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设计说明书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
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所示。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37301kg h ,压力为6.9MPa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物性特征:混和气体在3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31/90m kg =ρ
定压比热容 1p c =3.297kj/kg ℃ 热导率 1λ=0.0279w/m
粘度 Pas 51105.1-⨯=μ
循环水在34℃ 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1ρ=994.3㎏/m 3 定压比热容 1p c =4.174kj/kg ℃
热导率 1λ=0.624w/m ℃
粘度 Pas 3110742.0-⨯=μ
确定设计方案 1. 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10℃ 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为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 管程安排
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混合气体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混和气体走壳程。
浮头式换热器介绍
浮头式换热器的特点是有一端管板不与外壳连为一体,可以沿轴向自由浮动。这种结构不但完全消除了热应力的影响,且由于固
定端的管板以法兰与壳体连接,整个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因此便于清洗和检修。故浮头式换热器应用较为普遍,但它的结构比较复杂,造价较高。
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故壳程混和气体的定性温
度为
T=
260
110 =85℃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t=
342
29
39=+℃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
据。对混合气体来说,最可靠的无形数据是实测值。若不具备此条件,则应分别查取混合无辜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然后按照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和气体的物性数据。
混和气体在3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31/90m kg =ρ
定压比热容 1p c =3.297kj/kg ℃ 热导率 1λ=0.0279w/m
粘度 1μ=1.5×10-5Pas
循环水在34℃ 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1ρ=994.3㎏/m 3 定压比热容 1p c =4.174kj/kg ℃ 热导率 1λ=0.624w/m ℃
粘度 1μ=0.742×10-3
Pas
算传热面积 1.
热流量
Q 1=1
11t c m p ∆
=237301×3.297×(110-60)=3.91×107kj/h =1.086×107kw 2.平均传热温差 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
m t ∆=
K 3.4829
6039110ln
)
2960()39110(=-----
3.传热面积 由于壳程气体的压力较高,故可选取较大的K 值。假设K=320W/(㎡k)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
Ap=27
17183
.4832010086.1m t K Q m =⨯⨯=∆
4.冷却水用量 m=i pi t c Q ∆1=
h kg s kg /5.936655/2.26010
10174.410806.137
==⨯⨯⨯
工艺结构尺寸
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Φ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 1=1.35m/s 。
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Ns=
36.61735
.102.0785.03
.9942.2604
22
=⨯⨯÷=
u
d V
i π
取618根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
m n d A s
o p
8.14618
025.014.3718
≈⨯⨯=
π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非标设计,现取传热管长l=7m ,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
Np=
27
25.14≈=l L 传热管总根数 Nt=642×2=1236
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温差校正系数按式(3-13a )和式(3-13b )有 R=529
3960
110=-- P=
124.029
11029
39=--
按单壳程,双管程结构,查图3-9得 96.0=∆t ε
平均传热温差 46.448.30.96=⨯=∆=∆∆塑m t m t t ε℃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见图3-13。
取管心距t=1.25d 0,则 t=1.25×25=31.25≈32㎜ 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排管中心距离按式(3-16)计算 S=t/2+6=32/2+6=22㎜ 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44㎜。
管数的分成方法,每程各有传热管642根,其前后关乡中隔板设置和介质的流通顺序按图3-14选取。
5.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壳体内径可按式(3-19)估算。取管板利用率η=0.75 ,则壳体内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