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归纳

四、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归纳

(一)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常考点归纳

1.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有

分子(5种):Ne、HF、H2O、NH3、CH4

阳离子(5种):Na+、Mg2+、Al3+、NH+4、H3O+

阴离子(5种):F-、O2-、N3-、OH-、NH-2

2.核外电子数为18的微粒有

分子:Ar、HCl、H2S、PH3、SiH4、H2O2、N2H4、C2H6

阳离子:K+、Ca2+

阴离子:Cl-、S2-、HS-、O2-2

3.原子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H、2H、3H。

4.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如:O2、O3等。

5.半径比较:先看层数后看质子数再看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r(S2-)>r(Cl-)>r(K+)>r(Ca2+)。

6.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这里的元素性质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7.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共有7个周期,要记住前六周期每个周期元素的种数分别为2、8、8、18、18、32)。

8.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要记住纵行和族之间的关系)

9.Fe是26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第8列,第8、9、10三列称为第Ⅷ族)。10.超铀元素:指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元素。

11.过渡金属包括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中的所有元素,全都是金属元素,且最外层都是1~2个电子。

12.镧系元素在第六周期、锕系元素在第七周期,它们都在第3列(即第ⅢB族)。

13.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也叫做价电子。

14.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所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5.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也越强。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原子(×)

(2)某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3)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也可能大于4(√)

(4)双原子分子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5)非金属元素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6)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7)三氯化硼分子中,B原子最外层满足了8电子结构(×)

(8)在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都形成8电子结构(×)

(9)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同周期的ⅡA的强(√)

(10)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F>O>N,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氟气能置换水中的氧,氧气也能置换出氨中的氮(√)

(11)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12)同一周期不可能存在电荷数相同的阳离子(×)

(13)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14)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非金属元素最多有23种(√)

(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常考点归纳

1.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对于反应a A(g)+b B(s)===c C(g),条件的变化(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引起的化学反应速率变化

2O 2(g)2SO 3(g) 2NO 2(g)N 2O 4(g) 2HI(g)H 2(g)+ 3.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应用 化学平衡常数可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K 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当K >105时,可以认为该反应已经进行完全。虽然转化率也能表示反应进行的限度,但转化率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起始条件有关。K 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起始浓度的大小无关。

(1)不要把反应体系中纯固体、纯液体以及稀水溶液中水的浓度写进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

CaCO 3(s)

CaO(s)+CO 2(g) K =c (CO 2) Cr 2O 2-7(aq)+H 2O(l)2CrO 2-4(aq)+2H +(aq)

K =c 2(CrO 2-4)·c 2(H +)c (Cr 2O 2-7)

但在非水溶液中的反应,若有水参加或生成,则此时水的浓度不可视为常数,应写进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

C 2H 5OH(l)+CH 3COOH(l)浓硫酸

△CH 3COOC 2H 5(l)+H 2O(l) K =c (CH 3COOC 2H 5)·c (H 2O )c (C 2H 5OH )·c (CH 3COOH )

(2)同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不同,其平衡常数表达式及数值亦不同。如:

N 2O 4(g)2NO 2(g) K =c 2(NO 2)c (N 2O 4)

12N 2O 4(g)NO 2(g) K ′=c (NO 2)c 12

(N 2O 4) K =K ′2 2NO 2(g)N 2O 4(g) K ″=c (N 2O 4)c 2(NO 2)=1K

(3)可逆反应进行到某时刻(包括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称为浓度商(Q)。则当Q=K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QK时说明反应在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反应就不再进行()

(2)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3)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4)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反应物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5)其他条件不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6)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加入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8)同一反应,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和意义都不一定相同()

(9)5 mol·L-1·s-1的反应速率一定比 1 mol·L-1·s-1的反应速率大()

(10)一个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反应速率成正比()

(11)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2)在恒容条件下,有两个平衡体系:A(g)2B(g);2A(g)B(g),都增加A的量,A、B 转化率都变小()

(13)在一定条件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变大()

(14)在FeCl3+3KSCN 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颜色变浅()

(15)由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16)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都增大()

答案(1)×(2)×(3)×(4)×(5)√(6)×(7)×(8)×(9)×(10)×(11)×

(12)×

(13)×(14)×(15)√(16)×

(三)正误判断法回扣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问题

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任何温度下,水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都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弱(×)

(3)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b,则a>b(×)

(4)pH=4的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所有离子浓度都降低(×)

(5)无论在酸溶液中还是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c(OH-)(√)

(6)pH=5.6的CH3COOH与CH3COONa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7)常温下,pH=7的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顺序为c(NH+4)=c(Cl-)>c(OH-)

=c (H +)(√)

(8)乙酸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CH 3COOH 、CH 3COO -、H +、OH -、H 2O(√)

(9)在相同温度下,浓度均为0.1 mol·L

-1的硝酸溶液、硫酸溶液和乙酸溶液中,pH 最小的是硫酸(√)

(10)某盐溶液呈酸性,一定是由水解引起的(×)

(11)水解方程式都必须写“”(×)

(12)AgCl(s)溶解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sp =c (Ag +)·c (Cl -)c (AgCl )

(×) (13)沉淀转化只能是K sp 大的沉淀转化为K sp 小的沉淀(×)

(14)中和等体积、等pH 的盐酸和醋酸消耗的NaOH 的量相同(×)

(15)制备无水AlCl 3、FeCl 3、CuCl 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16)用湿润的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 =3.4(×)

(17)在NaHCO 3溶液中加入NaOH ,不会影响离子的种类(√)

(18)在NaHSO 4溶液中,c (H +)=c (OH -)+c (SO 2-

4)(√) (19)NH 4HSO 4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 (H +)>c (SO 2-4)>c (NH +4)>c (OH -

)(√)

(20)0.1 mol·L -1氨水中加入CH 3COONH 4固体,c (OH -)c (NH 3·H 2O )比值变大(×) (21)用标准Na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 3COOH 到终点时,c (Na +)=c (CH 3COO -)(×)

(22)室温时,向等体积pH =a 的盐酸和pH =b 的CH 3COOH 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a >b (×)

(23)常温下,等体积的盐酸和CH 3COOH 的pH 相同,由水电离出的c (H +)相同(√)

(24)溶液均为0.1 mol·L -1的①CH 3COOH ②NH 4Cl

③H 2SO 4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 (H +):②>①>③(√)

(四)电化学原理常考点归纳

1.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

(1)由化学方程式设计原电池、电解池要从能量的角度分析

原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我们把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电解池: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不论吸热还是放热)理论上均可设计成电解池。

(2)从装置图的角度分析

原电池: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定。

电解池: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池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2.电极的判断

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是解题的关键,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采取口诀的方法记忆: 原电池,正负极;电解池,阴阳极;

失去电子负(原电池)阳(电解池)极;

发生氧化定无疑。

还可以用谐音帮助记忆:

阴得(阴德)阳失;阳氧(痒痒)阴还。

3.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4.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镀:待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镀层金属阳离子溶液作电镀液。

(2)电解精炼铜:纯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硫酸铜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5.金属(以铁为例)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1)吸氧腐蚀电极反应:负极:Fe-2e-===Fe2+;正极:O2+4e-+2H2O===4OH-。

(2)防护方法:①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与较活泼的金属相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被腐蚀,被保护的金属作正极;

②电解池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被保护的金属与原电池负极相连,形成电解池,作阴极。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u+2H+===Cu2++H2↑既可在原电池中完成,也可在电解池中完成(×)

(2)蓄电池充电时,标志着“-”的电极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3)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4)在铜锌原电池(Zn|H2SO4|Cu)中,硫酸根离子向正极移动。在电解(隋性电极)硫酸溶液时,硫酸根离子向阳极移动(×)

(5)用隋性电极电解MgCl2溶液时,阴极可能得到固体镁(×)

(6)用惰性电极电解KOH溶液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O2+2H2O+4e-===4OH-(×)

(7)以Pt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若两极只有H2和O2析出,则溶液的浓度一定改变(×)

(8)铜与稀硫酸接触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电极反应是:O2+4e-+4H+===2H2O(√)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7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7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篇1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化学与生活选择题知识点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7、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8、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9、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10、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11、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3、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4、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苯酚是酚类。 15、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16、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17、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18、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19、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1500字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和化学符号 -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学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缩写,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2.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一张表格,分为周期和族,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元素性质划分为不同的族。 3. 原子结构 -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壳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壳由轨道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电子的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 4. 元素的电子排布 - 元素的电子排布是指元素中电子在各个壳层中的分布情况,按照一定的规律填充。 5. 化学键和分子 - 化学键是由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力。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最小粒子。 6. 平衡反应 - 平衡反应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速度相等的状态,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 物质的性质 -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自身的性质,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性质,改变物质的组成。 8. 溶液的浓度计算 - 溶液的浓度表示溶解物在溶液中的含量,可以通过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摩尔浓度等方式计算。 9. 化学反应速率和能量 -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物质转化的速度,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量;化学反应能量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10. 化学平衡 -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主要通过 Le Chatelier原理控制。 11.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产生的盐和水称为中和盐和中和水。 12. 化学键的类型 - 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键;共价键是由原子的共用电子而形成的键;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电子互相跃迁形成的键。 13.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原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氧化剂会氧化其他物质,还原剂会还原其他物质。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化学是探究物质及其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高中化学是 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理科知识的重要基础。下面归纳了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供学习者参考。 一、化学元素 化学元素是不同物质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只能由同种原 子构成的纯物质。化学元素由符号表示,分别由原子序数、原子量和相应电子排布规则确定。常见元素包括氢、氧、碳、氮、硫、铁、锌、铜、铝等。 二、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化学物质发生改变 的过程。化学反应的方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单质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物反应、物理吸附反应、化学吸附反应等。化学反应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温度的变化、质量变化等。 三、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中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反应物 和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化学方程式的基本部分包括反应物、反应物的摩尔比、产物、化学反应中心和各种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包括平衡方程式和非平衡方程式。 四、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

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包括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反应物的表面积、催化剂的存在、光照等。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机理密切相关。 五、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指化学反应进程中反应物浓度和反应产物浓度 不断变化直至达到一定平衡状态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基本要素包括平衡条件、平衡常数、配平化学方程、移项法则等。化学平衡的平衡位置决定了反应深度,关系到化学反应多少反应物转化成了产物。 六、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 过程。氧化物质和还原剂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两类:正氧化还原反应和反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有不同之处。 七、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酸和碱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酸可以与碱反 应生成盐和水。酸碱反应的一些重要特征包括产生水、转移氢离子、转移氢氧离子等。酸碱反应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互联系的化学反应。 八、化学物质分类 化学物质可以被分类为分子和离子。分子由原子进一步 结合而成,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受到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影响。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通常伴随着离子的电中性和电荷分布的关系。离子和分子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反应的关键。 九、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 在化学实验室中,存在需要不同温度的反应,所以温度

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归纳

五、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归纳 (一)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常考点归纳 1.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有 分子(5种):Ne、HF、H2O、NH3、CH4 阳离子(5种):Na+、Mg2+、Al3+、NH+4、H3O+ 阴离子(5种):F-、O2-、N3-、OH-、NH-2 2.核外电子数为18的微粒有 分子:Ar、HCl、H2S、PH3、SiH4、H2O2、N2H4、C2H6 阳离子:K+、Ca2+ 阴离子:Cl-、S2-、HS-、O2-2 3.原子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H、2H、3H。 4.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如:O2、O3等。 5.半径比较:先看层数后看质子数再看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r(S2-)>r(Cl-)>r(K+)>r(Ca2+)。 6.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这里的元素性质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7.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共有7个周期,要记住前六周期每个周期元素的种数分别为2、8、8、18、18、32)。 8.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要记住纵行和族之间的关系)。 9.Fe是26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第8列,第8、9、10三列称为第Ⅷ族)。 10.超铀元素:指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元素。 11.过渡金属包括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中的所有元素,全都是金属元素,且最外层都是1~2个电子。 12.镧系元素在第六周期、锕系元素在第七周期,它们都在第3列(即第ⅢB族)。 13.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也叫做价电子数。 14.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所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5.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也越强。 [正误判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原子(×) (2)某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3)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也可能大于4(√) (4)双原子分子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5)非金属元素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6)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7)三氯化硼分子中,B原子最外层满足了8电子结构(×) (8)在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都形成8电子结构(×) (9)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同周期的ⅡA的强(√) (10)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F>O>N,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氟气能置换水中的氧,氧气也能置换出氨中的氮(√) (11)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化学基本理论

专题2·化学基本理论 化学理论网络图解 物质结构理论 化学平衡理论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理论 中学化学基础理论包括: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理论、电化学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理论三大理论是重点,结构理论是化学理论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它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物质结构理论 化学结构理论知识点多。重要的内容: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化学键理论、元素周期律理论等。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要求理解并熟记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及元素周期表的

结构,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等。在体现基础知识再现的同时,侧重于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高考题中主要以元素推断题出现,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往往从学科前沿或社会热点立意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关注社会热点。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⑴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高考在出题时,以此为蓝本,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⑵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规律比较。 ⑶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包括: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对特殊平衡移动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如: 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⑴在温度、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加入某种气体反应物(或生成物)平衡移动问题 解题关键:对于:aA(g bB(g)+cC(g)或bB(g)+cC(g(g),当T、V

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化学基础知识归纳大全 在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1 1、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性等。 5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过巨大贡献。 (空气) 1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CO、NO,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

(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质 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 2、金刚石(CC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KClO3—4—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 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基本理论归纳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基本理论归纳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缺乏了解,下面是小编为您总结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基本理论归纳,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物质结构理论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1)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高考在出题时,以此为蓝本,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2)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

规律比较。 (3)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包括: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三、电解质理论 电解质理论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的计算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的有关计算和pH的计算,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高中化学必背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背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深刻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背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一、化学基本概念 1.物质 物质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各种物体、物质的总称。它具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质量、体积、密度、颜色、状态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的特点。 2.元素 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它是构成各种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具有自身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具有明确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规律。 3.化合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化学组合方式结合而成。它具有比元素更为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合物包括水、盐、糖等。 4.分子

分子是构成化合物的最小单位。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以共价键相连而成,具有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些分子可以改变形状,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和用途。 5.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可以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产生。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离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见的离子包括氯离子、钠离子、氢离子等。 二、化学计量 1.化学反应式 化学反应式是指化合物的反应式子,它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的质量始终得到保留。在计算化学反应时,必须熟练掌握化学反应式。 2.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是指各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也就是每个分子的质量。在进行化学计算时,必须熟练掌握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3.摩尔比 摩尔比是指两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之比。在反应中,化合物的摩尔比对于化学反应的进程具有决定作用。对于计算化学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物,必须熟练掌握摩尔比的计算、合理应用。 三、化学反应 1.化学反应速率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是中学阶段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涉及化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实验技能的学习。想要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点。本文将就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 1. 元素周期表及其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掌握其它化学知识的基础。学生们需要掌握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族的分类、各种周期规律和重要的元素特性等知识。学生们在学习周期表时,要注意记住每个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能够准确找出元素所在位置,并且能够掌握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规律。 2. 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 学习化学的重点就在于学习化学反应及其机理,它涉及到化学的物质变化过程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及其方程式是学习化学反应机理的基本工具,学生们必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能够根据反应物和产物计算出反应的量,掌握化学反应中的平衡和速率、放热和吸热等重要概念。 3. 化学计量学及化学计算

化学计量学和化学计算是化学中最基础的计算工具。学生们必须掌握化学计量学中的化学元素的分子量和原子量,以及化合物和溶液的体积浓度等重要概念。同时,学生们还需了解各种化学计算方法,如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等。 4. 酸碱理论和化学平衡 酸碱理论和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学生们需要掌握酸碱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测定酸碱度的指标等。同时,学生们还需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如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类型、化学平衡的条件等。此外,还需要掌握反应速率、催化剂、反应热和热化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5. 化学实验与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和实验技能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它是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学生们必须掌握各种化学实验和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领,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在学习化学实验和实验技能时,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谨慎对待安全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积累实验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五个方面是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全面掌握,尤其是在化学实验和实验技能方面要注重实践,灵活运用化学原理和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通过有效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更快地掌握化学知识,更好地完成高考化学科目的学习。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归纳大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归纳大全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那么你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化学知识吗?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氧化物 1、al2o3的*质:氧化铝是一种白*难溶物,其熔点很高,可用来制造耐火材料如坩锅、耐火管、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 al2o3是两*氧化物:既能与强*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al2o3+6hcl=2alcl3+3h2o(al2o3+6h+=2a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al2o3+2oh-=2alo2-+h2o) 2、铁的氧化物的*质:feo、fe2o3都为碱*氧化物,能与强*反应生成盐和水。 feo+2hcl=fecl2+h2o fe2o3+6hcl=2fecl3+3h2o 二、*氧化物 1、*氧化铝al(oh)3 ①al(oh)3是两**氧化物,在常温下它既能与强*,又能与强碱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al(oh)3+3h+=al3++3h2o) al(oh)3+naoh=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②al(oh)3受热易分解成al2o3:2al(oh)3==al2o3+3h2o(规律:不溶*碱受热均会分解) ③al(oh)3的制备:实验室用可溶*铝盐和氨水反应来制备al(oh)3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因为强碱(如naoh)易与al(oh)3反应,所以实验室不用强碱制备al(oh)3,而用氨水。 2、铁的*氧化物:*氧化亚铁fe(oh)2(白*)和*氧化铁fe(oh)3(红褐*)

大一化学知识点归纳

大一化学知识点归纳 在大一的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基础的化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起着重要的 作用。本文将对大一化学学习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 - 原子的核式表示:原子的核式表示方式为:原子质子数/原 子质子数+中子数,例如氧元素的核式表示为:8/16。 - 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表示一个元素中质子的个数,相对原子质量则表示一个元素相对于碳的质量比值。 2. 化学键 - 金属键:金属之间的化学键,由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 共价键: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 极性与非极性分子: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决定了分子的极性,电负性差异大的分子极性较大。 3. 化学反应 - 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换反应、加合反应等。 - 皮亚重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守恒。 - 摩尔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与反应物物质的摩尔比相同。 4. 配平化学方程式 - 配平步骤: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确定配平系数,用平衡方程式表示反应的摩尔比例。 - 配平方法:可以通过尝试法、代数法和电荷平衡法等方法进行配平。 5. 化学平衡 - 化学平衡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化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原理是化学的基础理论,它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反应以及化学元素与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下面对化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指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O2)、碳(C)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2.基本粒子:化学原理中还研究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具有质量、电荷等性质。化学元素根据其原子的不同,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原子是由不同类型的粒子构成的,包括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中性粒子)和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电子以轨道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 3.原子结构:化学原理研究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的云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云模型认为电子存在于离子核周围的电子云中,而量子力学模型则是根据粒子在物质波中的行为来描述电子的运动。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阿伦尼乌斯方案、洪特法则等规则,可以确定原子中的电子的分布。 4.周期表:化学原理中的周期表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将元素按照原子数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类和排列。周期表以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的方式排列,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中间为过渡金属元素。周期表中横向的行称为周期,代表元素的能级;纵向的列称为族,代表元素的化学性质。

5.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原理中还研究了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 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共价键是 最常见的化学键,在共价键中,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来结合。分子是由两个 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与分子中的键类型和键的 形式有关。 6.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原理中研究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化学 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反 应速率可以通过反应速率常数来描述。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 的浓度或压力等保持不变的状态。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反应体系平衡程度 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浓度或压力来计算。 以上是化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 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化学元素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高考化学知识点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高考化学知识点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化学必背知识点:重要的化学理论和概念

化学必背知识点:重要的化学理论和概念化学必背知识点:重要的化学理论和概念 2023年,作为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年份,我们迎来了全新的进展和突破。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无处不在。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化学理论和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物质的基本构成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例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O₂)组成,氢气由两个氢原子(H₂)组成。物质之间的反应和变化往往涉及到原子和分子的重组。 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用于分类元素的重要工具。它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了所有已知的元素。元素周期表的每一个水平行被称为一个周期,每一个垂直列被称为一个族或一个元素类别。了解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周期性规律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 三、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持合在一起以形成化合物。共价键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学键,它是通过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形成的。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键称为离子键,它们通过电子的转移而形成。金属原子之间的键称为金属键,它们以电子云形式存在。 四、化学反应类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取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生成一个新的物质。分解反应是指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物质。取代反应是指一个元素或它的化合物中的原子被另一个元素或原子取代。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其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另一个被还原。 五、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相对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被消耗或生成物被产生的速度。了解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化学反应的条件和控制。 六、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酸是指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酸性溶液的pH值低于7,碱性溶液的pH值高于7,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 七、热化学 热化学研究了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和传递。热化学中重要的概念有焓、内能和反应焓变。焓是一个系统中能量的总和,内能是系统中分子振动、转动和平动的总和。反应焓变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热能的变化。 八、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研究与碳相关的化学物质的科学,如烃、醇、酮等。有机化学在药学、医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反应机制对研究和开发新的有机化合物至关重要。

化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化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化学理论是化学科学的基础,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物质的组成、基本粒子模型、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结构等几个方面对化学理论的基本知识进行总结。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是宏观世界的基本单位。早期的原子模型是指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而现代的原子模型更加复杂,认为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云状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基本粒子模型:原子是化学中的最小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约为1,中子是中性的,质 量约为1,电子带有负电荷,质量约为1/1836。原子的质量由 质子和中子的和决定,电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在核外围的电子壳层中运动。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和元素的化学性质等规律排列的一张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周期性规律将元素分为横行和纵列,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元素周期表可以简化化学元素的分类和归纳,它是化学研究和实践中重要的工具。元素周期表上方的元素是金属元素,下方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化学键结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力。共价键是指共享电子对的化学键,通常形成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键是因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形成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金属键是指金属元素中的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金属元素中的电子集中在金属结构的晶格中。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旧的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的过程。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有反应物、产物、反应式、放热、吸热等。化学反应可以分为爆炸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反应都有其特定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过程。化学平衡的特点有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发生,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浓度保持不变。化学平衡状态可以通过平衡常数来描述,平衡常数是反应物浓度与产物浓度的比值的稳定值。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的变化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物特性和催化剂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或反应速率方程来确定,反应速率方程描述了反应物浓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总之,化学理论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它涉及物质的组成、基本粒子模型、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化学实验和实践提供了指导。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基本理论归纳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根本理论归纳 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缺乏了解 ,下面是小编为您总结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根本理论归纳 ,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物质结构理论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拟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复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 ,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1〕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 ,高考在出题时 ,以此为蓝本 ,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2〕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上下规律比拟。 〔3〕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根本理论 ,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根底 ,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响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响速率的影响。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响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

系 ,外界条件对反响速率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 ,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响到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包括:可逆反响到达平衡时的特征 ,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三、电解质理论 电解质理论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酸碱中和反响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的计算 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 ,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 度的有关计算和pH的计算 ,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的比拟 ,盐类的水解原理及应用 ,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拟 ,电解质理论与生物学科之间的渗透等。重要知识点有: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及计算。 2.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 ,特别是离子浓度大小比拟、离子共存问题。 四、电化学理论 电化学理论包括原电池理论和电解理论。原电池理论的主要内容:判断某装置是否是原电池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响式及总反响式;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及两极区溶液的pH的变化以及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方向;新型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特别注意的是高考关注的日常生活、新技术内容有很多与原电池相关 ,还要注意这局部内容的命题往往与化学实验、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氧化复原知识伴随在一起。同时原电池与生物、物理知识相互渗透如生物电、废旧电池的危害、化学能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2. 物质的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纯净物:组

成中只有一种物质。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4. 化学用语(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元素符号的意义①某一种元素。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6)化学反应类型(7)质量守恒定律5. 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