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1988年初
版)以不动声色的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 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家庭、事业中的 境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 态和表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描写知识 分子和政治运动的小说,出版后很受学 界的重视。
二)《干校六记》 《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
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 幸》、《误传记妄》。

2、“哀悼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1)悼念领袖人物类
毛岸青和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
鹃》、巴金的《望着总理的遗像》、 何为的《临江楼记》、廖承志的 《我的吊唁和回忆》、曹靖华的 《小米的回忆》、陶斯亮《一封终 于发出的信》
2、悼念文革中冤屈而死的文学家艺
术家科学家
楼适夷《痛悼傅雷》、柯岩《哭李
3、国外访问,记述友谊 《再访巴黎》《沙多——吉里》《中国
人》《访问广岛》
4、对文革的反思 《遵命文学》《小端端》《“腹地”
》 《“牛棚”》《样板戏》《“文革”博 物馆》《二十年后》
三)《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及艺术表达
特征 1、对文革的深刻反思 2、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3、说真话、诉真情的人格勇气

2、“反思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巴金《随想录》 杨绛《干校六记》 丁玲《“牛棚”小品》 韦君宜《思痛录》(个别篇章发表,
集子1998才出)

本时期散文文体特点 1、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 心绪 2、散文文体“窄化”的趋势
第二节
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一、巴金的《随想录》 一)创作及发表情况 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 专栏,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 乡〉》,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第151 篇《怀念胡风》),其间历时8年,陆续出成5 集,按时间先后分别为《随想录》、《探索 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 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 5个集子 又总称《随想录》。1987年9月,由三联书店 结集出版合订本。
第二十五章 新时期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一、哀悼散文的创作热潮 1、哀悼散文:是伤痕文学的一支,从题材上 看,一类是悼念领袖人物的,另一类散文以 悼念在文革中受冤屈死的文学家、艺术家、 科学家为主。哀悼散文重要作家作品有巴金 的《望着总理的遗像》、陶斯亮《一封终于 发出的信》、楼适夷《痛悼傅雷》等。作家 饱含激愤,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文革所造成的 社会阴影面,大胆针砭现实,以极大的勇气 来直面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对 于在混乱时代牺牲亡灵的沉痛悼念,更是一 个民族积郁多年的愤懑之情的总喷发。

二)《随想录》的基本内容 1、忆往事,缅怀故人亡友,解剖自己,
披露内心。 《怀念萧珊》、《关于丽尼同志》《小 狗包弟》 《怀念胡风》 、 《怀念老舍 同志》、《腹地》《解剖自己》。
2、审视社会现实,探讨文艺问题
《谈望乡》,《再谈望乡》、《多印几
本西方文学名著》,《文学的作用》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小骗子》《再说小骗子》《三谈小骗 子》《四谈小骗子》《人言可畏》《人 道主义》《可怕的现实主义》《“没什 么可怕的了”》
季》、丁宁《幽燕诗魂》、陈荒煤 《忆何其芳》等。
二、“反思散文”的创作热潮 1、“反思散文”: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一些作家,主要是老年作家,写作了一批回 忆往事的散文。或者追悼、怀念亲友,或者 提供个人亲身经历的琐碎、片断的回忆,或 者针对一些发生于身边的事件,不拘形式地 传递深沉而凝重的切身感受,反思包括“文革” 在内的“当代”中国历史。“反思散文”代 表性作家作品有巴金《随想录》、杨绛《干 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 《怀念老舍先生》等。这些散文注重“真实 性”和“个人性 ”。
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
动。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继续研 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 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堂·吉 可德》等。
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
(1981)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 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此外,《将 饮茶》、《回忆我的父母》《回忆我的 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 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 性质的文章。
Leabharlann Baidu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
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 1935年至1938年与夫钱钟书一同留 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 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 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 如意》、《弄假成真》等,翻译了《一 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 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 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从衣食住行、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写“文
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的干校的劳动生 活。文笔委婉细腻,语言诙谐幽默,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1、“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六记”的首记《下放记别》,写下放干校的别离 之情,带出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残害。1969 年11 月,杨绛本来打算和钱钟书吃一顿寿面,庆祝 钱钟书的虚岁六十岁生日,但等不到生日,钱钟书 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送别钱 钟书,有杨绛和女儿、女婿;杨绛下放时,就只有 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已在一个月前自杀。得一 因为不能捏造名单害人,含恨自杀。火车开行后, 车窗外已不见女儿的背影。杨绛这样写:“我又合 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
4、真实自然无技巧的艺术境界 1)直陈其事,自然平实 2、精于白描、生动传神 3、明白如话,质朴无华 4、形式多样、不拘格套(随想、忆念)
“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
的“讲真话的大书”(张光年《语 重心长》1986年9、27《文艺报》)

杨绛的《干校六记》
一)作家简介: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原籍江苏无锡,1911年 7月17日 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 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 作家、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