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城市基本特征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题,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紧密的有机体。
密集型、高效性、高效益、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
●城市的快速发展,演绎出众多城市问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城市是分工的结果。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
●城市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能够把人类的文化成果吸收、集中,不至于流失。从而促进文
明发展的飞跃。
3.性质:城市地理学就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的学科(综合、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镇体系
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
3)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即城市内部结构。
主要内容是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区域和城乡边缘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它们的兴衰更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使用,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结构的理论模型。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还包括以商业网点为核心的市场空间,由邻里、社区和社会区构成的社会空间,以及从人的行为考虑的感应空间的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初,从母体近代人文地理学中发育成长的城市地理学历经曲折。
●20、30年代短暂繁荣;抗战期间艰难支撑;50、60年代相对萧条;文革10年停滞但孕育
了它的新生;
●现代中国城市地理学兴于70年代中期80年代是旺盛的发展时期, 表现为研究领域日益拓
宽, 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与
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不断强。
●进入90年代, 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 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内容、手段和
方法等方面正在或将要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①1949年前的兴起阶段
●1909年创立“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标志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
●20世纪初叶,以竺可桢、翁文灏为代表的早期欧美留学生陆续回国,带回了西方地理学理
论。从1921年起,他们在几所大学的地理系亲手培养人才,逐渐形成最早的地理学研究队伍。
●1934年竺可桢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
学会合并为中国地理学会)标志中国科学地理学初步形成。
②1949-1976的萧条、停滞阶段
●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地理学引进苏联理论,批判西方人文地理学思想。城市地理学相对萧
条,成为经济地理描述中的一个附属部分。
●1961 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开会,提出要学习国际多方面的包括西
方的先进经验,要极早填补人口居民点地理学等缺门。可惜这一线希望很快就破灭在1966 年的文革风暴之中。
●文革的前5年一切工作被迫停止(1966-1972)。1972 年以后地理工作者逐步回到原来
的工作岗位,为了学科的生存,不少大学的经地专业转向城市规划,各地理研究所从事城市研究,为后来城市地理学的振兴准备了条件。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1978 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地理学从此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发展道路。1983 年年底推
出我国第一部城市地理学概论性著作。
●1985年11月在无锡召开我国首届城市地理学术讨论会。
●1990年10月成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5人筹备小组。
●1994年6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许学强。
第二章
1.城市或者城镇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2.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3.城市地域
●城市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乡、村等建制,并确定行
政管理边界。
●城市实体地域:其集中了各种城市设施,由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型景观
分布范围,大致相当于城市的建成区,这是反映城市基本特征并区别于乡村的地域概念;
●城市功能地域:一般是以一日为周日的城市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服务功能所
波及的范围,它不仅包括建成区,还包括了与城市建成区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并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外围地域,即城市人口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
4.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口
《通知》明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四点重要调整:一是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二是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三是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万、100万提高到100万、5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四是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
第三章
1.城市产生发展的条件(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