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基础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基础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根据病原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二类:

①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即由医院内其他人或环境传播给患者而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菌群,即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当人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生的感染。

3.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

⑴引起社区感染的新、老传染病的病原体均可引起医院感染中的外源性感染,如鼠伤寒沙门菌(可致暴发)、乙型肝炎病毒(血源感染)、 SARS冠状病毒(呼吸道传播)等,但它们并非是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主流。

⑵ 90%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为机会致病菌,且多为耐药菌株,可引起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

⑶免疫力低下病人病原谱广,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如器官移植受体和艾滋病患者易发生各种细菌、真菌、结核、肺孢子菌、巨细胞病毒、弓体虫感染等,多为内源性感染,也可发生外源性感染;后三者还可作为内源性潜在病原被激活的感染。

⑷医院感染病原体可随时间变迁如随抗菌药物的应用可发生真菌二重感染;随免疫功能缺损的进展而发生病原体的改变。如艾滋病病人中当CD4+细胞<200/mm3时易发生肺孢子菌感染;当CD4+细胞<150/mm3时易发生鸟分枝杆菌感染。

⑸一种病原体可引起多部位感染,或一个部位有多种病原菌感染(复数菌感染或混合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同一部位混合感染并非少见。

4.什么是二重感染?临床常见的二重感染有哪些?

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感染。常发生在机体防御机能下降如原发病严重、大手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时。

临床常见的二重感染:口腔感染,白色念珠菌肠炎和肛周感染、伪膜性肠炎、菌群交替性肠炎、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5.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有哪些?

(1)、以机会致病菌为主;

(2)、多为多重耐药菌;

(3)、主要侵犯抵抗力低下的宿主。

6.菌群失调的概念?

(1)、原位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部位,亦无外来菌入侵,但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

根据失调程度不同分为以下三种:

一度失调:在外环境因素、宿主患病或采取的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或化学药物)的作用下,一部分细菌受到了抑制,而另一部分细菌却得到了过度生长的机会,造成某些部位正常菌群

的结构和数量发生暂时性的变动,即为一度失调。失调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可自然恢复,临床称为可逆性失调。

二度失调: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成相持状态;菌群内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去除失调因素后菌群仍处于失调状态,不易恢复,即具有不可逆性。多表现为慢性腹泻、肠功能紊乱、慢性咽炎、阴道炎等,临床称为比例失调。

三度失调:原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部分菌种占决定性优势。三度失调表现为急性重病症状,如难辨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成为三度失调的优势菌。正常菌群的三度失调已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2)、移位菌群失调:即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的部位定植或定居,如大肠中的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转移到呼吸道或泌尿道定居。

移位菌群失调的表现:横向转移,下消化导向上消化道转移,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转移;纵向转移,皮肤及粘膜表层向深层转移;肠腔向腹腔转移;经血液淋巴向远处转移等。

7.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哪些?

⑴常见病原菌:

①共生菌:是健康人的正常菌丛,它们有预防病原微生物定植的重要作用,但当宿主免疫低下时有些共生菌能引起感染,如皮肤上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以引起血管内感染。

②致病菌:有很强的毒性,无论宿主身体怎样均能引起感染(散发、流行)。

a.革兰阳性厌氧菌:如梭状芽胞杆菌属能引起坏疽.

b.革兰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引起肺、心脏、血源的

各种感染,常对抗菌素耐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很常见。

c.革兰阴性细菌:当宿主抵抗力降低或侵入性操作时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粘质沙雷菌)也可定植引起严重感染,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⑵病毒:许多病毒有引起医院感染传播的可能,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和肠道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粪-口传播,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可传播外,还可因内源潜伏感染活化而发病。

⑶真菌:病人在大量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和严重免疫力低下时能引起真菌感染,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酶菌属、新生隐球菌多为内源性感染。

⑷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如篮氏贾第鞭毛虫很容易在成人和儿童中引起传染,有的寄生虫是机会病原菌如隐孢子虫可在艾滋病病人中引起腹泻。

⑸其他:如朊毒体,近年有医院内发生医源性(神经外科手术、角膜移植)所致克雅病的报道。

8.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⑴侵入性诊疗操作,破坏皮肤粘膜屏障。如外科手术、各种穿刺、各种插(留置)管、气管切开等。

⑵现代医疗新技术,如器官移植、人工装置、人工关节、人工晶体。

⑶损伤免疫功能的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等的广泛使用。

⑷基础疾病致宿主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肾炎、艾滋病等。

⑸使用能引起正常微生态失衡的抗菌素,破坏机体正常微生态屏障。

⑹其他原因:如医院消毒、灭菌存在缺陷、医疗场所过于简陋等。

9.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传播途径:是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到其在新的易感者体内定植或感染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⑴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传播方式之一,根据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到侵入易感者之前是否在外界停留,又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①直接接触传播: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与感染源接触而获得感染,不通过外界环境,系病人间交往而获得,如多重耐药株感染。

②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污染了医疗设施和病人用具,在通过接触这些物品所造成的传播;多重耐药株(如MRSA)可通过污染的手直接传播到其他病人,也可通过污染的家具和器械间接在病人间传播。

⑵呼吸道传播:

①通过病人所呼出的带有病原体的飞沫,近距离的传播给其他病人和医务人员,如呼吸道病毒感染;

②通过空气播散的病原体可远距离的传播,如结核分枝杆菌;

③医院中常见的医源性呼吸道感染的传媒因素,如超声雾化治疗、氧气湿化瓶的污染、试验室操作等均可造成污染气溶胶的吸入而获得感染。另外空调系统可有军团菌和喜湿细菌污染。

⑶消化道传播:称粪-口传播,医院感染中常见有甲型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