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_席海波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_席海波](https://img.taocdn.com/s3/m/3ddddc345901020207409c30.png)
2013年12月第33卷第4期 四川地质学报 Vol.33 No.4 Dec., 2013428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席海波1,陈袁1,王强2,李鑫3,朱一鸣4,李垚5(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华阳 610213;3. 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4.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生产测井中心,陕西榆林 718500;5.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采油工艺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概括了国内学者对河流相、冲积扇、三角洲等不同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将对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字: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3)04-0428-02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3.04.010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陆相注水开发油田己经进入了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自然递减的幅度上升,剩余油的分布也越来越复杂,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
所以,寻找极其复杂的剩余油将是油田面对的重大课题。
储层构型研究将储层描述由微相发展到成因砂体内部的层次结构研究,并将砂体形成过程、机制、内部层次结构、非均质性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因此储层构型的研究对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增加产量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1 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
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208afb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8.png)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储层是指地下的含油、含气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层。
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讨论储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储层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研究和储层模型构建。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物性实验、岩心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储层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储层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地质建模技术,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三维储层模型,为油气储量预测、生产调整等提供依据。
其次,储层研究的前瞻主要包括储层改造技术和储层工程实践。
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CO2注采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储层内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分布,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储层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将储层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施,并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优化改进储层研究技术和方法。
储层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深水油气开发的迫切需求,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复杂储层的深入研究,例如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岩心分析、沉积学、地质力学等方法相结合,提高储层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
再次,随着储层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储层改造方案和生产优化策略,提高储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之,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储层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3a1b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8.png)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透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油气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优化开采工艺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其中,粒间孔是低渗透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其分布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
此外,溶蚀孔和微裂缝也是低渗透储层中常见的孔隙类型,对于提高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渗流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孔隙连通性低渗透储层的孔隙连通性较差,孔隙间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端和孤立孔隙。
这种连通性差的特征导致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采收率。
因此,提高孔隙连通性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的关键之一。
(三)孔喉结构低渗透储层的孔喉结构复杂,孔喉大小分布不均,且往往存在较多的微小喉道。
这种结构特征导致油气在储层中的渗流受到阻碍,增加了开采难度。
因此,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对于优化开采工艺、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一)岩心观察与描述通过对岩心的观察与描述,可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岩性、矿物组成、孔隙类型及分布等基本特征。
这为后续的实验室测试和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实验测试与分析通过实验室测试与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物性测试、压汞实验、核磁共振等。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毛管压力等参数,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三)数值模拟与可视化技术利用数值模拟与可视化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通过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结合流体流动模拟等技术手段,可以预测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和采收率等参数。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及发展趋势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df1ea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5.png)
基于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的特点,在对孔隙结构分析中,掌握正确的分析技术,按照分析要求进行储层分析,能够解决孔隙结构的分析难题,确保孔隙结构分析能够达到准确性要求,提高孔隙分析的有效性。
从目前表征技术的分类及应用来看,表征技术类别多,对整个孔隙结构的分析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对表层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掌握表征技术的特点和表征技术的类别,对于推动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分析和解决技术应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孔隙结构二维扫描技术1.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在孔隙结构的分析中,二维扫描技术是重要的技术种类,二维扫描技术主要分为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扫描中能够实现对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细节的扫描,在扫描的全面性和扫描的快速性方面能够满足分析需要。
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能够实现对地层的快速分布,能够生成扫描图像,对整个孔隙结构的分析和孔隙特性的逻辑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掌握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并在致密储层正确应用该技术,对提高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的分析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能够实现对储层结构的聚焦分析,通过激光共聚焦的方式,能够对孔隙细节的点进行分析,在细节成像和细节分析有效性方面能够达到准确性要求,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应用中,技术应用难度较低,能够根据技术应用情况和分析需要,采取具体表征技术,对于提高整个孔隙结构的分析效果和分析孔隙结构中细节点位的变化情况往往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因此,正确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能够提高整个孔隙结构的分析效果。
二、孔隙结构三维重构技术1.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
为了提高孔隙结构的分析效果,三维重构技术是重要的分析方法,在技术应用中,聚焦离子数显微镜技术是重要的技术类型。
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能够实现对孔隙结构的聚焦,能够根据孔隙结构的特点和表现进行纳米级的分析,同时,根据孔隙的特点和孔隙的具体情况,以三维图形的方式呈现,对提高整个分析质量和满足分析需要,以及解决孔隙结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404202b2f60ddccda38a058.png)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
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
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
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_陈欢庆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_陈欢庆](https://img.taocdn.com/s3/m/0a0da363a417866fb84a8e32.png)
收稿日期:20130216;改回日期:20130627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20100480344)作者简介:陈欢庆(1979-),男,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3.05.002储层构型研究进展陈欢庆1,赵应成1,舒治睿2,孙作兴1(1.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摘要:从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构型的级次划分和构型研究的思路入手,结合笔者自身研究实践,详细介绍了目前储层构型研究的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的资料主要包括野外露头、现代沉积、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岩心观察描述资料和油气田生产动态资料等。
目前构型研究以Miall 8种级次划分应用最广泛,油田开发中以五级或四级构型最常用。
储层构型研究中构型界面分析以及为这些界面所分割的不同级次单元是研究的两大方面。
通过储层构型模式的总结,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
对目前储层构型研究中所运用的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成岩作用、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储层构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构型界面;构型单元;剩余油;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3)05-0007-07引言储层构型,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研究的本质是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而储层的建筑结构又主要包括不同级次储层界面及由这些界面所分割的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体。
可以通过沉积、成岩以及储层隔夹层等的分析,实现储层构型的定性和定量表征。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d74b35b770bf78a652954f4.png)
169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油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促进我国油气逐渐进入高度成熟的勘测时期,并且也在逐渐开始了对岩性油气的探索。
现如今,岩性油气的探索在我国油气储层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实现我国油气产量逐渐增加。
本文主要是从地球的物理、化学演变、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油气储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存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油气储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测井技术。
根据一位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对储存层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拟化为导电模型,运用导电模型来对储存层进行分析,用电阻与电阻的长度的乘积与电阻横截面积的比值、空隙度所得的值来表示油气储存层的性质。
专业人员还用这些值来判断油气储存层的性质,并且能够计算油气储存层对物质的透过的能力,从而能够计算出油气储存层对物质透过的系数。
张小龙等对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盆地等几个地方的油气储存沉积的环境、沉积的性质合成为岩石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得出了低孔低渗储存层应当采取何种测井类型,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措施。
李然等初次讨论如何应用测井测量油气存储层的敏感性,并且从测井技术得到的数据结果中去分析15个岩性,并且根据物体的性质的数据为实验的基础,对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质和各项性质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提出一系列数据去证明使用测井资料来大量估测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
在研究地震储存层时,以地震得出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并且从测井的过程、试验井的过程、地质探测的过程、采取油气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油气的实验分析等各种各样的数据来分析储存层分布的实际情况、岩石层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岩石层厚度变化的情况、油气的性质、所含液体的流动情况等一项涉及范围广泛,内容极其复杂的研究性实验。
在对油气存储的早期时候都是利用地震的分析得出的数据和地震周围区域的地质分析数据为实验依据,并在对油气存储分布区域研究的时候采用地震地层学和程序学的研究方法。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内容及方法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内容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3584cc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1.png)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背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地下储层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内容、方法两个方面来阐述地下储层构型研究。
二、研究内容1.地下储层构型定义地下储层构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所组成的地质体系。
它包括了地质体系中各种岩性和岩性组合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等过程的影响。
2.地下储层构型特征(1) 岩性特征:不同岩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如沉积岩与火山岩、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等。
(2) 物性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压力等参数,这些参数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能力。
(3) 空间分布特征:地下储层构型具有不规则性和多样性,包括了单一岩性的块状或层状储层、复合岩性储层等。
3.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意义(1) 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储集体系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2) 为油气开发提供支持: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规律,为油气开发提供支持。
三、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法野外地质调查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区域内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进行采样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2.物理勘探技术物理勘探技术包括了重力法、电法、声波法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对区域内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进行精细化探测,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3.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地质模型,采用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过程,揭示储层构型对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四、总结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的是地下储层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法、物理勘探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主要手段。
单砂体储层构型研究(吴胜和)
![单砂体储层构型研究(吴胜和)](https://img.taocdn.com/s3/m/78175b16a8114431b90dd82d.png)
河流宽度越大,泄洪量越大,达 到高弯度所要求的曲流半径越大
点坝跨度(km)
垂向厚度 河深
河宽
点坝跨度
应用垂向厚度信息估算点坝侧向规模
点坝内部单一向上的正旋回厚度 压实校正
河流深度
河流满岸宽度
W
W = 6.8h1.64
w为河流满岸宽度,m; h为河流满岸深度,m Leeder(1973)
A/S比值小:河流有充足时间迁移 改道,形成复合曲流带砂体
(2)点坝规模
通过卫星照片分析可知, 对于高弯度河流而言, 河流满岸宽度越大, 点坝跨度越大。
河流满岸宽度→点坝跨度
点坝跨度
A 长江荆江段
D伊敏河呼仑贝尔段
B 松花江肇源段
E 饮马河德惠段
单一曲流带宽度
(弯曲度>1.7)
0 1000m
C 拉林河扶余段
地震预测
(井-震结合)
地质预测
(多井分析)
一般采集的三维资料在明化镇组 的主频约为30Hz,层速度约 2600m/s,难于分辨10m以上的储 层,仅能反映复合河道砂体规模 。
因此,砂体内部构型解剖的基本思路: 在地震宏观趋势的约束下,进行多井预测。
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及多维互动
分级次的、
层次约束 细化的研究
山西大同云冈 侏罗系
鄂尔多斯延长组露头
分流河道
斜交泥岩层
海拉尔河
永定河心滩坝内部的沟道泥质充填
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海底扇水道体系沉积露头
鲍马与鲍马层序
3. 储层构型地震响应及解释方法
地震正演模拟---定量模式的地震响应
常规25Hz ,0°相位Ricker子波褶积正演模型,道间距25m ( 据翟瑞,2009)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76803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3.png)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油气勘探化工设计通讯Petroleum Explor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229·第44卷第9期2018年9月我国的很多学者对储层的构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储层结构模型,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与帮助。
对于储层构型的研究实质上是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1985年,Miall 等学者就已经正式提出了储层构型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在这20多年的时间内,其他各种各样的新方法不断出现,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储层构型的研究。
1 储层构型的级次划分1.1 国外储层构型划分Allen 等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 ”这一概念后,对河流相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交错层系、交错层系组以及复合体这三个构型界面。
Miall 在Allen 对构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级构型界面划分方案。
紧接着又增加了一个0级纹层间的界面以及7及的大型沉积体系界面和8级盆地充填复合体界面。
虽然目前为止,Miall 所提出的9级对储层构型的划分理论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型,但是Miall 主要是针对河流相所提出的,在层序地层级次的衔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2 国内储层构型划分吴胜和基于Miall 的九级构型提出了12 级的构型分级方案。
其中的1~6 级是参考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7~9 级界面的划分分别对应着Miall 对构型分级划分方案中的5~3 级,10~12 级的界面与Miall 提成的构型分级方案中的2~0 级界面相对应,也就是10级对应着层序组、11 级对应着层系、12 级对应着纹层。
针对储层构型的分级有正序和倒序两种模式,两种方案各有特点。
正序方案指的是随着数字的增加界面的级别越来越高,数字最大即为界面最大。
该种模型比较适用于地面的地质情况研究,正如Miall 所提出的的构型分级方案。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1308be11b7360b4c2f3f640e.png)
式中:
Φs=kπh/R (3) z Φ=44.6e-010006· (4) R为岩石颗粒直径,mm;k为校正系数。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与发展前景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28]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国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 主要以建立在成熟的勘探开发数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类比法 和 统 计 法 为 主 . 类 比 法 以 美 国USGS的FORSPAN法为 代表,即评价单元从等面积的网格到变面积的井控范围;统计法包括 体积法、单井储量估算法(EUR)、随机模拟法、发现过程法和油 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法等。 中国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已具备一定规模,通过近期综合分析研究 认为,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有2个关键环节:一是资源量计算以类比 法和单井控制法为主;二是通过递减法确定技术采收率。基本思路包 括以下4个方面:①通过典型致密砂岩气田的解剖研究,分析各盆地 致密砂岩气成藏主控因素,明确致密砂岩气成藏有利分布范围;②结 合典型致密砂岩气藏解剖,掌握气层基本特征与关键参数;③采用类 比法计算地质资源量;④结合已开发气田递减法确定的采收率,计算 各盆地的可采资源量。
构造、沉积、成岩作用控制圈闭的发育与分布 川西坳
陷由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形变较强,形成了众多局部构造,对早期油气藏 具有很强的调整和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局部构造 位置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使得单个圈闭高部位含气、低部位可能含水;
二是形成的裂缝系统与相对优质储层相匹配,构成天然气高产、 富集带[10]。 高能沉积相带是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12]。沉积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储层空间分布的控制,沉积微相类型直接控制了砂体分 布。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水体能量低,沉积物分选性差,泥 质含量较高,致使原始孔隙度低 [13]。 沉积作用是形成致密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决定后期成岩作用的类 型和强度;成岩作用是形成低孔渗储层的关键。致密砂岩形成的早期 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而中、后期则主要以成岩作用为主[14-15]。成岩 作用研究表明,绿泥石衬垫和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通过 对长石、岩屑等易溶矿物形成次生孔隙。胶结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破 坏性成岩作用,是成岩后期导致孔隙大量减少的主要方式[10、17]。长 岭断陷中部及东部地区储层物性的改善主要依靠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解, 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取决于气源断裂演化与有机酸充注时间的配置关 系。排酸期一般都早于天然气充注期,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有机酸通过 气源断裂进入储层溶解长石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利于后期天然气 的聚集成藏[17、18]。成岩流体是水岩化学反应的介质和物质迁移的载 体。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孔隙流体化学组分与储层矿物间达到化学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96a82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a.png)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透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储集、渗流及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孔隙类型、孔喉分布、连通性及孔隙形态等方面。
1. 孔隙类型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粒间孔是储层中最常见的孔隙类型,其大小和分布受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影响。
溶蚀孔则是由于溶液对储层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形状和大小因溶蚀程度而异。
微裂缝则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等因素形成的,对油气的运移和储集具有重要作用。
2. 孔喉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孔喉半径小、分布范围窄。
这种特点导致储层的渗透率低,油气运移困难。
然而,孔喉分布的不均匀性也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3. 连通性低渗透储层的孔隙连通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孔隙间的连通距离长、连通面积小。
这种特点使得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限制,增加了开采难度。
4. 孔隙形态低渗透储层的孔隙形态复杂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
不同形态的孔隙对油气的储集和渗流具有不同的影响。
三、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岩石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压汞实验及核磁共振等。
1. 岩石薄片鉴定通过制作岩石薄片,可以观察到储层中不同类型孔隙的形态、大小及分布情况。
此外,还可以结合扫描电镜等技术对孔隙内部结构进行进一步观察。
2. 物性分析物性分析是了解储层物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密度、声波时差、电阻率等参数的测定。
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efbffac8762caaedd33d49b.png)
2.拥有世界先进软件,形成了优化设计技术,满足了需求
压裂优化设计理念由经典单一裂缝向裂缝网络转变
综合地质、物探、钻完井、录井、完井等资料,建立地质模型 以压后产量为目标,应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优化裂缝参数 以优化的裂缝参数为目标,应用压裂裂缝模拟技术,优化施工参数
压裂优化设计相关软件种类较多,主体软件全为引进
21/26
10 19
对应井号 克深7 牛东1
大北301 威201-H1 塔中×-15H 焦页12-4HF井 吉172-H 苏76-1-20H
致密油大北平2 页岩气12-4HF
高扶103-13 威201-H1
所属油田 塔里木油田 华北油田 塔里木油田 西南油气田 塔里木油田 中石化焦石坝 新疆油田 长庆油田 吉林油田 中石化焦石坝 大庆油田 西南油气田
截止2012年底,中石油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共有压裂泵车近500台,总功 率近100万水马力,国产、进口压裂泵车各占一半左右。国内以江汉四机厂和烟台杰 瑞为主,具有2000型和2500型压裂泵车的生产能力,中石油内部的宝鸡石油机械厂研 制成功2300型压裂车。
序 号
装备名称
总体情况
国产化情况
引进情况
特殊岩性(变质岩、泥灰岩)改造技术 新型压裂材料研制,海外技术应用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 加大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大型物模
基础理论及机理、产品及液体体系、实 验方法与大尺度物模实验、体积压裂优 化设计与工艺技术、诊断与评估方法
单井压裂优化与裂缝监测技术, 硼交联田菁胶、香豆胶压裂液
低渗油藏整体压裂技术(鄯善) 油藏重复压裂技术 深井、超深井压裂酸化技术 稠化酸酸压+闭和酸化技术 有机钛锆交联植物胶压裂液
河流体系储层构型及研究方法
![河流体系储层构型及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a48c30e8762caaedc33d44c.png)
纹层砂席
越岸细粒沉积
符号
CH GB SB
DA
LA SG LS OF
主要岩相组合
任意组合 Gm、Gp、Gt
几何形态及相互关系
指状、透镜状;上凹侵蚀基底;规模和形态变 化很大;内部第二次侵蚀面普遍
透镜状,毯状;通常为板状体;夹SB
St、Sp、Sh、Si、Sr、 透镜状、席状、毯状、楔状,存在于河道充填
舌状横砂坝、砂波(低流态)
细-粗砾
波痕
波纹
细-粗砂含中砾
水平纹理或裂线理
面状层流(上流态)
细-粗砂含中砾
低角度(<10°)交错层理
冲刷砂丘、逆行砂丘(砂波)
含内碎屑的侵蚀冲刷
原生交错层理
冲刷-充填
细-粗砂含中砾
宽的-浅的冲刷
冲刷-充填
砂、粉砂、泥
细纹层
漫滩或凹坡洪水沉积
粉砂、泥
纹层状至块状
漫滩沼泽沉积
的泥砾小冲刷面; 四级界面——相当于大型沉积底
形的顶、底面; 五级界面——河道充填复合体
的大型砂体界面; 六级界面——为一组大型河道(水
道)或古河谷的底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河流体系不同规模界面分级系列示意 (据A.D. Miall,1988)
2、曲流河储层构型要素 3个层次
正韵律;二元结构; 位于河道砂体顶部; 剖面上呈楔状; 垂洪向水上能呈量正较韵强律;; 呈窄条带状; 指与向天下然游堤的共洪生泛;平原; 垂直河道的剖面上呈楔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点坝的形成
➢河流泛侧滥向平原加泥积作用形成滩;脊
凹槽
坡积物
➢发生洪水事件→河曲外侧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347325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a.png)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今油气储层研究方法比较多,关于没气储层研究技也层出不穷,众多的研究方法之中,油气储屡的研究进展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四大研究技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及计算机技术等)在油气储层中的应用,并分析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杨小三作者单位:山东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山东嘉祥,272400 刊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5) 分类号: P3 关键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晨序地层。
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55f9e01cc281e53a5802ffaf.png)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3)0120142206收稿日期:2002212227 收修改稿日期:2003201210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罗 平 裘怿楠 贾爱林 王雪松(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摘 要 论述了我国采取“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后,油气地质所面临的形势,以及油气工业的发展对储层地质提出四个领域的挑战:深部储层、挤压盆地储层、低渗透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这些都是石油勘探开发中久攻不克的难题。
根据我国陆上东西部油气区的勘探开发实际和近年的储层研究实践,文章系统多视角地分析了这四个难题,并提出了相应客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储层地质 深部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低渗透储层第一作者简介 罗平 男 1956年出生 高级工程师 储层地质中图分类号 P 618113012+1 文献标识码 A1 前言50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勘探开发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尤其储层地质研究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不同盆地类型、不同沉积类型、不同沉积体系类型和不同油气藏类型。
从大型坳陷盆地、裂谷盆地至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从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湖盆至含盐湖盆和湖泊与沼泽交替沉积盆地,从陆相至海相,从东部至西部,油气储层地质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大大增加,石油储量的品质下降,每年油气探明储量水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油气的大幅度需求。
八五和九五期间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方针指导下,油气勘探不断有重要发现,而十多年的勘探生产实际表明,我们面临的油气地质条件较上个世纪更加复杂,需要不断更新石油地质的观念和发展新的储层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以提高勘探开发效益,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具体说,在东部老油区,目前还是我国的石油主要产地,但是石油产量逐年递减,发现的常规油气藏规模越来越小,每年探明储量不断减少,勘探领域走向难度更大的深层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
储层构型综述
![储层构型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c81da5c6bd97f192279e9d5.png)
储层构型综述摘要:储层构型,就是研究构成不同级次储层的单元(一般为单砂体)之间的规模、形态以及叠置关系。
最初由Allen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的概念,后由Miall在此基础上完整的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并将以往在二维平面研究的沉积相工作引向了三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储层构型从最初的针对河流相到现在的各种沉积相多元发展,构型级次划分方案也越发的完善,对油田的下一步开发部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石油地质;储层构型;剩余油引言我国早期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进入到了开发后期,采收率一般为30%左右,面临综合含水率高、产量低等诸多问题。
经研究表明,有相当的剩余油存在于砂体内部,它们被复杂的储层所控制,是下一步油田进行开发挖潜的重要目标。
而以小层或砂组为基础的研究已经不足以对储层进行更精细的描述,需要更精细的层次划分,储层构型应运而生。
1 储层构型的发展英国雷丁大学的J.R.L. Allen教授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河流构型)的概念,将储层构型这一历史性的概念引入到河流沉积相的研究工作中。
并在1983年将河流相划分为三个界面。
随后在1985年,加拿大学者A.D. Mial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完整地阐述了储层构型的概念,并针对河流相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储层构型要素的分析方法,使储层构型系统化,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
储层构型,也称储层建筑结构,就是研究构成不同级次储层的单元(一般为单砂体)之间的规模、形态以及叠置关系。
这一概念反映了不同级次、不同成因的储层构型单元之间的关系,对油田剩余油挖潜和精细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储层构型的概念由河流相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露头和现代沉积中获得的,局限于构型成因的分析和剩余油平面上的分布,并没有真正从剖面、平面结合建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储层构型从最初的河流相研究,逐渐推广到三角洲相以及滨浅湖相等沉积相的构型研究,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构型分析方法。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6c2dd44844769eae009ed5f.png)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与核心方法
1.砂质海岸(Sandy Coast)
(Gary Nichols,2009)
(1)沙滩(Beach) (2)后滨(Backshore) (3)沙丘(Dune) (4)海岸平原(Coastal Plain)
(Maurice E.Tucker,2011) (Gary Nichols,2009)
(尼日尔项目)
平行反射特征,反 映低能沉积环境,多 为滨浅湖泥岩沉积。
(尼日尔项目)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与核心方法
不连续反射特征,
反映水体动荡的沉积环
境,多为滨浅湖滩坝沉
积。(左图)
Part1
Oil
Part2 Part3
勘探成果- A
KK62 B C KK63 D E KK45
F
Part4
②河道 连续性较差,零星强振幅,
ESQ5:湖泊相沉积环境。整体水体较深 。LST和HST发育少量砂岩,为滨浅湖滩 坝砂体。 TST发育暗色泥岩。
ESQ3及ESQ4:辫状河三角洲-湖泊 沉积环境。 LST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前缘砂体。
TST和HST主要为浅湖泥岩沉积。
ESQ2:湖泊沉积环境。
LST和发育薄层滩坝砂体。TST和 HST主要为发育浅湖泥岩。
滨
HST
泊 湖 滩坝
TST ESQ5
半深 半深-深湖深湖泥
LST
HST TST
ESQ4 LST
HST TST
辫
状 河
三
ESQ3
角 洲
LST
浅 滩坝 湖
浅湖泥
远砂坝
辫 滨湖泥 状
河 远砂坝 三 分流间湾
水下
角 洲
辫状河道 分流间湾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