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 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第十六页,共60页。

1、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
对象、理论基础、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地位作用及其队伍
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方法。

2、通过学习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和掌
第十一页,共60页。
▪ 在此阶段中,学科建设取得的可喜成 就:
▪ 首先,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 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包括两方面的力量: 一是高校系统;二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 力量,主要包括党群系统、企业系统、军 队系统等。
第十二页,共60页。
▪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所涉 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十页,共60页。
第一节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义 ▪ 一、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
些看法、原因、后果 ▪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
第二十一页,共60页。
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看法、原因、 后果
▪ (一)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主要原因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性的后果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第十五页,共60页。
二、课程目的、要求、任务
▪ 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 形成发展,理论基础、基本范畴和过程方法及队伍 建设等内容,介绍我党九十多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 政治教育的新鲜经验,介绍世界各国开展思想政治 教育的现状及经验教训。

《绪论(课件)》课件

《绪论(课件)》课件
绪论与后续课程相互关联 ,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 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 识。
02
绪论的主要内容
绪论的背景和历史
绪论的起源
介绍绪论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其 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绪论的演变
分析绪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变 化和转折点,以及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
绪论的现状
介绍绪论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术进步与应用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绪 论领域的应用,展望其在 未来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 响。
跨学科融合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对于绪论发展的重要 性,探讨多学科视角下的 研究新趋势。
对学习绪论的建议和期望
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习者积极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 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 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和效果。
注重理解
学习绪论时,应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用到实际情 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绪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
实践结果和讨论
结果
学生需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加深对绪论课程理论知识 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绪论的总结和展望
绪论的总结
绪论的定义与作用
绪论是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用 于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方法等,对于整篇论文起到引导
绪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

模块一第1讲学前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概述——演示文稿

模块一第1讲学前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概述——演示文稿
• 全国: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1981) 《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1981)
• 农村:
《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1983) 《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意见》(1986)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6年)
3、加强幼儿师范质量管理 • 《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1978) • 《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试行草案)》
2、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发展“大跃进” 1958年: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转发江苏等省关于办农村幼儿园的四个文件的通知》
➢ “三天托儿化”、“一夜托儿化”
➢ “大搞劳动集体化、住房砖瓦化、吃饭食堂化、 孩子托儿化,实现四化”
➢ “一天二十四小时,孩子都有人管;一年三百 六十五天,幼儿园都不关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幼儿园 教职员工退休、退职、病假期间待遇所需经费开 支问题回复福建省教育厅的公函》(1956年)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年—1966年)
1、不断提高幼教质量 1956年: 《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 《关于组织幼儿教育义务视导员进行视导工作的办法》
结合视频:《百年中国幼教》第四集(走向辉煌) 关注这几个时期分别颁布了哪些政策法规文件?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1956年)
1、设置专门的机构领导幼儿教育事业
2、制订政策性文件,指导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1952年) 《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1952年) 《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 (1956年) 其它
模块一 绪论 第一讲
学前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规概述
知识点1: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概念及关系 知识点2:我国教育法律的体系 知识点3: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建立与形成 知识点4: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共55页。
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 发展阶段
第二十八页,共55页。
1、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
1962年,Watson和Crick因为在1953年5月25日 的《Nature》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 而与Wilkins共获Noble生理医学奖,后者通过 X射线衍射证实了Watson-Crick模型。
第二十一页,共55页。
Avery 在1944年更精密的实验设计
• 提取可能的转化因子:DNA、RNA、蛋白质、荚膜进行试验 • 分别用降解DNA、RNA、蛋白质的酶作用于S型菌细胞抽提物 • 组分提纯试验结果:DNA组分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结论:使R型菌变为S型菌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第二十二页,共55页。
3.断裂基因
1个基因被间隔区分成不连续的若干区段,这种编码序 列不连续的间断基因被称为断裂基因。
4.假基因 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 。
5.重叠基因 不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时是可以共用的 即重叠 的。
第十一页,共55页。
1983年,McClintock由于在50年代提出并发现 了可移动遗传因子(jumping gene或称mobile element)而获得Nobel奖。
第三十五页,共55页。
1968年,Nirenberg,Holley和Khorana共享诺贝尔生 理医学奖
• Nirenberg:破译DNA遗传密码; • Holley:阐明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核苷酸序列,并证
实了所有tRNA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
• Khorana:第一个合成了核酸分子,并且人工复制 了酵母基因。
第十四页,共55页。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十五页,共55页。

第1讲绪论PowerPoint基础

第1讲绪论PowerPoint基础
– 普通视图 – 幻灯片浏览视图 – 幻灯片放映视图 – 备注页视图 – 黑白视图
演示文稿的创建与综合设置
? 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保存 ? 幻灯片设计
– 多模板的使用 – 配色方案
? 幻灯片版式
– 标题幻灯片版式 – 其他幻灯片版式
? 页眉页脚
– 日期自动更新 – 幻灯片编号 – 页脚
? 幻灯片母版编辑
按钮)
? 格式
*.PPT---演示文稿 *.PPS----PowerPoint放映
? 工作界面
– 主窗口
?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 (常用、格式、绘图 )
– 演示文稿窗口
? 幻灯片编辑窗格、大纲视图窗格、备注窗格、任务窗格、 视图切换按钮
PowerPoint基础知识
PowerPoint基础知识
? 工作视图
– 特征: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非线性等。
? 多媒体课件
– 【CAI课件(狭义)】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 件。
– 【多媒体课件(广义)】为特定目标(演示、学习、模拟等) 精心设计的交互式多媒体软件。
多媒体课件的类型
? CAI多媒体课件的类型
– 操练与练习(Drill and Practice) – 指导(Tutorial) – 模拟(Simulation) – 游戏(Gaming) – 咨询(Inquiring) – 问题求解(Problem Solving) – 发现学习(discover)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 教育培训 ? 过程模拟
– 物理实验、化学反应 – 火山喷发、天体演化 – 生物进化、智能模拟
? 商业广告 ? 会展业 ? 旅游业
? 硬件环境
– 多媒体计算机 – 扫描仪 – 数码相机 – 数码摄像机 – 刻录机 – U盘

精细化工化装品与洗涤剂课件第一章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精细化工化装品与洗涤剂课件第一章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填充剂等,其作用是增强和提高洗涤剂的 各种效能。
第14页,共54页。
一、表面活性剂
• 定义:是一类加入量很少就能够使得溶液的表面张 力或者液-液界面张力大大降低的一类物质。
• 1.结构特征
• 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有双亲结构。一个基团有亲油性,
称为亲油基,另一个基团有亲水性,称为亲水基。
• 亲水基是极性基团。如羧酸基、磺酸基、硫酸基、磷酸 基、铵盐、季铵盐、氧乙烯等;
• (9)脂肪酸烷醇酰胺(Ninol)
• (10)烷基糖苷(APG)
第17页,共54页。
二、 助剂
• 1.助剂的功能: • ① 对金属离子有螯合作用或有离子交换作
用以使硬水软化; • ② 起碱性缓冲作用,使洗涤液维持一定的
碱性,保证去污效果; • ③ 具有润湿、乳化、悬浮、分散等作用,
在洗涤过程中,使污垢能在溶液中悬浮而 分散,能防止污垢向衣物再附着的抗再沉 积作用,使衣物显得更加洁白。
–包括动植物油脂、高碳醇、高碳酸及其酯类等 极性物质。
• 2.固体污垢
–包括矿物质如煤炭、粘土、尘埃、砂粒、炭黑、 铁锈等。
• 3.其他污垢
–有农药、化肥、餐具污垢室内污垢等
第33页,共54页。
二、污垢的附着
• 1.附着方式: • (1) 机械力结合(与灰尘接触而粘附) • (2) 静电力结合(合成纤维、塑料的表面吸附灰尘) • (3) 化学力结合(氢键、离子键结合)
第18页,共54页。
• 2.助剂主要品种 • (1) 三聚磷酸钠(STPP)
• (2) 碳酸盐
• (3) 硅酸盐
• (4) 4A分子筛 • (5) 过硼酸钠或过碳酸钠
• (6) 荧光增白剂
• (7) 络合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演示文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演示文稿
第18页,共155页。
•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 )2
• 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2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 基本派别是( )1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第12页,共155页。
•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 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的 变化。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 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 能理解绝对运动。
•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指19世纪上半页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 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费尔巴哈


西 门
立 叶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欧 文
第4页,共155页。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列宁在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 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
)1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安德烈•维萨里(1514~1564): 比利时解剖学家。1543
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这一 划时代的解剖学巨著,成为 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被称为“解剖学之父”
当前第13页\共有47页\编于星期五\13点
威廉哈维 (1578~1657)
英国医生,发现了血液 循环的原理,确定血液是在一 个封闭的管道内循环。1628 年出版《心血运动论》一书。 开创了动物实验研究的道路, 成为近代生理学的创始人。
液循环,向权威挑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前第15页\共有47页\编于星期五\13点
半个世纪之后,已经成长为医生的哈维继承了他们的事业,他决心弄 清人体血液的奥秘,认为如能突破对于治病救人必将有新的贡献。于 是,他选择血液这一专题,进行秘密研究。哈维系统地分析了前人的 研究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开拓了哈维的视野,然而,他是一个善于 思索的人,并不迷信权威的理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怀疑权威的 理论,他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问自己“血液真的流到人体四 周就消失了吗?怎么会消失的呢?”等等。他决心像伽利略一样,通 过实验,去揭开人体血液循环的神秘面纱。这一系列实验,他首先拿 动物开刀,他认为动物的血液与人有着相似之处,据他的笔记记载, 他一生共解剖过动物的种类多达40多种。他解剖过许多大动物,通过 解剖,终于发现心脏像一个水泵,把血液压出来,血液便流向全身。
当前第34页\共有47页\编于星期五\13点
五、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1、解剖学姿势: 身体正立,两眼平 视正前方,上肢下 垂于躯干两侧,掌 心向前,下肢并拢, 足尖向前。
当前第35页\共有47页\编于星期五\13点
四、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1、轴 (1)垂直轴
为上下方向,与地面垂直的轴。 (2)矢状轴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演示文稿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演示文稿
• 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即:(1)主要依靠人为传播的 危险性病、虫、杂草。(2)在经济上造成严重损失 而防治又极为困难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并可以 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和阻止它们的传播蔓 延。(3)在国内或局部地区尚未发生或分布不广的 危险性病、虫、杂草。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
• 农业防治(cultural control)就是根据农业 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作物、环境条 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作物整个生产 过程中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 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使 之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而有利于农作 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对害虫虫源和种 群数量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 防止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 一项带有强制性的预防措施。过去又称为 “法规防治”(legislative control)。
• 植物检疫的内容
• 植物检疫可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方面内容: • 对外检疫:又称国际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
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 块根、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从国外传入国内 或从国内带到国外。也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 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
二、农业防治的措施
1、调整耕作制度 • (1)合理布局 梨树与侧柏 • (2)合理轮作 • 2、深耕土地与晒土灭虫 • 3、科学播种 调整播种期、合适的播种密度、
播种深度等措施 • 4、合理施肥与灌溉 • 5、加强田间管理 • 6、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
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
• 传统的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指利 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
农业防治法的局限性
• (1)一个地区的农业耕作制度和农业技术 措施是在当地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如要加以改变必须全面考虑,权衡利弊, 因地制宜推行。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常 常表现缓慢。

绪论及基本知识课件

绪论及基本知识课件
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 和经验,共同进步。
02
基本概念
基础知识
01
介绍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02
本部分将介绍课程中涉及的基本 概念,包括但不限于课程主题的 定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 课程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工具。
核心概念
阐述课程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概念。
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
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数据、一稿多投等。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学术不端行为会损害学术研究的公信力,浪费研究资源,阻碍科学进 步,并对学术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的定义
学术伦理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包 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等。
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VS
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人类学和社 会学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深入了解研 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观点来回答研究 问题。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小规模、深 入的访谈和观察,以获取详细、深入 的数据。定性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 参与观察法、案例研究等。
05
学术规范与伦理
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的定义
理论发展
理论发展的历程
理论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化 的过程,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
化而不断更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和研 究的需要,同时也受到科学和技
术发展的推动。
理论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理 论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交叉融合 和跨学科的特点,同时更加注重
实证和可验证性。
具,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具体行动和措施。
04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概述
研究方法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考核方式及命题原则 1、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科学与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 成性考核包括4次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学 期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 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 (2) 考试要求:鉴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 践并重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并具有运用所学 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 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着重基本知识的考查和分析理 解能力考查两个方面。

• 三、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 1.自学。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或其他方式,理 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2.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在强调充分发挥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相互鼓励、互相 启发的作用。 3.辅导。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各地辅导教师进 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 题。这部分辅导一般以占总学时数的1/4为宜。其他辅 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 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进行期末复习应 试等问题进行辅导。 4.社会调查。结合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安排1-2次的 社会调查,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进而加深 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加深切了解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4).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 较易、较难、难。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 数的比例大体是:2:4:3:1。 •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 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 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的原则是二者兼顾,统筹 安排。 • (5)试题类型及结构 • 本课程试卷采用四种题型:填空题、选择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题型分数比例 为:1:1:2:3:3。 •
•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 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 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而且是创造、加工知识的 精神活动,科学活动方式是科学实验、理论研究,是人 和物组成的动态过程。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是科 学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源泉,也是验证科学理论的唯一 标准。因此,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无限循 环,构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科学理论上 的重大突破,归根到底都是理论和实践不断矛盾斗争的 结果。我们在研究和学习科学时,既要重视学习现有理 论和研究方法,又要有创新精神,鼓励提出新观点和新 预见,并到实践中去检验。各种观点、假说、理论之间 的矛盾。
• 2.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科学外部,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 系。例如古代天文学和古代力学就是在古代农牧 业和建筑、航海等需要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 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 下进行的。那时,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是生产—技术——科学,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 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科学与技术》

• 《科学与技术》课程说明
• 一、为什么要学习“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 科教育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一门必修的专业 基础课。 “科教兴国”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决策,贯彻 “科教兴国”的决策,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小 学教师承担着科学启蒙教育的重大任务。因此, 提高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加强中小学教 师的科学技术通识教育十分必要。 《科学与技术》是一门体现自然科学基础性、 综合性和通识性的课程,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介 绍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和成果,引导学 习者从整体出发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着重帮助学习者认识当代科技的两重性,建立人 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 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这种关系有了微妙的变 化。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 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 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例如,无 线电技术就是麦克斯威电磁场理论预言被证实后, 才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是因为在十九 世纪中叶以前,人们研究的科学领域主要涉及宏 观的、低速运动现象。工业技术所利用的,也是 人们早已熟悉的自然界的“力”和物质。人们可 以依靠经验而不必系统地了解它们的许多特性。 并且,当时人们也很难去追索这些实践经验背后 所隐藏着的一般规律,所以,实践对于科学的促 进作用和决定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 2.科学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 而知识的发展变化又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牛顿 运动定律,其内含的绝对时空观,到了20世纪初 就不得不进行修正,被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的 相对论时空观所取代。 科学是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过程。在此过 程中人类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 性。科学在不断摒弃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理 论,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前进。
• •
2.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 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 之内。 • (2).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 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的特点, 试卷要能考察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能 力。 • (3).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 的题目,在一份试题中,了解、理解、掌 握三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 3:4:3。 •
• 四、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涵盖的学科领域广、内容多、知识新,因 此,我们建议学习者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要认真地阅 读每一章的学习建议。其次,本课程是以远程教学形式 为主,学习方式以自学和辅导相结合,学习者应把握住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要掌握,对 一些知识、理论推导以定性了解为主。第三,学习者在 学习的过程中,应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在 整体上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当代科技的 两重性,建立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为以后从事小 学方面的科技启蒙、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 《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的三 大领域: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 也涉及了核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 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环境技术等当代高新 技术领域。具体分为八个部分:绪论 第一章 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第二章 核物理学 和核技术、第三章 现代化学与新材料技术、第 四章 现代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第五章 现代宇宙 学、地球科学与空间技术、第六章 计算机科学 与现代信息技术、第七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 续发展。 《科学与技术》课程共54学时,3学分,开 设一学期。
• 二、主要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 远程教育不同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方 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教学媒体进行学习。因 此,丰富、高质量的教学媒体是远程教育的必备条件。 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 1.文字教材:《科学与技术》(石萍之主编,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字教材是主要教学媒 体,它承载全部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媒体, 也是我们教与学的基本依据。 2.录像教材:共15讲。由上海师范大学沈荣祥等教 授主讲。录像教材按文字教材的内容框架,系统讲授各 章的教学内容。借以帮助学习者在自学文字教材的基础 上,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把握。 3.IP课件:共8讲。由上海师大沈荣祥教授等主讲, 着重讲授教学重点、难点问题。IP课件可通过电大在线 网站常年点击收看。
• (一)科学的内涵 1、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许多科学家,不断的探索、努力 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例如:英国科学家牛顿,他创立的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典范。 这些定律揭示了客观世界物体的运动规律。但牛顿自己 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他是在伽利略等前人的 工作基础上,才完成了当时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 综合,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经典 力学体系。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逐 步加深,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一代又 一代的科学家将这些认识综合在一起,通过概念系统形 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科学就诞生了。



•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的内涵;科学与技术 的关系;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2、理解: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本质。 3、STS:理解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 关系的演变。
• 绪论 • 绪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科学、技术以及它们 的关系。我们就这三个问题来学习。 • 一、科学 什么是科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非容易。 科学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名词。以英国著名科学家 贝尔纳(J.D.Bernal,1901-1971)为代表的学者 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含 义。事实上,科学本身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科 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就很难给科学下一个永 远不变的定义。现在,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把 众多的科学定义、解释加以概括,可以帮助我们 正确理解科学的内涵。
• • •
4.直播课堂:本课程录制了2节直播课堂节目,每 学期计划播出一次。内容是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试 方法、学习方法等等。这些节目常年挂在电大在线的相 关栏目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适时收看。 5.网络课程:网络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 要手段之一,它具有交互式、多媒体、开放系统、在线 搜索、随时更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等优点。“科 学与技术”网络课程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教师教学、学生 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互的网络教学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整合已有的 教学资源,补充、扩展、提高助学的内容,使之在网络 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工业生产和技术的长足发展, 已经超出了人们熟悉的范围。一些研究甚至一时 还看不出,能否直接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景。科学 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为技术 和生产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途径。现代科学产生了 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 的因素。 但我们还不能简单认为,这种变化意味着 “决定作用”已经由实践转向了理论,科学在今 天之所以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正是以现代 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其条件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然 要依靠生产技术提供的实验手段,至今仍有不少 理论研究的内容是来源于生产和技术实践之中。 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仍然是科学发展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如果说,16世纪科学是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的 个体活动时代,17世纪是以牛顿为代表的松散的群众组 织—皇家学会时代,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以爱 迪生为代表的集体研究时代,当代科学活动突破了以往 的一切形式。人们开始把科学称为“大科学”,认为科 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国家事业,企业和政府都直 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在科学活动中实现了科学家与企业 家、政治家的结合。 当今科学活动的规模迅速加大,研究的课题领域越 来越复杂,而科学研究所需的信息是全球性的,科研耗 资也是十分巨大的,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日益加深,有人 说科学进入了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 学具有社会属性,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体现了 整个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不仅仅是反映 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相关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业,更是一项 整个人类社会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