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个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笔者认为,应坚持“五性”,即坚持互动情感上的投入性、互动气氛上的自然性、互动形式上的多样性、互动内容上的生活性和互动策略上的灵活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数学意识开放性思维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尤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翻了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授”与“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强调了“师生互动”。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搞好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呢?笔者认为,应坚持“五性”,即坚持互动情感上的投入性、互动气氛上的自然性、互动形式上的多样性、互动内容上的生活性和互动策略上的灵活性。
1.坚持互动情感上的投入性,创造情感交融的氛围
消除心理上的隔膜,需要感情的投入,只有深入师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才能建立互动双方的相互信赖,因此,坚持情感上的投入,是进行高质量师生互动的前提。
我班去年来了一个留级生杨xx,刚进班时,他心中忐忑不安,
不知老师和同学将会怎样对待他。针对他的心理,我在他的完成第一次数学作业后,抓住他的字写得比较工整的特点,在作业本上批道:“你的字写得真好,我们一起把学习也搞好,好吗?”后来我又在第一个月评时在他的评价卡上写道:“你能按时交作业,懂得关心集体,你的进步老师非常高兴。老师忘不了你当上值日小队长时那认真负责的态度,……有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脚,你背起他就奔向卫生室,我当时好为你的行为感动啊!以后在学习时也这样积极主动、克服散漫的毛病好不好?老师和同学们期盼着你取得更大的进步啊!”该生非常感动,学习成绩也逐步追上来了。
正是因为这种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动力刺激,促进了师生互动层次的深化。
2.坚持互动气氛上的自然性,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越是平和、无拘的环境下,越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因此,气氛上的自然性,是提高互动质量的基础。
要实现互动气氛的自然性,笔者认为一是要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要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笔者在进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互动时,有个学生拿了一张长纸条和一张短纸条,对齐一头做比较说:“从长的上面去掉这一块(与短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的,所以用
减法计算。”虽然语言不那么准确、完整,但可以看出他对求相差数的实质是理解了。我当即对他进行了肯定。又如在教“认识厘米和米”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通过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来认识米和厘米的环节。学生们量完了书本、铅笔盒、桌子等物体的长度后,同桌之间开始自由地交换着测量身体的许多部位。忽然,有两个同学提出想量量老师头发的长度,我很自然地答应了。两个学生先后量出了老师头发的长度,非常高兴。但一比较,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我马上提出一个问题:“两个同学测量老师的头发,为什么测得不一样呢?”同学们根据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和亲眼观察到测量时的情景,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生动活泼、充满和谐和乐趣的师生互动,改变了课堂上生硬灌输知识的局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自觉学习着构建新知识的方法。
3.坚持互动形式上的多样性,摒弃单调机械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了不少教师在师生互动上进行探索,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但笔者也发现,大多进行的互动形式往往拘泥于师——生之间的表层的互动,存在着机械单一和层次粗浅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互动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就可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3.1 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结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互动思路。比如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先让学生自己梳辫子归
纳知识点,本人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旁导引、指点,结果,学生采用了表格、树枝图、迷宫图、实物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了习题的设计。总结知识的乐趣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使师生互动出了情趣、出了深度。
3.2 建立积极适宜的生——生互动机制。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如:协作操作学具活动,产生行为调整;角色游戏,一方当小老师出题、提意见,一方做学生,进行交流;安排互说思考过程,理解不同思维方式;让同桌两人一起发言;做完练习允许互相看看,互相对照。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另外,更广义的师生互动形式,也还可以是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互动。家长适时参与师生互动过程,对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师生互动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坚持互动内容上的生活性,促进数学意识的培养
坚持互动内容的生活性,主要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4.1 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在情境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
感意识。一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数一数书包里的课本和练习本,数的结果会有不同的数出现,根据不同的数的呈现和对数的大小、多少、数位、组合的研究,让学生感觉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二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意识。例如:在解决问题时,设计一次“我帮妈妈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气、电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600元左右的微波炉,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就能极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4.2 课外实践活动载体的生活性。一是建立数学实践体验小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在认识百分数后,我让学生对家庭中一月的日常开支作统计,包括电话费、水电费、吃穿等费用,然后求出各种开支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在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我让学生组合成几个小组对小区中住户的年龄进行统计,制成统计图。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