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 抗生素治疗 ;
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 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连用两周左右。 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克林霉素等。
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 应抬高患肢。
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 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
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 红外线等。
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 感染,病人常先由皮肤或粘膜的某种病损,如 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发病 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
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病变蔓延较快,常有全 身反应,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全身不适、高热,39~ 40℃;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5; 42: 778–785
参考文献
1.赵辩.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2010:455-456 2.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5; 42: 778–785 3. British Journal ofHospital Medicine, August 2015, Vol 76, No 8 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Volume 41,
坏死性筋膜炎:致病菌包括革兰氏阳性的 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 阴性菌和厌氧菌;累及皮肤、皮下脂肪、 深筋膜、突出的特点是筋膜广泛坏死,但 不累及肌肉。由于皮下神经损坏患部感觉 减退或消失。
大疱性丹毒: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可有轻 度坏死。有报道被认为是丹毒的并发症。
普通丹毒平均住院日为10.6天,大疱性丹毒平 均住院日20.57天。
中医中药
鉴别诊断
蜂窝织炎:位置较深,表皮和真皮深层, 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红肿境界不清,中央部红肿最著,愈向边 缘炎症逐渐减轻,浸润深,化脓现象明显。 丹毒主要侵犯上表皮及浅淋巴管,致病菌 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
British Journal ofHospital Medicine, August 2015, Vol 76, No 8
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
边界较清,严重者可发生水疱;多为单侧; 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 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降钙素原等。
分类
水疱性丹毒 脓疱性丹毒 坏疽性丹毒 游走性丹毒 慢性复发性丹毒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Volume 41, Issue 5, November 1999, Pages 733-737
深静脉血栓形成:丹毒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发红和疼痛, 仅根据临床体征、症状进行鉴别诊断较困 难。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的 Schuetz 博士实 施了一项观察性研究,研究结果示,丹毒 患者的降钙素原浓度显著高于深静脉血栓 形成患者,且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Issue 5, November 1999:733-737
丹毒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概述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感 染,为乙型溶血型链球菌侵袭所致;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临床特点: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
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 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 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菌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G 型链球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