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开放本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开放本科)
《教育学》模拟试题
(填空题和选择题部分)
习题选(第一-三章)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_______,揭示教育规律。

2.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______,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4.教育经历了原始社会教育、_____、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5.______、环境、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______和个别差异性。

7.生产力的发展______教育的发展。

8.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_____教育。

9.2000年前实现基本_____,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0.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_____阶段教育。

11.2000年前后,实行教师聘任制和_____,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

12._____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她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13.______,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14.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______,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

15.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_________的各个环节中。

16.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______、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17.1995年3月,我国正式颁布了______。

18.中小学生是处于_____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可教育的人。

19.学生是教育的______,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0.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______等五个方面。

21.推进素质教育,要开展以培训________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入空格中):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___________》。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师论
e.理想国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梅伊曼
d.桑代克
e.赖依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世界著名教学理论有_________。

a.《学科结构理论》
b.《教育与发展》
c.《雄辩术原理》
d.《范例教学理论》
e.《新教育》
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_______。

a.性质
b.机会
c.规模
d.管理体制
e.速度
5.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______。

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职业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6.______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1985年
b.1986年
c.1990年
d.1993年
e.1988年
7.“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

这句话出自_____书。

a.《教学与发展》
b.《学会生存》
c.《教育过程》
d.《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e.《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8.在教育发展过程中,__________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布鲁纳
b.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e.康德
答案:
一.填空:
1.教育现象 2.学记 3.社会现象 4.古代社会教育 5.遗传 6.不均衡性 7.制约 8.决定 9.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0.普及高中 11.全员聘用制 12.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1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4.持证上岗制度 15.教育活动 16.基础性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8.迅速发展时期 19.客体 20.想象力 21.全体教师
二.选择题:
1.b 2.a 、 c、 d、 e 3.a、b、d 4.c、e 5.a、b、c、d、e 6.b 7.b 8.c
习题选(第四-六章)
一、填空
1.19世纪,_______以发展人的多种兴趣为理论依据,奠定了系统的学科课程理论。

2.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要探索儿童的________,即判断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3.20世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_________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

4.我国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增设了________。

5.综合课程是打破了_________的框架,把若干有关的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

6.________是国家对某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直接领导的主要工具。

7.教材编写的原则是:_________,逻辑性与教学的统一。

8.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__________,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9.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_________。

10.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_________。

11.任何知识都是来自直接经验,__________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

12.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________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13.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________的活动。

14.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由兴趣、情感、动机、_________、信念、性格等要素组成。

15.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________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16.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_________提出的,是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7.教学原则具有__________、整体性功能。

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_________进行。

19.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________规律提出的。

20.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__________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21.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行________,反对注入式。

22.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说话法、_________、读书指导法。

23.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

24.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_______,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2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是联系教师的教和_______的方式。

26.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加强基础、________、加强课程现代化。

27.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重视基础、强调个性化________、民族化和国际化并立。

二、选择题:
1.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

a.传统思想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生产力因素
e.社会因素
2.课程的基本类型有__________。

a.国家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e.问题课程
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________。

a.教材
b.教学辅导书
c.综合练习册
d.教学目标
e.教学指导书
4.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顺序________。

a.课程设置
b.课时分配
c.规定培养目标
d.学科顺序
e.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__________。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6.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__________。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e.实验法
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

a.复式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问题教学
d.个别教学
e.分组教学
8.目前中小学教学中普遍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______。

a.投影器
b.录音机
c.模型
d.录像机
e.挂图
习题选(第七-九章)
一、填空:
1.德育是任何社会或阶级为使自身得以__________而培养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

2.德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构成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保证和提高_________的主要因素。

3.德育的目标是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总任务、__________和教育对象的状况而确定的。

4.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和_______,决定了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多方面的发展。

5.人生观教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人生目的、__________、人生态度等基本观点的教育。

6.德育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受教育者________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与不断提出的社会要求需要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________。

8.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_________,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9.从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来看,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其中由______的转化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

10.严格要求与__________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11.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_________教学之中。

12.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_________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13.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严禁一切______和其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及物品传入校园。

14.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______,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15.德育方法受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的制约,同时也还受到_______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水平等因素所制约。

16._______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

17.课外教育的特点是组织上的自愿性、_______、活动的自主性、形式的多样性。

18.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_________、教育者和领导者。

19.班集体具有教养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社会化功能、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构成人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

a.知
b.行
c.意
d.情
e.思
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_。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发展能力
d.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e.教书育人
3.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并亲自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智力生活基地”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__________。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林斯基
d.巴班斯基
e.马卡连科
4.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__________负责。

a.思想品德发展
b.全面发展
c.身体发展
d.智力发展
e.能力发展
习题选(第十,十一章)
一、填空:
1.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_________、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2.教师的劳动价值在于:__________、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

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

4.教师有进行教学活动,开展_______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5.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________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6.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_______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7.教师有按时获得______,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利。

8.教师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__________权利。

9.教师有参加_______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0.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__________,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

11.教师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__________,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12.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_________。

13.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_________,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4.教师必须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__________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5.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__________。

16.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教师应自觉地履行义务,并增强自我权利_______和能力。

17.各有关部门及学校等应监督、考核教师义务的履行情况,也必须同时__________教师的权利不受侵害。

18.中小学根据学校编制聘用教师,可面向社会_________,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19.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__________职务。

20.采取_________,吸引和鼓励教师到经济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任教。

21.学校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把领导教职工__________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

22.父母的_________,不仅能为子女创造一个既亲密又宽松的家庭环境,而且对子女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家庭教育的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__________、终身性、个别性。

24.社区教育的实质是实现教育的_________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25.社区教育是提高_______的重要途径之一。

26.社区教育的特点:开放性、广泛性、________、补偿性、融合性。

27.合力不是各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教育力量的________和有机统一,发挥整体教育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