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完美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3节动能势能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以及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动能和势能概念,以及运用能量转化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能量转化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物理规律。

2.运用实验、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3.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4.注重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

2.收集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验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在此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例,如滑滑梯、抛球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能量变化,从而自然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接着,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进一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亲眼目睹能量转化的过程,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11.3节主要探讨了动能和势能这一基础物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两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本教学案例将采用生活实例导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和实验验证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还能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会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并能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2.问题驱动教学,培养思考能力
案例中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动能和势能的内涵与外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通用7篇)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通用7篇)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通用7篇)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提出问题: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教师引导流水、弹丸都对外做了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一)动能1.教师引导: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学生根据导入以及课前的预习回答:动能教师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板书)(二)势能1.重力势能教师展示视频:打桩机在工作的时候,先把重锤高高的举起,重锤落下,可以把桩打入地里,并说明高处的重锤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板书)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板书)2.弹性势能教师展示图片:发生形变的网球拍和拉弯的弓具有什么能量?根据重力势能的学习学生回答:弹性势能。

(板书)追问:弹性势能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板书)总结: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环节三:巩固提高请学生判断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2、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4、发生形变的网球拍。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能量形式。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5. 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转化关系。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转化关系。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滑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能量形式。

2. 探究动能:介绍动能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3. 探究势能:介绍势能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4.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引导学生探究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理解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能和势能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计算方法的掌握。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1.3 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我的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和生活中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理解其概念,掌握其转化和守恒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其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条件,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阐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实验演示:进行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 生活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条件,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知识,但在生活实例的分析上仍需加强,部分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条件理解不够深入。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设计一个关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精选3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精选3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精选3篇)《动能和势能》篇1动能和势能(一)教学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1.复习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

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

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

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的概念、单位(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3)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与态度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难点:能量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播放影片《超强台风》片段提出问题:影片中力对那些物体做了功? 再次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交流,并板书 提出问题:是哪些物体对他们做了功?讲解:这些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锁这些物体就有能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投影出事图片:判断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学生观看视频,初步认识能量 学生再次观看视频,寻找力对哪些物体做了功?说出被力做功的物体 找出做功的物体聆听并完成笔记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论物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用震撼的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物理问题。

引出能量的概念巩固能量的概念二、问题引领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能使桌面上的器材具有能量吗?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巩固能量的概念,并下一步教学做好过渡引导学生交流,并追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有了能量?教师讲解: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问题二、这些物体具有什么能量?(投影)学生展示实验,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聆听并完成笔记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课时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一体化资源(人教版)

课时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一体化资源(人教版)

课时11.3 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一体化资源(人教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程。

这次《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为例,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培养幼儿观察、操作和思考的能力。

3.引导幼儿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球、斜坡、滑梯、小车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活动过程1.情境引入:我拿出一个球,告诉幼儿球在平地上滚动时,能够撞到其他物体,这就是动能。

然后我将球放在斜坡上,球滚下来时撞击了小车,产生了声音,这就是势能转化为动能。

2.操作实践: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教具进行观察和操作,记录下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思考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动能和势能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5.动手实践:让幼儿用彩纸制作一个简单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模型,如小车滑下来撞击积木等。

6.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难点是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认为通过情境引入和实践操作,幼儿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

但在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幼儿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理解还不够深入,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让幼儿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寻找更多的动能和势能的例子,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装置,如滑梯撞击积木等。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实际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现象5. 能量守恒定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定量计算,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投掷物体)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分析它们的影响因素。

3.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4. 开展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5.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动能和势能转化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讲解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转化关系及应用。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问题驱动、实验观察等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其他能量形式,如热能、电能等,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多样性。

人教版物理八下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1.3《动能和势能》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因此,在设计这个教案时,我以“动能和势能”为主题,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初步理解物理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通过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3. 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梯、小车、球、斜坡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张白纸,一把剪刀。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让孩子们观看滑梯、小车等教具的视频,引导他们观察并思考:“这些教具在使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引发孩子们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2. 互动交流(10分钟)3. 实践操作(10分钟)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气球、白纸和剪刀制作一个简单的动能和势能转化装置。

然后,让他们实际操作装置,观察并记录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孩子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际情境和互动交流,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物理现象。

同时,我还将引导孩子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让他们观察和思考自行车上下坡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以及刹车时动能的转化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动能和势能 教案(精选9篇)

动能和势能 教案(精选9篇)

动能和势能教案(精选9篇)动能和势能教案篇1动能和势能教案示例之二(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洁现象。

(二)教具 1.可以转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试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试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1)“能”是什么?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亲密联系。

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今日,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启发同学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

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

当同学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老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启发同学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老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

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明显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

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老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试验。

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由于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肯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因素的关系。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现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如滑滑梯、踢足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中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师进而提问:力和运动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那么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能。

环节二:生成新知(一)动能1.教师解释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的结论。

(二)势能1.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势能的概念,指出物体由于位置的高低和形变程度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高度和形变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势能大小与物体的高度和形变程度成正比的结论。

环节三: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动能和势能知识进行解释,如跳伞运动员跳伞的过程、滚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等。

学生通过分析实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能够说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梯、小车、球、斜坡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场景,让幼儿观察一个小球从高处滚下来的过程,让他们看到小球在滚动过程中速度变快,这就是动能的体现。

同时,小球在高处具有重力势能,当它滚下来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 观察与思考(5分钟)让幼儿观察不同的物体在不同高度、速度下的动能和势能表现,引导他们思考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斜坡,让幼儿观察不同高度的小车下滑时的速度和撞击力,让他们发现高度越高,速度越快,撞击力越大的规律。

3. 实践操作(5分钟)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用小车从高处滚下来,撞击滑梯,观察滑梯被推动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动能的转化。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幼儿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实践操作中也能较好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但也有部分幼儿在观察和思考环节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说明他们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还需要加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和势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滑梯、滚摆等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设计实验场景,如投掷物体、抬起物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滑梯下滑时感觉温暖、滚摆在上升过程中为什么会减速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动能和势能?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收获。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分别代表了物体运动的能量和位置的能量。
2.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阐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讲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4.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滑梯、滚摆等,分析其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3.通过对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11.3动能和势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这次我设计的活动主题是“动能和势能”,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游戏,让幼儿能够感知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实验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直观的展示和亲身体验,让幼儿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坡、球、沙子、积木学具:记录表格、画笔五、活动过程1.情境引入(5分钟)我会给幼儿展示一个小车从斜坡上滑下的情景,让幼儿观察小车滑下时的状态,并引导幼儿说出小车滑下时产生的现象。

2.实验操作(10分钟)我会分组让幼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让小车从斜坡上滑下,观察小车滑下的距离和速度;用沙子堆积成不同的高度,让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观察球落下的速度和沙子被压缩的程度;用积木搭建不同的结构,让小车从不同的高度滑下,观察小车滑下的距离和速度。

4.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我会让幼儿在课后写下自己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实验中的感受和发现。

同时,我也会鼓励幼儿在课后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如观察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转化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这次活动中,我坚持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通过实验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能够直观地感知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动能和势能教案一、教学设计目标1. 理解力学中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2. 能够解决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它们的转换关系;2. 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能量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转换关系;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能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兴趣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实验现场观察及问题解决引入学生;并回顾学生已学过和了解到什么内容,为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2.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转换关系广义上的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拓展一些文化内涵及历史事例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深度的了解中深化认识。

3. 分别分析能量守恒定理及动量守恒定理能量和动量的守恒性,希望借此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4. 以实例详解动能和势能的转换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并以动量的守恒性为出发点,详细解释两种能量的转换。

5.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物理实验学生分小组设计用来证明动能和势能之间互相转换关系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6. 疑难问题解答依据学生分组作业的结果、学生的问题疏解,对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分析,引领学生理解小实验的过程中的实际运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转换关系,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并在合作设计实验和问题疏解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学生会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答疑,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更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1.3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如何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并理解它们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现象,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外探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的过程,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在实验中,我会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滑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能量的转化?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对于第二个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会用实验数据和图像,向他们展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猜想,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因素的关系。

对于第三个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实验心得,互相提问和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如为什么滚动的球会停下来?为什么被举高的物体会有重力势能等。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还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会组织一些物理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我旨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动能和势能》第课时教案

《动能和势能》第课时教案

《动能和势能》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动能和势能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2.探究动能(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观察小球落地前的运动状态。

(2)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落地前,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

(3)教师提问: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3.探究势能(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小球放在一定高度的斜面上,观察小球滚下斜面的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滚下斜面过程中,速度逐渐加快,动能逐渐增大,而高度逐渐减小,势能逐渐减小。

(3)教师提问: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4.动能和势能的转化(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小球放在一定高度的斜面上,观察小球滚下斜面后,再抛向空中,落回地面的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3)教师提问:动能和势能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应用拓展(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现象。

(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以及转化规律。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动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教师展示一辆小车在不同斜坡上滑下的视频,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小车在滑下斜坡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问:“那么,小车的动能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呢?”2.势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教师拿出一个弹簧,压缩后释放,并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学生回答:“弹簧弹回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在本节内容中教材未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

重点介绍了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量、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这些概念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模糊。

【学情分析】
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
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
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能列举常见的事例;(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能列举常见的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分析得出动能、势能的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了解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并从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建立动能、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势能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

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

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

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二、引入新课
如课本67页图11.3-1所示:湍急的流水能推动小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流水、弹丸都做了功。

1962年11月在美国马里兰州上空,一架正在飞行的子爵号飞机与一只天鹅相撞,使飞机坠毁,机上17人全部死亡。

问:小小的飞鸟为什么能对飞机产生这么大的破坏力? (飞鸟能将飞机撞毁,是因为飞鸟能够做功,具有能量的缘故)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
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进而得出动能的概念。

(一)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2、探究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
提问: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猜想2: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
准备实验:
实验器材:斜面、三个质量不同的钢球、木块
图11.3-2
实验步骤: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

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

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

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

从而
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想想议议(教材第68页)
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对速度进行限制,实质是为了控制动能的大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样的路面,不同的车型,其质量不同,在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车辆动能越大,遇到紧急情况时,越不易控制,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所以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二)势能
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撇开的弓等。

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

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

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

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

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

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三)能量的单位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
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动能、势能以及其他能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练习: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等概念及其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 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4)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5)为什么要对城市街道上不同车辆车速进行限制?
(6)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谁的影响更大?
【板书设计】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小结】
1.知识方面
2.学习过程的体会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
2.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

3.预习“机械能及其转化”一节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