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史前时代分期
一、人类的起源
⑴在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产生以前,人类起源的理论主要是“神创论”。

⑵科学研究证明,人是地球上的生命体,是自然界的存在物。

⑶保存在各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为人类认识生物演化和自身起源的过程,提供了具体而直观的标本。

⑷地壳分为五个代:
太古代(约46亿年前-25亿年前)
元古代(25亿年前-6亿年前)
古生代(约6亿年前-2.25亿年前)
中生代(约2.25亿年前-7000万年前)
新生代(7000万年前至今)
⑸在太古代距今约33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最原始的生物原核细胞菌类化石
⑹元古代的晚期,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生物开始产生。

⑺古生代的中期(泥盆纪),出现了生活在水里的鱼类脊椎动物。

这些鱼类脊椎动物后来分化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

⑻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

爬行动物恐龙在陆地和海洋大量繁殖。

⑼最早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动物也产生于中生代。

⑽人类就是从哺乳动物进化来的。

⑾新生代的后期出现最早的灵长类动物。

⑿科学研究证明,最早的人类就是从新生代的灵长类猴类和猿类演化而来的。

人类产生于新生代。

⒀从地壳和生物的分层来看,人类是地球上自然界中的动物类,属于动物界。

⒁按照现代生物学的分类,人类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⒂古猿是怎样演化为人类的?
1809年,法国的拉马克出版了《动物哲学》一书,第一次提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

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证据。

⒃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揭示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⒄1863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明确捍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⒅1871年,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运用大量的资料进一步论述了人类起源问题,指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⒆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科学地解释了人类起源的过程和动因问题。

⒇恩格斯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用三个概念来表述这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
原上猿,3500万年-3000万年前
埃及古猿, 2800万年前
森林古猿, 2300万年前
■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
腊玛古猿,1400万-700万年前
南方古猿,550万年前-100万年前
■完全形成的人是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
■完全形成的人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直至发展到现代人类: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早期猿人:
“能人”,坦桑尼亚。

距今约180万年前
“1470号人”,肯尼亚。

距今290万年前
■早期猿人的基本特点:能够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脑容量平均约680毫升;身高约1.2米至1.3米;学会狩猎和食肉;社会组织为原始群或血缘家族。

■晚期猿人, 约为170万年-25万年前 :
北京猿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
海德堡猿人
爪哇直立猿人
■北京猿人为世界公认的典型的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基本特点:脑容量的增大。

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1200毫升左右;学会使用天然火;吃熟食;居洞穴
■早期智人,距今30万年-5万年之前
“尼安德特人”
■早期智人的基本特征:手和脑等部位已经和现代人相似。

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学会人工取火。

狩猎巨兽。

用兽皮当衣物。

开始有埋葬死者的习俗。

原始宗教萌发。

■晚期智人,距今5万年前-1万年前之间
晚期智人化石发现于五大洲。

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没有多大差别。

脑容量平均在1400毫升。

晚期智人的化石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晚期智人的区域性体质形态特征,就是指具有不同肤色、发型、体毛和胡须等外在特征的人类地域集团。

这就是所谓的人种。

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
■大约在1万年前,现代人类诞生。

■有了现代人类,真正开始人类的历史。

二、史前时代分期
●血缘家族
●氏族公社
第二节史前时代的婚姻形态与社会组织
一、原始群
●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人的时代是原始群时代。

使用棍棒的猿群。

●群的结合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自发组织。

●无限制的性取向和性结合。

男女杂乱交合,没有家庭组织。

二、血缘家族
■实行血缘群婚的群体组织被称为血缘家族。

在原始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依据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组织。

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三、族外群婚和氏族公社的产生
■最典型的族外群婚形式是“普那路亚婚”(Punaluan Marriage )
■氏族,也称氏族公社。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史前时代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早期智人阶段。

■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墓地。

■实行原始共产制。

■日常事务由酋长负责。

最高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全体成年男女参加,享有平等表决权。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形成了完整的氏族制度组织。

■氏族制度经历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两个发展阶段。

■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转变,是通过新的婚姻和家庭形式而实现的。

■人类的婚姻由族外群婚发展为对偶婚,再到一夫一妻的婚姻形态。

■对偶婚,是原始社会由族外群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婚姻形态。

一般
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期。

■一个男子在众“妻”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众“夫”中有一个主夫。

■经历“望门居”、“从妻居”、“从夫居”阶段。

■“从夫居”阶段,原来对偶婚的不稳定状态过渡到较为稳定的一夫一妻婚姻形态。

■家庭关系由原来按照母系为中心改为按父系为中心,氏族制度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

第三节史前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
一、旧石器时代的生活——采集与狩猎
■旧石器时代中期出现性别分工:
●男性从事狩猎
●妇性从事采集
二、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三大农业中心
●西亚至“新月沃土”、印度河流域:大麦、小麦、扁豆
●中国的北部黄河中上游地区至长江中下游:粟、水稻
●中南美洲至整个美洲:玉米、豆类、马铃薯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 的影响:
(1)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2)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3)从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

(4)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5)形成种族差异性格局。

(6)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

第四节史前时代的人类精神文化
一、史前时代的宗教仪式与信仰
■宗教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宗教是人类对自己和自然界的一种认识。

■“万物有灵”是宗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史前时代的宗教仪式和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拜物教、巫术。

二、史前时代的语言和文字
■“正在形成中的人”在集体劳动和生活中因为相互交往的需要产生了语言,即口头语言。

■主要“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相传为诺亚的长子闪米特(塞姆)和次子含米特(哈姆)及其后代诸族所操语言的总称。

主要分布在非洲、阿拉伯半岛和西亚一带。

其中的闪米特语是古代西亚的主要语言。

含米特语是古代东北非的主要语言。

●印欧语系,印欧诸族所操语言的总称。

印欧语系分为印度语族、拉丁语族,伊朗语族,斯拉夫语族,日耳曼语族,波罗的海语族、希腊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等。

现在已经废弃不用的古代赫梯语、土火罗语也属于印欧语系。

主要分布在西亚、南亚和欧洲等地,后来扩展到非洲、美洲和澳洲,并成为美洲和澳洲占主导地位的语言。

■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包括突厥、蒙古、通古斯三个语族。

■现主要流行于中国、蒙古、中亚、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等地。

■汉藏语系诸语言,包括汉语族、藏缅语族、侗泰语族和苗瑶语族。

■现主要流行于中国、越南、南亚等地。

■史前人类经常用刻痕和结绳的办法来记录口头语言或信息——符号文字。

■新时器时代,最早的图画文字产生。

■象形文字,实现表意、发音、象形的基本结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
字。

■表意文字。

三、史前时代的艺术
■大量的艺术品发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绘画、雕刻、装饰、音乐和舞蹈是史前人类艺术的重要形式。

■史前时代的绘画大多发现于洞穴或岩石上。

●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Prehistoric Art
■史前时代的雕刻
●一类为用雕刻器在石板、工具、饰物上刻画的图案。

●另一类为浮雕、立雕和透雕。

■史前时代的音乐,最初只是同一呼声或言辞的重复。

后来出现了旋律、器乐等。

■早期的舞蹈往往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举行宗教仪式时常伴有舞蹈
第五节史前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
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私有制和阶级是随着金属器的使用、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

二、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

■国家与氏族的本质区别:
●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其国民,氏族组织则以血缘关系维系其成员;
●国家设立公共权力机构,氏族各机关则是氏族部落的民主管理机关。

●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史前时代的结束和文明时代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