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第2集解说词:中国工业的发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上海》第2集:中国工业的发轫东经121°29′0.02″,北纬31°14′20.38″,是钟楼旗杆的位置。这座曾经的“亚洲第一大钟”,仍是今日上海标志性的象征。
建于汉口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它历经了四代变迁。
与这座海关大楼一样有名的人是罗伯特·赫德。这张刊登在124年前英国老牌杂志《名利场》封面上的画像,精准刻画了此人的特别之处:内穿西式礼服,外着中式汉服。
赫德出生在北爱尔兰。1854年大学毕业,来到中国时只有19岁,在宁波、广州等地领事馆做了5年翻译。
也是在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迫使上海道台吴健彰签订《江海关组织协定》,规定上海海关由外国人管理。这与上海的租界一样,都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事件。
1861年,赫德到中国九年,他做了上海代理总税务司兼江海关税务司,两年后正式成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到1908年回国休假离职,他执掌中国海关47年。正式卸任则是在3年后他去世的时候。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皇帝倒了。
一个外国人掌控一个国家的海关,长达半个世纪,今天似乎不可想象,但在当时别无他法。
从签订《南京条约》以后的多少年里,偌大的中国竟找不到一个真正通洋文的人;海关有其名,没有海关管理制度之实,腐败成风。
上海海关档案室实况:这些都是《总税务司通令》,从1861年,大致有七千五百件,它涉及了海关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在里边。
这本1869年的《总税务司通令》中,有份《大清国海关管理章程》,这是一份影响了近代中国海关走向的文献。
在赫德执掌中国海关的半个世纪里,他移植了英国的财务制度和轮岗回避制度;他把行政组织、人事管理以及征税规范都置于一个严格、统一的系统内。
1936年编印的《中国海关人事管理制度》是赫德创立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延续。涵盖了关员录用、升迁晋级、考核考绩等方面的内容。
背靠着深厚的长江流域,有南北海岸线的拱卫,从1864年有统计数据开始,上海已是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心。而这时一个廉洁高效的海关对于衰朽的大清王朝,意义不言自明。到1899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海关税收。
但少有人知道总税收的15%已被留作海关经费。一个多世纪以来赫德的名字总是让中国人五味杂陈,这个名字总是笼罩着近代中国的屈辱阴影。然而真正可悲的是占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海关税收,不是拿来做战争赔款就是作清廷借款赊账的抵押。
上海交通大学当年是由李鸿章授意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如今这些老建筑已是文物了。其实学校门前的这条华山路两边的任何一幢老建筑里都刻着上海的历史。华山路当年不仅由李鸿章批准建造,还有不少他的地产。著名的丁香花园原来就是他的府邸,复旦中学则是盛宣怀当年为他建的李公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科举入仕途,28岁做了翰林院编修。当太平军兴起,他一改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的积习”,练兵打仗。据说他看见长江上疾驶的机器小火轮惊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今天遇到了大麻烦,这都要做改革。这个改革不是老的方法,龚自珍讲的那个“药方只贩古时丹”,就是说:治理中国只是用古代的方法就能解决了吗?那已经完全不行了。因为李鸿章根据冯桂芬、王韬还有一大批的像马建忠、马相伯,改良思想家的他们的认识,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今天的中国,清朝的中国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李鸿章1862年到上海。之前的两年里,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占领杭州,威胁到了上海。
清廷已无兵可用,只得起用汉人地方武装——湘军和淮军。李鸿章由此率淮军沿江从安庆到了上海。他在十六铺码头上岸。这次他看到的已不是长江上的小火轮,而是黄浦江上停泊着的军舰,那是两年前烧了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的舰队。
上海守军是3000洋人的“万国商团”和3000中国人组成的“常胜军”,上海士绅和商人出钱,为他们装备了来复枪和榴弹炮。李鸿章亲见他们打胜了太平军。
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李鸿章《上曾相》李天纲: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格局,和以前都不一样了,当时大家以为就是太平天国是长毛造反,就好像是另外一次的农民起义,把它镇压完了以后就结束了吗。但是在上海你看到的问题不是这个样子的。
李鸿章为淮军购买了一万支来复枪和多门使用26磅炸弹的大炮,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炮兵部队。但“自强”的代价高昂:一发英国12磅普通榴弹被索价30两白银;还被要求在租界以外获得更多特权。
李鸿章觉察,以洋人的特权和势力,“难保无他日占据上海”的可能。自负于和太平军周旋的战绩,更因为上海的税收是湘军和淮军的命脉,李鸿章决定“力求自强,不与外国人搀杂”。他平生第一次用了“自强”这个词。
为“学得洋人一二秘法”,李“虚心忍辱”。1863年,他委托洋人在松江城外的一座庙宇里,建“上海洋炮局”。最初50名工人完全手工操作,每天生产炮弹百余发。后来“上海洋炮局”一部随淮军由苏州而南京,改称“金陵机器局”,那是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的洋务成果。
俄罗斯、日本从前不知炮法,国以日弱,自其国之君臣卑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枪炮、轮船,渐能制用,遂与英法相为雄长。中土若能加意于此,百年之后,长可自立……唯望速平贼氛,讲求洋器。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李鸿章《上曾相》信1863年
戴鞍钢(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学习西方在当时不是一个很体面的事情,李鸿章还是一个拿来就用的人,他认为洋枪洋炮有用,那当然我应该用洋枪洋炮。
李鸿章要引进机器发展军工,但没有人掌握机器背后复杂的知识和技术。于是就在这一年,他奏请朝廷改科举制度,为专攻技术的人才设立科目;奏请设“上海同文馆”,招收14岁以下幼童学习外语和近代自然科学。也许那时他还没想到,真实的科举改革还要等上35年;但“同文馆”获准,李鸿章命冯桂芬担任监院,办学经费由江海关支付。这是上海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后改名“广方言馆”,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精通西文西学的学生。
戴鞍钢:国门被打开,这个是一个非常茫然,因为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世界。然后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面对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中国应该走向何方。你讲得早一点比如讲林则徐,比如讲魏源这些人,就是我们过去历史学界就是睁眼看世界。但是他们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看到的主要就是坚船利炮。
冯桂芬曾师从林则徐,林称之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1860年在苏州,他与太平军一战而败。流落到上海,被李鸿章招为幕僚。这位晚清的思想家在上海不仅办了学馆,还急切得写出了“汰冗员”、“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采西学”、“制洋器”等47篇文章,成为系统阐述洋务思想的“总纲”。
为“制洋器”,1865年李鸿章在虹口创办江南制造局。虹口划为美国租界后,它迁到上海城南滨临黄浦江的高昌庙一带。今天的制造局路就是因它而得名的。江南制造局占地400亩,工人2000多,机器多为容闳从美国采办。
张忠民(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院):江南制造局是近代中国,也是近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