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
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
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竟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提问内容要精心酝酿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目的性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
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
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高意图。如果改问:“这两
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直接相加?你有什么办法
使分数单位相同吗?以上一步一步设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
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2.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
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
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
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
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
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
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
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
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
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
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
二、提问内容要开放有度,引领学生探究
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
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频繁地提一些知识性
问题,而更多地提一些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加工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判断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有无独创性,并择优进行引导深化。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做了各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给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测量、观察、比较,并展开了交流:
生1:有的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
生2: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教师在肯定和欣赏了学生的发言之后,继续追问:刚才只有一个小组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取名锐角三角形。其他三角形呢?
生3:我觉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叫做钝角三角形。
生4:刚才我们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称锐角三角形,现在光凭一个角判断,是不是太武断了?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备课,去锤炼,是每位教师的职责!