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美术史十议》
[美]
巫鸿著
三联书店
2008年版
《美术史十议》为巫鸿在《读书》杂志所开设的“美术纵横”专栏所发表一系列文章的集结,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18
《礼仪中的美术》
[美]
巫鸿著
郑岩等译
三联书店
2005年版
《礼仪中的美术》围绕着”礼仪美术”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本书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6
《林泉高致》
[中]
郭熙、郭思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年版
精读
《林泉高致》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被视作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7Biblioteka Baidu
《画禅室随笔》
[中]
董其昌著
屠友祥校注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年版
《画禅室随笔》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董其昌以书画擅名,体悟深湛.谈言微中,颇得书画三昧。因而,其《画禅室随笔》理论价值和赏鉴价值兼具。
3
《气势撼人》
[美]
高居翰著
李佩桦译
三联书店
2009年版
精读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另四本《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画家生涯》可另做参考。
参考文献绍介
序号
书名
国籍
著作者
翻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备注
1
《中国绘画通史》(上、下)
[中]
王伯敏著
三联书店
2008年版
精读
《中国绘画通史》(上、下)纵横古今,论述了自原始时代以降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从古老的岩画到商周陶、玉、青铜器纹饰,从唐代敦煌壁画到元明清文人画,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时光,始终长盛不衰,百象纷呈,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此书对画事、画家及画作均系统地加以评价,涵盖卷轴画、岩画、壁画等各领域,书中更增补了最新出土资料一百三十余处,是迄今最完备、最全面、最具规模的一部关于中国绘画发展史的学术专著。
32
《心印》
[美]
方闻著
李维琨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
必读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既是一部论述精要的中国书画发展史的专著,又是一次关于中国书画研究方法的教学示范。作者方闻先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国际著名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在《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中,作者采用“视象结构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绘画语汇及风格造型与图绘内容表现的关系入手,重点讨论分析了唐宋雄伟山水的图绘性表现、作为“心画”的北宋书法艺术的形成、元代文人画家自我表现意识的崛起、明代的复古主义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对五代宋元传统之“集大成”等。与此同时,他又密切联系与书画家和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材料,旁征博引地从当时政治、哲学、文学思潮中寻绎书画风格变化的历史依据。
13
《安持人物琐忆》
[中]
陈巨来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年版
必读
《安持人物琐忆》为现代著名篆刻家陈巨来先生的回忆录,书中回忆了其师友以及与其有交往的民国文艺界、政界风云人物的轶事,包括吴湖帆、张大千、溥儒、冯超然、谢稚柳等。文字幽默,感情真挚。
14
《鉴余杂稿》
[中]
谢稚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4
《水墨画》
[中]
谢稚柳著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3年版
精读
谢稚柳的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是随着岁月和经历的增长而发展的。虽然谢氏离世前,美术史已有新的发展,谢老欲作论证而天不假年,故未作修改更动。但《水墨画》一书,基本代表了谢稚柳一生创作和治学的基本思想。
5
《历代名画记全译》
[中]
张彦远著
承载注译
10
《武梁祠》
[美]
巫鸿著
柳扬、岑河译
三联书店
2006年版
精读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第一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鉴余杂稿》系上海文博名家名著之一种,是谢老最重要的著作,是书画研究者必读的经典书,并收入谢老的有关论文。包括:《敦煌石室记》、《北齐娄叡墓壁画与莫高窟隋唐之际画风的渊源关系》、《唐代墨竹》、《李成考》、《范宽》、《牧溪画派和他的真笔》、《赵孟頫的花鸟画派》、《元黄子久的前期画》等。
15
《书法有法》
20
《书画心赏录》
[中]
徐建融著
学林出版社
2007年版
必读
《书画心赏录》主要针对鉴定实践中随时随地发生着新情况而发,而不是重复前人相关著述中的内容。希望能对今天火爆的书画艺术品市场起到一点有益的建设作用。读者如能结合当时的市场实际来阅读,更可以加深对文章立意的认识和理解。
21
《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精读
《历代名画记》并非仅仅局限于记载“历代”的“名画”,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绘画通史。作者张彦远以其独有的真见灼识,在上至先秦,下迄晚唐的这个历史时段中,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弘大而广博的天地,其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完全有理由这么说:若要学习和掌握早期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历代名画记》是一部非读不可的书。
[中]
孙晓云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年版
必读
《书法有法》是孙晓云的代表性书论著作,出版10年来,几经再版,畅销已久,深为书界内外读者追崇,成为广大读者品味中国书法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这本专著中,孙晓云从古代生活方式、人的生理机能与纸笔器具的合理运用出发,重构古人的书写方法(笔法),在笔法与结构、章法之间建立一种必然联系,同时,对古代重要的书法理论与批评术语一一进行阐释,获得了它们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仅如此,孙晓云还以此为轴心,为我们描述了书法史的纵向演变,以及书法之“法”对古代文人画传统的重大影响。
2
《中国美术读本》
[中]
徐建融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版
精读
《中国美术读本》分为九章,第一章“文脉无尽”,从总体上囊括中华文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文脉追求在美术活动中的反映;第二章“生生不息”阐释中华文明对于生命意志从肉体上到精神上子子孙孙、永无穷尽的不懈追求;第三章“形象工程”,主要以建筑艺术为例,阐述国家、地方、家族在形象工程中所体认的文脉传承和香火延续的意识形态;第四章“以和为贵”;第五章“亲近自然”,重点讨论晋唐宋元的书法、绘画(主要是山水、花乌画)以及历代园林建筑中所体认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精神;第六章“宗教精神”,主要阐述外来的佛教文化、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及融化;第七章“走进现代”,主要论述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经由唐宋古典期后进入到明清现代期,在价值观念和创作形式上的创新及所带来的危机;第八章“君子好色”,通过对中国美术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剖析;第九章“技进乎道”,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及其在人们日常起居饮食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传统文脉的意义。《中国绘画》、《中国书法》可另做参考。
[中]
谢稚柳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必读
《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所收各篇,均系作者在古代书画鉴定及书画史研究中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有感而发的心得精萃。其中《论书画鉴别》一文,全面论证了传统鉴别方法的得失,强调鉴别应以书画本身的认识为依据;论晋唐宋元和明清书画各文,在探索考订、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应以生活为艺术创造的源泉并以笔墨为技法形式的根本,强调应区分传统中江海之源与池沼之流的关系;论借鉴是绘画艺术的主要基础之一,则阐述了创新与研究、分析、继承传统的关系,均体现出作者一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艺术思想。
8
《石涛画语录》
[中]
石涛著
俞剑华注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石涛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19
《元明清绘画十论》
[中]
徐建融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月版
必读
《元明清绘画十论》所收各篇,系作者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时结合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并针对今天的借鉴和弘扬需求而提出的成果。其核心是围绕着中国画由“绘画性”的画家画转轨为“书法性”的文人画,由注重“画之本法”转轨为注重“画外功夫”,由强调共性“共名”的社会功能转轨为强调个性的“异名”的自我表现功能而展开的,体现了作者“实践美术史”的研究特点和方法。
11
《怎样鉴定书画》
[中]
张珩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年版
必读
《怎样鉴定书画》收录了张珩的四部作品:《怎样鉴定书画》、《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说明》,为中国最早的系统的研究书画鉴定的专著。
12
《张葱玉日记·诗稿》
[中]
张珩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年版
必读
《张葱玉日记·诗稿》,前者记录了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间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纷繁的社会交往和持续不断的书画鉴藏等活动,后者《西村诗课》留存了作者手记以及诸多诗稿。两者均系未刊珍贵稿本,对于了解书画鉴定家的成长经历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9
《傅山的世界》
[美]
白谦慎著
三联书店
2006年版
精读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
16
《画学丛证》
[中]
阮璞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年版
中国画自明清以降,画学著作全由“文人画派”的文人做成,因而错误百出。阮璞《画学丛证》不满于此种虚浮玄夸之学术恶习,而求稳于考据学家之证实学风,以实就虚,对症下药,以考据学方法解读画学古籍。本书既在于完成古代学术中的这一缺环,更在于建立具有科学求实的现代艺术史学的基础,这正是阮璞先生一生倾心于清代实学的动机和价值所在。
《美术史十议》
[美]
巫鸿著
三联书店
2008年版
《美术史十议》为巫鸿在《读书》杂志所开设的“美术纵横”专栏所发表一系列文章的集结,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18
《礼仪中的美术》
[美]
巫鸿著
郑岩等译
三联书店
2005年版
《礼仪中的美术》围绕着”礼仪美术”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本书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6
《林泉高致》
[中]
郭熙、郭思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年版
精读
《林泉高致》是郭熙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被视作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7Biblioteka Baidu
《画禅室随笔》
[中]
董其昌著
屠友祥校注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年版
《画禅室随笔》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董其昌以书画擅名,体悟深湛.谈言微中,颇得书画三昧。因而,其《画禅室随笔》理论价值和赏鉴价值兼具。
3
《气势撼人》
[美]
高居翰著
李佩桦译
三联书店
2009年版
精读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另四本《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画家生涯》可另做参考。
参考文献绍介
序号
书名
国籍
著作者
翻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备注
1
《中国绘画通史》(上、下)
[中]
王伯敏著
三联书店
2008年版
精读
《中国绘画通史》(上、下)纵横古今,论述了自原始时代以降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从古老的岩画到商周陶、玉、青铜器纹饰,从唐代敦煌壁画到元明清文人画,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时光,始终长盛不衰,百象纷呈,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此书对画事、画家及画作均系统地加以评价,涵盖卷轴画、岩画、壁画等各领域,书中更增补了最新出土资料一百三十余处,是迄今最完备、最全面、最具规模的一部关于中国绘画发展史的学术专著。
32
《心印》
[美]
方闻著
李维琨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
必读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既是一部论述精要的中国书画发展史的专著,又是一次关于中国书画研究方法的教学示范。作者方闻先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国际著名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在《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中,作者采用“视象结构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绘画语汇及风格造型与图绘内容表现的关系入手,重点讨论分析了唐宋雄伟山水的图绘性表现、作为“心画”的北宋书法艺术的形成、元代文人画家自我表现意识的崛起、明代的复古主义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对五代宋元传统之“集大成”等。与此同时,他又密切联系与书画家和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材料,旁征博引地从当时政治、哲学、文学思潮中寻绎书画风格变化的历史依据。
13
《安持人物琐忆》
[中]
陈巨来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年版
必读
《安持人物琐忆》为现代著名篆刻家陈巨来先生的回忆录,书中回忆了其师友以及与其有交往的民国文艺界、政界风云人物的轶事,包括吴湖帆、张大千、溥儒、冯超然、谢稚柳等。文字幽默,感情真挚。
14
《鉴余杂稿》
[中]
谢稚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4
《水墨画》
[中]
谢稚柳著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3年版
精读
谢稚柳的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是随着岁月和经历的增长而发展的。虽然谢氏离世前,美术史已有新的发展,谢老欲作论证而天不假年,故未作修改更动。但《水墨画》一书,基本代表了谢稚柳一生创作和治学的基本思想。
5
《历代名画记全译》
[中]
张彦远著
承载注译
10
《武梁祠》
[美]
巫鸿著
柳扬、岑河译
三联书店
2006年版
精读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第一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鉴余杂稿》系上海文博名家名著之一种,是谢老最重要的著作,是书画研究者必读的经典书,并收入谢老的有关论文。包括:《敦煌石室记》、《北齐娄叡墓壁画与莫高窟隋唐之际画风的渊源关系》、《唐代墨竹》、《李成考》、《范宽》、《牧溪画派和他的真笔》、《赵孟頫的花鸟画派》、《元黄子久的前期画》等。
15
《书法有法》
20
《书画心赏录》
[中]
徐建融著
学林出版社
2007年版
必读
《书画心赏录》主要针对鉴定实践中随时随地发生着新情况而发,而不是重复前人相关著述中的内容。希望能对今天火爆的书画艺术品市场起到一点有益的建设作用。读者如能结合当时的市场实际来阅读,更可以加深对文章立意的认识和理解。
21
《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精读
《历代名画记》并非仅仅局限于记载“历代”的“名画”,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绘画通史。作者张彦远以其独有的真见灼识,在上至先秦,下迄晚唐的这个历史时段中,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弘大而广博的天地,其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完全有理由这么说:若要学习和掌握早期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历代名画记》是一部非读不可的书。
[中]
孙晓云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年版
必读
《书法有法》是孙晓云的代表性书论著作,出版10年来,几经再版,畅销已久,深为书界内外读者追崇,成为广大读者品味中国书法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这本专著中,孙晓云从古代生活方式、人的生理机能与纸笔器具的合理运用出发,重构古人的书写方法(笔法),在笔法与结构、章法之间建立一种必然联系,同时,对古代重要的书法理论与批评术语一一进行阐释,获得了它们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仅如此,孙晓云还以此为轴心,为我们描述了书法史的纵向演变,以及书法之“法”对古代文人画传统的重大影响。
2
《中国美术读本》
[中]
徐建融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版
精读
《中国美术读本》分为九章,第一章“文脉无尽”,从总体上囊括中华文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文脉追求在美术活动中的反映;第二章“生生不息”阐释中华文明对于生命意志从肉体上到精神上子子孙孙、永无穷尽的不懈追求;第三章“形象工程”,主要以建筑艺术为例,阐述国家、地方、家族在形象工程中所体认的文脉传承和香火延续的意识形态;第四章“以和为贵”;第五章“亲近自然”,重点讨论晋唐宋元的书法、绘画(主要是山水、花乌画)以及历代园林建筑中所体认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精神;第六章“宗教精神”,主要阐述外来的佛教文化、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及融化;第七章“走进现代”,主要论述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经由唐宋古典期后进入到明清现代期,在价值观念和创作形式上的创新及所带来的危机;第八章“君子好色”,通过对中国美术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剖析;第九章“技进乎道”,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及其在人们日常起居饮食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传统文脉的意义。《中国绘画》、《中国书法》可另做参考。
[中]
谢稚柳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必读
《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所收各篇,均系作者在古代书画鉴定及书画史研究中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有感而发的心得精萃。其中《论书画鉴别》一文,全面论证了传统鉴别方法的得失,强调鉴别应以书画本身的认识为依据;论晋唐宋元和明清书画各文,在探索考订、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应以生活为艺术创造的源泉并以笔墨为技法形式的根本,强调应区分传统中江海之源与池沼之流的关系;论借鉴是绘画艺术的主要基础之一,则阐述了创新与研究、分析、继承传统的关系,均体现出作者一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艺术思想。
8
《石涛画语录》
[中]
石涛著
俞剑华注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石涛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19
《元明清绘画十论》
[中]
徐建融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月版
必读
《元明清绘画十论》所收各篇,系作者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时结合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并针对今天的借鉴和弘扬需求而提出的成果。其核心是围绕着中国画由“绘画性”的画家画转轨为“书法性”的文人画,由注重“画之本法”转轨为注重“画外功夫”,由强调共性“共名”的社会功能转轨为强调个性的“异名”的自我表现功能而展开的,体现了作者“实践美术史”的研究特点和方法。
11
《怎样鉴定书画》
[中]
张珩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年版
必读
《怎样鉴定书画》收录了张珩的四部作品:《怎样鉴定书画》、《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说明》,为中国最早的系统的研究书画鉴定的专著。
12
《张葱玉日记·诗稿》
[中]
张珩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1年版
必读
《张葱玉日记·诗稿》,前者记录了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间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纷繁的社会交往和持续不断的书画鉴藏等活动,后者《西村诗课》留存了作者手记以及诸多诗稿。两者均系未刊珍贵稿本,对于了解书画鉴定家的成长经历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9
《傅山的世界》
[美]
白谦慎著
三联书店
2006年版
精读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
16
《画学丛证》
[中]
阮璞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年版
中国画自明清以降,画学著作全由“文人画派”的文人做成,因而错误百出。阮璞《画学丛证》不满于此种虚浮玄夸之学术恶习,而求稳于考据学家之证实学风,以实就虚,对症下药,以考据学方法解读画学古籍。本书既在于完成古代学术中的这一缺环,更在于建立具有科学求实的现代艺术史学的基础,这正是阮璞先生一生倾心于清代实学的动机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