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阮籍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嵇康、阮籍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作者:————————————————————————————————日期:

嵇康、阮籍的音乐理论和实践-音乐论文

嵇康、阮籍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马莉嘉[1]

[内容提要] 魏晋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也是音乐艺术之花争奇斗艳的时代。在此时期活跃着一批被世人称为“文人音乐家”的人们。这些人有着与众不同的处世哲学,狂妄无忌的洒脱个性,飘逸风流的大家风范……这些身上总是闪烁着睿智而灵性的光芒的人们,主要以嵇康、阮籍等马首是瞻。本文主要对文人音乐家嵇康、阮籍的音乐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了介绍、分析和比较,同时,意欲展开一次魏晋音乐艺术的探索之旅。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 乐论》《/ 广陵散》《/ 酒狂》“/ 文人音乐家”“/ 魏晋风度”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5)02-0050-5 从汉末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到魏、蜀、吴的三国鼎立,直至西晋昙花一现的短暂统一,这段政权交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史称魏晋时期。连年不断的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他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也正是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变革,为人们挣脱秦汉以来旧思想的束缚提供了重要条件。因而,魏晋时期成为继战国的“百家争鸣”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同时亦是一个人性觉醒与文化自觉的时代。直接促使魏晋思想之花遍地开放的人,当然是那些追求进步的文人们,他们不仅才华横溢,且多半受当时黑暗、封建的“门阀制度”所迫,官场失意而不得不寄情于音乐,因此还被世人称为“魏晋文人音乐家”。魏晋文人音乐家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批文化素质较高、专业技能也十分卓越的音乐

人士。其中佼佼者首推嵇康和阮籍。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是对魏晋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据《魏氏春秋》记载“: 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2])康(下文中的康均指嵇康)乃魏宗室的外戚,曾官拜中散大夫,因而世人亦称他为“嵇中散”。据《晋书·嵇康传》形容,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可谓是魏晋奇才,但由于他生性孤傲、任意而为,不愿受礼法约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最终惹恼了当权者——司马氏,而被其杀害。嵇康对魏晋时期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贡献颇大,不仅在美学领域内独辟蹊径,且于创作和表演等方面均有建树。代表作有音乐论著《声无哀乐论》、《琴赋》和《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被后人命名为“嵇氏四弄”的琴曲。“嵇氏四弄”与蔡琰的“蔡氏五弄”并称《九弄》,是我国古代颇具盛名、流传较广的一组琴曲。

嵇康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详细了解《声无哀乐论》对我们一览康的美学思想全貌大有帮助。全文共分八段,以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来阐明嵇康的美学观点。“秦客”是作者虚设的论敌,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其它不同的音乐美学观。“东野主人”其实就是嵇康自己,着重阐述嵇康本人的美学见解。这八段问答每一段都各有一个小论点,这些小论点分别为:“歌哭非哀乐之主”、“先求自然之理”、“至乐不必圣人自持”、“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声情各有所主”、“声之用在发滞导情”、“哀乐之极不必同致”、“乐之为体以心为主”。[3] 这八个小论点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互相证明,构成一个统一、贯穿的整体,通过对音乐的本体特征、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表现

力和欣赏音乐过程中审美主客体关系等诸多问题的探讨,最后终于总结出“声无哀乐”这一全文核心内容。嵇康的“声无哀乐”具体来说就是:“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4];“……心之与声明为二物……”;[5]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6];“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与人情……”([7] 注:如引文重复使用,文中将不再为其加注。)大意即天地二气会合交融,万物便得以生长,四季交替,五行才得以形成,五行又表现为五色,遂显露为五音。音乐产生之后,就好像各种气味一样存在于天地之间,它的好与不好,即使遭遇到世事巨变,其本质特征仍不会改变,哪里会因为人们的爱憎、哀乐而改变它的本质呢……音乐是客观的存在,感情是主观的表达,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音乐只有善恶之分,并不包含哀乐。其本质是自然界的“和”(和谐)与人们感情上的变化并无联系……

《声无哀乐论》的提出决非偶然。魏晋文人之间流行着许多现在人认为奇怪、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时尚:他们崇老庄、尚佛学;他们标榜个性与自由,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他们还整天疯疯癫癫、迷迷糊糊、又是喝酒又是吃药,穿着肥大的袍子,一边抓虱子一边大谈玄学(所谓扪虱而谈/这里的玄学就是哲学。)……魏晋文人这些在思想、行为、处世等方面的新奇表现,后世人统统称之为“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并没有对“魏晋风度”作过任何的规定限制,魏晋风度只是文人为了反传统、破礼教而在社会生活中不约而同表现出来的一种时尚和风气。)受“魏晋风度”的影响,嵇康在《释弘论》里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这个大胆的口号是康在自然与名教关系上的主张。其具体含义为“……反对名教

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自由……”[1] 这里的名教是指魏晋以来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儒家封建礼教。“这里的‘自然’不是王弼讲的宇宙本体‘无’, 而主要讲的是人自然的心态,自然的本性。”[2]《声无哀乐论》中亦强调自然,(“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与人情……”“夫推类辩物,当先求自然之理……”[3] )这无疑与“越名教而任自然”中的自然观点有异曲同工之效。

嵇康不仅是一个音乐理论家,还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演奏家。他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最擅长弹奏《广陵散》一曲。据史料记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我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4] 今译:嵇康将要在东市受刑,太学生三千人请求释放他,请做他们的老师,不允许。嵇康看看太阳的影子,讨琴来弹,说道:“从前袁孝尼常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教给他,《广陵散》从此绝响啦!”这时四十岁。)这段文字简述了嵇康临刑弹奏琴曲《广陵散》的壮举。《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既用于合奏,也用于独奏。”[5]此曲作者不详,但因为它在康的手中发扬、成名,可能被其加工、润色过。虽然嵇康临终前曾说:“《广陵散》于今绝矣!”但实际上,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中收入了此曲的乐谱,因而这首名曲才能流传至今。一般认为《广陵散》一曲讲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战国时代,聂政的父亲替韩王铸剑,因耽误工期而被其杀害。聂政为替父报仇学琴献艺,刺杀韩王后,亦自尽身亡。由于描写的是这样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全曲铿锵有力,充满豪迈、悲愤和慷慨之情。乐谱共有四十五个段落,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和后序(八段)六个部分。乐曲应是伴随故事内容的发展逐渐展开的。开指、小序和大序应该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