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地区长3油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县地区长3油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县地区长3层的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含油性分析,从生、储、盖、圈、保等方面系统研究了长3成藏的主控因素。表明延长统深水相泥岩提供有利的生油条件、三角洲沉积河道砂体提供有利的储集条件、局部发育的鼻状小构造起到圈闭作用、上倾方向的泥岩或岩性致密带起到遮挡作用,不同岩石类型、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影响着储层性能,古剥蚀区的存在对油气的封盖起到破坏作用,研究成果对后期滚动建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县地区;沉积微相;储层;成藏主控因素

环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构造斜坡带西部。多年来,该区域地层剥蚀程度较深,大面积长3地层剥蚀,部分井区剥蚀至长6,造成长3地层对比难度大、油藏试油出水原因、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近年随着勘探程度的加大,在H32、L185、M31等井发现了长3油流井,显示出研究区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沉积微相、储层、盖层等对环县地区长3油藏成藏主控因素进行探讨,旨在为后期滚动建产提供借鉴。

1 沉积微相及特征[1-2]

结合区域沉积背景,通过对环县地区长3的岩矿特征、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等分析,识别出研究区长3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沉积,并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分流间湾四种沉积微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砂体、洼地或间湾泥岩,河道砂体主要由细粒砂岩组成,沉积物粒度细、厚度薄,泥质沉积物较发育。三角洲由多期砂体与泥岩叠置而成,具有多河道、宽而浅,河水能量弱,垂向加积慢、侧向迁移快等特点,曲线表现为低幅度的箱形特征,河道变化快、稳定性差,发育分流间洼地、分流间湾。其沉积演化过程可分为三期,区内发育自4-7条西向东古河流,河道的不断分叉和交汇使砂体在平面上连片性较好,河流最宽处达到15Km,主河道砂厚5-20m,主要分布在10-15m,河道侧翼多为泥岩。

2 砂体展布及储集砂岩特征

2.1 砂体展布

环县地区长3砂体展布呈自西向东,基本和水下多分流河道的延展方向一致。受沉积环境控制,砂岩的分布特点具有平面上呈相间带状或片状展布的非均质性特征。长3三小期砂体平面分布稳定、继承性较强,河道多为3-5km,单砂体厚3-8m。剖面上多呈顶平底凸或顶凸底平的透镜体状。

2.2 储集砂岩特征

统计环县地区225块37口井长3的薄片资料结果表明,砂岩以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石英的含量为43.2%~46.7%,长石含量为14.2%~16.8% ,岩屑含量为20.6~27.1%;总体上具有高石英、低长石、高岩屑的特征。填隙物含量为11%~13%,以水云母、白云石、硅质为主,水云母平均含量为3.4%;白云石为3.2%;硅质为3.5%。胶结以孔隙式为主,颗粒磨圆相对较差,为次棱状,分选中等,为点-线状接触。

3 储层物性及含油性

3.1 孔渗特征

统计环县地区225块37口井长3层岩心分析数据表明,平均孔隙度10.8%,渗透率0.8×10-3μm2,主要分布在8.2%-12.5%、0.14-2.1×10-3μm2;其中17口低

于0.5×10-3μm2,占45.9%,5口高于1.5×10-3μm2,占13.5%,表明长3储层物性总体较差。长31、长32、长33储层孔隙度分别在9.6%~13.6%、9.4%~12.5%、6.3%~13.1%,平均分别为11.8%、10.51%、10.6%;渗透率分别在0.11~2.1×10-3μm2、0.06~2.6×10-3μm2、0.03~1.45×10-3μm2,平均分别为1.04×10-3μm2、0.73×10-3μm2、0.68×10-3μm2。

3.2 非均质性

环县地区长3非均质性表现在平面、层间、层内及微观的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表现在平面上砂带的薄、厚相间分布、岩性组成及物性等分布的不同。在延伸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向两侧连通性较差,物性分布方向表现与砂体走向一致。砂体的交汇地带一般处于分支河道的叠加交汇地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储层砂岩在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

层间非均质性表现在长3内部相邻储层或砂体垂向上岩性、结构、物性等方面的差异及砂体的组合关系、砂体间泥岩隔层的发育和分布上。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各单砂层内碎屑颗粒的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称为粒度韵律或粒序,受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控制,有复合韵律、均质韵律等。

微观非均质性表现在机械压实作用及粘土矿物的析出,使原生的粒间孔急剧减小;胶结作用可导致储层砂岩孔隙度减小、渗透率降低;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改善储层的物性。

3.3 含油性

环县地区长3试油42口,平均日产油3.8t,日产水11.5m3,其中13口高于4t,21口产纯水。整体上日产油与电阻率无明显关系,但出纯油井与电阻率有着近似的正向关系,最低出油电阻率约9?m,在出水井中,电阻率基本无规律。出水原因分析为:环县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部分长3甚至长4+5、长6地层剥蚀,剥蚀区的存在不利于油藏的保存;向东部位于湖岸线以下,距离剥蚀区较远,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岩心薄片观察如H27、H59、H69发现,粒模孔被沥青充填,残余沥青的存在可能导致电阻率的升高,在电测中被误认为是油层或油水层,而试油表现出产水。

4 油藏成藏因素分析[1-4]

4.1 延长统深水相泥岩提供了有利的生油条件

环县地区沉积的长3三角洲河道砂体被周围泥岩所包围,其下部的长7油页岩及其以上延长统深水相泥岩,为长3油藏提供了有利的生油条件,位于深水环境中的河道砂体与深水泥岩相带相配置,是成藏的首要因素。

4.2 平原及前缘相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层

环县地区长3沉积微相对含油气性的控制表现在生储盖的组合、储层砂体的展布及储层的储集性能上。分流河道横向迁移形成广阔的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而分流间湾和河间洼地微相泥岩包围了河道砂体,能够形成良好的岩性油藏圈闭。沉积微相的差异决定了储集砂体的岩性、厚度、形态和分布范围均有较大差异。主体带砂体最发育,两侧边部砂体不发育。河道砂体为细砂岩,呈条带状展布,延伸远;分流间湾以泥质沉积为主。沉积微相的差异决定了储集性能具有一定的差异,分流河道相砂体主体部位为粒度较细、分选性好的细砂岩,孔隙度大于10%,渗透率大于1.0×10-3μm2,含油性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