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理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
网络成瘾的定义: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定义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网络成瘾的主体即上网者对互联网过度沉迷,是上网者主观的、自发的、不受他方压迫的。
“沉迷”有别于“依赖”和“反复过度使用”,它体现了四重含义:1、是上网者个人的纯自觉行为;2、上网者在网络中获得精神快感;3、上网者在网络中已缺乏理智,自控能力很低;4、严重程度较重。
二、上网者对互联网的过度沉迷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上网者在网络中已缺乏理智,自控能力很低,造成了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消极,对社会关系的冷淡,如果上网者对互联网的沉迷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说明他虽然十分迷恋网络,但还能自我分辨和自我约束,因此不能认定他是网瘾。
三、明确了网瘾的属性,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病症。
不良的上网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思想习惯,表现为在能上网时思想兴奋,心情舒畅,忘我投入,不想下线,不能上网时心里落空,焦躁不安,极度渴望,精神痛苦;一种是行为习惯,表现为在能上网时因不想离开网络而抑制正常的生理需求如吃饭、睡觉、排泄等,不能上网时产生极度渴望并努力寻求上网机会以达到上网目标。
美国Kimberly S.Young提出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
(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
(4)一旦减少上网时问就会焦躁不安;(5)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Kimberly S.Young认为只要有5种以上就可以判断为网络成瘾。
3时间是判断网络成瘾的自然标准,判断高校大学生是否网络成瘾,主要看其成瘾行为是否影响了个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是否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学习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
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和网上信息收集成瘾。
网络成瘾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理模型
网络成瘾的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非常巨大,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事件等。
家庭环境对儿童玩游戏的习惯养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根据调查,18一24岁的年轻人在当下网民中所占比例最高,其中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
这些年轻的网络使用者社会化程度不高,心理还不够成熟,更缺乏足够的自控力。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网民,其心理需求正处于旺盛阶段,这些心理需求驱使他们迫切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而一些家长又不懂电脑知识,无法监督和控制他们的上网行为,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不恰当地使用网络,最终影响到学习和身心发展。
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建立在面对面交流基础上的传统友谊能够提供社会支持、社会认可和归属感。
当社会资源比较缺乏时,个体就会选择网络这种媒介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尤其当个体因环境改变而需要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时更是如此。
显而易见,在网络中建立的这种关系是浅薄的、虚幻的,有时是冒险和充满敌意的。
因此,如此脆弱的关系导致了恶性循环,为了在网络中得到社会支持,就会导致网民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取得他人的信任,要与他人分享信息,交流经验。
最后本末倒置,迷失在网络世界里,在虚拟世界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成瘾。
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酒精成瘾和药物成瘾往往与抑郁相联系。
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引起的社会隔离导致了抑郁水平的升高,而并非是抑郁导致了网络成瘾。
导致抑郁的原因很多,比如低自尊、不良动机、害怕遭到拒绝和需要受到表扬等,因此在解释网络成瘾时一定要小心。
孤独也是网络成瘾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此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网络成瘾导致孤独和孤独导致网络成瘾。
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长时间的使用网络导致上网者出现了与真实世界的隔离,他(她)们以牺牲真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为代价来发展虚伪的、脆弱的网络人际关系,因此,孤独是过度使用网络的副产品。
过度使用网络会增加孤独感和抑郁,并导致社会卷人减少和心理幸福感降低。
后一种观点认为,孤独的人更容易被网络所吸引。
过度使用网络是因为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网络和多种多样的在线交流形式。
孤独的人会被网络中一些具有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所吸引,这些活动可提供归属感、友谊和交流的机会。
网络成瘾的生理因素:
网络成瘾与赌博成瘾、锻炼成瘾等都属于非物质成瘾。
这种相似性提示,它们之间也许存在某些相似的生理机制。
关于赌博成瘾,Sharpe(2002)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他列举了以下事实:comigns等人(1996)在病理性赌博者的身上找到了多巴胺DZ受体基因;Bergh等人(1997)提出,病理性赌博者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激素系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还有人在病理性赌博者身上发现了血小板一元胺氧化酶(MAO)活动的异常。
Sharpe认为,这些结果显示,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一些生物变化影响着赌博成瘾。
关于锻炼成瘾,Murphy总结了三个最重要的心理生理学解释(1)温度基因说,认为锻炼增加的体温降低了肉体的焦虑;(2)儿茶酚胺说,认为锻炼释放出来的儿茶酚胺强烈地影响着注意、情绪状态、运动、内分泌、心血管以及对应激反应的控制;(3)内啡肤假说,认为锻炼产生的内啡肚强化和提高了锻炼者的情绪状态。
关于网络成瘾,有研究报道:长时间的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的水平升高。
对此我们推测,上网过程中由认知活动和操作活动诱发的生理变化影响着使用者的上网行为。
但是,必须明确:网络活动种类繁多,每一种活动的功能不同,需要参与的运动和认知也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认为,生理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应是一种累计效应而不是即时效应。
生理因素的变化可以改变人的唤醒水平。
一些研究者对赌博成瘾与唤醒水平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
Anderson 和Borwn通过实验室研究发现,经常玩纸牌游戏的人比一般的游戏者唤醒水平高〕。
他们还指出,真实纸牌游戏中的唤醒水平要比实验室游戏中的唤醒水平高,如心率在真实情景中可增加两倍。
上述研究表明,唤醒在影响着人的成瘾行为。
照此类推,我们认为,网络中的新异刺激是否也起到一个增加或维持唤醒水平的作用?即与网络的交互行为会促使个体不断地调整已经降低的唤醒水平,从而将其维持在一个最佳的水平上?或者说,持续较高的唤醒是网络成瘾的生理机制之一?对此,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项目设计
一、项目目标
(一)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对假定区域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分析和需求评估后,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的需求,分别釆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还没有学所以不做讨论)三大方法,系统地为网络成瘾青少年提供服务,以达到矫治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目的。
(二)项目的具体目标:
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对社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及其监护人分别进行访谈,了解案主的需求,建立一定的专业关系,完成案主的预评估,发挥案主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案主认识自我,并逐步改善自己的现状和困境。
网络并不能使自己得到实质性的东西,不能缓解自己的孤独需求,当下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沉迷于网络。
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多彩多样的小组活动,增加案主对于网瘾的抵抗力,缓解孤独的内心,给予案主足够的尊重,培养案主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小组中找到自我价值。
进行社区宣传,提高全社区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更好地认识社会和外部环境,丰富社会经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学业和个人生活。
二、具体服务方案
针对社区内的网络成瘾青少年需求的差异性,为了能更全面、更有成效的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结合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不做讨论)三大方法各自的特点来制定服务方案为其提供服务。
二)个案工作
在服务方案实施之初,采用个案工作方法来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
因为网络成瘾青少年缺乏改变和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动机,为了使他们不对社会工作的介入产生排斥心理,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谈论网络、游戏,或者通过网络聊天工具等与青少年建立接纳、平等、和谐、信任的专业关系,表达对他们的同理和认同。
社工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为了保证社会工作的介入和服务能够被青少年接受,获取他们的信任,也为小组活动组员的招募打下基础。
社会工作者在进入社区之初,可以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对社区青少年家庭进行探访。
首先,通过青少年填写网络使用程度调查问卷來了解青少年的上网情况,同时依据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观察,来界定的网络成瘾程度。
然后,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个案访谈,初步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再与服务对象的家属进行访谈,了解和熟悉案主的基本情况,对案主进行预评估,分析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案主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来帮助案主正确认识自己,帮助案主澄清自身的问题。
在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挖掘案主自身的自然资源和潜能,引导案主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并倡议案主参与小组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如果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况特殊,其态度和行为偏激,社会工作者直接开展深度个案服务。
三)小组工作
在调查分析后,发现社区网络成瘾青少年存在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低下,归属感和安全感缺失,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人际交往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情况。
因此,本方案选择以小组工作为主要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可以为组员提供一个相互支持和信任的环境。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探讨和交流网络成瘾的感受和危害,改变网络成癒的认知态度,学会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小组名称:认识自我,感受生命
小组目的:
通过小组工作,吸引组员的注意力,降低网络依赖度正确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的构成和作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上网,发现并开发组员的能力
组员的招募:在社区内张贴海报、挂出横幅为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单利用社区热心居民进行推荐和宣传通过社区青少年在填写“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时进行招募组员的选择标
准:通过走访,了解到的社区内有网瘾的青少年有网络成瘾倾向但有改过愿望的青少年愿意了解网络并学习正确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家长不反对青少年参加小组并且青少年本人自愿参与
小组规模:。
人。
小组理念:人都是有潜能的,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相信他们能够发生改变。
人的生活的真正支点是现实世界,回归现实是健康生活的起点。
提升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改变他们对网络的态度,正确引导他们使用互联网在改变的过程中,要有别人的帮助、相互间的促进。
一、评估
青少年网络成瘾服务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对青少年在服务前后心理及行为
是否有所改变进行的效果评估。
在本项目中,效果评估主要研究在服务项目结束之
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来评估服务项目的有效性。
例如对
网络的依赖程度是否减轻、是否意识到网络带来的危害,性格是否变得开朗、阳
光,是否和父母的关系得到改善,是否增加了与父母或周围人的沟通,每次上网时
间是否缩短,信心和抗逆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能够在朋辈群体中得到接纳和认可,
是否能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等。
主要运用以下种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我们在活动开展前使用上网程度调查问卷进行基线测量,对数据进行收集。
在活动结束之后,让组员填写同样一份问卷,来了解和评估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及认知的改变程度。
、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要对已结束的服务进行评估,评估活动的执行力,评价活动的进展状况,并对接下来的服务进行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利于总结工作经验。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与青少年的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和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参与社工服务后情绪上和行为上的变化,并收集家长对服务项目的改进意见。
、活动结束后,社工对社区居民进行访谈,是否对网瘾青少年的偏见发生改变,对如何使用网络的意识增强,来了解活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宣传效果评估。
、社工通过观察网络成瘾青少年和家长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估,其中包括服务对象在活动中的参与度的变化、心态的变化、课后布置作业的完成度以及社工服务的满意度。
、邀请专业的社会工作督导为服务项目中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
、在服务项目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家长群,来及时了解青少年心理状态及情绪的改变,学习成绩是否提升,行为举止的变化,来追踪和评估服务的后期效果。
—、反思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跨越式的社会进步,让人们分享着人类智慧成果的同时,也饱受着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网络成瘾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青少年以其年龄段独有的特点,在与网络交织在一起时,容易导致青少年发生认知偏差、行为偏差,这是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的体现。
当青少年有网络成瘾行为时,不要过分关注于这一现象,而是应该再深入的了解下青少年的具体情况,找到青少年网络成瘾最根本的原因,才能彻底的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成瘾。
本次针对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服务项目方案旨在通过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整合运用来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希望通过了解案主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干预措施。
其中对社会工作者所具有的整合社会资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策划、项目运作、项目管理和评估等方面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也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本方案将个案工作的认知疗法运用到了小组工作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中,可以帮助成员澄清自身问题,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挖掘组员自身潜能,明确自身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是多方面的,因此社工在介入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工作
方法。
本方案尝试将三种工作方法配合使用,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