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数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文:农家小院
注:一教育界朋友闲聊中问起这个话题,觉得有点意思,遂作一整理。

需先声明的是,数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除了数学学科因素之外,同时包含着来自社会体制的、教育体制的因素。

为使主题更加聚焦,本文只限定于来自数学学科内部的讨论。

一、数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师德、责任心之类还先抛开不谈,仅仅从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本体性知识三大板块来看,数学教师整体素养堪忧。

近年来,我参与过学校教师的招聘之中。

应届大学毕业生完成一套重点中学的小升初数学试题,80%的大学生居然不及格,还比不上那些小学毕业生,千万不要再说“试题偏、难、怪”,即便试题有些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同样地完成一套某地的中考数学题,那些大学毕业生不到及格线的至少在一半以上。

这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写照,当然由于应聘毕业生所读大学的水平,不包含像北师大、华师大之类的一流师范类大学,但他们至少也是本科类大学啊。

再来看有几年或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听完他的一节课,我的第一印象是仿佛看见了八十年代教我的那位数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数学如出一辙。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传统的思想和方法就没有可取之处,我只是想表达教师们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没有很好地吸纳现代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

列举这一个现象,无非是佐证一下教师队伍整体素养不高的事实。

那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当然,最理想的是高考时,提高师范类学校录取线。

但,还有人来报名师范类院校吗?还有一招,就是提升教师的待遇。

可,这在当前行得通吗?因此,这些美好的想法,在目前状态下,不过是异想天开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值得探索的路子就是走师资培训之路,让教师踏上讲台之时,就步入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培训如何进行?如何帮助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我的看法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家(名师)与草根相结合,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写作相结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线上是指学校组织(由学校发起或经学校同意)的教师培训活动,线下是指教师自发的个人研修活动。

线上确保方向,确保底线;线下发展个性,拓展宽度。

专家(名师)与草根相结合。

一方面,既要专家进来,或让教师走出去聆听专家教诲;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本校教师(我称之为草根)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作用。

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以前,教师培训很大程度上是教研课和讲座,形式、内容均显得单一。

根据时代发展和目前现状,教师的专业阅读尤其重要。

教师培训中,要带领大家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本体性知识等领域的经典性书籍,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还可以组建教师读书会(数学学科)。

这里的实践,一方面是指教研课;另外,它还包含数学课程开发、考试研究、学科活动开展等领域。

反思与写作相结合。

对阅读、教学、教研,要进行自觉反思,既要有集体性的反思,也有有个体性的反思。

深入的反思后,与专业写作结合起来,让写作成为我们梳理思想的而一个工具,而不能成为论文发表的奴隶。

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如果只有培训,没有考核,部分教师就会存在侥幸心理,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也达不到预期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目标。

一些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学校,往往会无条件的信任教师,缺乏考核这个环节,影响了最终的培训效果。

当然,考核形式可以多样,笔试、专业技能比武、理论过关、课堂实战、单项检查等;内容上可以更丰富,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本体性知识,乃至数学哲学,都可以成为考核内容。

或许会有人会对教师培训嗤之以鼻,认为只要有了好的课程和制度,教师素养好坏无所谓。

事实上,决定一盘菜的好吃与否,很多时候,不是在于菜品原材料的好坏,而在于拿起锅铲站在灶台前的人。

二、数学课程标准定位不准,呵护不住底线。

在我的理解中,数学课程标准既然是统领中国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应该是一个底线,一个人人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标准。

但现实是,数学课程不是底线,而是远远高于底线。

从数学考试成绩来看,就是一个证明。

当然,大家都可以把原因归结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

但是,不管如何,数学的两极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学的达标率低下,同样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数学课程标准呵护不住底线,考试自然就会高于底线,学生达标的难度就大了很多,兴趣就降低了许多,从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容易,降低要求、降低难度,只需要学生掌握核心的、不得不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思想即可。

在操作层面,一定要组成由数学课程方面的专家、大学数学教授、各级数学教研员、一线数学教师(至少要涵盖各个省)的数学课程标准编写队伍。

其中,一线数学教师至少要占三分之一的比例。

三、数学教材亦步亦趋,缺乏活力。

虽然,一标多本的愿望实现了,但现行的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亦步亦趋、活力不够。

根源在于数学教材是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标准而展开的,是对数学课程的一种充实。

个人认为,数学教材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难度上,应高于数学课程标准,并在教学时间上留下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弹性时间给数学教师自由发挥。

有老师马上回问:“这样做,岂不是更加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以及达标的难度?”其实不然,作为数学教材,它只是提供给一线教师的一个教学参考资料而已,我们不应该把数学教材的地位抬得那么高。

最初,我们提出了教数学教材,后来提出了用数学教材教。

我相信,到最后,必然是数学教材只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参考性资料。

到了最后,必然会进入到资源整合的时代。

教材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数学教育就没有活力可言。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最后一个困境:关于考试。

四、考试理论不清、试题不合理。

目前的考试,是最受诟病的。

主要问题在于搞不清为什么要考试以及试题本身的不合理性上。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是检测与筛选。

作为检测这一目的,“达标性”是落脚点。

在义务教育阶段,超过学校这个级别的所有的考试都应该是“检测性”的,这是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的。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检测性考试,它应该完全植根于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乃我前面提到的理想的数学课程标准),出题者不能拔高要求。

在评价地区、学校、班级的教学质量时,应按达标、不达标这两个
标准进行评价,不应以精确的分数展开评价。

既给教育者、管理者松绑,为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留下充分的创造空间,又确保了底线(达标线就是底线,当然达标线不能定得太高,采取最近发展区原则)。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另一个类型,就是学校、班级自己组织的考试,这也是一种检测性考试。

这种考试,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准,不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考察个性化教育的一面。

这样一来,就做到了共性与个性共存。

另外,在考试频率上,学校级别以上的统一性考试,不要太多,可考虑三年级一次,六年级一次,初中阶段一次。

试题不合理。

表现在试题陈旧,创新不够,机械性试题较多,答案唯一性。

总之,考查的是死的数学知识而非数学能力、数学智慧。

用人单位考查应聘人员时,他们的“题”就比较好,应聘者不容易“猜中”。

出题者在策略上,可以多向他们学习,做到试题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数学教育,因笔者较少涉及,不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