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换分析看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2-27

作者简介:张爱卿,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从变换分析看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发展演变

张爱卿

(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曲靖 655011)

摘 要:变换分析法是研究语言句法结构的变换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是用来分析共时平面的语法结构形式的。通过变换分析来研究历时形态的被动句式的发展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为”、“见”字句等发展为“被”字句的过程。

关键词:汉语语法;变换分析;古代汉语;被动句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8)04-0065-05

变换,作为一种动态的分析语法结构形式的方法,“指的是一种语法结构形式替代另一种语法结构形式而其基本语义保持不变,或者说同一语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法结构形式来表示。”[1]

变换分析是研究不同句式之间的变换关系,本文试图运用变换分析这一方法在历史的范畴内研究古代汉语中同一句式即被动句式的发展演变情况。当然,这种研究也存在这一句式和其他语法格式之间的变换。

一、汉语语法中变换分析法

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变换分析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相关的研究主要着重在变换分析法的介

绍,如王咏梅的《浅谈几种语法分析方法》(《龙岩师专学报》

(社科版)1997年11月第2期P96~98);变换分析法在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的运用

研究,如余广川《试论加强“变换分析法”在现代

汉语句法分析中的运用》(《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P85~87);对20世纪前半叶的变换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如谢晓安《20世纪前半叶汉语语法学的变换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30卷第1期P91~97)以及对变换分析法

的探源研究,如曹翔的《汉语语法变换分析的探

源研究》(《北方论丛》2005年第4期P58~62)等。对于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现代汉语语法层面的分析,即属于共时的研究,而对于古

代汉语中存在的变换分析则研究较少。众所周知,变换分析法是由美国的描写语言

学后期代表人物哈里斯(Z.S.Harris ,又译为海里斯)提出并运用的语法研究方法。在我国,最早有意识地将其引进和运用倒汉语语法研究中来的是朱德熙。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连续发表了几篇运用变换分析法研究汉语句法结构的论文,引起了国内语法学界对变换分析的极大兴趣。

其实,在我国国内,早就有人运用变换分析这种方法对汉语语法结构句式进行研究。但是若论及最早研究的人及其著作,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如朱林清、邵敬敏、方经民等人认为是吕叔湘于1942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高更生、王红旗、胡明扬等人认为是刘半农1924年出版的《中国文法通论(四版)》;谢晓安认为易作霖1924年出版的《中国文法四讲》“是汉语语法学中第一部讲句法结构变换分析的著作”[2]

;熊兵在《试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结构分析方法的萌芽》一文中认为“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可追溯倒《马氏文通》”[3]

;而唐钰明在《古汉语“动+之+名”结构的变换分析》一文中认为“中古学者在注释上古典籍时已懂得运用句式的变换来辨析动之名结构。”[4]

,将汉语变换研究的历史推进了近千年。曹翔的《汉语语法变换分析的探源研究》一文,在界定了变换分析法的五条鉴别标准之后,得出:清人俞樾1868年版的《古书疑义举例》才是汉语语法变换分析的发轫

第27卷 第4期2008年7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UNI VERSITY

V ol.27 N o.4

July 2008

之作。[5]

二、被动句式的研究状况

关于被动句式的发展演变,王力在《汉语史稿》和《汉语语法史》中有较详细、系统的论述,为汉语被动句式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后来学者在此基础上,对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

如刘捷《古汉语被动句式诠析》(《怀化师专学报》1998第1期)具体分析了古汉语中有表示被动意义的词语作标志的被动句式(“于”字式、“见”字式、“见…于”式、“为”字式、“为…所”式、“被”字式等)和没有表示被动意义的词语作标志的被动句。刘光明的《关于古汉语无标志被动句的几个问题》(《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则从古汉语语法实际出发,分析认为无标志被动句是古代语言中的客观存在,不应否认它作为被动句的真正性质。莫献鹏的《论古汉语两类被动式的特点》(《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从语意、结构独立性、造句功能、语气等方面出发将被动式分为叙事类被动式和意愿类被动式两大类。

此外还有曹小云《<论衡>被动式研究》(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卞仁海《古汉语被动式“为N(之)所V”探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王玉彪《试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刘忠华《古代汉语被动句略论》(《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等论文,对古代汉语的被动式作了相关研究。

另外,中山大学的唐钰明教授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分时期论述了古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内容详见其论文《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唐至清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同时,唐钰明还将“变换分析”这种语法分析方法运用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如《古汉语被动式变换举例》(《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创刊号)、《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

语文》1991年第5期)、

《古汉语“动+之+名”结构的变换分析》(《中国语文》1994年的3期)、《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变换”问题》(《中国语文》1995年的3期)等,较详细地论述了运用“变换”研究古汉语应遵循的原则、变换的类型、主要功能、局限等问题,为我们运用“变换”研究古汉语提供了一些原则和大量材料。

在运用“变换”研究古汉语方面,蓝鹰《“变换”在古汉语研究中运用》(《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乔永的《谈<马氏文通>变换分析方法的运用》(《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张觉《〈孟子〉存在句式变换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等论文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变换这一分析方法,试图对古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发展演变做一系统的分析。

三、从变换分析看被动句式的发展

(一)概念的阐释

1.变换分析。变换,“指的是一种语法结构形式替代另一种语法结构形式而其基本语义保持不变,或者说同一语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法结构形式来表示。”[6]

变换分析在古汉语中应遵循的原则:同一性原则,即指的是“在变换的原式和变换式中,实词或实词性成分要相互对应,语义关系也须保持一致。”[1]提取性原则,指的是“考察古汉语语法(尤其是存在争议者),一般不宜自行构拟句式,而应尽可能从现存文献中提取例证。”[7]

在变换的类型中,唐钰明教授提到了两种变换,一是同文变换和异文变换,同文变换指“同一文献(特别是同一篇章)内部的句式变换”[8],异文变换指“不同文献之间的句式变换”[9];另一种是共时变换和历时变换。所谓共时变换,指“同一历史时期内部的句式变换”[10],所谓历时变换,指“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句式变换”[11]。共时变换为我们展现同一时期语言发展的共时状态、横切面,为我们描述当时的语言现状和语言事实,为我们提供语言材料。而历时变换则为我们考察语言的历史发展提供依据。正如唐钰明教授所说:“历时变换能有效地揭示语法结构在

第4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7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