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和它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结构和它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我们对地球研究越来越深入。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对它有一定的了解。文章主要对地球的結构以及变化进行了阐述,供大家参考。
标签:地球;结构;变化
我们可以把地球想象为是个多层的大水球,地球表面全被水包起来,目前人类测量的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人类把大陆分成六大板块,实际上这六大板块是浮在水面上的。它们分别是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人们把大陆板块盖住的水面叫陆地,没有盖住的叫海洋。为什么说地球最外层是水球?水有附着力,水的附着力还大于地球对它的吸引力。例如:我们洗手的时候,手上沾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不会因地球的吸引力掉在地上,一定要用毛巾擦手才会干。下雨的时候,小水珠飘落在窗台上,它不会自动往地上掉,就是因为它有附着力。牛顿看到树上的苹果往地下掉,他发现地球有吸引力。可是,苹果树上的小水珠不自动往地下掉,下雨后,树上都是湿淋淋的,只有刮风或太阳出来了,树就慢慢的干了。这说明小水珠的附着力大于地球对它的吸引力。正因为水有附着力,地球有吸引力,所以我认为地球是个大水球。地球对水有吸引力,水对地层有附着力。所有平均厚度有3800千米的海水紧紧地包围在地球的外表,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时,海水不会流入太空,只会产生海潮和海浪。陆地只是浮在水上的大大小小的土块。海水推动板块运动,两个大的板块在海水的推动下,相互挤压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地下的海水激烈运动时,使大陆产生断裂层、海沟。
地球的地心好像一个炼钢炉中烧红的铁水,红色的岩浆在不断地运动,它的温度目前人类测出的大约有摄氏6000度。岩浆的外面被一层厚厚地壳包围了,地壳的温度像烧红的铁板,烧红的地壳外又被一层厚厚的水包围了,这是第一层海洋,第一层海洋的深度我估计也会有三千多米,海水的温度也会比较高。这个海洋上面又被一层厚厚的地壳包围了,这就是第二层地壳。地壳的外表有附着一层厚厚的水,这就是第二层海洋。这层水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平均深度大约有3800千米。世界大约两百多个国家所居住的陆地都是浮在第二层海面上,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吊脚楼。
1 地震多发的日本为何还要修建核电站
日本国土它是浮在第二层海水上面的小岛,小岛上土壤的厚度远远薄于大陆的板块。日本人不考虑板块的厚度,在33万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建了47个核电站,这些核电站都向地下直挖,挖得快接近第二层海洋了。第二层海洋在天地运转中形成冲力,从薄薄的日本板块中冲出来,造成了海啸。日本人应该早就提防造成这种灾难的原因。如:日本有两座火山,一座是富士山,它是一座活火山,里面火红的岩浆经常滚动,有的时候还会喷发火苗。从这些地理中的自然现象日本人应当想到,整个日本岛屿的地质结构是比较薄的,不断地深挖会导致海啸和火山
的爆发。这就是日本海啸、地震多发的原因之一。
日本是遭到核打击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深受四处飘荡的核辐射微尘之害的国家,但现在,日本又是世界上对核电站最痴迷的国家,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地震多发国家,地震如同家常便饭,难道日本就不怕地震震塌核电站,造成致命的核灾难吗?
日本走上核电站之路是有历史原因的。广岛和长崎遭到美国的核袭击后,日本人谈核色变,但日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痛苦的现实——本土能源资源极度匮乏。除了几个小型地热发电厂外,日本没有其他重要的能源,没有石油,只出产少得可怜的煤。事实上,日本在上世纪向亚洲其他国家发动侵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抢夺能源。
2 地球板块的漂移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地球表面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成若干小板块。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地球表面上存在着各种地壳运动的痕迹,如断层、褶皱、高山、盆地、火山、岛弧、羊脊、海沟等。同时,地球还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浮以及地震都是这种运动的反映。地球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和地磁场的改变。例如:马达加斯加、新西兰。
马达加斯加
猴面包树寿命2000年,是地球上最奇异的树种之一。看上去是倒着生长的,坚硬的树皮能够抵挡烈火的侵袭。大多数马达加斯加物种都是岛上独有的,但古老的猴面包树是个例外。澳大利亚也有猴面包树。在广阔海洋分隔的两大洲上,非洲和大洋洲为什么都生长着猴面包树呢?
答案就在马达加斯加岛诞生的过程中。一亿八千万年前,马达加斯加岛、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都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第一批猴面包树就生长在这里。大约一亿四千万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有火山爆发。从冈瓦纳古陆脱离后的马达加斯加岛与印度相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达加斯加逐渐脱离印度,成为一个独立的岛屿。在冈瓦纳古陆分离的缓慢过程中,猴面包树和其它古生物也被困在岛上。
4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的距离已经稳定,但印度大陆板块仍在持续北移,直至与南亚大陆相接壤,剧烈地撞击将陆地推高,世界第一高山喜马拉雅山脉由此诞生。山脉不断增加的高度使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一种名为季风的极端气候出现了。马达加斯加岛的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半年干旱,半年暴雨。猴面包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
新西兰
现代新西兰的地质特征说明,古新西兰曾经漂浮在一片非常单薄、几乎没有浮力的地壳上,在接下来的600万年里,海洋开始吞噬这片古老的大陆。古新西兰就像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第二层海底,只剩下海面上呈星罗棋布的小岛。这片大陆在地壳的第一层海域沉睡了数百万年。直到大约2400万年前,在水下大陆的下方,地壳板块开始碰撞、扭曲,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使板块边缘凸起。古新西兰大陆的一小块陆地从海洋中慢慢升起,这就是今天的新西兰。海床的卫星图像显示,水下大陆仍然像一片海底高原一样,静静地躺在水下1500米的深海之中。现代新西兰地区的海拔要比原来的大陆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