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推荐语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本书汇集了传统养生精华及笔者多年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翔实,通俗易懂,论述清晰,易于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传统养生的理论,简述了传统养生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养生之道);下篇是传统养生方法篇,主要介绍养神法、四季养生、饮食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养生、形体养生和运动养生;最后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名人名著、格言谚语等。
前言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即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肜,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亦称作养身;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也即孔子所言:仁者寿的范畴。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学说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对生命的长久和生活的质量更加重视,主动地保持和促进健康的要求也更加强烈。但人们对如何促进健康,如何合理饮食、调节心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寻找最佳运动健身方式却不是十分明了,现代体育健身的理论和手段离人民大众的需求及实践还有距离。实际上,老百姓喜欢接受本民族的健身理论和方法,因为它与我们的母体文化是同构同质的,更易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和亲切感。
现代人如何保持和促进健康,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课题。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养生知识,提高现代人群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科学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改善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客观要求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传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要对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进行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既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接受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健身方法。许多被无数人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养生方法是可以推广开来的传统养生应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深化体育改革、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客观要求。
具有悠久传统的养生学至今尚未成为一门成熟课程,在许多高校的体育院系还没有开设该门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名称,离形成专业学科距离更远,这方面有许多工作有待我们去做。目前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列入了“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内容,这也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要学会。
本书正是出于以上考虑,同时笔者在从事传统养生学教学时,深感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因而决定编著本书。本书汇集了传统养生精华及笔者多年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翔实,通俗易懂,论述清晰,易于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传统养生的理论,简述了传统养生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养生之道);下篇是传统养生方法篇,主要介绍养神法、四季养生、饮食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养生、形体养生和运动养生;最后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名人名著、格言谚语等。
本书在编写与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武汉体育学院江百龙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郑勤教授的指
点和帮助,同时书中引用和借鉴了有关著作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养生网站上的许多资料,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的水平、经验和时间有限,同时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不免有错讹疏漏之处,恳请大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第四节健康、寿命(天年)及影响因素一、健康传统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即俗称“健康”的人。任何时代和民族都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苏格拉底认为: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中国教育家张伯苓曾指出:“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强身”。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力,一切人类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全面。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1988年wHO在庆祝成立40周年时宣称,对于健康的科学定义是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对健康定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而且也将极大地影响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向。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定了10条健康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安排生活,胜任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均匀。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⑧牙齿清洁,无龋齿。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个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从中反映的是一个人目前的健康状态,一个过去不健康的人会因为学会珍惜生命、关爱身体从而变得健康;一个过去健康的人也可能因为忽视身体的感受而被病魔击中。健康是动态的,若想从不健康变得健康,并且长久地保持健康,最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对于健康的促进,有人曾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模式,但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什么“模式”,而是健康的直接获得,所以人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提高了,花钱买健康,送礼送健康的意识大大提高了。用一句最流行的话说就是“健商”提高了。
所谓健商,从卫生学的角度就是“健康的商数”,这一概念是2001年加拿大籍华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谢华真教授借鉴中医的哲学观点和整体观念等理论,论证了健康与人的社会、心理、情感、精神、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关系,首次提出来的整体性、全面性护理和自我保健的新理念,是指一个人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能力,是人类自身基本素质的标志,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健康新概念。高健商是完成人类高质量生命活动的保证。
西医一般认为只有在出现症状或体征时才被认为是“生病”,事实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已是病入膏肓。从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分析,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叫亚健康。一个“亚”字,说明身体状态已从“健康”的行列中退出来了,说明身体健康的:天平已经向“不甚健康”发生了倾斜。“亚健康”的名称并不统一,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中间状态、半功能状态、半健康状态、亚疾病状态、过劳死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是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次健康状态。亚健康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既新鲜又普遍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宣称,从世界57亿人口的健康状况来看,约有60 %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我国一次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上,专家们推测,中国目前大约70%的人属于亚健康人群,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还有15 %属于非健康人群。医学专家认为亚健康状态正成为威胁全球的“世纪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宏博士曾多次告诫人们:“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病是不至于死亡的,是可以避免的。”中新网2002年11月26日发布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绝不仅仅是老年人)都面临科学养生的命题。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养生大会标志着中国养生科学开始登堂亮相。“平衡的心态,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和优美的环境”这四大养生诀窍正在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据《人民日报》、《华南新闻》报道,当今社会上还存在着普遍的误区,认为养生对象专指老年人。与会专家们特别提出:亚健康有-可能正威胁着每个人。海南鹤者苑养生抗衰老康复中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