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当官功过格-南华大学建筑与景观学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異質地域與空間文化
魏光莒
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令人訝異的是,「空間問題」竟耗費了那麼長的時間,才成為歷史-政治的問題。

(傅科,知識/權力,Michel Foucault, Power/Knowledge, 1980:149)
思想家傅科(Michel Foucault)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真正令人訝異的是,他所提出來的空間理念「異質地域」(heterotopia, 或可譯為「異質地誌」),竟能在晚近對相關學界產生巨大之影響。

「空間」對西方人而言,可能從五百年之前,即歐陸「文藝復興」以來,它就已經是一個深深穩固的觀念。

基本上,它是一個數理上的完美穩定的概念,或一種幾何形式的事實存在。

因此,「空間」是不需再被思索與探討,也不會有人去挑戰的一種「實存」。

總而言之,它是一種屬於「實踐與執行」層面之事項,而非人文思考方面之議題。

而一直到了二十世紀開始,在現象學者的哲學思維之中,「空間」才又被重新探討,才重新成為一種人文性的議題。

胡塞爾(Edmund Husserl)首先將長久早已習以為常的「生活世界」(life-world)加以「議題化」。

他將之前「西方傳統」對世界的認知方式,置入一種「括弧」,以便重新回到原點來思考。

他並將「理性主義」的哲學前提「存而不論」,即放棄現代人過於強勢的理性思維,以便我們重新來體驗這個世界。

在這樣的一個哲學大逆轉之下,「空間」的存在,才開始再度成為了需要被重新探索的一個議題。

之後,對「空間」重要的研究著作,才迅速地浮現出來,包括巴舍拉(Bachelard)的《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以及受到現象學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學派」社會學家列婓伏爾(Henri Lefebvre)對「空間」的劃時代研究巨著,《空間的生產》(The Production of Space)。

而傅科對「空間」的研究,其實並沒有系統的學術專著,也沒有很正式的學術文章,僅有一篇他從自己其他重要著作中推理出來的心得判斷及哲學洞見。

這原是一次演講,最後才被整理成為一篇文字,即傅科在1967年3月14日接受了一群建築師的邀請,於巴黎發表了一次演說,題為「論其他空間」(“Des Espaces autres,” “Of Other Spaces”)。

他在這個場合之中,主要就是提出了「異質地域」(heterotopia)
這個「空間理念」之論述。

這篇文字,後來被命名為「論其他空間:烏托邦及異質地域」(“Of Other Spaces: Utopias and Heterotopias”),已經被收錄到許多的建築理論彙編書籍之中(如Neil Leach所編的Rethinking Architecture: A Reader in Cultural Theory, 1997),也出現在各種空間論述、文化研究、後現代地理學研究的理論探討之中(如Edward Soja 所著的Postmodern Geography 及Third Space 等書中)。

傅科這篇文字,儼然成了開啟「後現代空間理論」及「後現代地理學」的原創性學理。

本文所探討的,就是想針對傅科「異質地域」(heterotopia)這個「空間理念」,作出初步的分析與比較研究。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將介紹此理念,以及學界對此理念的掌握。

在第二部分之中,本文將嘗試引用中國在中古傳統裡的文化論述,即「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仕子的「山林隱逸思想」,來比較研究中國傳統裡類似性的「異質地域」思想,與當代傅科的「異質地域」理念之異同之處。

希望由此可以深入理解這個「空間理念」,並凸顯其背後的文化性論述和思維。

一、「異質地域」與空間論述
在傅科的文章「論其他空間:烏托邦及異質地域」之中,他基本上進行著對「正常規範之外」的「其他空間」或奇特的「地理位置」的縝密思考。

傅科對奇特空間位置的第一個思考,是「烏托邦」概念。

但是,此「烏托邦」的論述很一般﹔他說:「烏托邦」,「是沒有真實地方的位址(site)。

它們以完美的形式呈現社會。

或者,社會是被顛倒過來的. . . 根本上是非真實的空間」。

1因為,傅科的論述重點,其實完全擺在對「異質地域」的思考上,試圖對此提出某種較有系統的論述。

經過對傅科論述的分析,本文歸納傅科所談的「異質地域」主要包括下列五種類型:
1. 禁忌性的「危險空間」:(space of danger or taboo)
傅科認為,具有危險性意涵的「異質地域」,和所謂的「原始社會」有關。

這是在許多原始社會之中,相對於「正常時候」而言,某些會被認知為「具有危險性的生命狀態或人生階段」之相對空間,如「青少年、月事來潮婦女、懷孕婦女、老年人等等」。

這是具有某些生活上之特權、生活上之禁忌、或某種神聖性的空間位址。

2. 他者化的「偏差空間」:(space of deviance and confinement)
這是指被正常社會所「他者化」(othered)的一些空間。

如某些人們的行為,當
被「正常社會」認知為是「偏差的」,就會藉由社會力量將這些人放置於此「偏差空間」之中。

這是一種接受「規訓」或「矯正」的空間安置位址。

如,精神病院、養老院,「當然還有監獄」。

而且傅科認為,這種比較現代的「偏差空間」之功能,其實已漸漸取代了「原始社會」中常見的禁忌性「危險空間」。

3. 邊緣性的「異類空間」:(space of difference)
傅科指出,在歐陸直到十八世紀末期,「墓園」都位居在每個城市的「核心位址」。

在教堂旁,或在日常居住空間附近等等。

這有著與神聖的復活及靈魂不滅的基本觀念有深刻關聯。

然而,後來的「墓園」卻被移往郊區了。

原因是,「資產階級的土地佔用」,並使得「死亡」逐漸與「疾病」和「不健康」,扯上密切關係。

「墓園」,成了一種黑暗的長眠處所。

其所在的位址,漸漸與被正常社會所「他者化」(othered)的一些空間之位址,聯想在一起了。

4. 特殊性的「界定空間」:(space of sacredness or secrecy)
在這個空間之內,常有著與一般「常態化生活軌跡」相異的某種特殊功能,並明顯致力於其空間「疆域」的維持。

譬如,受到宗教淨化儀
式保護的空間(如回教徒的過火儀式),或是身體養生方面的洗淨空間(如北歐地區的三溫暖洗浴)。

另外,傅科還舉了美國的「汽車旅館」為
例:「不倫的性愛,在此可以被包庇與隱匿」。

5. 文化性的「補償空間」:(space of compensation)
傅科認為,這種空間的角色,是先創造出某種可以被實現的理想空間,以便揭露出:所有的「現實空間」,即人類的文明生活之所有位址,其實是更為虛幻不實的。

或者是說,這種空間「它們的角色,在於創造其他的、另一個真實的空間。

它是如此完美無缺、精緻安排,從而彰顯出了我們所在的空間竟是如此髒污、構造不良且雜亂無章。

」因此,這種空間的想像與實踐,基本上是一種文化性的論述。

傅科說,這種「異質地域」不是幻想的烏托邦,而是一種「補償式的(compensatory)」異質地域。

它們對「現實的社會」及其空間場域組織而言,這「異質地域」其實扮演了的一種「文化反思」的功能。

傅科也舉出了實際的案例:十七世紀時,由英國前往北美洲新大陸發展的基督教清教徒們,按照他們所認知的最純淨的教義,建立了一個個的清教徒屯墾聚落(Puritan colonies)。

以及,耶穌會(the Jesuits)也曾赴南美洲開拓聚落社會,如在「巴拉圭」耶穌會所設立的殖民地社會,就是按造他們所能想像的最完美、最嚴謹的生活規範,去創造他們另一個更真實的生活空間。

以上這五點的「異質地域」論述,每一項其實皆深刻又有趣。

然而,在綜合分析之後,我們可以發覺這裡面,基本上只包括兩種真正具有原創性見解的空間理論
意涵。

後現代地理學者索雅(Edward Soja)在其「第三空間」一書中,對傅科的文章「論其他空間:烏托邦及異質地域」,有著非常仔細的分析。

然而,在分析完了之後,索雅最後卻提出了他結論性的說法:「傅科的異質地誌的不完整、不一致、不連貫,實在令人挫折。

」2 本文對此則認為,索雅可能太急著提出自己的所謂「第三空間」的創見,而對傅科「異質地域」的理論意涵,尚未有完全的掌握。

因為本研究發覺,傅科「異質地域」的空間理論意涵,其實有非常連貫性的脈絡可循,而且主要提出了以下兩種空間理論的創見:
1. 「空間」乃為一種「權力場域」:
其實,傅科在發表這一篇論述時,時間上剛好完成了他當時的重要著作《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的研究。

這《規訓與懲罰》是一本社會學與權力研究的名著。

它藉由監獄空間的歷史研究,而論述「權力體制」如何對「偏異行為者」的「身體與心靈」進行「規訓和懲罰」。

這基本上是一種對「權力現象及其運作」的一種本質性觀察。

這本著作,也是一種深刻的「空間覺醒」,它不僅將「空間」納入了重要社會學研究,並對「空間」提出了深層的人文性解讀與詮釋。

重要的是,傅科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的「空間」論述與認知方式,也明顯呈現在他對「異質地域」的思考之中。

這本書,基本上是一種「權力空間」的思考:即「空間」是一種「權力的佈局」。

傅科認為,「空間形式」裡,充滿了權力的辨證關係:即「合法、正常的」相對於「另類、不正常的」這兩者的互動空間關係。

這是因為,「權力」常常藉「社會體制」,將自己的存在「合法化」,將自己的立場與認知「正常化」。

因此,它需將與它相異的立場或認知「它者化」、「異常化」。

而這種權力運作的根本現象,可以在一個社會的「正常、不正常」之「空間佈局」之中清楚可見。

所有被定位為「偏差性的」、「異類的」,都會被排出「核心範疇」、「正常空間」之外,而被納入「異質地域」之中。

而前一節所分析的傅科論「異質地域」之前幾項,尤其是第二項及第三項,很明顯看出傅科的思維是屬於這一種:「正常vs. 異常」二元辯證「權力空間」的理論意涵。

根本上,這是將「空間」解讀為一種「權力場域」。

2. 「空間」乃為一種「文化批判」:
前面所分析的傅科論「異質地域」的最後一項,即第五項,則是屬於這一種的空間理論意涵。

「異質地域」,在此表示「其他場域」、「另類空間」是有比「現況社會」更美好、更真實的一種生活方式。

基本上,這是提出一種「替代性」的空間設想,作為文化發展的「替選性方案」。

這是藉由「他種空間」、藉由「異類的生活場域」,而對「現有生活方式」、對「社會主導性空間」進行一種文化批判與反思。

這是藉由「空間」,作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文化論述」。

換而言之,這是藉由源自「邊陲性或邊緣化的空間」以產生抵抗「主導性秩序的空間」。

由此,而產生出一種解放性的效果。

「異質地域」在此,似乎是被選
定來從事「批判、解脫和解放」的一種空間概念。

好讓所有「既存空間」的性質與意義,產生動態性的文化質變。

由此得知,「異質性地域」,在這項理念表述之下,是作為一種「文化機制」的,是有一種「文化批判」與「文化再發展」的隱藏目的與意涵的。

二、中古傳統裡的「異質地域」
傅科的「異質地域」理念,原是演講場合所作的論述,故只是一種開啟性的論述,並不能全面性的含擴一切。

然而,他所提出的兩種根本性空間理論意涵,其實已經夠重要、夠實用了。

以下的研討及分析,即是嘗試運用傅科的「異質地域」之空間理念,來對魏晉時期的「山林隱逸思想」進行一次初步的比較研究。

共包括這兩個議題:
1. 魏晉「山林隱逸」思想,是否為第一種傅科所說的「異質地域」(heterotopia)? 它是否具有傅科「權力場域」之概念?
2. 魏晉「山林隱逸」思想,是否為第二種傅科所說的「異質地域」(heterotopia)?
它是否具備「補償空間」之概念,是否發揮一種「文化批判」
之功能?
在綜覽過一些典籍文獻之後,本研究發覺,在魏晉士人的筆下,對大自然、「山林環境」普遍有著以下的認知:
(1) 山林勝境,有著特殊的質性,乃天地造化之道理,非人力所能造作者。

隱身徜徉其間,實可以幫助身心頤養。

(2) 山林景色,遠離塵囂,清美新鮮。

可以產生「滌情」作用,使人進入到「無世俗功利」之心境。

譬如,魏晉名家葛洪的《抱朴子˙外篇自敘》即云:「山林之中無道也,而古之修道者必入山林者,誠欲以違遠懽譁,使心不亂也。

」再以戴逵《閒遊贊》為例。

《閒遊贊》中,這些似頗為詩意的文字,其實卻是一段「邏輯思維」相當清晰的重要「論述」。

魏晉時期之文仕,為何崇尚「隱逸」? 為何崇尚「山林」? 以下這段文字,將其精神意趣及根本思想,表達得很清楚。

戴逵《閒遊贊》云:
昔神人在上,輔其天理。

知溟海之禽,不以籠樊服養﹔
櫟散之質,不以斧斤致用。

故能樹之于廣漢,棲之于江湖﹔載之以大猶,覆之以玄風。

使夫淳樸之心,靜一之性,咸得就山澤,樂閒曠。

自此而萁穎之下,始有閒遊之人焉。

降及黃、綺,逮於臺、尚,莫不有以保其太和,肆其天真者也。

這一段文字,可以歸結出三個論述上的重點:
(1)像「櫟散」這些有著「不同質性」的大樹,不像其他樹木一樣,生長在平
地丘陵,而受人斧斤所琢、供人任意砍伐使用。

因為,上天神聖之造化,會特別將它們置之於「廣漢」,生長於幽遠山野,乃人所不能迄及之處。

同樣的,因為「溟海之禽」的「不同質性」,不能以「籠樊服養」,故上天讓它棲息於廣遠之「江湖」。

(2)同理,有不同質性的人,亦常絕跡於俗世塵囂之間,而居處於天地之間、
造化最幽勝之處,下有「大猶」,上有「玄風」。

因為,上天造化使那些具有「淳樸之心」的人,具有「静一之性」的人,皆得以「就山澤、樂曠閒」。

(3)像許由、四皓、臺佟、尚長等,都是這樣的人,長樂居處於山澤幽境之間。

如此,才能「保其太和,肆其天真」。

我們由此可知,此贊的基本思想是:「山林勝境」,是天地造化讓有著「不同質性」的人士居處的,好讓他們在其中涵之養之。

也就是,「使夫淳樸之心,靜一之性,咸得就山澤,樂閒曠」。

方得不受人間的「斧斤致用」,不被俗世「籠樊服養」。

同樣的,可以在魏晉名士嵆康的詩文之中,找到一樣清楚的「山林隱逸」思想。

嵆康在「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之中,提到:
澤雉雖饑,不願園林,安能服御,勞形苦心。

身貴名賤,榮辱何在,貴得肆志,縱心無悔。

這裡非常直接地表達出了「山林隱逸」的思維方式:活在山澤之間的雉鳥,縱使甚為飢餓,也不願被人類豢養在人間「園林」之中。

相同地,士人在人間「服御」,只為追求名顯位彰,真是勞形苦心之事。

故應貴身、貴得肆志,得以縱心而無悔。

這裡亦呼應了戴逵不受人間的「斧斤致用」、不被俗世「籠樊服養」的思想。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初步得知:中古傳統裡的「山林隱逸」思想,確實有類似傅科所言的「異質性地域」意涵。

對「山林隱逸」之崇尚,主要是對「世俗權力」與其控制系統的一種空間思維。

故「山林」,對魏晉仕人而言,實已被認知為一種「異質地域」。

但是,與傅科之論述有所不同的是,魏晉仕人是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期盼著一種「異質地域」,期望能藉之脫離「世俗權力」與其控制。

這很明顯不同於傅科所認知的:「權力空間」,是對「異類份子」的空間排擠與場域邊緣化。

由此而觀察,我們也可知,魏晉仕人應該是最早期的「權力空間」上
的「異議份子」。

以下所探討的,是中古傳統裡的「山林隱逸」思想,是否曾將「空間」作為一種「文化反思機制」。

前述的戴逵的贊文中又說到:
且夫巖嶺高,則雲霞之氣鮮。

林藪深,則蕭瑟之音清。

其可以藻玄瑩素,疵其皓然者,舍是焉?
簡而言之,愈是高山深谷之地,其自然環境愈具有「清鮮」之質,愈可以助人達到一種身心的「洗滌作用」,達到一種「反樸歸真」的狀態。

而嵆康在前述同一首「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之中,也提到: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至人遠鑒,歸之自然。

萬物為一,四海同宅,與彼共之,予何所惜?
這是厭惡「物慾追逐」的世俗生活,而以「至人」為榜樣,期盼回歸山林,與自然萬物合一的思想。

另嵆康在「重作四言詩七首」之中,有一首是:
思與王喬乘,雲遊八極,淩厲五岳,忽行萬億。

授我以神藥,自生羽翼,呼吸太和,鍊形易色。

這裡則表達了嵇康想與修鍊成仙人的王喬同搭一乘,「雲遊八極」。

最後,是希望在山林之中,調養身體,「呼吸太和,鍊形易色」。

由此可知,「人」在大自然的山林勝境之中,經過在天然環境中的涵融及陶冶,可以達到一種「鍊形易色」(將身體鍊好、將容貌變好)之效果,這即是一種廣義的「優質替選文化」的觀念與實踐。

這是藉「山林勝境」,以「育身心、養真性」,以達到身心、性情的最佳狀況,達到人存在的「更高狀態」。

最後,是期望能達到「保其太和,肆其天真」的最高生存境界。

這明顯是一種文化思維與論述。

這也是魏晉「山林隱逸」思想核心之處。

其目的,似是提出一種更美好的另類文化實踐,以達到一種人文性的昇華。

嵆康在「重作四言詩七首」之中,另有一首是所謂的「遊仙詩」,也有相同的興味。

謹錄於此,供參考之:
徘徊鍾山,息駕於層城,上蔭華蓋,下采若英,
受道王母,遂生紫庭,逍遙天衢,千載長生。

事實上,「遊仙」一辭,可能是後世對魏晉士子喜好「山林文化」的一種誤解。

他們喜用仙人的名號,來形容遊歷、居處於山巒之間的各種感受,這其實是對山川靈秀之氣的一種最高讚嘆。

這也反映出魏晉士子如何將「山林隱逸」作為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以及如何嚮往這種「世外桃源」的場域及境界。

由以上簡略分析可知,故魏晉時期的「山林隱逸」思想,確實具備著傅科所言的「補償空間」之概念,將「山林隱逸」當成是更優秀、更美
好的「替選文化」。

而且,它更是藉由對「仙境」的嚮往,而提出對「世俗」、對「存在現況」、對「人間體制」的深層質疑。

這其實是
一種較為細膩、底層地「文化批判」意識。

綜合而言,魏晉時期的「山林隱逸」思想,確實具有傅科所論的「異質地域」的第二種空間意涵。

結語
本文所探討的,是傅科「異質地域」(heterotopia)所蘊含的相關空間理論概念。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已對傅科原始文本作出了重點分析與闡述。

而在第二部分之中,本文引用了中國魏晉時期的詩詞和文化論述,以掌握當時文人仕子的「山林隱逸思想」。

一方面,是藉此來比較研究中古傳統裡類似性的「異質地域」思想,並比較與當代傅科的「異質地域」理念之異同之處。

另一方面,這是嘗試運用傅科的「異質地域」之空間理念,來對魏晉時期的「山林隱逸思想」進行一次初步的解析。

以便理解「異質地域」作為理論概念,是否為一種有效的理論分析工具。

也希望由此可以深入理解這個「空間理念」,並凸顯其背後的文化性論述和思維。

註解:
1. Michel Foucault,“Of Other Spaces: Utopias and Heterotopias”(「論其他空間:烏托邦及異質地域」),收錄在Neil Leach所編的Rethinking Architecture: A Reader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97)中,p. 350-356
2. 見索雅Edward Soja,《第三空間》,王志弘等譯,桂冠圖書,p.218
主要參考書目:
1. Michel Foucault,“Of Other Spaces: Utopias and Heterotopias”(「論其他空間:烏托邦及異質地域」)
2. Neil Leach所編的Rethinking Architecture: A Reader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97)
3. Edward Soja 所著的Postmodern Geography 及Third Space 等書
4. John Agnew, et al, eds., Human Geography: An Essential Antholog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5.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文津出版社)
6. 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許尤娜著(文津出版社)
7. 嵆中散集(台灣中華書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