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优秀课件 示范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 法来渲染这种悲哀之情?
末章的艺术手法
1、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2、 以乐写悲,更衬其悲。 3、 今昔对比,今非昔比。
4、 虚实结合 画面拓展,意境深远。
末章之美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 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 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 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 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 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情。‛ ——方玉润《诗经原始》
不遑启居: 启,跪。居,坐。无暇安居休息。 忧心烈烈: 形容忧心如焚。 靡使归聘: 使,指使,委托。聘,问。没有人 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王事靡盬: 征役没有休止。 忧心孔疚: 孔,很。疚,痛苦。 象弭鱼服: 用象牙装饰的弓,用鲨鱼皮 制作的的箭袋。形容装备精良。
采薇思归
戍卒生活的艰辛 起兴:采薇 乡愁(由物及人) 作
解
题
《采薇》
选自《诗经〃小雅》 宫廷乐歌 正声雅乐
薇,现在又称野豌豆苗
一、初读诗歌
要求:
1、读准字音 2、感受节奏、用词、句式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 ∕ ∕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 ∕ ∕
2/2式节奏 重章叠句
点击高考
国风· 周南· 桃夭
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对人的生命的戕害!
《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 吟唱,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历代文人无不被其润泽、受 其照耀。诗经里有第一首写嫁新娘的诗 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 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 ,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 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 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 ,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 纯情至情的《蒹葭》。
四、学以致用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有:得到。掇(duō):摘 取、拾取。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 盛物。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yāo)
(huā)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 (fén) 桃之夭夭,有 蕡 其实。 ∕ ∕ ∕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 (zhēn)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 ∕ ∕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再读诗歌
要求:
1、理解诗意。 2、掌握赋比兴的用法。
重点词语预习检测
三、三读诗歌
要求: 准确把握情感
感情变化: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 情感基调:悲怨 音调的变化:低缓──高亢──沉痛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 典型意义,不是抒发戍役将士的战斗 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 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 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 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 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 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常识检测
风
诗经六义 赋 比 兴(手法)
雅
颂(内容)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意。 二、掌握赋比兴的用法。 三、根握不同的场景把握“思归”的情感。 四、探究末章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不同场景“思归”情感的把握。
教学难点
末章艺术手法的掌握。
来自百度文库
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 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从薇菜初生时节开 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 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 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我行今昔 心道我我 伤迟来往 悲迟思矣 ,,,, 莫载雨杨 知渴雪柳 我载霏依 哀饥霏依 !。。。
(春)
柔
(夏)
刚
(秋)
乡愁日深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疆场思归
棠棣花
战
战 弓
车: 路(戎车)
马: 业业 骙骙 翼翼 箭: 象弭鱼服
归家悲哀
思考:
九死一生,终于能够凯旋,本是件高兴的事, 为什么诗人会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李频《渡汉江》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十五从军征》
思考:《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 赋 。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 手法是
推荐阅读
安意如:《思无邪》 鲍 鹏:《第三只眼看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