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孙子兵法》的将帅修养与提高大学生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孙子兵法》的将帅修养与提高大学生素养

摘要:

1. 《孙子兵法》是世界的“兵学圣典”,“将”是其重要的主题。将帅是军队的组织者的指挥者,将帅素质的好坏,对军队战斗力的强弱至关重要。

2.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谋取胜,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谋略、政策、经济、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气象等多方面内容,它所包含的思想广博精深、观点严谨,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孙子兵法》,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关键词:孙子兵法将帅大学生素质修养

悠悠千载,中华民族积淀了多少瑰丽的文化珍宝!《孙子兵法》作为其中一朵奇葩,已经盛开在了异国的土地。而作为龙的传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理由珍惜自己祖国母亲的丰厚文化底蕴,好好的研究它,挖掘它,传承它。

阅读《孙子兵法》,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要做什么,阅读《孙子兵法》,我们更应该知道该怎么做。我们不可以碌碌无为,我们更不可以甘于碌碌无为,我们需要慢慢去体会点什么,慢慢的品读。

一,孙子在《计篇》中开宗明义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怎么“察”呢?他指出,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并认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他在“七计”中提出“将孰有能?”在《谋攻篇》中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既然将的地位如此重要,作用如此重大,那么,应该选什么样的人为将呢?孙子认为应该选“有能”的将帅和“知兵之将”。“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有能”和“知兵”的将帅,就应具备“智、信、仁、勇、严”和“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地形篇》)的品格。通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孙子对将帅素质的论述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渊博的知识,以智用谋

孙子认为“知兵之将”,应以“知”为基础。“知”的内容十分广泛,凡与战争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在“知”的范围内。“五事”、“七计”、“知天”、“知地”、“知彼”、“知己”都是“知”的范畴。将帅只有充分掌握,达到“尽知”、“先知”,才能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智。所谓“智”,即知识和才能,就是足智多谋,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定出胜敌的妙计。由此达到“全胜”。

孙子在《谋攻篇》中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把常人所希望的“百战百胜”视为“非善之善者也”,而把着眼点置于“非攻”、“非战”,追求“兵不顿而利可全”,这就是他主张的谋攻之法。谋攻体现了孙子以“全”争胜的原则。求“全”是孙子谋攻的核心,《谋攻篇》强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从孙子谋攻的排列顺序来看,正好体现了以“全”争胜的原则,即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利益。“伐谋”,付出的代价最小;“伐交”,付出的代价较小;“伐兵”,难免有牺牲;“攻城”,则最难,付出的代价最大。而要在谋攻中取胜,必须知道五点,“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街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篇》)。这五点聚集了敌我双方的信息要领,将帅可据此预测趋势,以制定出相应的克敌制胜的决策。

2,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进取精神

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天候条件下进行的,如何利用天时地利,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已成为将帅筹划指导战争的重要内容。孙子认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并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阝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这是将帅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将帅还应建立“必杂于利害”的思维方法,他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害与利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联系的,孙子在《九变篇》中指出:“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认为只有具备“杂于利害”的思维方式,看到“利”的方面才能有信心,看到“害”的方面,才能防“害”、避“害”,而收其“利”。

孙子认为,掌握战争规律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战争指挥者必备的素质。因此,孙子主张“择人而任势”。“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篇》)。“势”不是固有的,它是靠指挥者高深的战略战役素养,稳操胜算的指挥艺术,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以及在战略战役上深思熟虑,才能造成的。他在《势篇》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只有“任势”,才能获得战争的主动权。他比喻道:“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廣弩,节如发机”(《势篇》)。这一连串的比喻,把生机勃勃的进取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在于将帅对战争条件优劣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孙子认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形篇》)。就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首先要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去创造,可以战胜敌人则在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使敌人必定被我所胜。

3,掌握治军之道,善于用兵

孙子认为,善于治军的将由必须具备信、仁、严三种素质。信,指诚信待人,言必信,行必果;仁,指仁者爱仁,即对部下要仁慈;严,即严肃、严格,指严格管理军队。在这三种素质中,信尤其重要。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任何组织、国家、军队或任何团体,如果其成果之间没有共信,那么这个组织也就很难维持其存在。所以,信对将帅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条件。若将帅本身言而无信,则又如何能建立共信,维持军队的凝聚力?孙子的治军之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按照法治原则从严治军。以法治军,这是治军的根本原则。孙子将“法”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把“法令孰行”作为“七计”中的一计。军中无戏言,主将号令三军,令出既行,令禁则止,行动犹如一人,靠的就是法规和制度的约束。所以孙子在《势篇》中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此用众之法也”(《军争篇》)。另一方面在从严治军的同时,又要恩威并用,刚柔并济。孙子认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则众相得也。”(《行军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地形篇》)。孙子强调将帅对士兵要满怀爱心,通过广施恩惠,树立威信,使士兵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听从指挥。爱与严是相互依存的,只严不爱,则变得冷酷无情,使人敬而远之,严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只爱不严,则会变成无原则的溺爱,最终使军队失去战斗力。只有平时严格管教,才能使士兵训练有素,在战场上才能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按法规、条令行动。平时士兵的训练和养成,有赖于将帅日常与士兵的接触、了解、磨合,达到情感交融、心灵相通、相互信任的地步,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与众相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