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发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发布虽然经历了数年波动,但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似乎仍未走出逆境。

2016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总销售额1401.35亿美元,与上届相比继续下滑,降幅12.18%。

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总销售额已经“三连降”。

绝对值上看,近10年来,本届50强制造商总销售额仅高于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低谷时的水平。

虽然下滑幅度尚可接受,但2015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企业下滑面积之大,过往实属少见。

50家制造商中,仅有11家保持增长;其中5家来自日本,2家来自美国,2家来自德国。

销售额增幅最大的企业出现在30强之外,是位于第35位的竹内,增幅为21.23%。

其余10家保持增长的企业,依据增幅递减排序,分别是—日工、爱知、帕尔菲格、久保田、海瑞克、宝峨、利纳马、多田野、阿斯太克和豪士科,而上述制造商在50强排行榜上的排名依次为47、42、24、27、29、34、37、22、32和11位。

综合这两方面信息可以看出:本届50强排行榜上,大型制造商在销售额提升方面,几无亮点可言。

尽管增长乏力,但2016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上,前10强的企业构成基本保持稳定,与上届相比没
有变化;只是排名出现交错上下。

美国企业卡特彼勒依然排名第一,且销售额遥遥领先,相当于第二位的2倍;亚军位置依然是日本企业小松,而且销售额亦相当于第3位的2倍。

第3名和上届一样,还是美国企业特雷克斯,不过其销售额与排名第4位的日立建机相比,仅仅高出2.4亿美元。

排名第5位的是德国企业利勃海尔;而上届第5位—沃尔沃建筑设备,此次滑落一位,降至第6位。

排名第7位的是约翰迪尔,第8位的是阿特拉斯·科普柯,第9位是中国企业徐工集团,第10位则是斗山INFRACORE。

仔细分析每届50强排行榜中前10强构成,不外乎这样几类企业:以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建机、利勃海尔、约翰迪尔为代表的稳健型、综合性制造商;以阿特拉斯·科普柯等为代表的,极易受大环境影响的专
业化企业—主要是矿山设备制造商;以沃尔沃建筑设备、特雷克斯、斗山INFRACOE为代表的,有着丰富收购整合历史,但业务板块或管理线条仍未固化,业绩波动明显的企业;当然还有仍然处于成长期,业务还没最终定型,发展亦是充满各种可能的中国企业。

从销售额上看,2016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前10强制造商的总计占比已经达到59.16%,较上年微幅上升0.64个百分点。

2016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上,营业利润绝对值排名第1位的仍是卡特彼勒,营业利润增幅第1位的是CNH集团,国际化指数最高的是芬兰企业卡哥特科,此外同样来自芬兰的美卓,国际化指数也超过90%,而另一家矿山设备制造商阿特拉斯·科普柯,国际化指数也接近90%。

本次排行榜中,日本企业不仅数据相对漂亮,其在全球的排序和地位也进一步提升。

此次50强制造商中,20家制造商排位上升,其中有9家是日本企业,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竹内,升幅6位。

除了9家企业排名上升外,还有3家日本企业—小松、日立、神钢排名维持不变;另外此次排行榜唯一一家新进入者也来自日本,是路面设备制造商酒井重工。

本届50强排行榜上,排名下滑的企业也是20家。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国龙工,排名下滑8位。

造成这种排名大面积变化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本身
过去几年来,全球最大且被很多国外企业作为“第二故乡”的中国市场,连年大幅下滑,至今依然处于低位。

这使得中国本土企业和中国业务占据大幅比重的国外制造商,均置身严峻考验,业绩亦出现波动。

特别是中国本土制造商,极其疲弱的需求是其销售额大幅缩水的最重要因素。

本届排行榜上,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表现和名次,出现了历史性的集体失色。

而重心主要在农业装备领域的福田重工,本次出局50强。

市场不振不举,对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的考验已经从产品层面,延深到“业务布局收放”,“组织结构和线条重塑”,以及“战略再度选择”等更深的层面。

全球巨头卡特彼勒在此不止一次身先士卒。

2015年,这家美国企业宣布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关闭全球范围内20家工厂,减少10% 的厂房,而此举将为其节省15亿美元的成本。

在减员上,卡特彼勒也做好了长期而艰难的打算。

自2013年推进第一轮减员行动后,2015年卡特彼勒全球员工人数较 2012年较少了17%—即2.4万人。

而只是2015年一年,卡特彼勒员工数量就减少了5000人;到2018年,卡特彼勒员工将进一步减少1万人。

卡特彼勒之外,小松、日立建机、神钢等大型综合型企业,亦在推进一系列以减员为核心的举措,比如提前退休计划等。

节流无疑能够在短期内让报表更加好看,但大企业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对未来的展望和判断,让他们做出了更深刻、更具战略性的调整—比如重构业务板块。

在矿山设备领域,2015年卡特彼勒将以比塞洛斯业务为基础的矿用设备单元,划分为露天矿山及技术部门、物料输送和地下设备业务部门。

与此相反,山特维克则将此前刚刚拆分不久的矿山设备业务和建筑设备业务重新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新的大业务体系。

阿特拉斯·科普柯则在这一年正式告别进入没有多久的移动式破碎筛分领域。

营销、服务和后市场业务上,也上演着类似的举措。

卡特彼勒、柳工两家企业的行动尤为神似。

2015年,二者前后脚地将全球后市场支持业务统一,成立全球后市场解决方案部门。

除此之外,卡特彼勒的客户和代理商支持大业务单元下,还重组成立了新的分销服务部门、易损件与后市场分销部门、市场和数据分析部门。

其中分销服务部门则按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重新进行了“二元划分”—组建“欧洲、美洲业务部”和“亚太、独联体、非洲和中东业务部”。

将发达市场战略作用进一步提升强化的,还有神钢。

在2013年终止与凯斯合作后,日本企业神钢开始推进一场新的全球化行动,重点直指发达国家市场—欧洲和美国。

在以独立形象和品牌再度回归北美市场后,神钢美国挖掘机工厂正式开业,其位于德国的履带式起重机营销中心亦开门营业,重点推进300吨以上大吨位产品在欧洲市场销售。

不畏起重机行业巨头利勃海尔,神钢甚至提出“以大型履带起重机销售带动起重机业务收入实现30%以上”的增长目标。

当然,2015年的行动只是个开始。

在2016年新推出的中期计划中,神钢已经做好在发达国家布局更多制造基地的打算。

对全球市场理解最深刻,最擅长做战略的美国、日本企业,都在将未来发展重点定位于发达市场;这些无疑从很大程度折射出,全球企业对未来几年欧美市场前景的肯定,当然也代表了其对发展中市场中短期运行的“存疑”甚至“看低”。

即便仍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但一些国外领军制造商对中国的热情与期望,正在被理性审慎的情感取代。

产能过剩,竞争过度且低端化等导致的利润下滑、风险扩大,综合成本上升等,都让国外制造商不得不思考中国市场未来的定位,更小心地控制着在此的推进方向和节奏。

不过亚洲市场也还有亮点:2015年印度市场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在这一年,小松印度挖掘机新工厂正式开业,同时其印度营销服务体系也更加系统深入。

另一家日本巨头日立建机,2015年在印度市场的重点动作之一,是和当地合作伙伴塔塔联手,提升印度工厂的产品质量,同时更严格合理地控制成本。

对于印度板块,两家日本企业都提及了一点:将印度制造的产品更多地导入到印度之外的市场,比如中东等。

显然,在日本企业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印度将要复制又一场“中国式成功”。

全球工程机械产业,2015年细分设备领域摸到了“上上签”,其增长劲头远超通用设备领域。

而正是这种逆势增长,让专业化领域对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的贡献
度进一步上升。

在本届50强排行榜中,实现增长的11家工程机械制造商,没有一家综合型制造商。

而其中,高空作业设备、小型挖掘机、路面设备等,表现更胜一筹。

虽然以挖掘机、装载机等为代表的通用设备领域表现不佳,但不意味着其中的竞争不激烈。

2015年日立建机整合川崎重工,强化了其装载机板块。

同一年,神钢提出了在全球重型(heavy)挖掘机市场拿下10%份额的目标。

以挖掘机、装载机甚至推土机为代表的通用型设备,本身就是大型制造商的“游戏”,而随着这些领军企业对此强化与加码,全球市场必定再起波浪。

面对巨大的产业内外变化,全球领军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已经意识到必须做些什么了。

对大数据、新技术的导入,是其重要行动之一。

身处科技创新、互联网潮流中心的美国,卡特彼勒2015年正式成立独立的市场和数据分析业务部门,以风起云涌的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对用户、产业进行更深入、更前瞻的分析和把握。

日本企业小松、日立建机,则是通过导入类似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创造更多“不可思议”
的极限应用场景,最终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效率与质量。

2015年一整年,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上规模并购没有几宗,但这并不说明收购进入冰封期。

正好相反,“大并购”、“工程机械业务出逃和剥离”等等暗潮涌动。

年内,全球10强队列中两家制造商被放出挂牌传闻;2016年上半年,特雷克斯又正式启动与中联重科之间的交易(尽管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中止)。

剥离和买进的同时,“跨界风”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尤其是中国也越刮越猛。

农业装备、环境产业、能源产业甚至住宅产业等,都成为产业资本落子的目的地。

这一切其实有其合理性:未来几年,整个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本身很可能无法带来太多增长,企业保持快速持续成长的空间,更大程度上来自资本运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