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认为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 在专业文化素质及与 之相关的教学能力。当我们站在七尺讲台讲着 一口流利纯正的 英语 、知识 渊博, 给学生带来一种不同 于其它学科的风 味, 学生 能不沉浸其中, 享受一种文化大餐, 而 其乐无穷吗? 教师的学问 越 高, 人 格魅力就越大, 教师对学生的 吸引力也越强, 教师 的教 学效果也越好。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我们英语教学的形式也越 来越多样化, 也给了教师一个展现其人格魅力的大舞台。因为教 学过程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 程, 其中包括 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 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 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都从不同侧 面影响着学生。教师 积极热忱的态度, 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创造活跃 的课堂气氛, 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 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我知道我的心情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 , 所以每节课我都坚持良 好 的精神状态, 让学生感觉到 活力, 把 注意力都集中到 我身上, 亲切的问候“Good moning! boys and girls”,学生的情绪也会被感 染, 这样的教学会游刃有余。只有学生喜欢老师, 才会有高的学 习积极性,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对我们“亲”了, 这就是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
互文和对偶同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所谓互文, 就 是上下两句互相关联, 互相交错, 在理解时要作的到上下文相结
合, 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意思。所谓对偶, 就是用结构类似, 甚至 完全相同的一对句子, 或是一对相当的句子成分, 来表达一个意 思的两面, 或一个意思的两个层次, 或两个相对的意思。值得注
部凯旋而将军全都以身殉国了呢? 这样一分析, 就可以看出这种 解释与原文的意思有很大出入的。这两句的 原文应写成: “将军 壮士百战死, 壮士将军十年归”。也就是说, “百战死”和“十年归”
同时来表述“壮士”和“将军”的活动 。只是因为音节和字数的限 制, 才使它成为那样一种句式。可见, 把这句理解成互文后再进 行翻译, 意思要比将其视作对偶句时合理得多。
认为 它 是 对 偶 句 。另 外 有 些 参 考 书 也持 有 相 同 的 看 法 。如 果 把 这 句视作对偶句, 依照其结构将诗译为现 代汉语: “将军经过千百
次残酷的战争都死去了, 壮士从军十年后凯旋。”这种译法无可 非议, 但读过全文之后, 我们就会感到这句话所述的情况并不十 分合理, 将军和壮士同样戍 边多年, 身经百战, 为何单单壮 士全
《木兰诗》结尾处还有“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教材中的 注解如下: “这是写兔子静止的状态: 雄兔 两只前脚时时爬搔; 雌
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所以容易辨认。”显然, 这两句诗仍被视作 了对偶句。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一文中却是这样讲的: “雄 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扑朔状跳跃, 迷离状眼睛 眨动, 也是互
浅谈古诗词中的互文与对偶
韩玮 ( 河北省廊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 互文和对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互文, 就是上下两句互相关联交错, 上下文结合, 获得一个完整的意思。对偶, 就是用结构类 似或相同的一对句子或句子成分, 表达一个意思的两面或两层, 或两个相对的意思。互文和对偶极其相似, 我们要仔细考虑、弄清含义。 关键词: 古典诗词; 互文; 对偶; 语境
文。即雄兔脚扑朔眼迷离, 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我们抛弃兔 子的生理现象不 作研究, 单从“扑 朔迷离”这一个词在《辞海 》中
的解释, 就可以证明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词海》中的解释是这样 的: “喻不辨其男女也, 今谓情事恍惚莫详 其究竟者, 亦曰扑朔迷 离。”《四角号码新词典》的解释也含有“错综复杂, 辨认不清”的 意思。由此可见, “扑朔”与“迷离”是一种互 文。除此之外《木兰
■课堂内外
谈谈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
徐阿丽 ( 大城县第一职业中学 河北 廊坊 065900)
人格是一种精神、是深藏于人身内部的一种物质, 是一个人 能 力、气 质、性格 及动机、兴趣、理 想等多方面的综合 , 它的 魅力 无与伦比。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是一种主要的教育资源, 是一种 潜移默化的力量, 教师强烈的示范性正 是人格魅力的发挥和展 现, 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生一代 , 是做人的工作。 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 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本学 科为特色, 在教学工作中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给他们以受益终身 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我们的人格魅力也不例 外, 英语是一 种发展的语言, 英语教学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 而我们的人 格 魅力 也 会 在 其 中 得 以 延 伸 和 丰 富。学 校 是 传 承 、创 新 文 化 的 主 阵地, 教师在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 只有严谨 笃学、与时俱进才能承担起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 生, 才能 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 也才能激励学生刻苦攀登科学高峰。我 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世界中, 英语有它不可低估的重 要性, 正因为其重要, 我们才应该 在教学中追求创 新, 在创新中 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你的进 步, 不 要总满足于已取 得成绩, 总是 以开拓、进取的形象去感召学生, 追求卓越, 在挫折 和困难面前, 做当之无愧的强者, 在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 , 总是在教学 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 果, 实 践告诉我们, 要想做一名成 功的教师, 必须首先 做一个充 满 人格 魅 力 的 人 。
其次, 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应从职业道德方面去展现, 虽 然我们传授的是外国文化, 但教师这个 称号会让我们去善待每
一位学生, 不会因为学生学 习成绩优劣、家庭背景 的不同, 高看 或歧视某些学生, 在我们教师心里,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 职。对学生要信任和宽容, 学生初学英语难免会在课堂上出现一 些发音、语法之类的错误, 我们一定要以鼓励、赞扬 为主, 要相信 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尊重他们, 在适当的 时间与场合给予指导, 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 , 渴望尊重与 理解, 能和老师平等交流与 沟通, 在与他们交往的 过程中, 老师 和学生做知心朋友, 不仅能提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 地位, 而且能 完美形象, 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其中。
诗》的最后两句也是互文。这两句可以解释作“木兰化装从戎, 人 们尚无法辨认出她是女性, 当她驰骋疆场, 征战多年, 杀敌英勇,
立下不朽功绩时, 人民又怎能辨认出她是男是女呢? ” 综上所述, 互文的形式多样 , 当上 下两句使用 互文时, 它便
与对偶极其相似, 这为我们辨别这两种修辞手法增添了困难。但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 “在教学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 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 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 的如何巧妙, 都 不能 代 替 教 育 事 业 中 教 师 人 格 的作 用 ”。这 充 分论 证 了 教 师 人 格魅力的重要性, 英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 的窗子, 用你 的 人格 魅 力 引 导 学 生 去 尽 快 领 略 那奇 妙 的 英 语 文 化 吧 。
意的是: 互文的修辞手法往往借助于对偶这种方式于诗词中出 现。这样一来两种修辞方式极易被混 淆, 造成对原文意义的误
解。所以,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 区分互文和对偶是有必要的。 乐府诗 《木兰诗》中有这样两句 :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
考 和练习中将它列入排比和对偶句的辨析中 , 很显然, 编者在这里
只要仔细考虑, 弄清含义 , 把原文 放回特定的语境 中去理解 , 还 是 较 易辨 清 的 。
参考文献 [1 ]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 ] 赵克勤《古汉语修辞常识》河南人民出版社 [3 ] 陈林森《古诗文几种特殊的修辞方法》
55
希望月报 2008.1
互文和对偶同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所谓互文, 就 是上下两句互相关联, 互相交错, 在理解时要作的到上下文相结
合, 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意思。所谓对偶, 就是用结构类似, 甚至 完全相同的一对句子, 或是一对相当的句子成分, 来表达一个意 思的两面, 或一个意思的两个层次, 或两个相对的意思。值得注
部凯旋而将军全都以身殉国了呢? 这样一分析, 就可以看出这种 解释与原文的意思有很大出入的。这两句的 原文应写成: “将军 壮士百战死, 壮士将军十年归”。也就是说, “百战死”和“十年归”
同时来表述“壮士”和“将军”的活动 。只是因为音节和字数的限 制, 才使它成为那样一种句式。可见, 把这句理解成互文后再进 行翻译, 意思要比将其视作对偶句时合理得多。
认为 它 是 对 偶 句 。另 外 有 些 参 考 书 也持 有 相 同 的 看 法 。如 果 把 这 句视作对偶句, 依照其结构将诗译为现 代汉语: “将军经过千百
次残酷的战争都死去了, 壮士从军十年后凯旋。”这种译法无可 非议, 但读过全文之后, 我们就会感到这句话所述的情况并不十 分合理, 将军和壮士同样戍 边多年, 身经百战, 为何单单壮 士全
《木兰诗》结尾处还有“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教材中的 注解如下: “这是写兔子静止的状态: 雄兔 两只前脚时时爬搔; 雌
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所以容易辨认。”显然, 这两句诗仍被视作 了对偶句。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一文中却是这样讲的: “雄 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扑朔状跳跃, 迷离状眼睛 眨动, 也是互
浅谈古诗词中的互文与对偶
韩玮 ( 河北省廊坊市体育运动学校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 互文和对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互文, 就是上下两句互相关联交错, 上下文结合, 获得一个完整的意思。对偶, 就是用结构类 似或相同的一对句子或句子成分, 表达一个意思的两面或两层, 或两个相对的意思。互文和对偶极其相似, 我们要仔细考虑、弄清含义。 关键词: 古典诗词; 互文; 对偶; 语境
文。即雄兔脚扑朔眼迷离, 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我们抛弃兔 子的生理现象不 作研究, 单从“扑 朔迷离”这一个词在《辞海 》中
的解释, 就可以证明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词海》中的解释是这样 的: “喻不辨其男女也, 今谓情事恍惚莫详 其究竟者, 亦曰扑朔迷 离。”《四角号码新词典》的解释也含有“错综复杂, 辨认不清”的 意思。由此可见, “扑朔”与“迷离”是一种互 文。除此之外《木兰
■课堂内外
谈谈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
徐阿丽 ( 大城县第一职业中学 河北 廊坊 065900)
人格是一种精神、是深藏于人身内部的一种物质, 是一个人 能 力、气 质、性格 及动机、兴趣、理 想等多方面的综合 , 它的 魅力 无与伦比。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是一种主要的教育资源, 是一种 潜移默化的力量, 教师强烈的示范性正 是人格魅力的发挥和展 现, 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生一代 , 是做人的工作。 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 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本学 科为特色, 在教学工作中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给他们以受益终身 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我们的人格魅力也不例 外, 英语是一 种发展的语言, 英语教学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 而我们的人 格 魅力 也 会 在 其 中 得 以 延 伸 和 丰 富。学 校 是 传 承 、创 新 文 化 的 主 阵地, 教师在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 只有严谨 笃学、与时俱进才能承担起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 生, 才能 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 也才能激励学生刻苦攀登科学高峰。我 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世界中, 英语有它不可低估的重 要性, 正因为其重要, 我们才应该 在教学中追求创 新, 在创新中 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你的进 步, 不 要总满足于已取 得成绩, 总是 以开拓、进取的形象去感召学生, 追求卓越, 在挫折 和困难面前, 做当之无愧的强者, 在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 , 总是在教学 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 果, 实 践告诉我们, 要想做一名成 功的教师, 必须首先 做一个充 满 人格 魅 力 的 人 。
其次, 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应从职业道德方面去展现, 虽 然我们传授的是外国文化, 但教师这个 称号会让我们去善待每
一位学生, 不会因为学生学 习成绩优劣、家庭背景 的不同, 高看 或歧视某些学生, 在我们教师心里,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 职。对学生要信任和宽容, 学生初学英语难免会在课堂上出现一 些发音、语法之类的错误, 我们一定要以鼓励、赞扬 为主, 要相信 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尊重他们, 在适当的 时间与场合给予指导, 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 , 渴望尊重与 理解, 能和老师平等交流与 沟通, 在与他们交往的 过程中, 老师 和学生做知心朋友, 不仅能提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 地位, 而且能 完美形象, 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其中。
诗》的最后两句也是互文。这两句可以解释作“木兰化装从戎, 人 们尚无法辨认出她是女性, 当她驰骋疆场, 征战多年, 杀敌英勇,
立下不朽功绩时, 人民又怎能辨认出她是男是女呢? ” 综上所述, 互文的形式多样 , 当上 下两句使用 互文时, 它便
与对偶极其相似, 这为我们辨别这两种修辞手法增添了困难。但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 “在教学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 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 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 的如何巧妙, 都 不能 代 替 教 育 事 业 中 教 师 人 格 的作 用 ”。这 充 分论 证 了 教 师 人 格魅力的重要性, 英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 的窗子, 用你 的 人格 魅 力 引 导 学 生 去 尽 快 领 略 那奇 妙 的 英 语 文 化 吧 。
意的是: 互文的修辞手法往往借助于对偶这种方式于诗词中出 现。这样一来两种修辞方式极易被混 淆, 造成对原文意义的误
解。所以,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 区分互文和对偶是有必要的。 乐府诗 《木兰诗》中有这样两句 :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
考 和练习中将它列入排比和对偶句的辨析中 , 很显然, 编者在这里
只要仔细考虑, 弄清含义 , 把原文 放回特定的语境 中去理解 , 还 是 较 易辨 清 的 。
参考文献 [1 ]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 ] 赵克勤《古汉语修辞常识》河南人民出版社 [3 ] 陈林森《古诗文几种特殊的修辞方法》
55
希望月报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