉慈7(1997)在对中关村创新网络的分析中,以区域创新能力为主线,
揭示了北京中关村地区初步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区域,
系统剖析了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提出了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
加强、完善与维护的各项主张,说明了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盖文启、王缉慈(1999a)8通过探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对区域发展的
作用,并结合实例来总结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技术创新型发展模式。
文章指出区域是地方行为主题(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
组织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关系的基础
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作者认为创新网络构建的重要作用在于
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同时也探讨了网络各结点(企
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区
域创新网络的培育和制度性因素,并提出了“淡化等级性关系,强化
产业之间、企业之间联系”的对策建议。盖文启、王缉慈(1999b)9
阐明了区域创新网络对高新区内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高薪
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区域创新网络,并提出强化区域创新网络、完
善中小企业服务系统、政府大力支持的对策建议。童听、王缉慈
(2000)10以我国典型的外向型制造业集聚区域——深圳和东莞为例,
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探讨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新兴
制造业集聚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并阐释全球化联系对强化本地
网络的学习能力和协同作用的重要意义。另外,盖文启(2002)在其博
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的《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一书,
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的专著,该书主要是在对国外新
产业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来探讨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