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无论是制度还是思想,都要反映,并 且都要服务于经济基础。但是政治上层建 筑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 础。
3、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
(1)社会形态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 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全面 的)。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主 要内容。
(2)社会形态理论说明,人类社会以 及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 史的过程。
(2)构成: A、政治上层建筑(制度上层建筑) B、思想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
(3)政治上层建筑与
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A、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思想上层建筑的 观点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 必须与思想相适应。
B、制度一旦建立,就对于思想具有一定 的规范作用,这又要求思想与制度相适应。
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中介。
(3)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主要是对于如下两点而言的:
A、科学技术因素在生产力诸要 素以及生产管理中所处的地位、 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知识形态的科Fra Baidu bibliotek技术转化为 直接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二、生产关系系统 1、生产关系的涵义:生产过程中, 人们之间一定要发生的、客观的、 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质
(2)如何正确理解生产力范畴
A、首先,狭义的生产力,即现实生产力,是人们的一 种客观的物质的力量。它标志着人们征服、利用和改造 自然达到的实际程度。
B、生产力及其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 其一由于生产力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其二是对于每一代人而言,社会的生产力都是一 种既得的力量。 其三是生产力是由物资的要素构成的物质的体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关 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质,是生产资料归根 结底归谁所有,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占有还是不 占有生产资料的问题,这是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 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过程中人 与物的特殊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形态、 经济时代。
2、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1)生产力的性质:即生产力质的规定性: A、生产力的物质技术构成,重点是看生产
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是由什么物质材料做成 的,以及制造这一生产工具的科学技术原 理和工艺流程。 B、生产的社会结合方式,即生产过程中人 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其发展程度。
(2)生产力的水平
即生产力量的规定性,它是 指一种社会生产力,在社会 生产力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以及它的发展程度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内 容。
(2)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 意识的变化发展。
(3)社会存在的具体性、历史性,决 定了社会意识的具体性、历史性。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 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社会意识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5)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3)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对象
实体性因素 劳动资料
生产力 要素
劳动者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储备性、运筹性因素)
管理经验 精神因素
实体性因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力 要素
劳动者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管理经验
精神因素
A、劳动对象
涵义:生产过程中,一切被加工、被改造 的物质体系的总和。
分类:一是整个自然界都是可能的劳动对 象;二是纯自然的劳动对象;三是人工自 然。
(3)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方 面和环节。
5、两种根本性质不同的 生产关系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的生产关系——以人剥削人为特 征的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劳而不 获、获而不劳是其基本表现。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涵义及内容:
1、涵义: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 经济结构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设施、 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基础。 C、社会职能:调节社会,维护社会秩序,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保障社会安全。
(2)国家的对外职能
A、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 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
B、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4、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1)国家的类型是由国体决定 的。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 国家中的地位。它要回答国家的 统治权力掌握在那个阶级手中。 因而决定国家的根本性质。如奴 隶制、封建制等国家。
C、劳动者
涵义: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处于生 产的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中、从事现实生产的人。
合格劳动者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生物的本质— —健康的体魄、社会的本质——社会责任感、精 神的本性——掌握生产经验(专门化的科学技术 知识)的三位一体。
劳动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因素,是活劳动。只有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改 造劳动对象,生产力才能由可能变为现实。
5、国家的消亡
(1)国家不仅是一个政治范畴,而且是一个历 史范畴。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命题,严格地 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区 别开来。
(3)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的特征 (4)国家消亡的命题仅仅适合于无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 (5)目前,将国家消亡,只能立足于过程,而
B、其次,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而不是现存所有生产关系,才能作为社 会的经济基础。
C、第三,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的总 和,并非是指现存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内部的各 个方面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涵义: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 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 度和设施组成的复杂体系。
对于生产力的重要影响:一是生产过程得 以发生,从而是生产力得以形成的前提; 二是制约着劳动工具的来源;三是制约着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制约生产力发展 的水平。
B、劳动资料系统
涵义:生产过程中,一切用来传递人对于 劳动对象改造作用的物质体系的总和。
分类:生产工具系统——骨骼肌肉系统。 能源动力系统 交通运输系统 储存系统 自动化信息控制系统
B、通过信仰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
4、政治法律思想
第四节 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有机统一体。
1、经济基础: (1)涵义: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
史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 关系内部的各个方面的总和。
(2)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基础范畴
A、首先,经济基础表现了社会的物质关 系,但并不包含生产力,而专指生产关 系。
(2)国家的形式是由政体决定的
所谓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 组织形式。它要回答统治 阶级采取的什么样的方式 行使其统治权。如民主共 和制、君主立宪制、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 体服务。
B、政体对于国体具有重要的 影响作用。政体的合理与否, 直接涉及到国体的巩固与否。
3、生产关系的内容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物质利益关系、 经济关系,都属于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即生产过 程中一切物的要素的总和,即劳动对象和劳动 资料的统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 根结底归谁所有。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劳动 的交换关系。
(3)社会形态是具体的。
(4)社会形态发展 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A、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三种社会形 态理论。
B、多样性(地缘、历史、民族、文化、 传统等。)
2、主要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 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要素以及政 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 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即社会的政治上 层建筑。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主要是由国家决定的
1、国家的起源: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 (2)国家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管理职能专门化的产物。
2、道 德
(1)涵义: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
(2)特点: A、比较直接地反映了经济基础。 B、通过社会舆论启发人的自觉,
从而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
3、宗 教
(1)涵义: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 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颠倒地、虚幻 地反映。
(2)特点:
A、以颠倒、虚幻的方式反映社会生 活。因而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 社会意识。
(2)非意识形态:主要包含全部自然科 学、少数社会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它们都没有阶级性。
三、意识形态诸形式
1、艺术 (1)涵义:泛指一切以形象的方式、
典型化的手段,反映和再现社会生活 的社会意识形式的统称。主要包含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绘画、舞蹈等。
(2)特点:A、以形象的方式反映社 会存在。B、通过审美影响人们的思想 感情,从而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
(3)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的状况是指生产力的性质、 水平和进一步发展要求的统一。 即生产力质与量的统一。
生产力的状况能够从静态结构和 动态发展,全方位地表现一种生 产力。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1)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尚不是直接生产力,仅仅属于
一般生产力的范畴。 (2)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要 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必须经过
利益关系、经济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生产关系范畴
(1)生产关系表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也是客观的、不 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A、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 系。
B、对于每一代人而言,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 一种既定的关系。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 决定的。
2、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1)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权力机构,主 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2)为了维护特殊的权力机构,国家 要征收赋税。
(3 )国家按照地域划分所统治的公民。
3、国家的职能
(1)国家的对内职能: A、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
阶级和敌对势力的反抗。 B、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
(1)涵义: (社会心理主要是人们对 于社会存在感性的反映;社会意识形 式主要是人们对于社会存在理性的反 映)
(2)特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各自特点)
(3)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的密切程度分)
(1)意识形态:直接反映、并直接服务 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 式。即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 思想上层建筑。主要包含政治思想、法律 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它们 都具有阶级性。
作用。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从产生社会意识的主体不同角度分)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1)涵义及特点:个人意识是个体实践的 产物,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群体意识 作为群体实践的产物,表现了群体的公识。
(2)关系:联系:A、相互依赖
B、互相作用
C、互相转化
2、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
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广义的经济结构包含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狭义 的经济结构专指与生产力发 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内部的各 个方面的总和。即社会的经 济基础、根本的经济制度。
一、生产力系统 1、生产力及其构成: ( 1)生产力的涵义:所谓生产力, 也称社会生产力,是指在处理人与 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关系的生产实践 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征服、利用 和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
不能立足于结果。
第三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观念)
一、社会意识及其一般特点:
1、社会意识的涵义:指人们在 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于社 会存在的反映,所形成的一切思 想、观点、学说和理论的总和。 它囊括了一切社会的精神现象和 思想关系。
2、社会意识的最本质、最一般的特点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3、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
(1)社会形态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 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全面 的)。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主 要内容。
(2)社会形态理论说明,人类社会以 及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 史的过程。
(2)构成: A、政治上层建筑(制度上层建筑) B、思想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
(3)政治上层建筑与
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A、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思想上层建筑的 观点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 必须与思想相适应。
B、制度一旦建立,就对于思想具有一定 的规范作用,这又要求思想与制度相适应。
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中介。
(3)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主要是对于如下两点而言的:
A、科学技术因素在生产力诸要 素以及生产管理中所处的地位、 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知识形态的科Fra Baidu bibliotek技术转化为 直接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二、生产关系系统 1、生产关系的涵义:生产过程中, 人们之间一定要发生的、客观的、 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质
(2)如何正确理解生产力范畴
A、首先,狭义的生产力,即现实生产力,是人们的一 种客观的物质的力量。它标志着人们征服、利用和改造 自然达到的实际程度。
B、生产力及其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 其一由于生产力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其二是对于每一代人而言,社会的生产力都是一 种既得的力量。 其三是生产力是由物资的要素构成的物质的体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关 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质,是生产资料归根 结底归谁所有,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占有还是不 占有生产资料的问题,这是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 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过程中人 与物的特殊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形态、 经济时代。
2、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1)生产力的性质:即生产力质的规定性: A、生产力的物质技术构成,重点是看生产
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是由什么物质材料做成 的,以及制造这一生产工具的科学技术原 理和工艺流程。 B、生产的社会结合方式,即生产过程中人 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其发展程度。
(2)生产力的水平
即生产力量的规定性,它是 指一种社会生产力,在社会 生产力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以及它的发展程度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客观内 容。
(2)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 意识的变化发展。
(3)社会存在的具体性、历史性,决 定了社会意识的具体性、历史性。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 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社会意识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5)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3)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对象
实体性因素 劳动资料
生产力 要素
劳动者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储备性、运筹性因素)
管理经验 精神因素
实体性因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力 要素
劳动者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管理经验
精神因素
A、劳动对象
涵义:生产过程中,一切被加工、被改造 的物质体系的总和。
分类:一是整个自然界都是可能的劳动对 象;二是纯自然的劳动对象;三是人工自 然。
(3)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方 面和环节。
5、两种根本性质不同的 生产关系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的生产关系——以人剥削人为特 征的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劳而不 获、获而不劳是其基本表现。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涵义及内容:
1、涵义: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 经济结构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设施、 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基础。 C、社会职能:调节社会,维护社会秩序,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保障社会安全。
(2)国家的对外职能
A、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 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
B、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4、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1)国家的类型是由国体决定 的。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 国家中的地位。它要回答国家的 统治权力掌握在那个阶级手中。 因而决定国家的根本性质。如奴 隶制、封建制等国家。
C、劳动者
涵义: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处于生 产的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中、从事现实生产的人。
合格劳动者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生物的本质— —健康的体魄、社会的本质——社会责任感、精 神的本性——掌握生产经验(专门化的科学技术 知识)的三位一体。
劳动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因素,是活劳动。只有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改 造劳动对象,生产力才能由可能变为现实。
5、国家的消亡
(1)国家不仅是一个政治范畴,而且是一个历 史范畴。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命题,严格地 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区 别开来。
(3)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的特征 (4)国家消亡的命题仅仅适合于无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 (5)目前,将国家消亡,只能立足于过程,而
B、其次,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而不是现存所有生产关系,才能作为社 会的经济基础。
C、第三,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的总 和,并非是指现存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内部的各 个方面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涵义: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 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 度和设施组成的复杂体系。
对于生产力的重要影响:一是生产过程得 以发生,从而是生产力得以形成的前提; 二是制约着劳动工具的来源;三是制约着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制约生产力发展 的水平。
B、劳动资料系统
涵义:生产过程中,一切用来传递人对于 劳动对象改造作用的物质体系的总和。
分类:生产工具系统——骨骼肌肉系统。 能源动力系统 交通运输系统 储存系统 自动化信息控制系统
B、通过信仰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
4、政治法律思想
第四节 社会形态及其演化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有机统一体。
1、经济基础: (1)涵义: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
史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 关系内部的各个方面的总和。
(2)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基础范畴
A、首先,经济基础表现了社会的物质关 系,但并不包含生产力,而专指生产关 系。
(2)国家的形式是由政体决定的
所谓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 组织形式。它要回答统治 阶级采取的什么样的方式 行使其统治权。如民主共 和制、君主立宪制、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 体服务。
B、政体对于国体具有重要的 影响作用。政体的合理与否, 直接涉及到国体的巩固与否。
3、生产关系的内容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物质利益关系、 经济关系,都属于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即生产过 程中一切物的要素的总和,即劳动对象和劳动 资料的统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 根结底归谁所有。
(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劳动 的交换关系。
(3)社会形态是具体的。
(4)社会形态发展 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A、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三种社会形 态理论。
B、多样性(地缘、历史、民族、文化、 传统等。)
2、主要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 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要素以及政 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 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即社会的政治上 层建筑。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主要是由国家决定的
1、国家的起源: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 (2)国家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管理职能专门化的产物。
2、道 德
(1)涵义: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
(2)特点: A、比较直接地反映了经济基础。 B、通过社会舆论启发人的自觉,
从而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
3、宗 教
(1)涵义: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 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颠倒地、虚幻 地反映。
(2)特点:
A、以颠倒、虚幻的方式反映社会生 活。因而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 社会意识。
(2)非意识形态:主要包含全部自然科 学、少数社会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它们都没有阶级性。
三、意识形态诸形式
1、艺术 (1)涵义:泛指一切以形象的方式、
典型化的手段,反映和再现社会生活 的社会意识形式的统称。主要包含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绘画、舞蹈等。
(2)特点:A、以形象的方式反映社 会存在。B、通过审美影响人们的思想 感情,从而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
(3)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的状况是指生产力的性质、 水平和进一步发展要求的统一。 即生产力质与量的统一。
生产力的状况能够从静态结构和 动态发展,全方位地表现一种生 产力。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1)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尚不是直接生产力,仅仅属于
一般生产力的范畴。 (2)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要 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必须经过
利益关系、经济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生产关系范畴
(1)生产关系表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也是客观的、不 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A、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 系。
B、对于每一代人而言,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 一种既定的关系。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 决定的。
2、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1)国家是一个特殊的权力机构,主 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2)为了维护特殊的权力机构,国家 要征收赋税。
(3 )国家按照地域划分所统治的公民。
3、国家的职能
(1)国家的对内职能: A、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
阶级和敌对势力的反抗。 B、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
(1)涵义: (社会心理主要是人们对 于社会存在感性的反映;社会意识形 式主要是人们对于社会存在理性的反 映)
(2)特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各自特点)
(3)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的密切程度分)
(1)意识形态:直接反映、并直接服务 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 式。即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 思想上层建筑。主要包含政治思想、法律 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它们 都具有阶级性。
作用。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从产生社会意识的主体不同角度分)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1)涵义及特点:个人意识是个体实践的 产物,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群体意识 作为群体实践的产物,表现了群体的公识。
(2)关系:联系:A、相互依赖
B、互相作用
C、互相转化
2、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
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广义的经济结构包含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狭义 的经济结构专指与生产力发 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内部的各 个方面的总和。即社会的经 济基础、根本的经济制度。
一、生产力系统 1、生产力及其构成: ( 1)生产力的涵义:所谓生产力, 也称社会生产力,是指在处理人与 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关系的生产实践 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征服、利用 和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
不能立足于结果。
第三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观念)
一、社会意识及其一般特点:
1、社会意识的涵义:指人们在 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于社 会存在的反映,所形成的一切思 想、观点、学说和理论的总和。 它囊括了一切社会的精神现象和 思想关系。
2、社会意识的最本质、最一般的特点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