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武士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士道
概说
日本的“武士道” 以为了主君不怕死、 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没有 是非观念,只重视维 护自己所在的集团的 荣誉和安全。
“叶隐”

日本武士道的古称为“叶隐”(hagakure) “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人家看不见的地方为主 君“舍身奉公”之意。 “叶隐” 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 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 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 “要他人的命”。“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 关的。
▲二、剖腹的原因
剖腹的原因,主要包括:
1、战争失败 2、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3、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 4、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 5、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殉死 6、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7、追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8、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9、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10、诘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11、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12、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
以下故事转引自《武士道》(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商务印书 馆,2005年版): 左近(24岁)和内记(17岁)是两兄弟,为报父仇,企图杀死德川 家康,刚进军营便被捕,老将军赞赏两位年轻人的勇气,下令让他们以 荣誉的方式去死,连年仅8岁的小弟弟八麻吕也遭牵连,于是兄弟仨被 带到刑场,由一个当时在场的医生写下的日记,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当他们并排坐在等待死的席位上时,左近面向幼弟说,“八麻吕, 你先切腹吧,让我看到你切腹没有切错。”幼弟答道,他还未见过切腹, 等看哥哥做的样子,自己再仿效做。哥哥含泪微笑说:“你说得好,刚 强的小家伙,不愧为父亲的儿子。”八麻吕被安排坐在两个哥哥中间, 左近将刀子扎进左腹,说:“弟弟,看着,懂得了吧?切得太深了,就 会向后倒,把双膝跪好向前俯伏。”内记也同样地一面切腹一面对弟弟 说:“眼睛要睁开,否则就像女人的死脸了。即使刀尖停滞了,或力气 松弛了,还要鼓起勇气把刀拉回来。”八麻吕看到哥哥所作的样子,在 两个人都咽气之后,便镇定地脱去了上身衣服,照着左右两位所教的样 子,漂漂亮亮地完成了切腹。”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切腹】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大盗 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 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 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 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 国时代。 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 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 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 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穿著传统服裝的日本切腹人(白衣者)
为 了 保 持 仪 态 女 性 剖 腹 自 杀 者 会 绑 起 双 腿

完成辞世之句﹐ 准备剖腹过程
【日本人心目中的武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樱花比喻武士
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单个的樱花并不吸引人,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 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其次,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 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凋谢常常一夜之间满山的 樱花全部凋零,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 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 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武士道的经典——《叶隐闻书》选摘
研究日本武士道者,必以 《叶隐闻书》为首要。 《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经典, 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源头,堪比 儒家的《论语》。 该书开宗明义:"武士道者, 死之谓也。“赴死、忠义两全, 是武士道的终极追求。
关于武士道的书还有 1899年12月,新渡户稻造 用英文著书 《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向西方介绍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好的一面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 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 升华。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 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
深受武士道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 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是其次,让自己行动 发挥效果才是正道。 但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 自己陷入困境。所以武士必须智勇全。


历史

武士道形成于幕府时代,来源于神道教、佛教、 儒学以及皇国迷信等。
• 从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于主君,尊敬祖先, 孝敬父母; • 从佛教的禅宗(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得到了平 静,服从,沉着,亲死;
• 从儒学中得到了道德教义“君臣,父子,夫妇,长 幼,朋友”五论。
【基本要求】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 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 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 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武士道糟粕的一面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的《教育敕语》,以“义 勇奉公”为最高原则。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 士道最忠义的表现”。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 最高。 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 主君的,有杀父亲的,有杀兄长的,;有还有杀亲生 孩子的。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 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