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7期下

从当前社会需求看,社会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反思社会工作发展困境,寻找应对策略,需要以整体视角对当前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作宏观把握,考量自身、参照别国经验,认真反思。本文首先探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

职业化、本土化三者的关系,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其他主要困境,并试着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关系

社会工作学界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三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都强调专业知识体系、专业自主性及社会的效用,但各有侧重。笔者认为,专业化虽然带有追求自身地位权力的政治倾向,但它是以专业内在的知识、

技术、功效等不可替代性为基础,所以专业化强调专业本身对社会的效用性与不可替代性。职业化则侧重于对专业外在的塑造与规定。所以专业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内部因素,职业化是其外部因素。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面对“情境性”的应对策略,是引进外来专业必须经历的阶段性过程。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在社会工作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职业化为其专业化提供外在条件。职业化以专业化为前提,也是专业化程度的体现,同时职业化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专业化发展。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贯穿于其专业化与职业化中,推进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是考量社会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困境。

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专业化”这一术语是用来反映职业争取并最终获得履行一个特定工作排它性权利的过程。弗雷德逊(Freidson,1994:62)指出:

“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从事这一职业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它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

赵康(2000)概括出判定一个充分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即一个成熟专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正式的全日制职业;二是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三是拥有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四是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是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六是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

笔者借鉴赵康对成熟专业的标准考量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在此重点探讨前三个条件,因探讨后三者时机还不成熟。虽然学界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并作出了不少研究,但社会工作专业化还面临诸多困境。

(一)社工职业定位不明晰

刘美玲,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在读硕士,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

助理,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研究[作者简介][摘要]中国社会工作经过20年的长足发展,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困境,需要我们以整体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作宏观把握,理论联系实务,考量自身、参照别国或地区的发展经验,认真反思发展瓶颈。本文首先探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三者的关系,并着重从社会工作专业化角度反思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困境,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其他主要困境,并试着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09)07-0021-03

反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刘美玲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241)

理论探索

社会工作

s ocial w ork

21

社会工作s

ocial w ork

作为一种正式的全日制职业,它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在全日制的基础上从事着一种与其它职业有着实质性不同的确定性活动,并作为自己谋生的主要手段。从已有的一线社会工作者承担的工作任务来看,相当一部分社工在完成专业本质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较多行政事务,这是职业定位不明晰、责权不清的表现。这使得本来就严重匮乏的社会工作人才没有得到合理高效利用。因此,我国社会工作迫切需要将非专业的社会工作和专业的社会工作相分离,明确主要任务、清晰责权。

(二)专业组织处于发展期、体制有待健全

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旨在规范专业人员的行为以保障服务对象和公众的利益,它在保护和造就专业人员、标准化专业服务产品、保障服务对象和公众利益,以及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赵康,2000)。

1.专业组织有待协调发展

(1)以实务为重阵的社工服务机构建立时间短、专业理念内化不够、服务认同度低、资金匮乏,且自主运营能力弱,主要依靠政府扶持,行政色彩浓,影响了专业的发挥。

(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21世纪初,社工专业在全国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社工专业的拓展在不同省份地区却呈现巨大差异。因此如何让社工走入寻常百姓家,是社工需要直面的巨大挑战。

2.实务技巧中的价值冲突、伦理困境

(1)Frank Loewrnberg&Ralph Dolgoff(1988)指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专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内部,专业价值观与社工个人价值观及社工个人与案主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

(2)伦理法规方面。我国早年出台的《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手册,内容抽象,时效性不强;又因新的伦理守则仍未出台,主要借鉴西方的《伦理守则》,加之社会政策体系、文化传统相异,使其实用性大打折扣,因此迫切需要订立适合中国土壤的伦理法规,以提高社工的专业伦理知识与职业道德,对社工进行规范,促进团队建设。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困境

在衡量专业化程度时,知识和教育作为关键因素被提出来。赵康(2000)强调高等院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专业科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结构化、合法化和传承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钱宁,2003),保证专业教育质量是建立专业权威的首要条件(易益典,2007),所以高等院校教育将作重点探讨。

1.教育培训载体单一化。中国社工教育主要在高校进行。1999年高校扩招后,社会工作专业数量迅速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所高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机构只有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更多的专业实践培训需要到香港等地。因此,我国社工培训缺乏系统性、未形成常设机制。

2.学校教育资源匮乏。(1)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主要依据国外社会工作教材模式,或截取部分介绍,或停留在对外文的翻译层面,数量有限且内容出现低层次重复;而本土化教材极为缺乏(马亚静,2007)。(2)从资源配置情况看,一方面师资紧缺,大部分教师都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半路出家,经过自学、短期培训就匆匆上阵,有的老师专业水平与学生甚至在同一起跑线。另一方面,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滞后(郭薇,2004;马亚静,2007),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一次对73所有社工专业的院校进行调查中显示:仅有63%的高校具有固定专业实习基地,每届学生实习总天数超过一个月的占53%,其余的实习时间在一个月之内,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安排实习时间。

3.培养对象对社会工作专业信心不足。一方面,绝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是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对专业的兴趣、认可度偏低。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了大量社工专业毕业生,社会却很少设立社会工作岗位,这导致社工专业人才的极大浪费。同时这个消极信号给在读学生造成心理阴影,他们对专业失望,对社会工作缺乏信心,对未来十分迷茫。

4.培养机制缺乏梯度。从高校对社工专业学生的培育层次看,一般专业都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五个层次。而目前社工专业的培养主要分布在本科层次,大陆仅有几所大学设有社工专业硕士点,还没有博士点。所以中国目前缺乏高水平的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使得期望进一步深造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国内没有直接进一步深造的途径。若这一梯度培养机制不能及时建立将直接影响社工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其他主要困境

(一)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脱节

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已有20年的历史,但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操作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状态。尽管有较多论文发表,但是缺乏系统性。2003年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加快,但是理论与实务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人甚至误解:以社会工作是实务操作性强的专业为由,轻视理论研究。虽然社会工作重实践,但它的理论模式、价值理念是指导社工服务的灵魂,若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取经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社会工作现在面临实务与理论脱节,分工不明确,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界与一线社工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是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何以实现“案主为本”的困境

1.问题式诊断模式已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实证主义阶段、存在主义阶段和人本

理论探索22

2009年第7期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