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班高小红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内容·提要】

在《三国演义》众多文臣武将中,庞统可谓是独具特色的一位。庞统在作品中所占篇幅不多,生卒短暂,然而却是文本的核心人物,几次重大的事件都有他的参与决策。他以其奇绝的才智,率真的个性,曲折的生平而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意趣。他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屡次求职却未能真正建立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悲剧体现在他的性格方面和事业方面,研究其悲剧造成的原因能够给当代大学生求职带来一些启示。

一,难得的奇才谋士

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80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

任。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足见鲁肃对其能力的肯定。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也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可见天下名士对其推崇备至。

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的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二)刚正不阿敢于直谏

庞统不仅才智谋略可谓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天下之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于任何职位。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意见相左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庞统第一次求职对孙权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被孙权指为狂士。《三国演义》第57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当庞统见到孙权时:“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文中写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古往今来大凡求职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上级,投其所好,以搏得好感而被重用。庞统仿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于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锋芒毕露。历代君主宁用听话愚钝之人也不会重用聪明而难以驯服之人,统一身傲骨,其不被吴主所用也是必然的。

庞统投奔刘备之时。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于庞统始终抱着以才学动人的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统见刘备长揖不拜。”④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说又写

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庞统不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尽废县事”。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笔于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⑤此处庞统恃才狂放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刚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人格魅力,有所建树,实现人生价值。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系列诤臣谏士形象。他们多因诤言语获咎,乃至结局悲惨。袁绍手下的田丰、许攸、沮授如此,刘璋手下的黄权、王累、李恢、刘贵、冷苞、张任、彭漾等也如此。尤其是黄权口衔刘璋衣衫而谏竟被扯落门牙两颗,王累因谏阻刘璋引刘备入川而自断悬索撞死于城门之下。袁绍因拒谏毁贤而失败于曹操,刘璋因怨诤拒谏而江山移主。诤臣因忠于所事君主,出于公心而冒险进谏,甚至不惜以生命用代价。而这在专制主义的封建时代,在某些专制者的心目中会被视为“狂”而不能相容。封建时代愚忠之臣颇多,诤谏之臣难得。庞统为刘备手下难得的诤臣,有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刚正之气。在刘备西进取川的进程中,庞统曾数次进谏使形势或转危为安,或加速发展,从而为刘备开辟建立西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庞统在促使刘备决策取川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备在张松、法正议献西川表现出犹豫困惑时,庞统以明锐之语坦言道:“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使刘备主动向庞统请教取川之策。统又以“宜以权变”“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思想使刘备疑虑顿释,“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从而下定了取西川的决心。如此一谏,奇功也。其二例是刘璋到涪州来接刘备,统再三劝刘备在筵席上杀掉刘璋,以图其西川之地,而刘备却以“季玉是吾同宗”不忍杀之,在筵席上庞统设计准备杀刘璋时却被刘备阻挠并问责于庞统。刘璋回川,刘备失去了进川的最好时机。小说的第六十二回写到:在镇守葭萌关时得知魏、吴将于濡须交兵的消息,预计胜方将吞并荆州。刘备纳庞统之言,声称拟勒兵回荆州,救援东吴。遣使赍书致刘璋,请求“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